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9828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前要.docx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前要

《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发布《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

报告回顾了过去20年全球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总结了环境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重点探讨了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阐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意义,分析了开放环境下中国面临的多重挑战、全球资源环境安全格局,以及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并结合情景分析,提出了未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愿景、路径选择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析。

同时对世界73个主要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开展了评估和比较研究。

  中科院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和经验为

  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报告指出,在过去20年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不断丰富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经验可供其他分享,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参与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起草和讨论工作,是最早提出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

中国政府于1992年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

1994年,中国率先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已从科学共识转变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行动,并从制度建设、政策措施、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和经验在:

  

(1)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工程。

从1998年开始,中国大规模投入生态保护工程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特别是前者的力度之大、影响面之广,超过之前20多年环境保护的总规模,取得了显著效果。

  

(2)提出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进入以重化工业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在2002年开始出现全面的资源、能源、环境的紧张状态。

为了解决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理念,并通过采取了相应的具体行动落实这些理念,从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这些理念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科学发展观(2003),循环经济(2004)、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4),和谐社会(2005),节能减排(2006),创新型国家(2006),生态文明(2007),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200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绿色低碳发展(2011)。

其中不少理念是在中国自己实践和认识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的,还有一些是基于国际上的经验,并且很多理念是与世界同步的甚至领衔的。

  (3)制定了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的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实现这些目标在国内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从“十一五”开始,中国制定了提高能效20%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10%的约束性指标,并制定了综合性工作方案和重点工作,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一揽子综合措施予以落实。

2009年,进一步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充实到节能减排战略中,首次对国际社会承诺自愿的降低碳强度和增加森林碳汇等量化指标。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继续“十一五”的政策取向,提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了非化石能源比重等约束性指标,提出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新政策,促进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

  (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目标,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包括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水法(2002),可再生能源法(2005),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修订了节约能源法(2007)、水污染防治法(2008);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管理机构(2008);全国人大还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定”。

这些都为落实上述措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正因为上述这些努力,中国“十一五”期间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出成绩。

如“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2.5%和14.3%。

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2010年底全国并网风电容量约3000万千瓦,年均增长94.75%(,目前风电装机规模已达世界第一。

此外,我国在节能减排一些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制造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洁净煤发电等)。

  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成功不仅反映在这些数字上,其取得的成果是综合性的。

这些成果和经验包括从各级领导干部到普通公众的节能环境意识得到显著的提高;选择优先领域采取具体的行动;奉行“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和多部门多角度的试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低碳试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落后产能被加速淘汰,产业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绿色创新能力、技术示范与绿色低碳相关产业规模得到大幅提升等。

如果未来10年节能减排的政策方向能够延续,在2020-2030年,中国有可能在主要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科院报告提出保障中国资源安全的全球战略选择

  报告指出,未来10-20年,中国资源的供需态势非常严峻,水土资源供需结构性紧张,能源供需长期紧张,大宗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短缺。

在日益依赖全球资源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安全战略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资源形势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要求。

第一,资源安全保障不足。

人均资源少,大宗、支柱性矿产不足,优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第二,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

矿业企业集中度低、技术落后、资源开采利用率低;资源使用企业生产粗放,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难以在短期内建设完成,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发展落后。

第三,资源领域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缺乏国际贸易定价权,致使国内各相关产业损失惨重。

第四,国际产业资本通过产业转移或参股控股,不断加大对我国国内矿产资源的掠夺,资源流失严重。

第五,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初级资源价格市场化与产成品价格管制存在矛盾。

建议未来中国的资源安全全球战略选择如下。

  

(1)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努力建立节约型社会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

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企业和产品。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发展模式,提高国内各产业部门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全面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减轻经济发展日渐面临的资源约束。

  

(2)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坚持立足国内、全球开拓的方针。

首先,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全国能源矿产、地下水和土地资源潜力调查评价,调查勘探程度低的海洋资源。

其次,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全球市场。

我国应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加强与世界资源生产国、消费国、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特别是协调好资源大国和地区间关系,在加强双边合作的基础上,寻求多边的保障资源和能源安全的解决机制;在政策、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积极面向和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资源开发;将矿产资源投资逐步从产业化转向商业化、金融化,通过商业企业或金融企业的资本运作迂回进入国外资源领域。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的科技支撑体系

  需在油气与战略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利用与水灾害防治、土地资源利用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还需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实践不断取得的科技成果,努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多角度、多渠道和可持续性方面丰富国内资源供给。

  (4)理顺体制与加强管理

  我国应针对资源市场管理混乱的弊端,理顺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快完善资源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确立良好的资源制度环境。

加快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决策管理体制,对战略性资源和稀缺性资源开采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总量控制,加强进出口资源的集中管理,防止初级资源大量流失。

借鉴发达国家储备运作经验,建立科学的国家资源储备体系和运作机制。

中科院报告解读外贸导致中国环境逆差原因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在“与狼共舞”的同时,也几乎是“引污入室”。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GDP以年均9.9%的速度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则以16.3%的年增速在增长,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而且为中国带来了每年超2000亿的贸易顺差与累计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然而,中国在获得贸易价值量顺差的同时,大量出口所产生的巨额环境逆差日益凸显。

过去10年中,外贸对SO2、COD等污染物排放的贡献都在20%以上,对CO2排放的贡献在30%以上。

也就是,中国20%的SO2、COD和30%的CO2排放是由净出口到国外产品中的隐含污染物排放所致,这些污染物排放留在了中国,而产品却输出到了国外。

由于贸易与全球环境相关联的本质在于全球化时代污染产业转移所形成的转移排放格局,这使得中国在成为全球加工厂、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大国的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避风港。

  中国外贸导致环境逆差的直接原因:

(1)不合理的贸易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尽合理体现为“四多四少”,即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

(2)低下的出口产品环境效率。

中国出口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和污染强度大,而中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和污染强度小。

目前中国贸易中的绝大多数产品的单位出口产品,其物耗和污染强度均比发达国家高。

(3)出口总量增速依旧较快。

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速远远快于GDP增速,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这些直接原因的根源在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全球产业分工及供应链格局。

  中科院报告提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模式

  报告认为,中国的绿色低碳产业在“十一五”期间获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五大优势:

政府的主导作用(自上而下地调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推动关键领域的发展)、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在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可再生能源生产、工业、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领域的能效改造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

同时因中国地域广阔,气候、资源、环境、文化和消费习惯的不同也制造了更多细分市场的发展空间)、资源优势(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储量,同时富含一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包括铁、钒、磷和稀土等)、制造业基础(拥有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低成本优势)、后发优势(通过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升级路线而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

  报告指出了在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和障碍,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协调、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化机制等方面。

在技术创新方上,部分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很多高附加值的、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和装备都要依赖进口;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部分产业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也与发达国家有所差距等。

在产业组织上,绿色低碳市场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应不明显;中国绿色低碳产业中缺少具有整合集成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难以满足工程化的要求。

在协调上,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涉及多种技术、多个部门和多个地区的分工协作,存在着相对于传统产业更为复杂的协调问题。

在融资上,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绿色信贷缺乏相关的技术性政策、配套的评价标准以及监督、评估和制约机制等。

在市场化机制上,其作用有待加强,如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在应用方面仍面临很多障碍,中国碳市场尚无法有效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

  报告指出,绿色低碳产业涵盖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政府需要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来满足不同产业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技术和产业所适用的融资途径是有所差异的,政府需要通过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来满足不同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据此提出了中国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模式:

  对于商业化技术,推动相关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策略包括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机制、完善第三方标识系统、加大舆论宣传和信息传播的力度、鼓励具有整合集成能力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发展等。

  就处于示范推广期的技术而言,推动相关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策略包括:

对于引进的技术,应重视培养企业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快速促进技术和产品的本土化;对于已经掌握核心技术的、或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应当采取适当的财政补贴以促进技术的推广;利用约束性和鼓励性政策,解决绿色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互补性所造成的推广障碍;为技术或产品推广提供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持;制定和完善行业绿色标准体系;探索适合技术未来大规模推广的融资模式;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协调区域的产业发展等。

  对于创新性技术,推动相关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策略包括:

政府需要对技术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进行谨慎判断和引导,但应当避免干预具体的技术路线;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掌握自主技术;通过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创新;拓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融资渠道;推动国际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以获取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合理处理短期盈利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关系等。

  对于战略减排技术,具体的策略可以包括:

将技术研发提升到国家科技战略层面,建立保障技术战略性研发的制度安排;为研究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

  中科院报告提出中国“走出去”战略引发

  所在国社会和环境问题冲突的应对方略

  报告指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10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迅速扩大,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中国的投资在给所在国做出贡献的同时,引发的各类冲突也在不断增多,损害了中方企业乃至中国的国家形象,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报告认为,必须从全球视角和新的国际发展环境全面反思国家及企业的海外发展战略,重新评价投资战略及其政治、经济、社会与环境风险,探索减小企业活动的负面影响的途径,使企业投资得到投资目的国政府和民众的欢迎,从而实现投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选择苏丹麦洛维大坝、缅甸密松水电站、赞比亚中国铜矿企业、塞拉利昂伐木禁令4个典型案例开展研究,揭示了中国对外投资引发当地社会和环境问题冲突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企业社会和环境责任意识薄弱;二是投资方和主要利益相关方沟通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三是中国政府对海外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行为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四是东道国环境标准薄弱,政府监管能力不足。

  基于这些原因,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略: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企业要采用或制定国际领先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标准,建立企业内部专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和体系,完善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全面评价投资环境和社会风险,同东道国政府和当地居民共享经济开发成果。

  就政府部门而言,应配套相关政策管理体系,引导和规范企业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提升国家和企业境外投资“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针对采掘业、水电业等重点行业的海外投资规范或指南,规范投资者的环境和社会行为。

其次,我国应建立海外投资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有效监管体系,出台对企业不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损害中国国际形象和声誉的相应的惩处措施。

第三,政府应要求企业遵守现有的国际通用资源、能源、农业及相关领域可持续发展规则体系,积极参与或引领国际社会制定全球共用的绿色贸易和环境投资标准的制定,推动双边和多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则体系的建立。

  中科院报告提出2020-205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十大愿景

  报告借鉴不同研究中情景分析的结果和国内外专家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展望,认为2020-2050年“中国之路”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行为模式“再设计”,要以一种系统化的、崭新的思维方式,推动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脱钩”,并在国际形象、国际贸易、产业国际分工以及推动国际进程等多个方面体现出领导力。

具体包括10大愿景:

  

(1)中国的经济保持持续、稳健增长。

预计在2010~2050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率由7%左右稳步下降至4%左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持续、稳健的经济增长可以使中国有机会去审视经济增长中存在的弊端,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2)中国的资源安全得到保障,资源压力得以缓解。

这将主要得益于三大措施的实施:

一是充分把握通过技术进步应对资源瓶颈的机会,大规模的、普遍的应用新型资源效率技术,提高资源生产力;二是循环经济的理念得到切实的实施,资源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三是资源的供应实现增长,包括传统资源供应的增长以及替代型资源的开发等。

从全球资源战略布局方面来说,中国必须明确自己的战略意图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积极与资源供应和需求大国展开对话和协调,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展开海外投资,并提高在资源价格谈判中的议价能力。

鉴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瓶颈及高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需要立即展开行动,行动得越晚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越大。

  (3)中国的能源安全得到保障。

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不断增长,在能源进口方面的花费也将不菲。

需要通过能源结构的优化、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以及能效的提高来减少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从而保障能源安全。

与此同时,也需要制定保障能源安全的全球能源战略及其实施路线图。

  (4)中国的能源效率提升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争取中国单位GDP能耗在2020年前实现下降45%的目标,并通过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能耗强度的进一步下降。

通过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以及引导社会消费行为模式调整,中国将充分发挥能源效率提升的潜力。

  (5)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实现稳步下降。

虽然在碳排放达到峰值时将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但是考虑到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目标的实现部分依赖于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因此中国需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争取更多有利条件与国际社会合作,使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有效降低未来的政治、经济与环境风险。

  (6)中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切实改善。

中国目前已经对COD、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了控制,未来除了有效控制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之外,还要不断扩大污染物控制范围,尤其是一些对环境和健康影响很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PM2.5等,并且还应将区域和流域的污染控制与环境改善提到战略高度,积极有效地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工作,使环境质量得到切实的改善。

  (7)中国的绿色经济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市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依托于中国巨大的节能环保市场,绿色低碳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份额将获得大幅提高。

绿色经济成为未来驱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8)中国形成可持续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要技术获取路径的现状得到切实改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部分地区成为新的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稳步增长。

通过研发、合作、并购等多种方式,掌握先进、核心技术,使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企业的创新行为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从而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

  (9)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获得进一步提升。

由于经济规模的发展、技术实力的提升以及海外投资规模的扩大,中国在国际上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应更积极主动地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参与地区合作,并且形成更好的市场与公关策略。

中国政府为企业对外投资制定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促进中国企业在海外逐步树立绿色、负责任形象,从而帮助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10)中国经济充分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

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度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渐提高,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好的制度、政策和市场基础。

中国积极在海外为产品和服务开拓新的市场,并获取战略资源,同时也应积极承担与国家地位、能力和战略利益相对应的责任,帮助最不发达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增长。

采取一系列行动和措施推进贸易、产品交流、资本流动等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科院报告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最新排行榜

  报告公布了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排行榜。

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来看,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而西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最弱。

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在全国前十位的依次是:

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海南、辽宁、吉林、福建。

位居后十位的依次是:

广西、新疆、河北、山西、青海、贵州、云南、甘肃、宁夏、西藏。

  可持续发展能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陕西。

其它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2008年相比,天津、山西、辽宁、山东、湖北、云南、西藏、陕西等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位序保持不变,上海、江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上升了一位,内蒙古、福建、河南、广东、海南上升了二位。

北京、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广西、贵州、宁夏下降了一位,吉林下降了二位,重庆下降了三位。

  从中国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高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

  本次综合评估由234个基础指标汇总而成。

2009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序图

2009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序(1995年全国为100)

  注:

1995全国=100.0

  中科院报告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幅度排名

  报告评估结果表明,1995-2009年间,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自1995年以来,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呈上升态势,2009年比1995年增长了9.8%。

除1997年比上年有所下降外,其它年份均有所增长。

  从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地区增长最快,为10.52%,其次是中部地区(中部6省为10.34%,中部8省为9.84%)、东部地区(9.14%)和东北老工业基地(8.89%)。

  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来看,西藏是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最快的省份,而北京则最慢。

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位居全国前十位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依次是:

西藏、青海、内蒙古、陕西、江西、河南、甘肃、贵州、重庆、新疆。

山西、河北、辽宁、浙江、天津、上海、黑龙江、北京分别位居全国后列。

  中科院报告发布中国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最新排名

  报告运用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对2010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

结果表明,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海南、福建、辽宁依次在全国节约型社会建设排行榜中位列前十位,这些省市全部分布在东部地区。

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位列全国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依次为安徽、云南、江西、内蒙古、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宁夏,这些省市全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尤其以西部地区居多数。

由此可见,中国的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