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234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方哲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方哲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方哲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方哲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docx

《西方哲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docx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1、始基本原:

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他的本意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的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逻各斯:

本义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等等。

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意为世界的普遍规律性。

3、理念:

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理智的对象,亦即心灵之眼看到的东西。

4、实体:

亚里斯多德哲学的概念。

他说:

“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事者都与一个中心点有联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他毫无歧义地被说成为实体。

”(或者:

斯宾诺莎的哲学概念,他说:

“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

5、流射说:

原子论者关于感觉的性质的解释,认为感觉是可感的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们的感官中所造成的印象。

6、同类相知说:

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思想。

他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它设定了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7、异类相知说:

阿纳克萨戈拉的认识论学说,认为事物和事物之间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即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的活动。

8、文艺复兴运动:

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技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9、三表法:

培根将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

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又称比较表)。

从而清晰地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结论。

10、四假相说:

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成假相,归结为4个: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人的感性理性缺乏科学所需的重力态度和客观性,导致主观与客观相混淆;“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11、心物二元论:

笛卡儿提出的理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把“灵魂”、“上帝的意志”等假设从自然物中驱逐出去,利于自然科学发展。

但其难以解释人的行为,从而留下关于身心问题的争论。

12、存在即是被感知:

贝克莱提出的观点,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的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

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没有什么可感的对象。

他把“存在”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被感知”来解释认识对象。

13、公意:

卢梭提出的观点。

所谓公意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它是“每一个成员作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公意”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集合概念。

它不等于众意,不同于所有个别意志的总和。

它是没有相互矛盾的个人利益,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永远是公正无误的。

“公意”又是一个辩证的概念;抽象和具体的,自由和服从的,一般和个别的。

14、先验幻相:

是康德对理性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

知性范畴只能经验地使用,如果超验使用,就会产生所谓的先验幻相。

先验幻相的产生是人的本性决定的,是由于把物自身混同于现象而产生的,是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幻相。

15、知识学:

费希特提出的观点,知识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

知识学关心的不是事实问题,而是事实的依据。

不是知识的实际内容,而是知识的合法性。

他的任务和康德的哲学目标一样,考察知识的可能性条件。

在认识中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对象,一个是意识。

16、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提出的命题,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由“先”构成的。

他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它的命题是必然的、先天的,而同时又是对经验世界做出的判断。

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判断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简答题:

1、简述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论述。

泰利斯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确定哲学探究的基本问题。

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本源的思考有两条线索:

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

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水、气、火)是变化的一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本原(数)是变化的多

爱利亚派认为本原(是者)是不变的一

元素论者认为本原(根、种子、原子)都是变化的多。

2、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问题?

(1)“所有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非存在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者是真理认识的对象,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不生不灭;第二,连续性;第三,完满性。

3、简述芝诺否认运动的论证是什么。

芝诺以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

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可能的4个论证:

(1)二分法:

是严格概念的论证,运动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完成路程的二分之一,如此分割直至无穷,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2)阿基里斯追龟:

乌龟先跑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完成这段路程,乌龟又前进了一段。

如此反复,阿基里斯无法赶上乌龟,运动中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3)飞矢不动:

飞矢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段路程,每一时刻飞矢都占据一个位置,因而是静止不动的。

(4)运动场:

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4、简述“人是万物尺度”的哲学内涵。

答:

这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哲学命题。

人们经常引用它来表述各种不同的思想。

如果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世间万物相对立的人类,那么这句话就表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如果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其他人相对立个人,那么这句话就表达的是唯我主义的观点。

对于尺度亦可作不同的理解,人究竟是按照自己的欲望还是依据自己的认识来衡量万物?

如果是后者,那么究竟是用感觉,还是用理智作为判断万物的标准?

如果用感觉作为标准,就导致感觉主义的真理观,并且有相对主义的倾向。

5、简述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四环节。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亦即通过谈话寻求普遍真理的方法。

分四个环节:

反讥、归纳、诱导、定义。

(1)反讥:

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指通过反向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自知我无知。

(2)归纳:

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

(3)诱导:

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做是狭义的助产术。

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含在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考察其真伪。

(4)定义:

是助产术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做出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6、举例说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答: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变化有四种原因:

质料因是指事物由是那么构成的;形式因是指事物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动力因是指什么力量推动资料变成他的形式;目的因是指事物的形成是为了什么的。

譬如以人造房屋为例,砖瓦木料是资料因,房屋的图样是形式因,建筑师是动力因,房屋的用途是目的因。

7、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1)动因证明:

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构成运动系列,其最初必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

上帝

(2)因果性证明:

动力因果和序列是有限的,存在一个终极的动力因:

上帝

(3)必然性证明:

追溯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最终都会有一个终极的必然存在:

上帝

(4)至善者证明:

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作为所有事物存在及其他完善性的原因:

上帝

(5)目的论证明:

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者安排世界的秩序:

上帝

8、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

(1)人的发现:

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从哲学和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崇高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

人文主义者以“人的尊严”、“人的崇高”为题,歌颂人的价值。

人文主义者追求语言典雅流畅,刻意摹仿古罗马雄辩家的风格,但更重要的是,人文主义者都认识到“文”和“人”的联系,他们提倡古罗马的优雅拉丁文,目的是为了传播新的生活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把罗马人追求的荣誉和高尚作为首要的德行,他们认识到人的最高价值是自由。

即选择和造就他自己地位的力量。

(2)自然的发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新的自然观主要是通过人文科学以外的途径发展起来的,包括柏拉图主义的复兴。

自然哲学的思辨和奇异科学的实践。

和谐的自然,推动的自然,经验的自然。

它们以实用为目的,在原则上符合经验科学的一般标准。

9、简述经验论、唯理论的含义及主要代表人物。

经验论:

与唯理论相对立,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

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代表人物:

洛克、贝克莱、休谟)

唯理论:

与经验论相对立,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又称理性主义。

唯理论者认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知识不是来自经验,而是从先天,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

(代表人物:

唯心主义唯理论—笛卡儿、莱布尼茨;唯物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

10、简述笛卡儿方法论的原则。

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儿建立起四条方法论原则:

第一,绝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说明分析的必要性,分析的目的是找到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指综合的过程,由简单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11、简述笛卡儿第一哲学的原理。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原理。

笛卡儿说,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

并且,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

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由这一分析可以得出,我思故我在。

他认为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

主体就是实体,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从自我的思想活动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

就是说,“自我”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12、简述卢梭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学说及辩证法思想。

(1)不平等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

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是必然的。

(2)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

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

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他主张通过社会契约解决不平等。

社会契约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公意”的辩证概念上。

公意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一般的也是个别的,是自由的又是服从的。

13、简述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在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他在该书的第二版序言里,把这本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

指出这场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他对哲学的历史和处境做过描绘,童谣指出了哲学危机的根源,就是理性、自由、形而上学的问题。

而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主要问题,贯穿了他的哲学思想。

在认识论问题上,他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个内容:

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14、简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先验感性论回答“纯粹数学何以可能”: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唯独具有的两种感性只管的先验形式。

空间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空间的纯直观性使几何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时间是我们的一是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时间的纯直观性使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几何、代数构成了数学,至此,纯粹数学成为可能。

先验知性论回答“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自然科学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范畴所构成的规律,规律本身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因而判定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同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又不是靠分析得出而是依靠经验。

先验范畴的规定为自然立法,自然科学只是是依靠先天综合判断。

至此,纯粹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先验理性论回答“旧形而上学作为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何以可能”,又部分地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的直言三段式、假言三段式、选言三段式分别对应着灵魂、世界、上帝,即先验理论,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先验、经验、超验。

在理性宇宙论的四组二律悖反中,康德在世界观的领域也企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

但形而上学问题中还有一部分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则用先验哲学中的实践哲学来回答。

15、简述费希特哲学的原则。

关于自我意识的基本原则有三个:

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和非我的统一。

(1)自我设定自身是与逻辑的同一律A=A相对应的原则。

同一律的确定性在自我之中,是自我设定的。

自我之所以能确定不疑地设定同一律,是因为在自我之中必是有某种绝对同一的东西,即自我=自我的绝对统一。

(2)自我设定非我与矛盾律A≠~A相对应,矛盾论的依据在于,自我无条件地设定非我作为对立面,当自我设定自身时,就设定了对立面,即非我。

(3)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与排中律A或~A相对应,排中律的依据是自我≠自我,自我总是与非我并存的:

只要设定自我,也就设定了非我;但非我不仅仅是自我的对立面,而且也是自我的展开,由此非我在自我之中。

我与非我的相互制约、并存。

(4)关于自我与非我关系的三条原则也是一致的,他们共同构成知识学的第一原则。

论述题

1、论述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概念的理解

1亚里斯多德:

理论学科:

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神学)。

(安德罗尼柯:

把一些讨论超感觉、超经验的抽象对象的问题的文章编为《物理学以后诸篇》——Metaphysica)

mata:

反思,颠覆,回溯,哲学是经验科学的基础

实践学科:

政治学和伦理学。

创造性学科:

诗学和修辞学。

具学科:

逻辑学

2“形而上学”在西方不仅指亚里士多德的一本书,而且从13世纪起成了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即关于超感觉的、经验以外的对象的学问——哲学。

从黑格尔开始,“形而上学”兼有了与辩证法对立的一种思维方法的意思。

中文最初翻译为《玄学》,后来严复翻译作“形而上学”——《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

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看待问题。

辩证法:

全面的、联系的、变化的看待问题。

现代西方的“拒斥形而上学”:

科学主义(逻辑上不能证明,也没有经验可以证实、证伪)

反理性主义(重估一切价值)

2、试论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答题要点:

首先,柏拉图认为,一切感性的事物都是变化不居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真正的实在是理念;

其次,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共同概念,是一般的东西;

第三,具体事物分有或摹仿了理念;

第四,理念是有等级的;

第五,理念是知识的对象,知识的来源于回忆。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的代表,第一个论证了一般的客观实在性的哲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极其巨大。

3、试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

1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核心,同时,实体学说也反映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观点。

2他认为实体是其他东西的基础和主体。

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从存在上说,它不依赖于其他主体的存在而存在。

3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事物的属性是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是用来说明第一实体的,实际上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另外,亚里士多德承认,除了个别的实体之外,还存在一种永恒不动的非感性的实体,他被视为一切运动变化的最初和最高的原因。

4、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及其意义。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作为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体现,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否认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

理由是:

(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

“天赋观念”的理由是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判断是:

第一、普遍同意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体现。

第二、根本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

(3)认为即使把天赋观念看成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而不一定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然而,“潜在的观念”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4)“天赋观念”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它容易被人利用,一些独裁者往往把自己的教条说成“天赋原则”接触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受宗教和坏学说的支配。

意义:

(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在英国和西方引起了当时宗教界、思想理论界的强烈反响。

(2)洛克把只是的起源问题,即人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还是来源于后天经验的,作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提了出来。

并通过批判“天赋观念”论,论证了认识来源于经验,也明确了上帝观念的意义。

(3)洛克在知识论上创新地提出“天赋能力”,用一种解证的方式证明上帝存在,这反映出他在上帝问题上的革新之处。

(4)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说的实质在于否定人心有不来自经验的现成知识。

为了解释人的能力来源就提出了天赋能力学说使得人的认识成为可能,但不否定上帝的存在;洛克对天赋认识能力的肯定,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5、洛克经验论的基本观点。

洛克是唯物的经验论者,肯定感觉经验是外间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

一、洛克对认识主体能力的分析

1、充分肯定主体能力的作用。

他认识到意识对客体的正确认识有赖于正确认识主体本身,进而明确了人的主体能力是正确认识客体的必要条件。

2、经验论的前提是承认主体能力的存在,批判天赋观念论,论证认识来源于经验,并提出“白板说”。

3、主体能动性思想。

在观念起源上,洛克认为人们是借助主体能力活的外部事物及心灵的简单观念,进而构造出复杂观念,在论述知识构成上,洛克认为“知识就是对于两个观念是否符合的知觉。

”在“两种性质学说”上,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

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第二性的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

它与物质的性质根本不相似。

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

二、对观念知识的探究

1、“白板说”—反驳天赋观念论。

洛克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假设它的理由是错误的,潜在的天赋观念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他支出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

2、两种经验:

感觉和反省。

感觉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而发生的活动,反省则是心灵自发的活动。

洛克把两者视为等量齐观的双重来源。

3、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是“只包含一个同一类的现象或心灵中的概念。

”复杂是由简单观念复合成的观念。

通过相加、并列、相减可以构成复杂观念。

6、康德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这个回答得好像有问题具体看书)

先验理性论回答“旧形而上学作为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何以可能”,又部分地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的直言三段式、假言三段式、选言三段式分别对应着灵魂、世界、上帝,即先验理论,人类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先验、经验、超验。

在理性宇宙论的四组二律背反中,康德在世界观的领域也企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

提出的“理性”概念,在康德看来,“理性”是指人心中要求把知性所得到的各种知识、原则、定律等等,认为先验理性的先验性在于先验理念。

康德认为“灵魂”“世界”“上帝”这三个最高概念是理性主观自生的“先验概念”,所以叫“理念”认为理性运用会产生悖谬或“二律背反”。

但形而上学问题中还有一部分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则用先验哲学中的实践哲学来回答。

7、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特点。

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的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

(1)真理是全体

哲学的真理是科学。

黑格尔个人反对两个貌似相对立的真理观:

一种是认为自己发现了终极真理的独断论,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只有意见或纷争或者意见的总和。

他认为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历史上后期的体系总要比先前的体系更高级,它在建立是克服了先前哲学体系的缺点保留了其优点。

成为了下一个哲学体系中的一环节。

黑格尔的真理归根到底是为了建立一个绝对真理体系服务的。

(2)哲学无前提

黑格尔认识到,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有自己的前提,他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

他认为哲学本身无所谓起点,一切都是为了方便而言的。

或许可以开始于一点,为了方便研究,必须贯穿始终。

哲学体系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而在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整个过程。

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贫乏,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哲学体系就是通过这样的动态体系被建立出来的。

达到了他最终的结论也就退出了它自身真理。

(3)否定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是辩证法。

黑格尔从费希特那里继承了辩证逻辑三段式的形式,即正题、反题、合题。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的辩证法,否定的原则就是辩证法的轴心。

对于这一原则而言,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没有东西是绝对神圣的。

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冒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能负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

(4)实体就是主体

黑格尔将表示客观对象的实体概念与表示主观意识的主体结合起来,得出了“主体就是实体”的论断。

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确立为自己哲学的主题,他明确地肯定了主体和实体的统一。

他用绝对唯心论改造了斯宾诺莎的观点,得出了精神实体是唯一的实体的结论。

(5)辩证法、历史观和认识论的统一

黑格尔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形成一以贯之的体系。

辩证法是其中贯穿所有的原则规律过程。

绝对精神,在辩证运动中构成了本体论。

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在个人意识中的表现是认识论。

一切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辩证法是历史的规律和本质,历史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规定了包括认识论在内的所有历史过程,本体论是全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