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4293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docx

涉农企业管理复习资料

1.企业的分类

(1).根据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所负法律责任(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

(2).按照企业所属的产业不同(分为第一产业的企业、第二产业的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

(3).按财产所有者主体不同(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联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

(4).根据企业某种资源的密集程度不同(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同(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2.个人独资企业(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办,完全归业主个人所有,自己经营,收益归自己,风险也由自己承担的企业。

优点:

(1)企业层面上无须纳税;

(2)组织和解散程序简单,成本低;

(3)具有很大的弹性;

(4)独资企业主完全控制企业;

(5)容易改制成其他更为复杂的所有权形式。

缺点:

(1)个人承担无限责任;

(2)企业成长受到业主所有资产的限制;

(3)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4)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5)客户可能不愿意把企业作为供应商。

3.合伙企业(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优点:

(1)企业层面上无须纳税;

(2)组织和解散程序简单,成本低;

(3)比独资企业容易获得资金来源;

(4)比独资企业容易吸引高素质人才。

缺点:

(1)个人承担无限责任;

(2)可能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3)管理决策容易出现混乱;

(4)组建和运行要难于独资企业。

4.企业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①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验管理阶段

②20世纪初到4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

③20世纪4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阶段

A.科学管理阶段主要代表: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侧重:

车间层的管理

研究重点:

各种工序操作方法和工时研究

(2)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

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侧重:

企业全面经营管理

(3)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代表人物: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侧重:

行政组织体系

B.现代管理阶段主要代表:

(1)管理科学理论学派(古典管理论的发展,包括:

系统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数量学派等。

(2)行为科学理论学派(解决管理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行为问题)

早期行为科学代表:

梅奥(霍桑试验)

后期行为科学经典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X理论—Y理论等。

(3)决策理论学派

(4)经验管理学派

5.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1.企业战略理论

2.企业文化理论

3.企业再造理论

6.农业企业的类型

1.按资产所有制性质分:

国有农业企业、集体农业企业、私营农业企业、股份制农业企业;

2.按生产产品的类别分:

种植业企业、林业企业、畜牧业企业、水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

3.按产业链的长短分:

初级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工商一体化企业;

4.按大农业的范围分: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

7.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职能

①一般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

②运营性管理职能:

营销、生产、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③系统决策性管理职能: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

8.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观念

1.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绿色”观念(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实行绿色过程管理)

3.零障碍竞争观念(随着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任何企业难以利用时间差和地点差而获得短暂的竞争优势)

4.平衡观念

5.创新观念

9.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1.稳定型战略(防御性战略)

适用于:

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相对稳定,企业没有突出优劣势的情况。

2.紧缩型战略(撤退战略)

适用于:

企业经营环境严重不利,或产品已从成熟期转向衰退期的情况。

包括:

①转向战略(缩小产销规模,降低市场占有率)

②脱身战略(一个或几个主要部门转让、停止经营)

③清算战略(出售转让企业全部资产,停止企业运行)

3.发展型战略(扩张型战略)

适用于产品、技术、市场上占有很大优势的企业

包括:

多元化战略、一体化战略

(1)多元化战略:

是指企业超越原来的经营范围,实行跨行业经营,分为:

集中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

①集中多元化是企业利用与现有产品有关的技术和营销条件,生产经营新产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经营范围。

②横向多元化是企业生产经营与现有产品无关但与现有顾客有关的新产品,以满足现有顾客的多种需要。

③混合多元化是企业经营与现有技术、产品和市场无关的新业务,实行跨行业经营。

(2)一体化战略:

指企业在产供销方面实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分为:

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

①前向一体化是生产企业同中间商联营或自己开设门市部经销产品,使产销一体化。

②后向一体化是生产企业通过同原材料供应商联营或兼并原材料供应商或自主经营原材料,使供产一体化。

③横向一体化是企业通过兼并同类企业或与其他同类企业联营,以扩大经营规模。

10.企业在不同地位上的竞争战略

1.主导地位上企业的竞争战略

(进攻战略、维持战略、袭击战略)

2.前沿地位上企业的竞争战略

(拾遗补阙战略、专业化战略、求优战略、追随战略、独特形象战略、吃“虾米”战略)

3.衰落地位上企业的竞争战略

(增长战略、维持战略、放弃战略、收获战略)

4.垂危地位上企业的转变战略

(修改现行战略、收入增长战略)

11.经营决策的基本原则

1.满意原则;

2.分级原则;

3.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原则;

4.整体效用原则。

12.制定经营方针的基本原则

  1.以销(需)定产原则;

  2.发挥优势原则;

  3.综合利用原则;

  4.动态平衡原则。

二、企业经营规模决策

(一)经营规模

1.经营规模:

一个经营单位占有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其形成的生产能力。

2.经营规模的衡量指标(投入指标、产出指标)

3.最佳规模的确定

(1)生产成本曲线法

(2)交易成本曲线法

企业融资的要求

1.合理确定筹资数量(以需定筹);

2.正确选择融资渠道和方式;

3.科学安排融资时间;

4.自觉依法融资。

•1.销售百分比法(短期预测)

F=F0+K(A–L)+M

•2.线性回归分析法

预测模型:

Y=a+bX

 

•企业可能的资金来源:

(1)权益融资(资金投入后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不需要归还的融资方式)

包括:

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利润或者收益留存。

(2)债务融资(所融得的资金作为企业债务、需要按期还本付息的融资方式)

1.股票融资的特征

(1)企业融资与产权分配及经营机制的变化相统一;

(2)所筹集到的资金是永久性的;

(3)筹资的资金成本不固定;

(4)股利属于非免税费用。

•2.发行普通股的优缺点

•3.发行优先股的优缺点

(1)普通股的权利:

经营管理权、红利分享权、剩余财产分配权、股票转让权、优先股认股权。

(2)普通股的义务:

遵守公司章程、缴纳股款、对公司负有以其所认购的股份为限的有限责任、不得退股等。

•(3)发行普通股的好处:

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风险小、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等。

•(4)发行普通股的不利之处:

分散公司的控制权、发行费用较高、增发普通股股票可能会造成股价下跌。

(1)优先股的优先权利:

优先得到收益、优先得到剩余财产。

(3)发行优先股的不利之处:

发行优先股的资金成本比普通股股票高、相比普通股可能形成较重的财务负担。

(1)债券——是债务人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行的承诺按期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券。

(2)债券筹资的优点:

资金成本较低、保障控制权、便于调整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财务杠杆作用。

(财务杠杆作用指负债和优先股筹资在提高企业所有者收益中的作用。

•(3)债券筹资的缺点:

财务风险大、筹资数量有限。

(1)长期借款的种类(按提供贷款的机构):

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

(2)长期借款筹资的优点:

筹资速度快、借款程序较简单、筹资弹性较大、有利于股东保持其控制权、可使股东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3)长期借款筹资的缺点:

筹资风险较高;筹资数量有限。

一、经营计划的概念

经营计划——是企业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应用一系列计划去组织、指导、监督和调节企业组织的活动,为企业及其各部门之间制定具体目标和实施规范。

特点:

目标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益性。

二、经营计划的作用

1.指导作用;

2.协调作用;

3.控制作用;

4.鼓舞作用。

三、农业企业经营计划的内容

v1.长期经营计划的内容

(1)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与经营规模;

(2)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步骤;

(3)实现长期规划的基本措施;

(4)测算主要经济指标。

三、农业企业经营计划的内容

v2.年度经营计划的内容

(1)产品销售计划;

(2)生产计划;

(3)土地利用计划;

(4)劳动工资计划;

(5)技术措施计划;

(6)物资供应计划;

(7)财务成本计划;

(8)收入分配计划。

四、经营计划编制的程序

v1.编制经营计划的准备工作(包括:

收集和分析资料、确定计划指标体系、核定企业生产能力);

v2.拟定计划方案;

v3.审议修改计划草案。

(3)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控制”。

一、固定资金的含义和特点

•1.定义:

固定资金,是垫支在主要劳动资料上的资金,其实物形态表现为固定资产。

•2.特点:

(1)循环周期长;

(2)一次性投资,分次收回;

(3)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可以分离。

二、固定资产计价

•1.原始价值(企业在购置或建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实际支出的货币总额)

•2.折余价值(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后的余额)

3.重置价值(按当前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市场情况,重新购进或生产该项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

(二)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固定资产磨损分为:

物质磨损(有形损耗)和精神磨损(无形损耗)。

•有形损耗:

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损失。

•无形损耗: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产的贬值。

固定资产利用效果的综合性指标

•1.固定资产产值率

总产值

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产值=×100

固定资产年平均原值

•2.固定资产利润率

利润总额

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利润=×100

固定资产年平均原值

一、流动资金的含义

•流动资金,是指垫支在劳动对象上的资金和用于支付劳动报酬及其他费用的资金。

•流动资金按生产过程中占用形态的不同,分为:

1.储备资金(为进行生产而储备的各种材料和物资所占用的资金)

2.生产资金(在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资金)

3.成品资金(已经入库的产品所占用的资金)

4.货币资金(现有的银行存款和现金)

流动资金周转率:

•1.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总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2.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计算期周转次数

=(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计算期天数)/计划期销售收入总额

注意:

计算期天数,年度按360天计算,季度按90天计算,月度按30天计算。

衡量资金周转的经济效果:

流动资金节约或超支额=(实际周转天数-上期周转天数)×每日平均销售额

正数表示增加额,负数表示节约额

•例:

某企业某年销售收入总额为144万元,年平均流动资金占用额为24万元。

假设上年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70天,计算流动资金周转变化的经济效果。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44/24=6(次)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360/6=60(天)

(60一70)×144/360=一4(万元)

即:

流动资金周转缩短10天而节约的流动资金为4万元。

流动资金占用率:

•1.产值资金率

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平均余额/总产值×100

•2.销售资金率

百元销售收入占用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年产品销售收入×100

•3.流动资金利税率

百元流动资金实现的税利=年税利总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100

一、无形资产的含义和特点

•1.定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能够长期使用,并带来经济效益,但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资产。

•2.特点:

(1)无形性

(2)有偿性

(3)依赖性

(4)不确定性

三、无形资产的计价与摊销

•1.无形资产的计价

Ø作为投资的无形资产,按照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Ø购入的,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

Ø自行开发并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按照开发过程中实际支出计价;

Ø接受捐赠的,按照发票账单所列金额或者同类无形资产市价计价。

•2.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在计价入账后,应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将其价值平均摊入管理费用。

●三、物力资源的分类

●1.广义的物力资源:

物质资料的总称,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狭义的物力资源: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利用的生产资料。

(包括:

作为劳动对象利用的物质资料和作为劳动手段利用的物质资料)

●1.组织物资供应;

●2.加强物资管理;

●3.合理使用物资。

●1.按来源分:

自产物资和外购物资;(作用:

有利于编制物资供应计划)

●2.按用途分为:

生产用物资和非生产用物资;(作用:

有利于对物资进行专项预算、控制和使用)

●3.按作用分为:

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小型工具、零配件。

(作用:

有利于企业制订科学的物资消耗定额,计算各种物资的需要量和储备量)

3.保险储备定额(为了防备物资不能按时到达,或品种规格不符合需要而建立的物资储备。

保险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天数×平均每日需要量

(保险储备天数一般按平均误期天数确定)

4.最高储备量和最低储备量

最高储备量=经常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

最低储备量=保险储备定额

习题

库存控制

1.定期订购方式(订购的时间预先固定,而每次订购的数量不固定)

订购量=平均每日需要量×(订购时间+订购间隔)+保险储备定额一实际库存量一订货余额

●2.定量订购方式(“双堆法”)

订货点量=平均每日需要量×订购时间+保险储备量

●3.ABC分类控制法(对品种繁多的物资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与分类,找出管理点,提高物资管理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

●一)设备选购的要求(生产性、可靠性、经济性)

(二)设备选购的经济评价

1.投资回收期法

设备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额/采用该设备后的年节约额或年利润额

2.年费法

每年总费用=最初投资费用×投资回收系数+每年维持费用

投资回收系数=

3.现值法

设备总费用现值=每年维持费×现值系数+最初投资费

现值系数=

●例:

假设某企业计划进行设备购置,有设备A和B可供选择,设备A的期初投资是10000元,年维持费用为2000元,设备B的期初投资是13000元,年维持费用为1500元,试用年费法和现值法对两方案进行选择。

(投资回收系数为0.13587)

●年费法:

A1=10000×0.13587+2000=3359元

A2=13000×0.13587+1500=3266元

●现值法:

P1=2000×(1/0.13587)+10000=24720元

P2=1500×(1/0.13587)+13000=24040元

所以,选择购置设备B。

(一)设备磨损规律

(二)设备故障规律

●(三)设备的维护保养(例行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

●(四)设备维修与管理的技术经济指标

1.设备技术状态的指标

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设备总台数×100%

故障率=故障停机时间/生产运转时间×100%

2.设备经济方面指标

单位产品维修费用=维修费用/产品总产量

维修费用率=维修费用/总生产费用×100%

 

●1.设备的寿命

(1)设备的物质寿命(设备从开始使用,由于物质磨损使设备老化、坏损,直到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2)设备的经济寿命(设备的使用费用决定的设备的使用寿命);

(3)设备的技术寿命(设备从开始使用,直至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所经历的时间)。

●2.设备的改造

(1)设备改装;

(2)设备技术改造。

●3.设备的更新

(1)设备原型更新(同型号设备的替换);

(2)设备的技术更新(以技术上更先进和经济上更合理的新设备来进行替换)

●4.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

设备劣化:

由于设备使用时间延长,导致设备使用费用不断增长。

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

入—设备的低劣化值;K。

——设备的原始价值

●例:

一台车床其原值为7000元,每年低劣化值增加值为400元,则其经济寿命为:

 

●1.实行全过程管理;

●2.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

●3.对设备进行工程技术、财务经济和组织管理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研究;

●4.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5.对设备工作循环过程信息的反馈进行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

▪1.系统分析企业现行管理模式;

▪2.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3.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

三、供应链信息管理

▪1.供应链中信息种类:

供应信息、生产信息、配送与销售信息、需求信息。

▪2.供应链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

准确及时、形式恰当。

▪3.供应链管理中的几种信息技术

(1)电子数据交换(即EDI系统,对信息进行交换和处理,实现数据交换、数据资源共享。

(2)条形码技术(包括条形码的编码技术、条形符号设计技术、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

(3)通信技术

(4)数据库技术

(5)网络技术

三、供应链信息管理

四、供应链的物流管理

▪1.定义:

物流是使正确的商品或服务在正确的时间、以良好的状态到达正确的地点,同时对企业做出最大贡献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活动。

▪2.物流管理的意义

(1)降低物流成本;

(2)提高企业竞争力;

(3)显著增加客户价值;

(4)适应客户快速、个性化的反应。

3.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

一体化、规模化、共同化、短路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v一、企业信息

1.数据与信息

2.管理信息的性质(准确性、完整性、经济性、灵活性、可靠性、相关性、简单性、及时性、可检验性、可访问性、安全性)

v二、企业信息管理的特点

v1.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v2.信息处理的环节具有复杂性;

v3.信息管理具有开放性;

v4.管理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

v1)信息:

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及决策过程有用的、关于客观事实和运动状态的表述。

v

(2)数据:

对客观事实和运动状态进行直接记录的符号。

v(3)数据和信息的联系:

数据是对客观事实和运动状态物理的反映,而信息是抽象的反映;信息往往是人们对数据进行推理后的结果。

§2企业信息系统开发

v一、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

(一)标准化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代码编制)

(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基础数据的准备

(四)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v二、信息系统开发团队

v三、信息系统开发方式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v1.人才的群体结构

包括:

信息主管、系统分析员、程序员、系统管理员、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大员工、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级领导。

v2.信息化人才的使用

(1)创造一个能够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

(2)要有竞争和激励机制;

(3)要用人之长;

(4)用当其时;

(5)用在最佳位置。

基础数据的准备

v1.物料主文件(说明物料的各种参数、属性等)

v2.物料清单(用数据格式来描述产品结构的文件)

v3.工作中心(发生加工成本的实体)

v4.提前期(以交货或完工日期为基准,倒推到加工或采购的开始日期的这段时间)

v5.工艺路线(说明零部件加工或装配过程的文件)

v6.库存信息

v7.供应商及客户信息

v8.需求信息

v9.工作日历(说明企业各部门、车间或工作中心在年中可以工作或生产的日期)

二、信息系统开发团队

v由被称为“开发小组”的团队来承担。

v开发小组一般包括以下几类人员:

风险承担者、用户、管理者、系统开发专家、各类技术支持人员。

v31.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管理

v二、信息系统的管理

v1.企业的信息管理组织

v2.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v3.信息技术人员的管理

v4.用户学习与管理

企业的信息管理组织

v负责企业信息技术管理的专职部门:

信息中心(或计算机中心);

v信息主管(CIO):

负责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信息技术政策、发展计划、信息资源管理等;

v“信息用户委员会”或“信息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确定企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应用目标。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v

(1)操作人员工作守则与服务规程;

v

(2)中心机房与网络设备管理制度;

v(3)文档使用与管理制度;

v(4)数据管理规程;

v(5)系统安全规则;

v(6)系统维护和软件管理制度;

(7)计费、收费与合作制度。

一、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1.广义的质量包括:

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

2.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所具有的适于一定用途,满足一定需要的特性。

3.工作质量,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工作。

二、质量标准和质量指标

1.产品质量标准: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

(例:

苹果质量标准)

2.产品的质量指标

(1)产品平均技术性能指标

(2)合格产品的等级指标

平均等级=∑各等级产品数量×各产品等级/全部产品数量

例:

某厂某天生产600件产品,一等品300件,二等品200件,三等品100件,则

平均等级=(300×1+200×2+100×3)/600=1.7

三、加强质量管理的意义

1.质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2.质量与市场竞争息息相关;

3.质量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六、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

⏹1.分层法(分类法)

⏹2.排列图法(帕雷托图法)

⏹3.因果分析图法

⏹4.调查表法

1.分层法

(1)定义:

将收集来的数据,根据不同的目的及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划分层次的方法。

(2)分层标志:

操作者、操作方法、设备、原材料等。

⏹(3)要求:

同一层内的数据的波动幅度尽可能小,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

2.排列图法

(1)定义:

排列图法也叫帕雷托图法,它是用来分析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原因的一种方法。

原理:

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

应用:

A类区,0~80%左右,为主要原因区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