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既有因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这一点构成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个性特征;又有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相互影响,渗透和交流的重要前提。
作为揭示世界人生的悲剧性因素,丰富和发展人类情感生活的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世界各民族的悲剧艺术之间也体现着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规律。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
第一,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第二,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有的作品还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
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
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
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
“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
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
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选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悲剧艺术之间的差异是由中西方社会历史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的不同导致的。
B.民族精神的差异使得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和西方悲剧主人公对待现存秩序的态度截然不同。
C.中国古典悲剧讲究“悲欢离合”“苦乐相错”和“大团圆”结局,而西方悲剧则一悲到底,以死亡或毁灭为结局。
D.中国古典悲剧注重塑造贫民形象所以没有英雄形象,而西方悲剧则因为过于关注英雄形象,所以没有贫民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比较放在中西方文学比较观下来审视,认为民族精神的差异是两者区别鲜明的关键。
B.在具体阐述中国古典悲剧和西方悲剧的区别时,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民族精神”差异这个关键因素。
C.在中西方悲剧的第二个对比中,作者从戏剧结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突出了美学思想的不同对中西方悲剧的影响。
D.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结构展开,开头两段为总写,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情感方式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共同性是中国古典悲剧艺术和西方悲剧具有共性的原因之一。
B.中国古典悲剧人物无法摆脱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性格内向,而西方悲剧人物性格则因其文化特点而显外向。
C.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决定了哈姆雷特等悲剧人物形象命运的坎坷、悲凉、苦难深重。
D.西方的悲剧主角多是神化英雄或帝王贵人,因而,如果从某些西方戏剧理论家的角度来看,一些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短裙
张春燕
晴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嘴角闪现出不易被人察觉的笑意,是自得其乐、自品滋味的那种意思。
她腿上的丝袜在夜光下闪着俏丽的色彩,短裙游鱼般摇摆着。
此前,晴很少穿短裙,几条牛仔裤悠闲地打扮着她青春健美的双腿。
还是7号病床的老伯,用病入膏肓却还跳跃着激情的目光盯着她说,晴护士,你的腿真美,应该穿裙子。
晴的脸红了。
没有恋爱过的她,第一次对自己双腿直白赞美的人,竟是这位行将入土、目光渐渐枯萎的老人。
自己平时太孤傲,那些平庸而稚嫩的同龄男孩的目光就不敢在傲视一切的美少女身上流连忘返。
于是面对病床上喘息的老人,晴有了些许的感激。
她动作轻柔地为老人做静脉穿刺,老人的皮肤像冻伤的茄子——又青又紫又厚又硬,针头难进,血管也枯萎了。
老人虚弱地咳嗽了几声,看到晴脸上红润的光泽,好像看到了某种鼓舞,喘息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说,当年我们在延安,条件那么艰苦,生存环境那么恶劣,可那些从南方来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姑娘,太会展现女性美了,头发上扎块手帕,或绑段红丝带,那个美啊——老人又虚弱地咳嗽起来,但迸发着激情的目光却像黑暗中的火炬。
晴决定买一条长及膝盖的漂亮短裙,她想买了裙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给老人看。
晴期望着再一次听到老人那些毫无修饰的赞美,她的脸就会再—次红起来。
晴知道自己脸红的样子,像两朵桃花映在脸颊,烫烫的、爽爽的,升腾在心间的是云雾缭绕的感觉。
晴知道自己这周是夜班,她不畏这个夜晚的秋意渐浓,她喜欢让凉风环绕自己的感觉。
穿着短裙,踩着落叶,穿行在黑暗中的女孩晴,像精灵一样飘向那火炬般的目光。
走进病房的晴被眼前的一幕击傻了。
医生们默默地摇头退出病房,接着就传出家属此起彼伏的哭喊声。
护士长急急地催促晴穿好工作服来做善后处理。
晴明白了,7号病床的老伯走了。
称赞她双腿秀美的老伯,没能看上一眼她穿裙子的婀娜样儿,就闭上了他激情燃烧的眼睛。
晴穿着丝袜的双腿忽然像被子弹击中一样疼痛得战栗起来,裙子也在寒噤中摇摆着发出窸窸索索的呓语声,这给晴带来了不寒而栗的恐惧感。
晴没有勇气走进病房,更不敢面对躺在7号病床上已被称为遗体的老伯。
可是护士长的催促声就在耳旁,晴在万分的惊恐中,委屈无助地哭泣起来。
晴陷入了自己泪雨飞溅的惶恐中。
她背靠墙,旁若无人、彻心彻肺、泪雨滂沱地恸哭。
她心无杂念,只是有些委屈,有些害怕,有些莫名的恐惧。
面对没有呼吸和体温的遗体,面对那曾经有过激情的眼睛和赞美过她的嘴巴,她害怕自己在料理的过程中,他突然有体温,他突然苏醒。
但此时的老伯五官毫无血色,寂静而落寞地成为遗体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回忆中最生动的那个部分。
这种东西折磨着晴,使她在这个瞬间痛不欲生。
晴感到自己穿着丝袜的双腿上爬满了冰冷且蠕动的蚯蚓。
忽然,她发现老伯微闭的眼睛似乎慢慢睁开了一些看着她,专注又有些焦急地看着她,目光中有激情,有赞美,有鼓励,有安慰,还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晴到医院的路上作者对她进行了丰富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与下文老伯去世后她的心情形成对比。
B.小说很擅长运用典型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如黑夜中的落叶烘托晴精灵般的形象,到了病房后家属的哭泣、众人的忙碌烘托出晴的无助与孤独。
C.晴不敢面对逝去的老伯的遗体,主要因为就在不久前这个还赞美自己的外表,鼓励自己的工作的老人,如今却天人永隔。
D.少女晴如此期待一个老人的赞美,看似不太正常,但作者恰恰以这样一种反常病态的心理揭示了现实中大多数人对美好的事物的漠视和不敢面对的畸形心态。
5.老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写晴的幻觉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靳晓燕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
暌违一年,《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传播形态好,传统文化不会曲高和寡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
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
”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
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
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
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
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诗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记者: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
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
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
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
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
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
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
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
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精神追寻成为重要的文化需要
记者:
“为什么要背诗?
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
”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
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
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
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
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
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
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
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
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
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
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
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阐述的一项是()
A.虽然古典诗词一直存在,但生活紧张忙碌的当代人曾一度忽略了它的存在。
B.诗心不死,诗情犹在。
只有懂得享受中国诗词的美,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品读中国经典诗词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进而拥有诗意人生。
D.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的拥趸。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康震认为,因第二季比赛更成功,所以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
B.在访谈中,嘉宾蒙曼巧妙引用诗词,这既符合访谈话题内容,又充分地表现了她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C.《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火爆春节荧屏,而记者却引用网友留言称其为“高冷的文化节目”,记者这样表达明显不妥。
D.康震站在民族的高度,认为古典诗词在涵养气质、孕育品格、培养精神和展现风貌方面有大用,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
9.点评嘉宾认为当下该如何去努力激活诗心,唤醒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目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B.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袒伏斧质,指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
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表示愿意接受责罚。
两种都是古代向对方请罪的方式。
肉袒伏斧质比负荆请罪所犯的罪更严重。
B.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沸水在一个大锅里烹煮。
我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受过的酷刑有司马迁宫刑,商鞅车裂,孙膑膑刑(被剜去膝盖骨,变成瘫痪),戚夫人人彘。
C.“位在廉颇之右”,古代的时候,官职是以左为尊,但是有的朝代不是如此,如汉朝的时候,是以右为尊的。
右尊于左,次于贵左。
汉代时官位设置右卿大于左卿。
D.刎颈之交,指割脖子的交情和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古代表示友谊的还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患难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等。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为上卿拜:
任命,授官B.顾吾念之顾:
考虑,想到
C.且相如素贱人素:
向来,本来D.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
只,不过
13.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于廉颇之上。
B.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的不满,而他善于做比,委婉劝解门客,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廉颇心理的不平衡。
D.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①,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②,堕泪羊公③却姓杨。
(注释)①〔东武望余杭〕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即杭州。
②〔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宋时为繁荣之区。
③〔堕泪羊公〕《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有德政,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之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写词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两地相距遥远,与友人分别后只能两地相望。
B.上阕后三句,运用虚实结合和夸张的手法,写愿望实现后与友人相聚开怀畅饮的欢快。
C.下阕前两句,劝友人只管痛饮,不必伤感,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下阕后三句,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肃的送归图,又把友人作比羊祜,写景用典,情谊悠深。
16.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我们与亲友分别时常留恋不舍,此情此景总能让我们想起柳永《雨霖铃》中描写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直抒胸臆,表明自身思绪纷繁复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刘裕挥师北伐、收复故土时的英雄气概和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起源于隋。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通贯,民族间的融合,势必带来文化上的汇流。
词出现在此时,绝非偶然。
它是南方和北方、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音乐和文学____________的产物。
和《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相似,它的诞生与音乐有着_____________。
但它所配合的曲调,既不是上古时代的“雅乐”,也不是汉魏六朝的“清乐”,()。
词的全名是“曲子词”。
“曲子”是它的燕乐曲调,“词”则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
唐宋时,人们或简称其为“曲子”,或简称其为“词”,并无____________的称呼。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花苑里,唐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它______________、千姿百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养分。
直到今天,它那些闪烁着民主性、人民性光辉而又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醉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浑然一体 此呼彼应 一成不变 百花齐放
B.浑然一体 不解之缘 千篇一律 百花齐放
C.水乳交融 此呼彼应 千篇一律 姹紫嫣红
D.水乳交融 不解之缘 一成不变 姹紫嫣红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新声“燕乐"兴起于隋,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融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
B.而是新声“燕乐”,它兴起于隋,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融合了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
C.只是融合了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的,兴起于隋,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的新声“燕乐”
D.而是兴起于隋,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融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
20.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那些闪烁着民主性、人民性光辉而又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B.它那些闪烁着民主性、人民性光辉而又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醉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C.它那些闪烁着民主性、人民性光辉而又具有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醉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D.它那些闪烁着民主性、人民性光辉而又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21.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5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XX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
(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
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
希望该生能得到贵校的垂念。
特此推荐
X中学
X年X月X日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对仙人夫妻常在山顶下围棋。
旁边有一棵树,树上住了一只金丝猴。
它长年累月地躲在树上观看这对仙人下围棋,终于练就了非凡的棋艺。
不久这只猴子下山了。
它到处找人挑战,未逢敌手。
最后,竟连一流的高手也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后来一位大臣自告奋勇要求应战,宣称自己有绝对的取胜把握。
比赛那一天,大臣在桌子上放了一盘鲜艳的水蜜桃。
比赛中猴子始终盯着桃子,结果它输了。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参考答案
1.A
2.C
3.B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截然不同”错,中西方悲剧主人公都有对现存秩序的反抗态度,只不过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无法摆脱束缚,而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态度坚决,反抗精神更强而已。
C项,以偏概全,中国古典悲剧不都是“悲欢离合”“苦乐相错”和“大团圆”结局,西方悲剧也不都是一悲到底,以死亡或毁灭为结局。
D项,理解错误,文中只是说中国古典悲剧早期表现出贫民化倾向,并没说没有英雄形象;而西方悲剧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并没说就没有贫民形象。
故选A。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