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434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docx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工商管理双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2)

1文献综述

(2)

1.1制度创新的研究

(2)

1.2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5)

2制度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7)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8)

4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10)

4.1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互动作用的背景(10)

4.2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互动的研究方法(11)

5基于制度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条件和途径分析(12)

5.1条件分析(12)

5.2途经分析(12)

6案例分析(13)

7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学生姓名:

胡仁俊

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

指导老师:

谭江涛

教学单位:

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创新能力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企业与全球的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如果没有自主创新,一味的模仿他人,我们就将逐步被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

可以说,创新对企业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企业的创新进程中,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主要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andknowledge-basedeconomy,Innovationcapabilityhasincreasinglybecomethecoreofenterprisestoparticipateinmarketcompetition,Innovationcapabilityhasbecomeakeyfactorindeterminingthesurvivalofenterprises.EspeciallyafterChina'saccessiontotheWTO,China'senterprisestocompetewithlargeenterprisesaroundtheworld,ifthereisnoindependentinnovation,blindlyimitateothers,Wewillbephasedoutgraduallyby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Itcanbesaidthattheinnovationofenterpriseshasapivotalpositionin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process.Intheprocessofbusinessinnovation,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isessential.Inthispaperusetherelationshipbetween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toillustratetheimportanceofenterprisedevelopment.

关键词: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企业

Keywords:

institutionalinnovati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enterprise

 

前言

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成为一种时代热潮的现实背景下,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已成为整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

针对当前我国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制度存在缺位以及关于技术制度方面研究不足的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金周英教授呼吁,要促使技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和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自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后,至今已一个世纪了。

但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并加以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就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

通过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水平和影响也不亚于大企业。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因此,我国在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代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专门部署,着重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实际经营的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弱、产品不能及时实现其商业价值,进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进一步成长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进一步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技术创新在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提升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先进技术知识和客户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知识以非线性扩张的速度增长的今天,企业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需要的所有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花费昂贵,而且困难重重。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学习、引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并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内外部知识的共享和整合,这样才能实现创新的成功,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相关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进行技术创新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才能保持企业的技术先进性。

1文献综述

1.1制度创新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管仍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已用效用最大化替代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定,理性被理解为人能根据各种约束作出一系列欲望、期望与偏好的选择(吕爱权,2002);二是认识到按传统理论的观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受“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会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样实际上是假定了市场的运作不存在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交易费用(宋长瑞,2000)。

事实上,任何一项交易的完成,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对合约进行监督和讨价还价等,因而必然存在交易费用,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产生了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不同制度安排;三是完全竞争模型要求完全界定私产制度,认为这样是最有效率的(程恩富,1999),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期望,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生活中产权结构的多重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

基于这些认识,产权学派企图揭示产权制度的功能及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是内生的,并探讨了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作出不同制度安排选择的原因等多个方面(蔡彬彬,2004)。

关于制度创新的定义,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要是指创新者为获得潜在利润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对策(李文涛、苏琳,2001)。

兰斯•戴维斯(Davis,Lance,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C.North,1989)认为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五个主要的阶段,即形成“初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形成“次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协作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阶段(王娴,1999)。

并认为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同时,制度创新存在时滞效应(Davis,Lance,Douglass.C.North,1989),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与组织的时滞,即从认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发明的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即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创新的时间;四是启动时间时滞,即可选择的最佳创新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的时滞(黄新华,2002)。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企业由生产型到经营型、再到创新型的变革(张承谦、陈利建,2000),创新型企业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和经营型企业有很多的不同,创新型企业在内部实现研究和开发的制度化,把开发研究作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目标、运行机制、企业的管理等都完全依靠企业创新,而制度创新则成为了一切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王家斌等,2002)。

从制度角度对企业进行分析,始于罗纳德•科斯,他在其成名作《企业的性质》中把企业定义为与市场相对应的可以相互替代的经济制度(沙恩水,2002),从而引发了现代经济学中新制度主义革命;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作是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而新制度学派的主流观点,则是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认为企业是契约的有机组合和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郭卫等,2003);随着企业制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以市场和企业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交易成本理论(宣烨,2002)和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代理关系的代理理论两大分支,其共同点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高核、徐渝,2003)。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正如我们上面所讲的,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因而企业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

有人讲,企业就是出资人之间的合约,也就是出资人以契约方式规定出企业制度,然后按照所规定的企业制度来组建企业。

因此,没有企业制度,就根本谈不到企业的存在,当然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就是企业制度。

(2)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因为企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所以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

企业及企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守企业制度的安排,不能违反企业制度的任何一种安排。

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说,企业制度实际上是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3)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组成人员,无论是CEO,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必须遵守体现企业制度要求的各种规则,也就是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的准则,就是企业制度。

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把企业制度称之为员工的行为规范。

(4)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企业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

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有活力的。

反之,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不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个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没有活力的。

就像中国原来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没有活力,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企业制度安排有问题,它们的企业制度安排无法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因此,企业制度是企业活力的最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根本不可能有企业的活力。

(5)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企业要有序化运行,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而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就必须要有一个运行的程序,程序要对企业运行有约束,那么约束企业运行的程序是什么?

不是别的,就是企业制度。

因此,企业制度实际上就是约束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以及企业本身行为的一种准则。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的有序化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企业制度。

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没有企业的有序化运行。

例如,我们有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无法有序化地运行,就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企业制度,因而有的民营企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活力是很充足的,但是没过几年就消亡了,原因就在于它的企业制度设计不合理,企业制度设计也可能确实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及企业的活力,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约束,因而很快就消亡了,成为短命的企业。

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障。

(6)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

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无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资本经营活动,都必须要在一定的体制框架中进行,这种体制框架,就是企业制度。

因此,可以说,没有一种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就不可能有企业的高效经营活动,因为没有企业良好的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的活动就没有体制保障,从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根本无法高效地展开。

正是基于此,所以人们通常说,高效的企业经营活动实际上是有赖于良好的企业制度的。

正因为企业制度有着上述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讨论企业问题,首先要讨论的是企业制度创新问题。

也就是说,所有要研究企业问题的人以及经营企业的人,都首先要考虑企业制度的创新问题。

就经营企业的人来说,如果企业制度问题解决不好,就谈不到企业充满活力的问题,也就谈不到企业的有序化发展的问题,当然更谈不到企业高效益经营的问题;就研究企业问题的人来说,如果搞不清楚企业制度创新问题,就根本不可能深入地把握企业的实质性问题,从而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企业问题。

由此可见,讨论企业问题,往往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

1.2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

我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技术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已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中外知名企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充分证明了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并不乐观,表层问题是技术创新效率低下,深层原因则是创新动力不足。

因此,在我国已成功加入WTO、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探讨如何增强创新动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内外技术创新动力理论进行认真总结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论文针对创新动力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的现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

该系统由两大子系统构成,其中,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由市场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压力、技术推力和政府政策行为支持力等动力要素构成,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则由企业利益驱动力、企业家精神影响力、企业文化感染力、企业激励机制催化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力等动力要素构成,从而将所有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国外早就开展,并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柏格曼和曼迪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一系列综合特征;巴顿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等等。

国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研究者把这一概念引入到微观企业中。

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认为,可以从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来探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

韩景元、杨忠敏、李荣平等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表达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资产x技术创新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开发与转化的条件与力量。

综合来看,可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企业筹集必需的资金,将技术开发设想转变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并组织生产、销售最终获利的资金、智慧、设备、法律、技能技巧等各方面力量的综合。

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并加以研究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学者们主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的构成要素,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加以界定。

Burgelman(1996)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

LarryE.Westphal(1984)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获得能力的综合。

SevenMuller(1986)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D.L.Barton(199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艾米顿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中把“创新能力”界定为:

企业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

西方学术界在界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时往往坚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新产品需求的获取、新产品的研发、新产品的生产以及新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都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考察要素。

这种观点有利于启发期望获得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促进其从企业内部,自上而下,从市场到研发、再到生产和销售进行创新能力的改造,实现企业创新战略。

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许庆瑞和魏江,他们从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是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五个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反映在企业研究出来的产品的技术水平,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程度,对创新产品投入生产能力以及产品市场化的能力。

具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远德玉等人(1994),他们以技术、产品和生产工艺过程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经济过程创新三类创新资源在不同阶段的配置和利用状况作为评价标准,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企业的技术与市场机会选择能力、技术设计能力、样品制造能力、中试能力、规模生产能力、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市场信息反馈以及产品更新能力等方面。

付家骥(1998)把技术创新能力归为技术能力的一部分,与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共同构成技术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它可以分解为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曹崇延和王淮学(1998)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体,协调发挥其实际经济利润的能力。

根据技术创新的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可以把技术创新能力分为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产出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很多观点。

显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承接了国外学者的很多观点,并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改进,如更加强调营销能力、对产出能力的研究更加深入、率先提出了技术与市场机会选择能力等等。

但总的来说,他们大都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行为主体能够实践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条件的总和。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维普、万方中文期刊等数据库中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的大量文章,了解到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如万兴亚(2006)指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具备通常生产经营条件(即满足生产力三要素)的同时,还应拥有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或能够完成技术创新任务的内在根本条件。

他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进一步成长发展将起到决定性用。

巴顿(D.L.Barton)(2003)从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主体的视角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

孙学敏(2003)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模型。

该模型由核心机制、客体系统、支持系统三个子模型组成。

魏末梅,陈义华(2006)根据技术创新能力是始于决策而终于市场实现这一评价目标下,将评价体系分解为技术创新基础、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技术创新制造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销售能力这5个指标构成ANP评价结构的主因子层。

从而定量的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孙晓峰,陈泽聪(2005)定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投入能力、R&D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产出能力等七个方面构成的综合能力系统。

其中关键的是投入能力、R&D能力和产出能力。

检索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研究领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正处于探索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本文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企业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在推进技术创新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相比,却相对比较滞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

现行科技研发投资体制,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国家,企业研发投资占国家研发总投资的40%-60%。

而在我国,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以国家为主的投资体制,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研发经费约占研发总投资的70%左右,企业投入仅占20%左右。

这还是仅指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对于一些私营中小型企业则很难申请到国家的研发经费。

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要生存下去,其研发支出至少应占销售收入的2%-4%,低于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才有竞争力。

而我国许多企业的研发支出还不到营业额的1%。

正是由于多数企业研发投资少,造成我国科技开发总体投入不足。

另外,在企业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我国也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欧美国家是2.5%-3%,而我国虽然从1991-1996年科技研发投入每年平均增长17.3%,但从1990年以来,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年年下降,还不到1%,是世界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偏低的国家之一。

由于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少,一些科技成果中试和批量生产的经费缺乏,严重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

我国企业设备引进比例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的能力比较薄弱,且技术引进比例低,引进技术的总体效益不高。

由于资金流向大都集中在关键设备和成套设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主导产品的技术和装备主要还是依靠国外。

同时,对引进设备和技术进行改造和二次研发的比例很低,对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资也非常少,重复引进或者多次引进现象经常发生。

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不紧密,科研单位向企业转移技术困难。

科研单位一般只进行纯技术性的研究,科技成果很难自己推广,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企业的规模都不大,没有足够的资金买断技术,并且很难在短期内收回购买新技术的费用和得到预期的超额利润。

而技术创新企业出于资金和商业利益考虑,创新的动力就大大减弱。

同时,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相应国内外技术信息和技术服务,因此,企业不敢贸然购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体制尚不健全。

我国目前有各类科技信托、风险投资公司近百家,具有一定的投资能力,但资金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真正的风险性科技创业投资较少。

例如,国内证券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受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