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553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2.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2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

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

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

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

《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

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

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

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

如:

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

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

故答案为:

⑴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

⑵《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点评】⑴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

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

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

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

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

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分析】

(1)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

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

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

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

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

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⑵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点评】本题是考查诗歌形象。

①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③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

(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

(1)“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

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

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

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

⑴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⑵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54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中,诗人在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尾联描绘的意境是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格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调高远  意蕴悠长

B. 明快抒情  富含哲理

C. 意境辽阔  基调低沉

D. 豪放洒脱  轻松愉快

【答案】

(1)C

(2)B

【解析】【分析】

(1)ABD赏析正确。

C“颈联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错误的,这首诗陆游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故B正确。

ACD不正确。

故答案为:

⑴C;⑵B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格调的能力。

格调就是诗歌的格律声调。

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解答是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

(1)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

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

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

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

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

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⑵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______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______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的意思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由此可知,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的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由此可知,下片用它“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⑵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⑶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⑶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

联想想象、象征、用典、情景交融等。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主旨具体分析。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①·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苏幕遮:

词牌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 “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 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⑴C项错误,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9.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②[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从下面所给的选项中任选一句诗,结合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乙: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

《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 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答案示例甲:

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

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