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4207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附解析第一单元第3课

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练|

1.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

这里的退步指的是(  )

A.推恩令       B.郡国并行制

C.三公九卿制D.行省制

2.有史家认为: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其中汉武帝加装的“软件”,主要是(  )

A.分封制B.外朝制

C.内朝制D.中书门下

3.下表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表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  )

A.致使富豪入仕艰难B.忽略了身份界限

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

4.如图所示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主要是(  )

A.品行B.才学

C.门第D.相貌

5.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

B.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

C.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

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重文轻武B.强化皇权

C.分权制约D.控制地方

7.宋朝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

可见当时(  )

A.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B.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

C.政治的清明有赖于贤相D.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8.宋太祖在各州加设“通判”一职的目的是(  )

A.监察知州B.加强地方力量

C.防范民变D.提高办事效率

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

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

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与枢密院

C.枢密院与宣政院D.中书省与宣政院

10.“毋庸讳言,统治者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

”材料议论的是(  )

A.郡县制B.推恩令

C.巡检司D.行省制

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

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

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

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

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课后拔高练|

1.(2019·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2019·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

(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2019·全国Ⅲ卷·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2019·全国Ⅰ卷·25)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5.(2019·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后练|

1.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

这里的退步指的是(  )

A.推恩令       B.郡国并行制

C.三公九卿制D.行省制

解析:

选B 材料指的是西汉初年实施的郡国并行制。

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大封诸侯王,以巩固统治。

最终却导致了王国问题,故B项正确;A项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制度,C项是秦始皇创立的,D项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均排除。

2.有史家认为: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其中汉武帝加装的“软件”,主要是(  )

A.分封制B.外朝制

C.内朝制D.中书门下

解析:

选C 分封制设立于西周,外朝制是秦朝设立的,内朝制是汉武帝设立的,中书门下是宋朝的中央机构,故C项正确。

3.下表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表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  )

A.致使富豪入仕艰难B.忽略了身份界限

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

解析:

选A 从材料可以看出,富豪被举荐孝廉的比例非常低,所以他们当官很难,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特点可以看出,并没有忽略身份,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削弱,故C项错误;察举制度并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故D项错误。

4.如图所示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主要是(  )

A.品行B.才学

C.门第D.相貌

解析:

选C 由图示可知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故C项正确;A项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B项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D项明显错误,排除。

5.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

B.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

C.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

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解析:

选A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了皇权,制约了相权,同时三省的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调动了宰相行政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三省的分工没有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反而是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故B项错误;公开公平选官的体系是指科举制,故C项错误;消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明朝废除了宰相,故D项错误。

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重文轻武B.强化皇权

C.分权制约D.控制地方

解析:

选C 材料说明宋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政治机制注重预防和制约,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强化分化事权即分权制约,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D两项均不是核心,排除。

7.宋朝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

可见当时(  )

A.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B.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

C.政治的清明有赖于贤相D.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解析:

选D 依据材料宋朝的参知政事可“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可见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故选D项;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参知政事对宰相权力的制约,体现出皇权加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宰相的权力受到制约,但不能说明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排除C项。

8.宋太祖在各州加设“通判”一职的目的是(  )

A.监察知州B.加强地方力量

C.防范民变D.提高办事效率

解析:

选A 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故A项正确。

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

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

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与枢密院

C.枢密院与宣政院D.中书省与宣政院

解析:

选B 行省制从元朝开始实行,故A项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权,三司掌握财政,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正确;宣政院从元朝开始实行,故C、D两项错误。

10.“毋庸讳言,统治者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军事控制’,但是谁曾料到……却引出绵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权新模式。

”材料议论的是(  )

A.郡县制B.推恩令

C.巡检司D.行省制

解析:

选D 郡县制是为了统治百姓,而不是为了军事控制,故A项错误;汉朝的推恩令也不是为了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巡检司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故C项错误;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后来形成了地方管理制度,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故D项正确。

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

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

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

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

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得出。

(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二“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得出分地录取;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加以概括。

第(4)问,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

答案:

(1)朝代:

西汉(汉朝)。

流派:

儒家。

(2)制度: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特点:

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新规定:

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价值取向:

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课后拔高练|

1.(2019·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选C 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了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2.(2019·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

(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

选D 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贡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的任免权、财政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3.(2019·全国Ⅲ卷·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

选B 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了社会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度的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4.(2019·全国Ⅰ卷·25)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

选C 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了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的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了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直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故D项错误。

5.(2019·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

选B 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汉初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