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0923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docx

度煤矿防治水工作计划

 

2020年度防治工作水计划

 

XXXX煤矿

 

矿长:

总工:

编制:

2020年1月3日

 

2020年防治水计划会审记录

名称:

华坪县鼎泰工贸有限公司XXXX煤矿2020年度防治水计划

会审日期年月日

生产

副矿长

安全

副矿长

机电

副矿长

通风技术员

地测

技术员

调度

主任

生产技术

科长

掘进技术员

安全

科长

机电

科长

矿长

总工

总工程师审批意见:

 

 

序言1

序言

 XXXX煤矿属民营企业,在册现有干部职工160余人。

煤矿从开工建设至投产以来,在煤矿领导班子正确领导下,走高质量发展技术改革之路,以安全工作为中心,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煤矿建设属于高危行业,地质条件复杂,作业环境多变,时刻遭受着水、火、瓦斯、顶板、煤尘五大自然灾害威胁。

煤矿开工建设以来,公司领导对煤矿安全建设高度重视,引进人才,科技创新,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生命的漠视产生了违章指挥,对金钱的向往加速了违章的动力,对生命价值的淡化导致了违章作业、违章操作,而由此所产生的伤痛在你、在我,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他人,给家属造成了永远的痛苦……对此:

为使干部职工安全行为规范素质技能提升,强化干部职工自律保安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以制度限制行为,用规程规范作业,以全员监督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安全监管网络,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提高干部职工按章作业的习惯和抗灾能力。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任重而道远,安全管理刻不容缓,人的惰性时刻显现,贪图省力谁都想干,违章作业屡见不鲜,从重处罚制度把关。

珍惜生命、勿忘安全!

2020-1-1

一、编制目的

  为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及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防止重大水害事故发生,保障国家财产和从业人员人身安全:

当矿井发生水害事故时,能有效防止事故扩大,迅速救援遇险、遇难人员,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根据《安全生产法》及《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特编制本年度防治水工作计划。

二、计划编制依据

1、《煤矿安全规程》

  2、《煤矿防治水规定》

  3、《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价办法》

  4、XXXX煤矿煤矿2020年采掘接续计划

三、组织机构

  1.加强领导,成立防治水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员:

成 员:

  1.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科,地测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地测科长、副科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第一月份开始建立健全矿井防治水各项责任制,建立以矿长领导,分管副矿长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矿井防治水机制。

  3.建立在总工程师领导下,主要由地测科等部门组成的防治水技术体系。

  1)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和云南省能源局发布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规定,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制度。

  2)按期修改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3)落实地质、防治水预报制度。

采取以月报为主,结合年报、季报、临时预报的方法,做好地质及水害预报工作。

预报范围要覆盖所有的采掘工作面。

  4)落实隐患排查制度。

每月由防治水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定期水害隐患排查,由矿长组织隐患排查会议,地测科、探水队、专业技术人员等参加,并做好记录。

  5)落实水害技术管理制度。

水害防治技术工作由地测科负责、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做好探放水设计的编制、发放、信息反馈工作,做好探放水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种防治水图纸、台账、记录,加强防治水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完善相关资料;完善技术资料档案化管理工作;加强测量工作,保证井巷工程按照设计施工,防止与相邻矿井、相邻巷道、采空区误贯通。

一旦发生误贯通,由技术矿长负责,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及时密闭贯通口,查清事故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4、雨季前(5月份)由防洪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井口、工业广场附近的山体、防洪设施、生产、辅助、生活建筑物和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清理。

储备一定的防洪物资,配备专人管理,并不得挪作它用。

  5、雨季前由安全副矿长负责组织办公室、地测科、安全科、通风等相关部门对井田范围内的地表裂缝进行全面调查,重点是上一年度开采的范围,并将裂缝的分布情况、规模、范围填绘在井上下对照图上。

对漏风、沟谷内可能向井下灌水的裂缝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充填。

  6、由安全副矿长负责组织技术、安监、通风等相关部门对井田周边的矿井进行定期走访、调查,互通信息,充分掌握周边矿井的开采现状,确保井田边界安全隔离煤柱不受破坏。

  7、机电副矿长每月安排专人对井下各排水点的水泵、排水管路及排水用的配电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现有的+1260主排水系统已经完善,能够满足矿井排水的需求,但还需坚持做好水泵、水管、闸阀、排水用的配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

雨季前,全面检修1次,并对全部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进行1次联合排水试验,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及时清理水仓和临时水窝中的淤泥;雨季前清理主副水仓。

  9、依据“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做好探放水工作。

在我矿的所有掘进工作面坚持超前探放水,所有回采工作面在采前必须施工探放水孔,杜绝顶水采煤,防止222a01采煤工作面前方采空区和上覆采空区积水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四、职责

  1.矿长:

刘彪是矿井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制定相关方案,指挥水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并负责向上级汇报。

  2.总工程师:

丁方权是矿井水害防治全面技术负责人,是矿长的第一助手,负责制订水害防治专门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水害防治方案。

  3.各分管副矿长:

根据水害防治方案结合防治措施,组织有关人员有关人员及材料等必备品。

  4.矿分管技术员:

根据水害防治方案、防治措施、、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工作。

  5.地测科:

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管业务科室,负责防治水监督、管理方面的全面工作,地测科设专职水文地质人员,负责防治水的日常工作,定期分析研究、预测预报,解决防治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防治水办公室负责编制防治水计划及工程设计,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内容,并负责监督、检查工程施工和验收工程质量工作;观测井下各地点和工作面涌水量变化情况,收集整理各种资料,防治水管理人员要经常分析、研究防治水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水措施。

每月月末对当月防治水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报告汇报矿有关领导。

  6.生产技术科:

负责协调井下生产运输,保证防治水设备、材料运输通畅,负责全矿公共区域内的水沟、沉淀池责任区的划分,制定清仓计划,并按时安排清仓队伍,保证水仓的空仓容量经常保持在有效容量的60%以上,督促临时水窝的的清理工作。

  7.安全监察科:

负责检查防治水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

  8.机电科:

负责矿井各排水点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及主要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测试等工作。

负责泵房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水泵正常运转。

  9.供应科:

负责防治水排水设备的购置,并配合机电科做好购置排水设备的选型工作。

  防治水办公室要定期召开防治水工作专题会议,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防治水工作进展,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领导小组成员要按照各自业务分工,认真做好协调和处理防治水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五、指导思想

六、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防治水原则,以老空水、裂隙水为重点,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防治水措施,紧密依靠科学先进的探测手段;不断提高水害预测预报精度,加强井下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加大工作面水灾隐患治理力度,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六、奋斗目标 

七、 杜绝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发生突水事故,确保各工作面安全回采,为完成全年原煤生产任务提供安全可靠保障。

 七、防治水设备及资金

  防治水设专项资金

1、钻机配件及工具:

预算费用为30万元。

2、井下物探:

预算购费、使用费用为20万元。

共计:

50万元

第一节2020年矿井生产布局

一、2020年生产布置情况

(一)生产布置情况

2020年内我矿主要是按照设计施工巷探掘进工程,施工c1煤层回风顺槽、运输顺槽、c1煤层工作面开切口、c11-上煤层辅助运输大巷、c11-上煤层回风顺槽、c11-上煤层运输顺槽、回风联络巷以及必要的通风设施。

2020年各掘进进尺、物探、钻探计划情况如下表:

序号

工作面名称

计划掘进(m)

物探(次)

钻探(次)

钻眼布置(个)

钻探进尺(m)

1

221²01回风顺槽

470

7

16

5

4000

2

221²01运输顺槽

480

7

16

5

4000

3

221²01采面开切口

85

1

3

3

150

4

C11-上回风顺槽

150

1

5

250

5

C11-上运输顺槽

200

1

5

250

6

C11-上回风联络巷

100

7

8

9

合计

1485m

15

37

1450

全年计划物探15钻探37探进尺1485米

2020年掘进计划支护计划表:

序号

工作面名称

工程量

(m)

支护

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21²01回风顺槽

470

梯形棚

80

80

80

80

80

70

2

221²01运输顺槽

480

梯形棚

80

80

80

80

80

80

3

221²01采面开切口

85

单体

85

4

C11-上回风顺槽

150

梯形棚

75

75

5

C11-上运输顺槽

200

梯形棚

75

75

50

6

C11-上回风联络巷

100

梯形棚

50

50

1485m

 

(二)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

1、C11-上煤层:

位于大箐组二段底部,上距C12煤层4.16~7.19m,一般5.46m,煤层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夹矸为泥岩或碳质泥岩,一般厚0.05~0.10m。

根据1972年施工的5个钻孔及矿井生产巷道揭露,该煤层厚0.18~0.92m,平均为0.66m,属薄煤层,矿区内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为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石英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2、C12煤层:

位于大箐组二段中下部,上距C2a煤层7.14~22.25m,一般17.35m,煤层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夹矸为泥岩或碳质泥岩,一般厚0.05~0.11m。

根据1972年施工的5个钻孔及矿井生产巷道揭露,该煤层厚0~0.91m,平均为0.73m,属薄煤层,矿区内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为灰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底板为灰黑色含碳泥质粉砂岩。

第二节自然地理、周边矿井及关闭小窑

  一、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康滇台背斜、滇中凹陷的北缘,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多为高山深谷,平缓地带较少,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缓,地形起伏大,地面坡度一般在15~45°,矿区地貌属中高山切割地貌。

矿区内最高点海拔高程约+1615m,最低点海拔高程约+1420m,相对高差195m,地形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二、气象

本区属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区。

6~10月为雨季,降雨量达920mm,占全年的80%以上,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干湿季分明,四季不分明。

全年最大降雨量可达1401mm,最低降雨量仅629mm,年平均降雨量约700~1200mm;年平均蒸发量1100~1500mm。

11月至次年5月为风季,最大可达8级,一般为4~5级,年主导方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25m/s;年最高气温40.4℃,最低气温-3.8℃,年平均气温20℃。

三、地震

四、区域属中强地震带,矿区属较稳定区域。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及B,矿区地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五、周边矿井及小窑

本井田为机械化改造升级生产矿井,周边没有矿井及小煤矿开采活动。

第三节井田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康滇台背斜、滇中中凹陷的北缘,丽江台缘褶皱带的北东部。

根据1:

20万永仁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测区地质构造具明显的三个构造层:

晋宁期的地槽褶皱、震旦纪至古生代地台海陆间互、中生代燕山期坳陷拱裂。

区域地层除志留系、石炭系完全缺失外,其余各地层均有出露。

元古界主要分布在测区之东南部及金沙江一带,西北部有零星出露。

岩系为一套经变质作用的类复理石—火山岩建造,变质程度较浅,部分地区由于岩浆岩侵入和强烈的交待作用而出现混合岩。

区内褶皱剧烈,断层发育,致使岩系出露不全,层序不完整,已知出露厚度大于9000m。

古生界与下伏元古界呈不整合接触。

具砾岩—砂岩—页岩、灰岩夹白云岩、白云岩的沉积特征,由一个较大的海进序列组成,总厚1326~1500m。

中生界在本区分布较广泛,除三叠系是海相沉积外,其余均是陆相碎屑沉积,总厚>3530m。

新生界只是零星分布于河谷阶地及山间洼地上,厚度小。

矿区属测区西部地层区。

在区域上,矿区范围在构造分区中属华坪小区,该区位于图幅之西北及北部,南邻团山小区,东接仁和小区。

本区内除西部及东部分别有面积不大的地台基底出露外,其他地区皆为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层覆盖,并有零星的三叠系超覆其上。

华坪一带褶皱较发育,轴向为北偏西,向斜核部为T3dq地层,背斜核部为Zbd地层,部分轴面向北东倾,甚至倒转。

总之,本区构造的分布特点有三种不同类型,但总的表现为地台期构造层的特点。

白石崖一带为一近等轴状的短背斜,伴随较多个方向的正断层组合;华坪一带为一系列倾状褶曲兼与褶皱伴生的小逆断层系;把关河一带褶皱不明显,而各向不同性质的断层比较发育。

就总的面貌看来,以北北西向构造为最显著。

根据不发育的沉积盖层和多次经长期的侵蚀间断面之存在,说明本区自古生代以来似为相对隆起的地区。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地处滇西横断山脉中低山地区,为一由北向南倾斜的复式向斜构造,边缘西部由一碗水经北部人头山、火山亚口至东部甘家亚口,山脊绵延环绕,呈北向南倾斜的畚箕地形。

向斜由以碎屑岩为主的弱裂隙含水层组成。

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峻,沟谷发育,矿区总体地形东、西部高,中部低,沟谷较发育,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和排泄,地表植被较发育,水土保持相对较好。

矿区地表水体不发育,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

地形一般海拔标高+1400~+1600m,最低标高位于南部矿界与XX沟交汇处,标高+1420m,最高点位于矿区1~2号拐点间山头,标高+1615m,相对高差195m,属低中山区。

区内构造不发育,只在矿区东部见1条F5逆断层,其规模较小,地层被切割后,尚未发现灰岩与煤系地层含水层相接的现象,断层面多闭合,无大的破碎,对矿床充水有影响。

(二)矿区含(隔)水层

矿区内含水层与隔水层根据地层岩性、含水空间、出露泉点情况及矿床充水的影响,将矿区各含水层的性质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砂砾石土孔隙含水层(Q)

该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大箐组(T3dq)地层的残积物、坡积物构成,由灰、黄灰、灰黄色冲积、坡积、残积的粘土、粉砂、细砂、砂砾及砾石、滚石等组成,主要分布于平缓的山坡、凹地、沟谷及河流阶地。

其结构松散,厚度一般0~35m,透水性好。

富水性主要受大气降雨控制,雨季富水性强,流量大,旱季多处于疏干状态,流量小甚至断流。

矿区降雨受季节性控制,枯季时间较长,蒸发量大,由于厚度较小,分布有限,对矿井开采充水影响不大。

2、三叠系上统大箐组砂、泥岩弱裂隙含水层(T3dq)

根据煤矿区各岩层的水文地质特征,煤系地层为一套三叠系上统大箐组(T3dq)的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为孔隙裂隙层间含水层(组)弱含水,地表水补给条件较差,局部节理和裂隙发育。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区普查报告永仁幅》(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1978)调查资料,该段区域泉流量一般小于0.1l/s,地下径流模数1~4l/s·km2,单孔涌水量10~100t/d,单位涌水量一般小于10t/d·m,参透系数一般0.0027~1.646m/d。

轴部或背斜倾伏端,单孔涌水量可达500~1000t/d,单位涌水量10~100t/d·m。

本地层产状较平缓,受构造、断层影响较小,作为地下水储存空间的含水裂隙发育的强度和深度都不大。

由于煤矿区的隔水层和含水层不明显,总体为弱含水层,中间夹有较薄的泥岩隔水层。

根据有关地质调查资料,三叠系上统大箐组自下而上划分为8个岩性段(T3dq1~T3dq8)。

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第一段(T3dq1):

地层厚度0.30~32.00m。

地层不稳定。

主要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其次为粗砂岩和中细粒砂岩,底部常有一层含铁质的粉砂岩,具鲕状结构。

根据《华坪煤田龙洞矿区生产地质勘探报告》,单位涌水量为0.000342L/s.m。

渗透系数0.00082m/d,接近隔水层,矿区未见泉点出露,可作为矿区的相对隔水层,但在地层薄的地段不再起隔水作用。

第二段(T3dq2):

地层厚度一般36~136m左右。

主要由粗砂岩、粉砂岩、煤层及薄煤线组成,其次为细砂岩和中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

在断层以东,本段下部的碎屑岩中含有较多的玄武岩屑。

矿区未见泉点出露,局部砂岩裂隙发育,有少量的水渗出,对矿床充水有直接的影响。

第三段(T3dq3):

地层厚度一般42~90.50m左右,地层平均厚度约50m。

主要由粗砂岩,石英粗砂岩、粉砂岩及煤层及薄煤线组成,其次为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

矿区未见泉点出露,但在矿井巷道中,局部砂岩裂隙发育,有少量的水渗出,但是水量不大,对矿床充水有直接的影响。

第四段(T3dq4):

地层厚度一般40~60m左右。

主要由粗砂岩、

含砾粗砂岩,砂砾岩和中粒砂岩组成,中部和下部夹有细砂岩,粉砂岩等。

矿区未见泉点出露,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

第五段(T3dq5):

地层厚度平均约120m。

上部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有含炭质泥岩,中、下部以粗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夹细砾岩,含有菱铁矿结核,中下部有一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或粘土质粉砂岩。

矿区未见泉点出露,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

第六段(T3dq6):

主要出露矿区南部外围,地层平均厚度约70m左右。

上部与下部以粗、中粒砂岩为主,中部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并夹有一层不稳定的薄煤层。

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

第七段(T3dq7):

层厚一般为132~157m,平均厚约140m,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中部、下部夹中、细粒砂岩及少量粗砂岩和粘土质泥岩薄层,上部为中、粗粒砂岩夹细砂岩。

在后期开采及构造裂隙的影响下,对矿床的开采有间接的影响。

第八段(T3dq8):

地层厚度大于180m。

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和中粒砂岩,其次为粗砂岩、粉砂质泥岩。

距主要可采煤煤层较远,在正常的情况下,对矿床充水无直接影响。

3、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相对隔水层(P2β)

岩性为角砾状、致密状、杏仁状玄武岩夹凝灰岩等具柱状节理及气孔构造,厚3.50~70.00m,一般37m。

据区域资料:

泉出露少,泉水流量<0.1l/s,富水性弱。

区内未见泉点出露,可视为矿区的相对隔水层,但在厚度薄弱地段将不起隔水作用。

4、泥盆系中统灰岩强岩溶含水层(D2)

出露于矿区外围山麓,岩性以浅灰色至灰白色灰岩、含泥质灰岩为主,厚度>500m。

岩石中致密,坚硬,具水平层理,节理发育,溶洞发育。

据区域资料:

泉流量10.8~73.93L/s,地下迳流模数7~17L/s·km2,富水性强,地下水的迳流及排泄主要以溶洞管道流为主。

该层距可采煤层有厚为0.30~32.00m的T3dq1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及玄武岩阻隔,但厚度不稳定,在T3dq1、P2β地层变薄地段可能会直接突入矿坑,加之矿区内岩溶裂隙水具富水性强,在局部地段会对矿坑充水有影响。

(三)断层带对煤矿床的充水影响

区内断层不发育,只在矿区东南部原5号拐点附近发育一条F5逆断层,规模较小,断层面多闭合,无大的破碎带,两侧裂隙发育不宽,且多为方解石脉充填。

但在局部断层沟通上,下补给条件较好的含水层,错位相接处会有小规模的“突水”及水量相对增大的可能性存在,也有可能将灰岩水流至矿坑。

(四)地表水对煤矿床的充水影响

区内地表水不发育,无较大的水体及河流,只在矿区中部发育有季节性的XX沟谷溪流,沟水有北向南径流。

在正常情况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十分微弱,但雨季大雨和暴雨后流量变大,因此地表水对煤矿床充水有影响。

(五)生产矿井及老窑水文地质情况及其对矿床充水影响

XXXX煤矿为证件齐全的生产矿井,斜井开拓,主采C11-下、C11-上煤层,年产量约6万t/a,目前C12、C2a采煤巷道在掘进当中。

目前矿井控制的疏干排水面积约为450036m2,其中采空区面积64052m2,原主斜井初见水位标高+1417.80m、原副平硐初见水位标高+1454.80m,最低开采标高平均约+1290m,据原龙洞区的勘查资料主要含水层(T3dq)的平均水位标高为+1270m,矿井的水位降深约90.87m。

矿井补给主要为大气降雨,涌水量随季节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据本次生产巷道调查:

根据煤矿提供的资料,近两年矿井旱季正常涌水量为170.36m3/d,雨季最大涌水量为326.83m3/d,矿井旱季流量甚微。

矿坑的充水部位主要集中浅部采空区冒落裂隙带及岩石破碎带,雨季以滴水、淋水形式充水。

煤巷深部基本干燥无水。

石门巷道主要呈潮湿及局部滴水,渗水状。

根据调查矿坑未发生过突水。

矿床充水含水性、富水性弱,呈小水矿床特征。

区内老窑主要分布在煤层露头附近,采煤历史已达上百年。

开采方式多为沿脉,一般老窿内斜坑大多有积水。

虽老窑的规模及延伸较小,巷道长度及延伸一般小于100m。

主要为平硐开拓,自然排水,但部分老窑的暗斜井封存着一定的积水,数量数十方至数百方不等。

若揭穿老窑,可形成老窑突水。

因此,开采过程中,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加强水源分析,加大安全检查、监督力度。

(六)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矿床充水因素及进水方式为:

1、含煤段弱裂隙含水层的地下水直接补给矿床;

2、地表沟溪水主要通过浅部风化裂隙及构造带对矿坑充水;

3、巷道揭穿断层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

4、开采中后期大气降水通过冒落带,导水裂隙带及塌陷裂隙带对矿床的充水。

(七)矿井涌水量预测

1、预测的边界范围

矿井涌水量预测范围基本以矿权范围内控制的可采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