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488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修改.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修改

1.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分部分: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2.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也使后来的研究者更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3.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最为常见。

4.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为学前儿童提供自主互动的机会.

5.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6.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大类型。

7.行为训练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1.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3.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

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6.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

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8.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主要表现在:

(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土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答:

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

从发展的内容上看,儿童的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儿童生命各方面的完整发展从结构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指终身的完整发展,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答:

(1)助人与分事。

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事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儿童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儿童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

(2)合作。

合作是两个或者两个人以上共同活动、协同实现活动目标的行为。

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反应。

(3)安慰与保护。

年幼儿童不仅能够区分他人的需要和利益进而对他们作出分享和帮助行为,而且还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作出亲社会的反应。

虽然儿童作出安慰或保护行为并不总是很恰当,但他们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

简述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激素、气质、进化机制等;

(2)环境因素:

家庭交往、电视暴力等;(3)社会认知因素:

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4.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答:

从有利的方面看,儿童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学习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健康的电视节目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有助于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一些不健康的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1.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

(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要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

(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

(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1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

(1)幼儿能逐步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1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答:

(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

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内容;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

均衡地选择社会教育的内容;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14.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c(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15.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

(1)自律被破坏。

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3)影响师生关系。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16、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17、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3)考虑幼儿的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4)要征求家长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18幼儿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19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

第一,规范性。

第二,共通性。

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

第四,可分析性。

第五,可扩充性。

20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22、教师如何才能更好的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23、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题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24、简述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

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完整发展,即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社会化(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2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原则

(一)情感支持原则

(二)生活教育原则(三)正面教育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五)一致性原则。

27、简述学前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1)共情。

一般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

共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羞愧感。

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公认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

(3)内疚感。

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

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了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在于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理想要求时产生。

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时产生。

28、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简答题)

29、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

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

31、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中,有必要进行哪方面的测评

(1)在活动的导入环节要能引起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

(2)在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学前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3)尽量让每个学前儿童有动手操作方面的参与(4)引导学前儿童顺利开展活动,并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5)在学前儿童遇到困难时,及时加以示范和指导。

32幼儿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影响

(2)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3)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4)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30、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一致性原则。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

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

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简述共情训练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共情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演示、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都可以被用来进行共情训练。

运用共情训练法需要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的情境必须是学前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或是学前儿童看得懂的,这样学前儿童才可能产生共情,否则可能出现误解。

(2)共情训练的基点应是唤起学前儿童已有的类似体验,使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与当前情境相关联,从而理解与分享。

因此,教师应重视学前儿童情感体验的特点,充分利用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以唤起学前儿童对情境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共情训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为了学前儿童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共情或具有自然而然的对他人的理解与共鸣,因此,注重学前儿童表现共情,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与共鸣上,更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不仅能理解生病小朋友的痛苦感受,更能自然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

(4)教师应与学前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

教师的情绪对学前儿童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加入到共情的情境中,会极大地感染他们。

反之学前儿童会产生疑惑和矛盾,不利于共情的发生。

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问题应选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如:

指导目的是要使幼儿某种行为增加,一般采用正强化法,或者使行为增加的间歇强化法等;而要使行为减少,可使用消除法或使行为减少的间歇强化法等。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如某些个性内向的幼儿,生来就胆小,若要纠正其退缩行为,则不宜选用惩罚法予以纠正,否则有可能加重其行为问题。

(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某些幼儿在家庭中常受父母责备而得不到关怀、爱护,若要纠正其不良行为,则宜用正强化法,多鼓励幼儿树立信息去克服不良行为。

(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家长与教师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可能真正指导幼儿的行为问题。

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

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

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纲要》中强调:

“学前儿童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应为学前儿童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儿童犯错。

8.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9.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

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10.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影响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被破坏.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

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

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

这种技巧需要学习。

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

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

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

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

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

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

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3)影响师生关系.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

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

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

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

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

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

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

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

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

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

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

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

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

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

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

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

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