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0362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docx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

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的一点思考

高考语文的复习,绕不开现代文的复习,如何才能利用好教材里的现代文,达到由教材现代文勾连高考考点的高度和要求,是每个高三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我们都很重视文言文复习,一般逐课复习;但现代文的复习就有点鸡肋的感觉。

如果还是像以往,复习现代文无非就是逐课找找生字词、机械背诵一下优美的语句和段落,那复习的结果只能是在原地转圈圈打转转,难以有更大的收获。

因此高考教材现代文复习不是重复学习,而应该是再次学习。

所以,我们应该对教材现代文进行重新定位,使教材现代文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具有范例和素材库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一般做法是以课本为依托,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采用“基础、考点、素材”的学案导学进行。

在每一课或专题中,精选重点篇章,确立现代文涉及的重要考点,通过教材现代文的范例展示,考点解读分析,进而拓展训练,最后归纳总结答题规律。

在这里对基础知识点(字音、字形、词语、名句名篇)的梳理,不做解释,我只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在高考课本现代文复习过程中是如何提取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高考考点以及积累作文素材三个方面的一些做法。

具体如下:

一、从课本文章拓展延伸,勾连现代文阅读考点

语文高考的阅读题取材于课本之外,因此在平日训练中,一些老师丢掉了教材,过于追求课外文章的练习,结果丢掉了根本,违背了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最终失败的教训是十分沉重的。

以课本为“本”,绝不是因为“别无选择”,而是因为这是“最佳选择”。

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这些有代表性的“例子”,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课文是“一”,其他文章是“三”。

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就有许多与高考类似的典范的课文可作为训练的素材,比如必修一中的《我的四季》《想北平》《我心归去》《今生今世的证据》《江南的冬景》等,都是名家的名作,这些都是典范的训练材料。

先来看近三年山东高考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考点:

2012年散文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

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有何好处?

(4分)

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

(4分)

21.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4分)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2013年小说

活着(余华)

19.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4分)

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分)

2014年散文

浣花草堂(黄裳)

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4分)

20.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4分)

21.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

(4分)

22.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6分)

2012年科普文古怪的重水(叶永烈)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4分)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4分)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2013年人物传记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沈从文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

请作简要概括。

(4分)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以上考查频率最高的“作用或好处”和“赏析、理解句子”两个考点,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例,进行了练习。

具体做法如下:

(一)作用或好处

1.题目的作用

(1)文本练习

①如复习《神的一滴》一文就可以探究,文章写的是瓦尔登湖,编者却以“神的一滴”为题,为什么?

她有什么内涵?

参考答案:

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修辞)瓦尔登湖的美丽所包含的一种生命力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迁中一直以年轻的富有活力的面貌呈现它是常看常新的。

瓦尔登湖既具有一种自然风光的美,也具有一种人格的美它能够和作者的心灵世界形成一种平等的深刻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具有深邃的魅力,让无数人为之神往。

对工业文明所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无上的洁净作用。

对瓦尔登湖真正的欣赏,应该是对它天性的领悟“神的一滴”的命名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尔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内容主旨)

②老舍《想北平》一文,作者为什么用“想北平”而不用“爱北平”“写北平”“忆北平”之类的作为题目?

参考答案:

“想”意为“思念、眷恋”,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同时表明作者身在外地,不在北平。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

“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

“我真爱北平。

”但马上又说: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内容主旨)

(2)答题规律

对题目作用的设置一般有两种问法:

一题目的意蕴,二题目的好处及作用。

标题往往会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标题的直接点明文章主题;具有象征意义;具有线索作用;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因此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内容、主旨、修辞等方面考虑。

(详见附录1)

(3)应对练习

①(2013年山东卷)小说《活着》,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a“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b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c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d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解析:

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

②(2014年全国卷一)小说《走眼》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5分)

参考答案:

a“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

c“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

解析:

这道题意在考查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一是线索作用,二是概括事件作用,三是提炼主题作用,四是表现手法的体现。

③(2013年5月份潍坊模拟)传记《最深的夜最亮的灯》,请探究文章以“最深的夜最亮的灯”的寓意。

④(2012年山东卷——科普文)《古怪的重水》,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加以分析。

(好处和作用)

2.文章中句段的作用

(1)文本练习

①《荷塘月色》中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a从结构上看是启下的作用。

b从贯穿全文的情感看,此句的作用是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②老舍的《想北平》,作者写北平,作者为什么在第四段写“四大历史的都城”呢?

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用了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历史的都城”和自己心中的北平对比,从巴黎的“空旷”写到北平的“安适”,从巴黎的“疲乏”写到北平的“温和”从巴黎的“布置”写到北平的“自然”并用“天下第一”来盛赞北平,其骄傲之情,呼之欲出,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③《乡土情结》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参考答案:

a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b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c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解析:

首先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

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

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

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

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2)应对练习

(2014年全国卷一)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3)答题规律

分为内容上和形式上两方面作答。

(详见附录2)

3.结尾的作用

复习“月是故乡明”专题时,可以从专题中提炼出现代文阅读中“结尾的作用”,然后联系文本《乡土情节》《前方》《想北平》的结尾,让学生分别找出它们各自的妙处,譬如《乡土情节》的结尾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节的内涵,照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想北平》的结尾点明立意,照应开头的“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把“想北平”的情感推向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前方》的结尾是照应开头,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然后跟踪课外练习2014年全国卷一《古渡头》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性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3年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练习,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课外练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中“结尾的作用”这一考点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通过以上的总结,对五种文体“作用或好处”考点的考查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

同理,对“理解句子和赏析句子”也可做如下总结:

(二)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赏析句子

以必修一为例,很多散文在复习时可以重点抓住“理解句子和赏析句子”这一考点进行练习。

1.文本练习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

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我心归去》

(2)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乡土情结》

(3)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我的四季》

(4)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今生今世的证据》

(5)(赏析句子)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神的一滴》

参考答案:

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规律总结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语言比较含蓄的语句,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语句,容易理解错误的修辞性语句,对于表现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关键词语突破法)

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

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如1

(1)“悲凉”、如1(3)“期待”什么、1(4)“虚无之途”就是关键词。

(2)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修辞破解还原法)

作者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如1

(2)、1(3)都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

强调: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赏析句子”的做法略有不同。

(详见附录3)

3.对应练习

(1)(2008年全国卷一)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阳关古道苍凉美》

参考答案:

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解析:

抓住关键词“绿色的海洋”,同时,这又是一个比喻句,海洋给人的感觉宽广深邃,绿色给人以生机,而我从平沙千里、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一下子走进林带,自然会感觉反差巨大,眼前一亮,格外惊喜。

(2)(2007年高考天津卷)19.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解析:

解答时要从对句子本身关键词含义的理解入手,要分析本句所采用的表达技巧以及本句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是小花的顽强生命力。

“灿烂”一词则表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2012山东高考题)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

(4分)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4)(2014山东高考题)20.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①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分)

②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分)

复习现代文可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并不是每一个现代文专题都要提取考点,有的现代文可以两个专题结合起来提取一个考点,如“慢慢走,欣赏啊”一个专题至少要编写两个复习学案。

像这样,我们可以把对比、比喻、拟人、排比、象征等手法的好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句子理解,思路把握,塑造人物的方法,主题的归纳等知识点紧扣教材,一一分化复习中。

当然也可以单独练习一个点,如复习小说时可抓住小说知识的某一方面,复习《祝福》时可抓住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复习《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抓住各种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分析人物形象。

当然有时相同的规律中又有些许不同之处,即“大同中的小不同”。

如“行文段落”中开头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一般只在小说和散文中出现,在传记、新闻和科普文体中出现的就很少;又如语言特色“准确严谨”和“通俗易懂”等多表现在科普文中,“优美抒情”和“含蓄蕴藉”多出现在散文中,这都是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的。

二、有效利用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山东卷

 

2012年

材料作文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

2013年

材料作文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2014年

材料作文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画面。

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山东卷近三年均考了材料作文。

命题的范围定位在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自我等方面。

要求学生不要做书呆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明确常考的角度,做到有的放矢。

调研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常考的角度如下:

(1)人生哲理:

如冷热、远近、屈伸等;

(2)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

(3)人与自然:

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4)学会认识:

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

(5)理性分析:

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

(6)传统美德:

如诚信、礼貌、孝顺、谦逊等;

(7)现实生活:

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

(8)道德法律:

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

(9)集体观念:

如团结、合作等;

(10)心理健康:

如承受力、战胜孤独等;

(11)人文关怀:

如敬老、关爱弱势群体等;

(12)为人处世:

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

(13)读书做人:

如成熟、情操、品位等。

结合以上的写作角度,平时应注意积累如下八个方面的素材:

(1)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

(2)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的;

(3)关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

(4)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

(5)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

(6)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

(7)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

(8)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

2.立足语文课堂,有效利用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使用的“教材”(苏教版)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该教材大部分的专题都充满话题色彩,所选篇目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的“教材意识”。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出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抓准语言训练点,设计多样的练笔形式,努力提升写作训练的质量。

以必修五为例,要求学生建立写作素材积累卡,把本模块课文中表达准确、描写优美、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段落摘记下来。

同时,本模块中达尔文、叶圣陶、李密、归有光、司马迁、屈原、鲁迅、培根、庄子、王羲之、罗素等中外作家本身也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矿,备课组全体教师分工整理补充他们的人生际遇和精神追求方面有关的素材,印成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

分为“精彩语段”和“文化名人”两部分。

(详见附录4)

4.运用的方法

(1)引用法:

直接引用教材名句或内容于作文之中,给人以厚重感,用它来增强文章的文采。

如我们复习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有学生读了张洁《我的四季》写了这样的随笔(片断)

秋风渐起,大雁告诉我,我已迈上高三的征程。

于是,我开始埋头苦耕,虽然我的土地并不肥沃,但我的希望决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

虽然我的胳膊是瘦弱的,虽然我的犁铧是锈钝的,但我决不会选择放弃,即使希望渺茫的如同宇宙中的一滴水,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变成一个海洋。

挫折只能将弱者淘汰,我不会逃避生命给予我的责任和压力,我的生命里,不要哀叹和寂寞,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

我要我的天空,上演我的独特。

(2)镶嵌法:

把教材素材应用于文章中,所用的素材可叙述可概括,可详细可简略,只占文章的极少一部分。

如面对作文题目《我与书》,一些同学只是平淡的交代了与书结识的过程,或者是单纯的开列书单。

还有一些同学把握住了作文“有文采”的要求,巧妙地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

18岁的我爱读书。

不知何时,儿时的嬉笑已成了回忆。

当有些人沉溺于网吧,有些人热衷于神聊;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

为屈原壮志难酬扼腕不平,为朱自清的朴实自然感动不已,驻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沙漠,听张爱玲讲那30年代旧上海的往事。

每次,我总会有陶醉之情,久久不愿暂别,直至夜阑人静。

——在那里,我倾听“旷野的呼声”“喧哗与骚动”,看见“伊豆的舞女”,感受“百年孤独”。

(注:

《旷野的呼声》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集;《喧哗与骚动》是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诺贝尔奖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今年我十八岁》)

这样写总比“我看过屈原、朱自清、雨果、三毛、张爱玲、《旷野的呼声》《喧哗与骚动》《伊豆的舞女》《百年孤独》”有文采吧,而且将知识面展示的非常巧妙。

其视野之开阔、材料之丰厚、信息之密集、语言之精美,令人叹服。

只要我们多积累多吸收,用心耕耘,巧妙施展,同样会收获一篇篇精美的佳作。

(3)对举法:

将课本素材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其好处是现实性较强,有很强的说服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美洲的大森林中有一种金翅雀,这些鸟的母亲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被人拘禁了,它们会衔来毒莓毒死自己的孩子。

因为它们认为失去自由的生活是一种最大的痛苦。

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在25万黑人集会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号召黑人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自由的斗争中去。

美国黑人争取自由权利的正义斗争取得了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自由是心灵的放飞,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只要心灵不被禁锢,那你就是自由的。

(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

(4)组接法:

这种方法是跨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人物走在一起,通过他们的对话或独白揭示话题,所选人物最好时代不同、角度不同、身份不同,有代表性,这样,既显得文章信息丰富,知识广博,又避免了只选一人所造成的内容单调,浓度太低,字数不够等弊病。

如复习了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后,有学生这样写到: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做翾飞的思想者,给自己一片思考的天空!

我们不是庄子,不是康德,但谁也无法剥夺我们思考的权利。

或许生活让我们眼花缭乱,或许生活让我们晕头转向,但我们可以自就充实,开辟飞翔的空间。

没有比心更广阔的天空,心的天空赋予我们思考,思考赋予我们自由。

鲁迅是自由的,一声声呐喊、一步步彷徨都在他思考的天空里凝结;张洁是自由的,无论是春的作耕、秋的收获,都是无可取代的宝藏。

他们都给了自己思考的天空,他们也因而都是立体而有深度的思想者。

5.练习展示

(2011年山东潍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具体做法:

(1)找出教材中与苦难相关的文章

a《报任安书》(司马迁)

b《论厄运》(培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c《直面苦难》(周国平)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不要对我说:

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

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d《我与地坛》(史铁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e《相信未来》(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地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f《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连缀成文章主体部分

我们无需美化苦难,更不要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

苦难确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

君不见,默默之中,如云的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梵高的《向日葵》那绚丽的黄色,至今让所有观看此画的人为之震颤,激情喷薄,然而他内心的激情之火还是被生活的苦难无情地浇灭。

史铁生在狂妄之年残废了双腿,也曾一连几个小时思考关于死的问题。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