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9844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

《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要上复旦新闻.docx

我要上复旦新闻

在选择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之前,我的内心也纠结挣扎过很长一段时间。

毕竟,作为一个跨学校,跨专业,跨地区的三跨生,而且已经工作半年的我来说,做这个决定是非常艰难的。

但是,我又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走出校门工作的这半年,让我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个人一辈子,如果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非常多的人做不到。

我不想那样,趁年轻,该好好的搏一把。

以上的话,不是煽情,只是想告诉看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们,既然选择了,就该好好的努力,只有奋斗了,才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

不再花过多篇幅介绍之前的心情,相信看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都想尽快借鉴到如何考取复旦新闻系的经验。

以下就详细写一下我半年的整体复习策略。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准备复习之前,我在各大考研论坛搜集了很多关于考研经验与复习建议的帖子,并将他们打印出来,加以研究。

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

毕竟已经考上的学长们的复习经验,肯定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在经过研究这些帖子之后,我发现,经验和建议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有两点,几乎所有的师兄师姐都提到了。

第一,研究真题;第二,重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在后来的复习中,我也发现了这两点的重要性。

一、先说真题。

研究真题,是整个复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相信我,真题无论看多少遍,研究多少遍都不为过。

因为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率太高了,一个题目,前年出了,去年又出了,今年出现的可能性依旧很大,譬如我印象最深的,2011年刚考过的“时务体”这个名词解释和“邹韬奋的六刊一报”这个简答题。

大家可以自己查查在历年真题中重复了多少次,我敢说,2012年再考的可能还是很大。

当然,研究真题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期待下次考研能够出现原题而去背真题,研究真题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真题抓住参考书目的重点,掌握考点所在。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从头到尾看完一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或者《新闻学概论》后,觉得哪里都像考点,哪有又都不像。

我在暑假看第一遍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明显的似懂非懂,抓不住重点。

而看了真题后,再反馈到书本上的,就能很快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所在。

在这里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我习惯用铅笔将真题反馈的知识点在书上做记号,一段时间以后再翻书,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划烂了,有的地方还是新的。

划烂了的地方自然就是重点,而重来没有做过任何记号的地方就可以只粗略的看看。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大体知道该做什么了,也许你已经在各大考研论坛找到了一些零散的真题。

但问题是具体的该怎么去做?

下面我再详细的说一下我的复习过程。

研究真题,就是抓重点,重点其实就是考点。

抓住了考点,就抓住了真题的出题思路。

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真题中重复出现的考点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在考试之前能够抓住的“不变”又是什么呢?

难道仅仅是历年真题出现的原题吗?

当然不是。

抓住考点比抓住原题更有效。

考点通常可以分为死考点和活考点两种。

先说思考点的应对方法。

死考点就是知识点变动不大,一般只会变化出题方式,答题思路也不会变化太大的考点。

比如《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

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出现。

譬如2011年刚考过的简答题“邹韬奋的六刊一报”,就以很多形式考过,1911年考过名词解释“邹韬奋”、2007年考过名词解释《大众生活》、2002年和2009年加上今年2011年都考过简答题他主编的“六刊一报”、1993年考过论述题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论述题邹韬奋的办报活动。

总结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有时会一字不改重复出现,也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比如考过历史人物,再考他的办报活动,或者考他主编的报刊。

总而言之,一个考点,如果能全方位的掌握,不管它以什么题型出现,我们的答题思路,都摆在哪里。

那是不是把邹韬奋这个知识点全部掌握了,就算完了呢,其实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将这一考点再发散思维:

《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

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

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非常灵活的联系在一起的。

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还是举上面说过的那个例子:

“时务体”。

考前我将与“梁启超”有关的知识点做过一次很详细的总结,因为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2010年又考察了简答题,自然是重点,而“时务体”是与“梁启超”非常紧密的一个考点,同时在历年真题中也出现过很多次。

果然2011年又一次考到,这一题的分拿的就非常轻松。

  我个人觉得,复旦新闻系的考研试题是非常人性化的,一般死考点都会占到80-90分,也就是说,掌握了所有的思考点,及格是没人太大问题的,譬如,《新闻传播学基础》,150分的试卷,在2009年死考点占到了90多分,2010年占到了80多分,2011年的数据,大家也可以去统计一下。

所以,不要担心会有些题目你不会,只要认真复习过了,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运用这个方法,我拿下了所有的死考点的分数。

下面在谈一谈我对活考点的看法。

活考点应该是复习过程中我们最为担心的,不仅仅害怕题型太开放,而且害怕所出的题目不知道运用书本上那个知识点去回答。

其实掌握了方法,活考点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我的方法,还是要通过真题来把握出题方向。

其实活考点,无非就是结合了当下热点问题和现象考书本上的理论和原理。

出题的方式虽然灵活,但是答题的理论和原理都是在书本能找出来的。

大家可以试着去想这样一个问题,书本中的很多大的原理,其实在现实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热点事件。

历年真题中的热点时间已经过时了,对于材料中的事件本身,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深究,但是对于分析该事件所用的理论,我们必须要掌握。

毕竟,能够结合热点问题出题的理论也就那么几个。

连续几年的题目,很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

当然,也必须要培养能观察事件与理论相联系的能力。

另外,热门的考点还有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在历年真题中连续几年没有考到,但是知识点本身又是重点。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把握这样的知识点呢?

当然也是有方法的。

我的方法是,在研究复旦已出考点的出题思路基础上,结合其他新闻专业比较牛的名校的历年真题热门考点,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的考点,再用研究复旦真题一样的方法反馈到参考书目上,然后把重复过的、可能再重复考点及其可能出题的方式总结出来。

我自己在网上收集了北大、清华、人大、武大、南大的历年真题,结合复旦的真题,找出了另外可能出题的考点。

这些名校的考点其实就体现了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与考察热点,因此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复旦真题的基础上突次重点。

譬如,2002年清华考了论述题:

新闻观与宣传观的辨析,2002年南大也考了试述题: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2008年复旦的论述题也考了:

“论新闻宣传。

”再譬如,04年北大传播学简答考过这样一个题目: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

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

”,06年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简答就考了类似的题目:

“试论美国‘议程设置’和我国‘舆论导向’之不同。

至于其他学校的真题怎么才能找到,我觉得在网上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个人的意见是不必要花钱去买真题,我就花了60元买过一份复旦历年真题(带答案),那些答案让我真的不敢恭维。

当然,我前面列举的那些名校的真题,如果觉得经历有限,也不必每个学校的真题都拿来研究。

选择一到两个学校就足够了。

如果为了考取更高的分,就另当别论。

上面的内容,我大致说了一下研究真题,抓住重点的方法。

接下来我再说一下如何整理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真题。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重点,看这篇文章想学到经验的同学一定要仔细看下面这段的内容。

第一,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我先是收集到了复旦以及其他个名校的真题。

前面说过,复旦的真题我买过一份,但是答案不太靠谱。

我建议大家可以直接在网上收集。

然后将真题进行分类。

每一门我都准备了三个版本,分别按照题型、考点、出题角度来分类,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寻找规律,并在真题的旁边记上该题的时间以以及院校,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确,可以帮助你比较,大致推算考点何时再考的可能性。

譬如,通过分析我发现了一个现象,2000年左右的真题考点,特别是新闻传播学基础2000年前之前的真题,有重新作为重点考察的趋势,因此我将它们列为复习的最重点。

再譬如,近一两年出现过的考点,再考的可能性非常大。

09年名词解释考过《每周评论》,10年原题出现了,2011再一次考到,说明了什么呢,聪明的你一定懂的。

09年考过论述1942年新闻改革,10年考的是论述56年新闻改革,2011年的论述题,结合1942年的改革和1956年的改革,又一次考了。

考试的时候,拿到试卷我特别兴奋,基本上所有的题目,都被我当作重点复习过。

试想一下,如果你也是这样的情况,会不得高分吗?

第二,整理笔记过程在注意做到如下2点:

专题化,题目化。

“专题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善于抓住主线,然后发散思维,归纳总结。

我一直有一句话引以为豪的话,在大学里写总结后被很多老师引用,或许有的人已经听过,那就是,“找到穿起珍珠的那根线,珍珠才能变成项链。

”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颗珍珠,如果没有一根线,珍珠就会散落的到处都是,而找到了这根线,才能把每个知识点都串起来,不管考哪个,都不怕。

我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怎么找到这根线。

举个例子来说,《申报》。

(这里再插一点题外话,相信复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到最后,大家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发生的事情和出版的报纸,基本上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

而考复旦新闻系,要特别注意在上海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在上海出版的报刊)

《申报》的历史很长,经历了三个阶段。

而关于《申报》各个阶段知识点的的讲述,分布在参考书目中四、五个地方。

如果只是分开一味的记忆,对于近代史不好的同学,很容易记混。

而如果先画一条时间线,再到参考书目上找答案,对这条主线加以充实,整个《申报》专题就一目了然。

我们可以这样做,先总结出《申报》的发展史。

如下:

《申报》是旧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家报纸,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其发展历程可以列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外国商人创办的私人报刊,大众化报刊

(1)创办初期:

《申报》的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

《申报》创刊号,其发展蒸蒸日上,竞争矛头直指先于其出版的《上海新报》,使后者被迫应战并大胜。

(2)初期业务改革:

《申报》的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

具体有:

注重新闻报道,提高新闻时效性;不断拓展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加强报纸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看在新闻图片;成功兼营其他出版事业等。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第二阶段:

史量才主持《申报》阶段

(1)实行企业化方针:

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势力对报纸的收买,摆脱一切政治集团或政治人物对报纸的影响。

在史量才接办初期,该报纸发行量只要7000多份,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大报。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起义,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其二是强化报纸发行;其三是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

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申报》已发展成为不仅是上海,更是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

(2)新闻报道业务加强:

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收到牵连而危机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

《申报》在对新闻的取舍上主张去芜存菁,强调短而精。

《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

此新闻“三字经”成为当时《申报》记者的守则,一时为报界记者所效仿。

(2)《申报》兼并《新闻报》计划破产:

《申报》兼并《新闻报》是当时新闻界最令人瞩目的事件。

1927年史量才购进《时事新报》部分股票,1929年又要购进《新闻报》股票,却遭到了强烈抵制,并且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党化新闻界政策等种种原因,报业托拉斯计划中途流产。

(3)“九一八”后《申报》改革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立场,主张抗日民主,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一是改革以“时评”为龙头;二是业务改革最引人注目,社会影响最大的副刊《自由谈》的变化;三是《申报》创办子刊。

第三阶段:

史量才去世后

1938年9月,《申报》挂上了“洋旗”,积极宣传抗日,揭露日寇侵略暴行,斥责汉奸叛逆行径。

《申报》因不接受日军检查而于1937年12月15日停刊,拟迁香港或内地发展,但成效甚微。

在上海租界内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申报》也假托美商名义于10月10日在上海租界内回复出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以“战时附逆”为由,对《申报》实行党化政策,名义上保留其名称,但必须组建由国民党要人任主任的报务管理委员会。

由此,《申报》及其附属事业被国民党接管,并被改变了纯民营性质。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近代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先导作用。

在其78年的历程中,对中国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

1912年史量才的接手,使得《申报》打到高峰,“”隐然成为上海报业的领袖。

同时,《申报》的出版过程,是中国报业近代化的典型。

《申报》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经营管理模式的改进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其近代化过程同时深刻影响和启迪着中国的现代媒介,发展自身优势、积极采用新技术、展现规模经济的魅力、坚持多种经营相互协调等。

这个题目就将散步在参考书目中各个角落的与《申报》有关的知识点集中到了一起,对《申报》这个专题就有了大体的认识,然后我们再从每个阶段分析,《申报》初期的改革与史量才的改革,无疑是这个专题的重点,由此引申中另两个很重要的题目,如下:

略述《申报》创办初期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

《申报》的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

(1)注重新闻报道

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征求各处稿件,饼子多个城市聘请记者采访新闻。

《申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数次派急着前往战争前线进行实地采访,是国内唯一派记者采访朝鲜“壬午政变”的报纸。

《申报》屡次雇佣外籍、华籍记者奔赴各地前线,采访“法越交涉事件”,所写战讯深受读者欢迎。

(2)提高新闻时效性

为提高新闻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1874年,《申报》刊出经有关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报纸新闻。

此外,《申报》还开辟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科举考试消息,并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报道中法战争相关情况。

(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申报》连续报道杨乃武案达3年之久,使这一事件家喻户晓。

此外,《申报》还最早刊登由李圭所写的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

(4)加强报纸言论工作

美查标榜自己“谋利兼仗义”,声称所载言论“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樯之苦”,就启迪民智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作品并为其特辟版面,开我国报刊副业之先河,为后起的《字林沪报》、《新闻报》锁仿效。

曾刊登我国报纸第一篇剧评《戏园琐谈》。

(6)刊载新闻图片

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并且是国内报纸刊载新闻任务画像之始。

(7)成功兼营其他出版事业

第一,出版发行各类期刊。

此外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以画为主的刊物。

第二,兼营书籍出版业务,所印大多是一些颇有价值而濒临灭绝的孤本名著,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申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而商业报纸的成功,有力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史量才:

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

大革命失败后,在史量才主持下的《申报》上也出现了“共匪”一类字眼。

但《申报》唱的是低调,史量才在构想发展其事业,甚至想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

1927年他购进《时事新报》部分股票,1929年又要购进《新闻报》股票,却遭到强烈抵制。

实际上是国民党当局使他的托拉斯构想失败。

股票风波后不久,他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参加《申报》工作,共赏革新大计。

1931年9月1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却因“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骤变形式而终止。

之后,史量才毅然转向爱国民主立场,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申报》的果断变化为社会所瞩目。

1932年发表《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2项革新措施,还强调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来推进新闻事业。

1934年杯国民党特务杀害。

总结到这里,整个申报专题的知识点基本上都囊括其中了。

就《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这本书而言,我就总结出了“王韬专题”,“梁启超专题”“新闻法制专题”,“中共机关报”等几个大的专题,每个专题都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掌握了这些大的专题,整本书的重点基本上就掌握了一大半。

3,各种题型的笔记总结方法

如果你分析过复旦的真题,你一定会知道,很多时候一个考点可能考察一章的内容,因此就算你把整章的内容全部一个字不漏都背下来,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也写不完。

而且,考场上三个小时我是从头写到尾的,基本上没用来思考的时间,即使如此,还是来不及写。

所以,复习到考前,应该做到对每个考点的每种考法、大概字数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保证基本分并且做到临危不乱,以不变应万变。

不要想着我先记个大概,到考场上再回忆,再发挥。

如果是这样,你一定会后悔的。

而且,复旦新院选择的是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千篇一律的背书,你觉得你的分数可能高吗?

写完了书上内容,你还有时间去发散去结合热点论述吗?

比如国名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制这个题目,我作为专题总结了,在参考数目涉及了好几页的内容,有一万字左右,我结合真题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了约2000多字,考场上遇见了原封不动地默写了自己的笔记,按照后来的得分推算,这一题我是拿了全分的。

参考书目的内容多而且杂,无论是为了拿分,还是为了减轻不必要的劳动量,我们都必须记笔记。

下面结合一为前辈跟我说过的方法和我自己的总结笔记过程中的方法,总结一下:

(1)、名词解释。

每个六分,一般三百字左右就足够了。

涉及的都是最最基本的概念,要注意的是简洁而全面,概括性极强但也要体现一个知识点的精髓,要将这个知识点可能散落在书本不同角落的要点都总结进来。

再次2011年考过的名词解释“时务文体”为例,笔记可以这样做: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指出现于现代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作过尝试,以梁启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而慷慨激昂,“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2)、简答。

简答写再多也只有10分,因此五六百字即可。

简答都是固定的知识点,重点掌握书上的黑体纲目。

同名词解释一样,也要注意简洁和全面。

千万别啰嗦,要概括书中观点。

计算这个知识点你背的再多再熟,也一定要控制字数。

要为论述题(30分一题,一共90分)留下充分的时间。

举一个我总结的笔记给大家参考:

怎样理解“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2008)

“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这一思想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重要原则,与另一重要原则“自我修正过程”,均是从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中引申而来,其基本假设是:

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惟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产生出一般人所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这一思想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作为自由主义报刊的理论的重要观点,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到巨大作用。

然而历史证明,所谓“意见的自由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现状发生了尖锐矛盾,新闻自由因媒介在竞争中形成垄断而被滥用,使媒介成为当权者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

该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受众的权利;并且,它谈论的是意见、思想的自由,而实践中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实际上损害了意见的多元表达,并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

3、论述题是最容易拿分也是最不容易拿分的,要有书中的观点,要结合论文和现实热点,也最好有自己的想法,论述题可以说是真正考察能力的题目,一位学长的经验我们可以参考,:

(1)专业书上的定义,解释;

(2)各位学者的相关意见观点;(3)联系现实的热点事件;(4)自己的看法(辩证);(5)总结。

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当作答论述题的一个公式,非常好用。

另外,平时多注意结合书中的专题进行积累,如果有时间,可以把重点老师的近五年的论文都找来,用自己的话表述每一个老师论文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包括老师的研究方向类、时事类的评论文章等。

论文即是答案。

多去网上看热点新闻,关注现实动向,“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剖析的角度上来说可以从任何方面下手,怎么样都能和你的题目扯上点关系吧,那就好办了,提一下现在的热点事件,表述下社会主流的看法,一定要和你的题目扯上关系,无论怎么样好歹写几句。

二、再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看过一遍这本参考书目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书中涉及的新闻人物多,报刊多,新闻事件多。

而且,有一些好像看起来差别并不大,很容易记混。

让人感觉整本书全是知识点。

这可能也是分享经验的学长们一直认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是重中之重的原因。

所以我在复习专业课时,第一本看的,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传说中的那么难,相反,在六本书书,这一本是我复习的最好的。

一些相关的方法,我在上文的举例中已经提到过一些,这里稍作补充。

我的方法是这本书可以结合政治里面的《近代史纲要》和《毛概》一起复习,将所有的新闻人物,报刊,新闻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再去看时,就会有一种“拨开雨雾见青天”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个更偷懒的方法,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复习的:

我在网上找到了很多纪录片,比如凤凰卫视的《回望梁启超》,《袁世凯》等,央视的一些纪录片,比如《邹韬奋1936》等,另外,我还找到一份央视拍摄的专门记录民国时期我国报刊发展史的纪录片,这一系列的纪录片看下来,再去看书,就会觉得书中的新闻人物和事件,报刊都会鲜明了很多。

复习《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我就在看纪录片,一方面得到了休息,更重要的事,复习的进程事半功倍了。

当时因为看这些纪录片还闹了个笑话,有些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我放弃考研了。

当然这个方法,只适用于复习比较早的同学,如果已经到了10月份,笔记还没有整理好,再来用看纪录片的方法,肯定是不可取的。

另外,纪录片也应该适可而止,比如袁世凯那段历史,央视拍过,凤凰卫视拍过,就没有必要全看一遍。

我们的目的,只是了解那段历史,让书本中的知识更加容易记住。

说了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转入正题。

我的方法依旧是如下几种,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