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 专题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试题.docx
《选修三 专题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三 专题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三专题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测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
?
?
学校5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漫画,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美苏双方即将发生战争
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再现史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首先明确漫画是苏联做的。
其次,看清“和平鸽”的内脏是“美国导弹”,可见,苏联如此做画的目的是在揭示美国“假和平”的事实。
因此答案为B。
2.据朱成虎、赵子聿等著的《当代美国军事》,该图是1950年到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
导致a、b两阶段军费急剧下降的共同原因是:
A、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政策
B、美苏争霸转向空间领域
C、美国结束一些侵略战争
D、美苏冷战局势日益缓和
【答案】C
【解析】略
3.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方面;进入70年代,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并超过,在同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80年代,苏联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
20世纪60~80年代美苏争霸各有得失、互有攻守,B项符合题意。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带有十分明显的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②都是在大战结束后召开的③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④都决定建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初,此时二战已经接近尾声,但没有完全结束,因此②不是两者的相似点,答案选C
考点:
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
点评:
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
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5.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二者的相同点是牺牲他国利益以满足大国的条件。
慕尼黑阴谋是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而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是保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牺牲了中国的利益。
故选D。
A项在九一八事变后做出的;B项只是说了慕尼黑阴谋的内容;C项材料并未涉及。
考点:
雅尔塔体系
点评:
雅尔塔体系是根据雅尔塔会议内容确立的战后世界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6.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不同B.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的冲突D.军事实力的悬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都是表面现象,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利益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
此题易错选意识形态的分歧,这只是表象,而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根本原因。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
冷战的原因
点评:
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
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7.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说:
“今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
”罗斯福说:
“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
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
”斯大林说:
“我梦见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世界主宰!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A、大国领袖规划未来世界B、罗斯福野心最大
C、英国企图恢复旧日霸主地位D、大国争霸之图显现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根据材料中三国领袖的针锋相对的话可以看出,其反映了大国争霸的企图。
ABC三个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因此答案为D。
8.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
其“反法西斯”的含义是指()
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法西斯势力进攻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答案】A
【解析】略
9.朝鲜半岛分裂后,斯大林多次暗示金日成要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
但l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斯大林又指使其代表不参加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朝鲜问题的会议,使安理会顺利通过美国组建“联合国军”的决议,战争规模升级为国际战争。
斯大林的意图是
A.维护《联合国宪章》的权威B.调整苏联的争霸政策
C.巩固苏联在东欧的战略地位D.构建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新秩序
【答案】C
【解析】略
10.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B.东德修柏林墙是防止民众逃往西德
C.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D.柏林墙从修建之时起在民众心中就已倒塌
【答案】A
【解析】略
11.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结合史实,分析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世界经济安全与世界和平
B、帮助西欧恢复和发展经济
C、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D、为了消除饥饿、贫穷,保障人民生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部分,是服从美国整个战略利益考虑的。
12.下列对战后处置德、日法西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德、日法西斯分子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B.把柏林分成苏联占领区和英美法占领区两大区域
C.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
D.日本的天皇制被保留
【答案】D
【解析】略
13.图照片摄于1945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A.宣布决不与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
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
C.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雅尔塔会议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图片上是被称为二战“三巨头”的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应该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A项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C项是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内容。
D项最有迷惑性,雅尔塔会议规定苏、美、英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德国分区占领的设想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就提出来了。
14.战后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内容的基本特征是()
A.美元与英镑挂钩,英镑与其他国家货币挂钩
B.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黄金挂钩
C.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D.美元与日元挂钩,日元与黄金挂钩
【答案】C
【解析】本题有的学生易错选A。
原因在于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正确的理解应是: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基于其在“二战”后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由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以实现其“世界经济蓝图”。
而当时英国已沦为二流强国,英镑也失去了其世界的中心地位。
15.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
B.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
D.在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建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再忆再现能力。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苏美实力均衡的产物,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建立;而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并非雅尔塔体系的产物。
16.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战争后建立起来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D、没有进步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以近代以来出现的三个国际关系体系为中心,要求通过归纳分析比较,找出其相同点。
考查的知识范围牵涉到世界近代和现代,旨在考查学生对这一专题知识体系的综合理解能力。
通过比较D项错误,因为这三个体系虽然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但不同程度地具有进步作用。
17.韩国一离婚调查机构,公布了1950年以来220万离婚个案咨询,发现有一个时期,妇女以丈夫生死不明为理由,提出离婚的特别多,此时期应该是
A.50-60年代B.80年代C.90年代D.2000年以来
【答案】A
【解析】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导致大量男子的死亡或者失踪,故出现了材料所示的信息
18.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世界出现过诸次重大的国际格局变动,其中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峙的国际格局是()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系
C.欧洲共同体D.一超多强体系
【答案】B
【解析】只有在雅尔塔体系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1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7年3月克莱顿就提出过一份备忘录,建议美国立即行动起来,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填补西欧的权力真空。
二战后初期美国人认为,欧洲必须具备自己的运输能力。
为此克莱顿建议美国将战后过剩船只出售给法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海商国家,将它们的商船恢复到战前水平。
克莱顿还说:
“我们的资源和生产能力足以(向欧洲)提供其所需的所有帮助。
问题是我们要组织好我们的财政政策和国内消费,这样就能从我们庞大的生产中拿出足够的过剩必需品,通过税收而不是增加债务,征购这些过剩产品。
”——整理自《克莱顿与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结束后美国“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的原因有哪些?
(8分)
(2)材料中欧洲面临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方案解决的?
美国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分)
【答案】
(1)原因:
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8分)
(2)方案:
美国对西欧国家实施“马歇尔计划”。
(2分)目的:
美国对西欧资本输出和扩张;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原因分析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
最根本原因源于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成为头号军事强国,企图建立世界霸权;客观原因是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实力削弱;而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目的包括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是通过资本输出帮助欧洲经济复苏,政治目的是通过经济控制欧洲,一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进而稳定整个的资本主义世界。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和马歇尔计划
20.(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下图是1945年以来,德国版图变化示意图。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版图变化的原因。
(9分)
(2)谈谈你对德国版图变化的认识。
(6分)
【答案】
(1)二战后,德国战败,德国及首都柏林被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3分)冷战中,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联占领区成立民主德国;(3分)东欧剧变,民主德国合并到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3分)
(2)德国的分裂是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物;(2分)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分);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德国的发展。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的能力。
三幅地图展示的是德国三个时期的版图,依据所学知图一“1945年—1949年”是由于德国战败,德国及首都柏林被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图二“1949年—1989年”是由于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联占领区成立民主德国,图三“1990年至今”是由于东欧剧变,民主德国合并到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回答时需要结合德国从战后的分析到后来实现统一的背景上,着重阐述德国的分裂是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物;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德国的发展等即可。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21.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介绍西方国家的政体特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分)
关于英国政体:
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
——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
英国有公、保两党。
公党退,则保党之魁起为宰相;保党退,则公党之魁起为宰相。
——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
关于美国政体: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
美国开国之律,由华盛顿订定,政归三处,立例者,议院;行例者,总统;守例者,察院。
议院有立例之权,则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耳。
——清朝驻美公使崔国因
(1)关于英国政体的介绍中,大致反映了哪两种制度?
“巴厘满”、“宰相”指什么?
(4分)
(2)关于美国政体的介绍中,徐继畲赞扬了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什么原则?
崔国因介绍了美国政制的什么特点?
(4分)
(3)崔国因认为美国“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耳”,你是否认同他这一说法?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分)
33.历史图片是时代的缩影,从中能够感觉到历史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分)材料一
掰手
左图是一幅漫画,一边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另一边是美国总统肯尼迪,两个人坐在核武器上掰手腕。
双方既剑拔弩张,又相互制衡。
材料二
握手
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
“……(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材料三
联手
2001年,中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六国在上海签订《上海合作组织宣言》
(1)材料一中苏美双方“既剑拔弩张,又相互制衡”,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
材料三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6分)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两个时代的世界格局有什么不同?
从材料二到材料三,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6分)
【答案】
(1)影响:
使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下;同时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世界半个世纪没爆发世界大战。
(4分)
(2)理解:
中美结束了全面对抗和冲突,开始走上合作的起点。
(4分)
目的:
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分)
(3)变化:
前者是两极格局,后者是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4分)
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独立自主、“求同存异”等)。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格局变化的理解。
第
(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
(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是地球上最富有掠夺性的帝国……我们必须设法在苏联和它的卫星国的人民和他们的统治者之间挑起不和,以制造苏联和它的卫星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我们必须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
——引自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报》
请回答:
22.文中的“卫星国”、“傀儡国”指的是什么?
23.“统治者”、“傀儡国”的说法是基于什么提出的?
如何认识这种说法?
24.美国的做法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
22.指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23.这种提法主要是由于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且不同程度地控制了东欧国家。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24.美国不断对东欧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策略,加速了东欧剧变。
【解析】
22.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这是美国与苏联对抗在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联系教材中此段资料的背景,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亚洲的越南、中国、朝鲜,深入分析材料,“它的卫星国……”说明是苏联周围的小国家,“傀儡国……”说明是苏联控制下的国家,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受苏联控制,由此断定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考点:
两极格局的结束
点评:
此题难度不大,材料出自于教材,学生比较熟悉,容易理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及有机联系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
23.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摘出了材料中的一些用词让学生进行深入剖析,一个是对应苏联的“统治者”,再一个是对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傀儡国”,之所以认为他们之间是这种关系,关键是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苏联和这些民主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平等的,不同程度的控制着这些民主国家,回答第二小问——“认识”时,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既要看到苏联与这些国家之间确实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但也不是完全控制。
考点:
两极格局的结束
点评:
此题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广泛联系史实,并且深入剖析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之间的关系,认识和评价问题时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24.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联系材料,这是美国与苏联对抗在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是美国与苏联相抗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活动从意识形态上逐渐瓦解苏联和东欧国家,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进而产生怀疑,是一种没有硝烟的“和平演变”,这加速了东欧国家的剧变。
考点:
两极格局的结束
点评:
此题难度中等,学生需要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正确分析,高度概括,这是一道能力型试题,提醒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逐步培养自己的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斯大林曾经表示: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
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住会使同盟国分裂。
”
材料2:
美国政府攻击共产主义,认为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材料3:
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
材料4:
战后初期苏联努力构建周边安全带,在东欧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请回答:
25.材料1中的“共同敌人”指的是什么?
26.材料2反映了美、苏关系的什么特点?
27.材料3、4反映了美、苏的什么矛盾?
【答案】
25.法西斯势力。
26.美国攻击共产主义,反对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世界扩大影响。
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矛盾尖锐。
27.在世界战略上相互对立,美国力图称霸世界,苏联也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苏联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障碍。
【解析】
25.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材料一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所说的一段话,又是在二战这个特殊的时期,二战中苏德战场是主要战场,“共同敌人”就当然指的是法西斯势力。
考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
点评:
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关于二战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6.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联系材料内容,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认为他插手世界各地的事物,这说明美苏不仅是战时盟友,更是竞争对手,在世界利益面前会不断争夺。
考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
点评: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学会准确把握国家关系,应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27.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材料3和材料4分别反映了美国和苏联都在谋求自己在世界事务上的主导地位,并且谋求势力范围的扩大,如:
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而战后初期苏联努力构建周边安全带,在东欧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所以这反映了双方在全球争霸方面的尖锐矛盾。
考点:
两极格局的形成
点评: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有关美苏关系方面的特点和史实,可充分联系课本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杜鲁门说: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
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
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1945年10月,占领当局指令修改宪法,(1946年)u月3日,《日本国宪法》在日本国会获得通过……《日本国宪法》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但同时内阁限制天皇的权利。
过去只对天皇负责的内阁,现在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据宪法,只对国会负责。
由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即众议院和参议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日本财阀……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厚的垄断资本集团,1945年10月,根据占领当局的指令,解散财阀、禁止垄断的改革开始实施……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三:
1948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下令将囚禁的一批甲级战犯全部释放。
1946年1月以来,按“公职整肃令”处理的战犯到1951年8月已基本上被解除整肃。
——李植丹、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处置战败国日本的意图。
实际情况如何?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