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9589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docx

开题报告会材料汇编正文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

“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研究”

课题组参研单位及课题组成员名单

参与单位:

滁州中学、滁州二中

全椒县教育局教研室、凤阳县教育局教研室、来安县教育局教研室、琅琊区教育局教研室

天长中学、明光中学、全椒中学、凤阳中学

来安三中、滁州三中、

凤阳县大庙中学、博文私立学校、殷涧中学、武店初中、凤阳三中、大溪河中学

课题组成员名单:

组长:

杨少林(滁州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林桂平(滁州二中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副组长:

丁景元(明光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郑国玉(全椒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戴庆友(凤阳县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张永海(来安县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赵隽(天长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姚友汉(凤阳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许俊(全椒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吴萍(琅琊区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

主要成员:

李飞明(滁州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徐维兵(凤阳县大庙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申永健(全椒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滁州中学彭昔娟、朱莉、姚建梅、张凌燕、李建、陈理、程晶

天长中学李晓梅、陆有美、马干武、桂玲玲、徐静胜

明光中学4~6人

全椒中学余俊、杨莉、李莉、李莉莉、张宏媚、杨静

凤阳中学4~6人

滁州二中朱星宇、牛畅、蒋凯、崔志慧、王明贵、洪小飞

来安三中张胜、李明、张丹丹、徐立伟、葛攀红

凤阳县殷涧中学成祖源、武店初中周杰、大庙中学郑孝伟、凤阳三中杨德霞、大溪河中学陈赵筠

凤阳县博文国际学校秦福月

滁州三中杨阳、陈晨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

《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研究》

开题报告

执笔人:

林桂平

一、本课题的申报及立项

2010年4月,在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由滁州中学教科室主任杨少林老师和滁州二中历史教研组组长、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兼职历史教研员林桂平老师牵头,全椒县教育局教研室、来安县教育局教研室、凤阳县教育局教研室、明光中学、天长中学、全椒中学、凤阳中学、凤阳县大庙中学等单位9名中学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发起,联合组织申报了省级课题《“同课异构”理论与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0年10月,该课题通过了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立项申请,被正式立项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课题,审核时对课题名称略作调整,修改为《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研究》(课题立项编号:

JG10145)。

二、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迅猛发展,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又依赖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在此背景下,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迄今,安徽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业已走过五个春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

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广大一线教师要与新课改的洪流与时俱进,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曾经深刻指出: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除外在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取决于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师的先进性。

……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能否顺利推进,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

2.2009年10月31日,98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老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例如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颁发10次(按规定每次不超过两名,其中2004年空缺,2002、2006年只授予一人),有16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3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建国后大学毕业的凤毛麟角。

3.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的公开信。

公开信提出:

“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那么,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怎么改?

如何完善当前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

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途径有哪些?

我们该如何解开“钱学森之问”?

随后的10天里,这封信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

11月20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就接受记者专访,称教育部下一步会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袁贵仁部长就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回应是:

“非常受教育,非常受启发,也非常受鼓舞”。

4.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据统计,该纲要共18次提到培养创新人才,其中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专门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还要“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这对于新课程改革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本课题的研究条件

1、理论条件

(1)“同课异构”理论

所谓“同课异构”,目前中学教学界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定义。

我市几位中学历史同仁经过讨论后初步认为: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结合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教学要素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最终完成同一教学任务。

由于不同教师教材处理方式不同,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策略各异,这就形成不同的课堂建构。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将“同课异构”理论与提高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机结合,很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运用“同课异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的实践,近年来不少地区、不同学科已经在探索,但是完善的、成熟的“同课异构”理论尚未形成,尤其与新课程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目前还很少。

我们旨在通过将“同课异构”理论运用到初、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同课异构”理论的历史教师的备课模式和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既有理论需要,又有现实价值。

(2)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TheEffectiveTeaching)的阐释与研究

有效教学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在这之前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

该理论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认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包括六方面:

(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

(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主张“以最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系统地、有目的地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了三种类别:

学生能独立进行的、即使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

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良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先生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认为,围绕“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认为“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有效教学问题也十分关注。

教育部课改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大教科院院长余文森教授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华南师大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中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华东师大的钟启泉、崔允漷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认为,“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3)近年来国内中学历史教学界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TheEffectiveteachinginHistoryClass)的关注与研究

著名历史教育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聂幼犁先生认为,有效的教学应着眼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满足人的生命整体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

2006年10月,在长沙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闭幕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龚奇柱先生作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的闭幕词。

2006年12月1日至2日,在北京石景山区教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共同主办全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首次提出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2006年12月26日至29日,在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召开了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先生作了《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的专题报告。

2007年3月13日晚20点至23点,中国历史课程网(“历史论坛”上就“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

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的在线交流。

2007年至今,教育部每年暑期高中历史新课程研修班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发表过多期研修简报。

近年来教育部及各省市立项的国家级、省级课题中,很多涉及有效教学问题,推动了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4)“同课异构”与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主题是“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研究”。

研究“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本课题的核心和终极目标。

“同课异构”是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依托和基本途径。

对“同课异构”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是本课题最终的落脚点。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理论要求高,可操作性强,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很有实践意义。

(5)比较研究理论

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而且具有极高的价值。

《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解释说: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

我国教育研究专家吴文侃、杨汉青先生认为,“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比较哪一些对象以及比较对象的哪些方面都是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而决定的。

本课题的比较对象就是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与其他实现有效课堂的方法。

2、资源条件

我们具备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以下资源条件:

(1)近年来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例如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

(2)近年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有关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的讲话;例如江泽民、胡锦涛等对我国教育问题的重要论述;胡锦涛、温家宝在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等。

(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出,人手一册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人手一册)。

(4)有关历史新课程学术专著30余册;有关“同课异构”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历史新课程改革等问题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课件)两百多篇,已经整理成电子稿,供课题组全体成员参考。

(5)刊登有关新课程改革及尤其是有关有效教学问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论文的杂志:

例如《课程·教材·教法》、《历史教学·中学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课题参与学校均订阅)。

(6)有关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网站: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

此外,我们将时刻关注学界研究动态,借鉴学界前辈、专家和广大同仁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学界前沿研究,加强与前辈、专家及同仁的切磋与交流。

3、教学条件

(1)本课题的参与研究单位,既有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全椒县教育局教研室、来安县教育局教研室、凤阳县教育局教研室和琅琊区教育局教研室等基层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也有滁州中学、滁州二中、天长中学、全椒中学、明光中学、凤阳中学、来安三中等安徽省、滁州市示范高中,还有滁州三中、凤阳县大庙中学等初中,参与面较广,有利于课题研究样本的采集和汇总,使研究成果具有典型性和普适性。

(2)在本课题参与单位的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每位成员都配备了专门的笔记本电脑一台,存储材料用的光盘、U盘等,购买资料、承担教研活动等需要的科研经费能够保证足额到位。

(3)经课题组负责人申请和学校主管领导同意,将选择参研学校的不同年级的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级,为本课题的实验、样本研究、比较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

4、人员条件

本课题组组长杨少林,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现为滁州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教学教研成就突出,多次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

近年来多次承担滁州市历史学科教科研评比专家组组长工作,先后有多篇历史教学论文发表和获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胜任课题负责人工作。

本课题组组长林桂平,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滁州市教研室兼职历史教研员、滁州二中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近年来先后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教学与管理》、《网络科技时代》等20多种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在滁州市和安徽省历史学科教科研评比中获一等奖。

2004年至今,先后主持完成两项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参编中学历史教学类学术专著3部,约10万字,胜任课题负责人工作。

课题组主要成员郑国玉、戴庆友、张永海、吴萍等为我市各县、区专职历史教研员,丁景元、赵隽、许俊、申永健、徐维兵、姚友汉、李飞明等是参研单位业务部门的领导。

他们中有多位省级和市级“教坛新星”、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和市级优质课获奖教师,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精干团结的优秀教师团队,具有丰富的教学教研和教育管理经验,便利于课题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的协调开展。

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先后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中学历史核心期刊发表以及获奖论文数十篇,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经过集思广益并采纳专家意见,以下四个问题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同课异构”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要素和备课模式研究(“同课异构”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手段、学习方法等教学要素哪些可以列入“同课异构”的范畴?

在备课过程中,如何通过“同课异构”,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既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又能够发挥群体力量,取长补短。

);

(2)“同课异构”理论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从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角度,将“同课异构”理论运用到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整合和处理教材,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长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构建新型和谐的教师关系和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3)“同课异构”理论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以历史学科常规教研活动为载体,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同课异构”理论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与传统的实现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的比较研究。

这部分内容是根据专家修改后的课题名称增加的。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式,对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与传统的实现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进行认真比较,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

①“同课异构”理论与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同课异构”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处理教学重难点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等。

通过衡量课堂教学中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来综合评价一节课的得失,反思课堂教学,最终力图构建最优化的教学结构,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②“同课异构”理论与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

通过“同课异构”实现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

这一问题的理论性特别强,要建立在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稳定结构形式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常规教研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反思,然后构建“同课异构”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因而这个问题建立在前面的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研究的难度比较大。

(2)研究难点:

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与传统的实现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的比较研究

在建构了“同课异构”理论与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将进行比较研究,将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与传统的实现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进行认真比较,在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等领域,全方位衡量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最终力图优化教学结构,追求有效课堂。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预计取得突破的方面

运用“同课异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的实践,近年来不少地区已经在探索,但是完善的、成熟的“同课异构”理论尚未形成,尤其与新课程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目前还没有。

我们旨在通过运用“同课异构”理论指导初、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同课异构”理论与历史教师的备课模式和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既有理论需要,又有实践价值。

本课题预计取得突破的三个方面是:

(1)本课题拟通过理论学习、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分析“同课异构”理论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要素,建构备课模式,力争在理论层面上与历史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2)通过“同课异构”提高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力争在实践层面上实现突破。

(3)将“同课异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同课异构”理论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力争在理论层面上有所创新。

4、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我们旨在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如下三个目的:

一是给我市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与探讨的平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建构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二是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艺术,赋予静态的历史教材以鲜活的生命力,呈现不同教学风格的有效课堂,最终实现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三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交流,探讨“同课异构”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备课模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基本模式,整体提升我市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指导思想

自从申报本课题以来,我们已经组织部分教师对“同课异构”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在基于“同课异构”理论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进行了的初步研究,梳理了本课题的基本思路:

通过针对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对实施“同课异构”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认识情况;然后开展有关“同课异构”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以及新课程理论等方面的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和体会;以“同课异构”理论为指导,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等多种形式,选择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建构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中学历史教学要素和备课模式展开研究,探讨“同课异构”理论与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构建基于“同课异构”理论的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在开展本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如下指导思想:

第一,“同课异构”重在“建构”。

“同课异构”是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不同的教学设计,其建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教学要素的理解,对教学过程建构不同的教学设计。

而不同的建构最终要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即殊途同归。

第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建构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在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构建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我们建构不同的教学设计必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要求为根本依据。

第三,“同课异构”理论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处理教学重难点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等,只要能够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四,通过“同课异构”可以实现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同课异构”,我们这一传统形式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