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高程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897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高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数字高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数字高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数字高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数字高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高程1.docx

《数字高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高程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字高程1.docx

数字高程1

 

《数字高程模型》

实验报告

 

学期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1012班

学号1020209224

姓名

指导教师严勇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系

实验报告一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内插

实验地点C1-203日期2013.4.22

一、目的

1、理解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源

2、掌握格网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

二、方法步骤与结果分析

1、数据导出

在MapInfo中打开等高线表文件(heshan.tab),导出外部交换文件(heshan.mif)。

2、数据转换与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

用数据转换工具将heshan.mif文件转换成XYZ格式的heshan.txt文件。

9种不同的内插方法:

克里格,多项式回归,径向基函数,数据度量,自然邻点,最近邻点,改进谢别得等等。

3、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

1)三维立体图的生成2)坡度坡向示意图

3)断裂线的生成4)地形剖面线的绘制

5)地面晕眩图的绘制

1.等高线图2.三维立体图

●打开“基面图”,选择heshan.mif,是数字化的等高线图。

打开“等值线图”,选择heshan.grd,是离散点内插后生成的等高线图。

两张等高线图叠加后,如图1所示。

●打开线框图,可生成三维立体图(基于格网的表面模型)(如图2所示)。

3.坡度、坡向示意图4.断裂线的生成

●经过坡度、坡向计算得到的结果同样是一个GRD文件,再执行“地图”菜单下的“影像图”命令即可得到坡度、坡向示意图(如图3所示)。

●【网格│数据⋯】在网格化数据对话框中,采用合适的网格化方法,然后打开“高级选项⋯”对话框,选择“拆断线和断层”,在断层对话栏打开断层的bln文件,按“确定”。

回到”网格化数据”对话栏,在“输出网格文件”文本框中,输入保存路径,再按“确定”,形成网格化文件*.grd。

按“等值线图”即可绘出带断层的等值线图。

(如图4所示)

5.地形剖面图6.地貌晕渲图

●在SURFER中,【网格│片段⋯】模块生成地形剖面线。

●首先是根据DEM计算坡度和坡向,然后将坡向数据与光源方向比较。

在SURFER中,“地图”菜单中的“渐变地形图”模块即可生成晕渲图。

将*.grd文件装入后,选取一定的光源位置参数和晕渲参数即可生成(如图6所示)。

四、心得体会

这次上机练习的内容是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内插,在课堂上老师已经讲解了内插的方法、原理等,但面对文字,总显得有些单调与枯燥,也不容易记住与掌握。

而通过上机实践,我们运用软件,来实现数据内插,可以直观地看到前后的效果,形象生动,易于掌握理论知识。

实验报告二使用GeoTIN生产DEM产品

实验地点C1机房1日期2013.5.13

一、目的

1、掌握利用地形单点和特征线数据建立不规则三角形网络(TIN)

2、掌握DEM内插、数据质量检查与改正错误,生成DEM产品

二、方法步骤

Ø单幅DEM制作

1)打开GOD文件

2)点击【数据处理│点线矛盾测试】

检查结果除通过对话框报告可能的粗差个数外,还将有关位置信息用中间文件.xxx和***check.dxf(用于到GeoScan或ArcInfo环境进行进一步编辑修改)记录下来。

同时,可以逐一对可疑点附近的点、线数据进行检查、编辑。

须注意的是:

在核实有关可疑点线时,标记的点线本身可能并没有错,而是其邻近的数据有误。

3)点击【数据处理│三角形联网】

建立三角网,并调用自动增加特征点命令自动补充一些特征点(一定要在数据组织以前对每一幅图单独进行该项工作),以便消除平三角形保证最终DEM与原始等高线的套合关系。

单击“显示内容”工具条,根据需要显示三角形格网。

4)点击【数据处理│插入点】

5)点击【数据处理│删除点】

6)点击【数据处理│自动增加特征点】

在当前图幅等高线中自动增加一系列重要的地形特征点,执行了该操作以后必须重建三角网数据方可生产DEM。

7)【数据处理│生成DEM】

8)【质量检查│DEM内插等高线】

如果这时发现一些局部点高程不合理,可以选择三角形更新功能增加或删除(即工具条上的+和-图标)部分点,因为这种操作只对三角网进行局部更新,而不需重新构网便可继续内插DEM。

9)【质量检查│注记计曲线】

10)将DEM以多种格式输出。

经过接边和质量检查等处理,便可以将标准范围的DEM以BIL格式输出。

将产生三个文件,其中基本数据文件为二进制.BIL,.HDR头文件和.BLW地理参考文件均为文本的,。

ØDEM应用与参数设置

11)【查询分析│剖面】

12)【查询分析│坡度】

13)【显示控制│选择显示层次】

14)【查询分析│两点距离】

15)【查询分析│查询坐标数据】

16)【参数设置│改变原始等高线基本参数】改变比例尺、等高距等。

17)【参数设置│改变DEM的高程起算基准】抬高或降低整个DEM的高程值。

18)【参数设置│设置查找的距离容差】

19)【显示控制│立体显示】

三、结果分析

1.插入点

◆在三角形网上左击需要增加点位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插入点的三维坐标,自动插入点(如图1所示)。

2.删除点

◆删除点对于剔除原始采样数据中存在的个别粗差特别有用。

在图上直接选点并点击左键,即删除该点(如图2所示)。

3.生成DEM4.内插等高线曲线

◆【数据处理│生成DEM】生成正方形格网DEM(如图3所示)。

◆【质量检查│DEM内插等高线】从正方形格网DEM内插等高线,可以与原始等高线套合比较,检查生成的DEM质量(如图4所示)。

5.注记曲线6.剖面

◆【质量检查│注记计曲线】注记当前工作区选定计曲线的高程(如图5所示)。

◆对DEM被选取的两点,系统自动内插地形剖面,在此基础上制作地形断面图,进行土方量计算及应用分析。

改变高度因子,单击“重画”按钮,系统将以高度因子乘上断面上每一点的高程重新绘制剖面线(如图6所示)。

7.坡度8.选择显示层次

◆计算每个三角形的坡度、坡向,并且用不同的颜色显示所得的坡度、坡向级别,可结合剖面图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做成通视图等(如图7所示)。

◆【显示控制│选择显示层次】弹出显示内容对话框,选择不同内容,可以恢复其他显示界面(如图8所示)。

9.两点距离10.查询点坐标

11.设置查找的距离容差12.立体显示

◆【参数设置│设置查找的距离容差】用于限定搜索的最大范围(如图11所示)。

◆三维透视显示,可以改变视点、光源、显示类型等的各种参数设置(如图12所示)。

四、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次上机操作,我熟悉了一些软件,如Sufer、MapInfo等等。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用软件实现一些功能。

今天练习的是使用GeoTIN生产DEM产品,我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提示,顺利的完成了。

实验报告三DEM建立与应用

实验地点C1机房1日期2013.6.3

一、目的

1、加深对DEM建立过程的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ARCVIEW中建立DEM、TIN的技术方法。

3、结合实际、掌握应用DEM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步骤

1、DEM及TIN的建立

Ø由采样点数据建立表面

1)在视图目录表中添加并激活采样点层面feapt-clip1.shp。

2)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InterpolateGrid】命令。

3)在出现的OutputGridSpecification对话框中设定输出主题的范围、栅格单元大小及栅格行、列数。

4)接下来出现的InterpolateSurface对话框中,从Method列表中选择Spline(注意:

在菜单中只有IDW和Spline两种内插方法可以选择)。

在ZValueField列表中选择Elev(高程)字段,单击OK。

5)生成新的栅格主题Surfacefromfeapt-clip1.shp,得到结果输出。

6)添加主题,在AddTheme对话框中,数据源类型(DataSourceTypes)选择格网数据类型(GridDataSource),选择原始的DEM数据(calc2),确定,将原始的DEM数据添加到视图中。

将步骤5)得到的结果层面(Surfacefromfeapt-clip1)与原始的DEM层面(calc2)相减,得到结果输出;

Ø由点、线数据生成TIN转为GRID

添加并激活点层面feapt-clip1和线层面terlk-clip1。

点击【Surface】菜单下的【CreateTINfromfeatures】;在“CreateNewTIN”对话框中定义每个主题的数据使用方式;在“CreateNewTIN”对话框中,对某一个主题需要指定高程源(HeightSource),以何种表面特征输入(Inputas),以及选某一个值的字段来作为属性信息(可以为None)。

1)确定生成文件的名称及其路径,生成新的层面tin-point,得到结果输出。

2)点击【Theme】菜单下的【Converttogrid】,确定生成文件的名称及其路径,生成新的Grid层面,得到结果输出。

3)将新生成的Grid层面与原始的DEM层面(calc2)相减,得到结果输出。

2、DEM的应用

Ø地形指标的提取

1)坡度

I、添加Dem数据(calc2)并激活它。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DeriveSlope】命令。

III、生成新的坡度主题slopeofDem。

IV、双击左边的图例,在弹出的LegendEditor对话框中可重新调整坡度分级,得到结果输出。

2)坡向

I、在视图目录表中添加dem并激活它。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DeriveAspect】命令。

III、显示并激活生成的坡向主题AspectofDem,得到结果输出。

3)平面曲率

I、激活坡向数据。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DeriveSlope】命令。

III、生成平面曲率层面SlopeofAspect,得到结果输出。

4)剖面曲率

I、激活坡度数据。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DeriveSlope】命令。

III、显示并激活生成的剖面曲率层面SlopeofSlope,得到结果输出。

Ø提取等高线

I、在视图目录表中添加dem并激活它。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CreateContours】命令。

III、在出现的ContoursParameters对话框中输入等高距Contourinterval和基础等高线的值BaseContours。

IV、生成等高线主题ContoursofDem,得到结果输出。

Ø地形表面的阴影图

I、在视图目录表中添加dem并激活它。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ComputeHillshade】命令。

III、在ComputeHillshade对话框中,输入计算Hillshade的参数值。

IV、生成地表阴影主题HillshadeofDem,得到结果输出。

Ø可视性分析

1)通视性分析

在Arcview中,进行通视性分析有两种具体操作。

第一种操作:

例如:

分析某区域内S与P两点间的通视情况。

I、添加Dem或TIN主题作为通视性分析的地形表面并激活它。

II、从工具栏选择Lineofsight工具。

或是按住工具栏上的Contour工具,再选择Lineofsight工具。

III、在出现的LineofSight对话框中输入观察者Observer与目标物Target距地面的距离(如图2),单击OK。

IV、按住鼠标左键,屏幕上将会出现十字光标,将光标从观察点S移向目标点P,然后释放光标。

在观察点到目标点之间将会出现一条视线,其中可视的部分为红色,不可视的部分为绿色。

并且,在Arcview窗口底部的状态栏显示了从观察点到目标点是否可视。

若不可视,在视线上将会用圆点表示第一个障碍物的位置,它的xy坐标将会在状态栏显示,将操作结果拷屏输出。

第二种操作:

该操作要加专业扩展模块——vistools.avx。

该模块在C:

\ESRI\AV_GIS30\ARCVIEW\Samples\ext目录下,注意要把同名vistools的.apr.avx以及.hdr一起拷贝到C:

\ESRI\AV_GIS30\ARCVIEW\EXT32目录下。

(默认你的arcview装在C盘)

I、从【File】菜单中选择【Extensions】命令。

II、在Extensions的对话框中选择VisibilityTools选项。

III、在Arcview工具条中出现Lineofsight工具。

IV、选择此工具,在AvailableGrids对话框中选择栅格主题,例如:

Dem(calc2)作为通视性分析的地形表面。

V、在出现的SetVisibilityParameters对话框中输入观察者与目标物距地面的距离。

单击OK。

VI、按住鼠标左键,将光标从观察点A移向目标点A′,然后释放光标。

在观察点到目标点之间将会出现一条视线,其中可视的部分为绿色,不可视的部分为红色。

同时,Arcview会自动绘出A—A′两点间的通视剖面图。

将“通视剖面图”与“A-A′间的通视情况示意图”输出。

2)可视区分析

I、在视图目录表中添加Dem(calc2)作为可视区分析的地形表面。

II、创建或添加一个点主题point.shp包含观测点。

从【View】菜单中选择【NewTheme…】命令。

特征类型(Featuretype)选择点(Point),确定。

在工具栏上选择DrawPoint工具。

在新建的点图层(point.shp)上,增加三个观察点。

III、同时激活Dem和point.shp主题。

并且在point.shp主题中选中三个观察点。

IV、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CalculateViewshed】命令。

V、生成可视区栅格主题visibilityofpoint,得到结果输出。

注意,在视图目录表中,point.shp主题要移动到visibilityofpoint主题的前面,以突出显示观察点的所在位置。

Ø水文分析

进行水文分析,要加专业扩展模块——hydrovll.avx。

该模块在C:

\ESRI\AV_GIS30\ARCVIEW\Samples\ext目录下(该目录下还有很多其他模块),注意要把同名hydrov11的.apr.avx以及.hdr一起拷贝到C:

\ESRI\AV_GIS30\ARCVIEW\EXT32目录下。

(默认你的arcview装在C盘)从【File】菜单中选择【Extensions…】命令。

单击“HydrologicModelingv1.1(sample)”模块的复选框,然后点击对话框的OK按钮确认。

主菜单上增加“Hydro”菜单项。

1)洼地填充

I、激活视图目录表中的Dem(calc2)。

II、从【Hydro】菜单中选择【Fillsinks】命令。

III、在视图目录表中显示生成的FilledCalc2,既为填充过洼地的Dem数据。

输出结果。

2)水流方向计算

在Arcview中提取水流方向的步骤如下:

I、从视图目录表中激活FilledCalc2。

II、从【Hydro】菜单中选择【FlowDirection】命令。

III、显示新生成的水流流向数据FlowDirection,得到结果输出。

3)流水累积量

计算流水累积量的步骤如下:

I、从视图目录表中激活FlowDirection。

II、从【Hydro】菜单中选择【FlowAccumulation】命令。

III、显示新生成的流水累积量数据主题FlowAccumulation。

双击此主题的图例,在出现的LegendEditor对话框(见图4)中,单击Classify按钮,在出现的Classification对话框中选择标准偏差StandardDeviation为分类类型,单击OK。

点击LegendEditor对话框的应用(Apply)按钮,提取的FlowAccumulation主题显示了地面水系的分布状况,得到结果输出。

4)水网

提取水网密度的步骤如下:

I、从视图目录表中激活FlowDirection。

II、从【Hydro】菜单中选择【StreamNetworkasLineShape】命令。

III、在出现的StreamNetwork对话框中输入计算水网密度的最小河流长度(如20、100),其单位为栅格数。

IV、在Hydro.StreamNetwork对话框中选择水流方向FlowDirection主题,单击OK。

V、生成新的主题StreamNetworkShape即为水网密度分布图。

将最短河流长度为20提取的水网密度图(StreamNetworkShape-(20))和最短河流长度为100提取的水网密度图(StreamNetworkShape-(100))输出。

5)水流长度计算

提取水流长度的步骤如下:

I、从视图目录表中激活FlowDirection。

II、从【Hydro】菜单中选择【FlowLength】命令。

输出生成的UpstreamFlowLength栅格主题。

6)流域分析

采用水流方向和流水累积量数据生成Watershed数据的步骤如下:

I、在视图目录中添加FlowDirection和FlowAccumulation。

II、击活FlowAccumulation。

III、从【Hydro】菜单中选择【Watershed】命令。

IV、在出现的Watershed对话框中输入计算流域的面积(最少栅格数),选择缺省值。

V、在Hydro.Watershed对话框中选择水流方向FlowDirection主题,单击OK。

VI、生成Watersheds主题,得到结果输出。

三、实验成果

1.DEM与TIN的建立

(1)由采样点数据建立表面

生成新的栅格主题添加主题

(2)由点、线数据生成TIN转为GRID

2.DEM的应用

(1)地形指标的提取

1)坡度2)坡向

3)平面曲率4)剖面曲率

(2)提取等高线(3)地形表面阴影

(4)可视性分析

1)通视性分析2)可视区分析

(5)水文分析

1)洼地填充2)水流方向计算

3)流水累积量4)水网

5)水流长度计算6)流域分析

四、心得体会

这几次上机分别进行了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内插、使用GEOTIN生产DEM产品及DEM建立与应用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熟悉了Surfer软件、MapInfo软件和Arcview软件等。

实验时,我参照指导书提示的步骤一步步进行,有条不紊。

有时,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会有一些省略,我就自己摸索,试图继续进行下去。

在做DEM建立与应用实验时,其中两个图层的相减没有探究出结果,询问同学,依然无果。

于是,请教了老师,老师讲解详细,我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探求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掌握了实验中涉及的很多知识。

原本课堂上的知识会略显枯燥、抽象,但实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可以显示处理后的结果,比较直观,并且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同时,一些知识点也容易理解、掌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