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662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及建立政权;北伐、西征和东征

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太平天国的背景、制度、作用等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的习惯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通过太平天国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对外国侵略者的革命性,从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太平天国的失败

后期的防御战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1.拜上帝教

2.金田起义及建立政权

3.北伐、西征和东征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2.《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重点:

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性质、作用.

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

【教学方法】

本节课可采取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导入新课】

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促使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1.拜上帝教

思考:

关于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课本讲了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原因,鸦片战争和阶级矛盾尖锐,对照课本小字"鸦片走私和银贵钱贱"现象进行讲解,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官吏的横征暴敛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客观原因。

鸦片战争的主观原因是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推动。

洪秀全诞生在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小聪颖,但1828——1843年四次参加科举不第,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在仔细研读《劝世良言》后,开始信奉上帝宣传上帝,创立"拜上帝教".让学生思考: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呢?

他的拜上帝教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是否一样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

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特点:

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的结合起来;文章: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这对劳苦大众很有吸引力。

2.金田起义及建立政权

对于这段历史,可结合《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金田起义》的有关电影材料进行讲述;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

在此,洪秀全称“天王”。

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封王建制(展示《永安封王表》),初步建立政权。

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

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

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一重大损失。

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

1853年春,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3.北伐、西征和东征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

(结合地图讲解北伐、东征和西征过程及目的)

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

1853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

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行程几千里,攻克几十个城镇。

当北伐军进军北京时,朝野震动。

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京中官吏则卷起金银细软,逃迁出城达3万户之多。

北伐军犹如惊蛰之春雷,震撼了华北大地。

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

同时分析一下北伐失败的原因。

北伐军失败固然因为严冬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但从战术上讲,孤军深入、后援不济,这犯了兵家之大忌,其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

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

西征军夺取了安徽、湖北的重镇,然后入湖南。

在湖南,太平军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手。

太平天国又派文武兼备的石达开加强西征军的领导。

1855年,鄱阳湖口战役里,太平军大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

经过两年战斗,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迅速攻占了鄂、皖、赣大片地区,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年,太平天国又派大将秦日纲东征。

不久,东征军夺取扬州,破江北大营。

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

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首先让学生明确《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

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提问《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哪?

(学生思考回答后(“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教师指出:

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

这里,天下田是谁的?

这里的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

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

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他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提问:

对于土地的分配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

(学生思考回答(“无处不均匀”)后教师指出:

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地力,把好坏田搭配着分;三是依据丰荒情况,由荒处迁丰处以赈济荒处;四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

如此细致的规定,真可谓是“平均了”。

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

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

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

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

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农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有田同耕,……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的社会。

提问:

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

可让同学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

(组织学生从原则、方法和环境条件分组讨论,然后加以引导后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小农经济,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例如:

按人口分,却未考虑死后还田的办法,长此下去哪里还有田来分?

又如:

按地力分,究竟根据哪一年、哪一种农作物的产量来确定土地的等级才算合理呢?

再如:

按丰荒之地调剂,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能否允许?

还有,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

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

因此从主观方面分析这一制度的不可行。

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施这一方案。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尽管如此,就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点来看,也足以显示其反封建制度的决心。

这一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统治的思想结晶

2.《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等几个方面。

(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最后指出《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洪仁玕为了使广大天国将士接受这一改革方案,在《资政新篇》中还论述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说明英、法、美等国正是由于发展了资本主义变成了富强国家.《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太平天国的最高决策人准备以这样的革新使太平天国成为"新天新地新世界","一统江山万万年".但是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这一革新的客观条件,《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教师首先指出后期天京变乱和重组领导核心,然后指出后期军事防御上的五件大事(A.再破江北大营,B.三河镇大捷C.再破江南大营D.李秀成;东征苏南与进攻上海E.安庆陷落与陈玉成就义)即可,最后指出:

1864年天京失守,标志着天平天国的失败.

本节最后让学生思考: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历史作用:

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性质).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斗争的最高峰.。

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战争.农民阶级是分散的小生产者.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也不可能超越农民阶级的狭隘性,提出科学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制定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虽然符合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革命愿望,但它却是一个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的平均主义的空想.太平天国领导人的骄傲自满、腐化堕落、宗派斗争,使天国力量大大削弱,丧失了革命发展的大好形势.)

【课后研讨】

学术界对太平天国及其领导人洪秀全的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推动历史前进的爱国运动,洪秀全作为正面人物和农民革命家应予以肯定;另一种意见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认为洪秀全是一个“灾星”、“邪教主”、“暴君”。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洪秀全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思路】对于前一种观点教材中多有介绍;对于后一种观点,需要查找一些资料来加以解释。

对洪秀全的错误,我们应当正视,但要从当时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苛求于前人。

神化洪秀全固然是不对的,但鬼化洪秀全更加荒唐。

因为那种把他贬斥为“邪教主”、“魔鬼”来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也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洪秀全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结论。

【本课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然而,这一时期的农民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进一步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巨大变化.

 

第2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酝酿与爆发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此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历史演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等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认识社会的观点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

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

"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让学生思考:

这说明了什么?

然后概括指出: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

"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

这说明了什么?

(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必要性)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提问:

为什么把民族主义作为革命政纲的首要部分而提出,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

(因为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推翻投降媚外的清政府,也就等于打击了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包含着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武昌起义

简单介绍武昌起义的背景,然后指出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领导地位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12月25日,孙中山乘船到达了上海.在欢迎人群中走出的记者向他提问:

"您这次带多少钱来?

"(在孙未到上海时,中外各报皆纷传孙携有巨款回国,以助革命军)孙中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

"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这说明了什么?

(一个革命家的气概和精神),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相距半个世纪.从单纯的农民战争,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2.《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这说明了什么?

(民主性和反对封建专制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的目的是什么?

(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通过哪些方面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

(一是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二是约法规定政体采取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但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正在加紧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派企图用这些法律条文约束袁世凯手中的权力只不过是软弱资产阶级的一种幻想而已.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什么手段对革命施压?

(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回忆说:

"同盟会自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即已趋于涣散,而至武昌起义以后,几乎陷于瓦解状态.章太炎说: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两句话虽是极端错误的,但用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倒很合乎事实."已被袁世凯收买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汪精卫竟然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

"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

"在此形势下,孙中山被迫对袁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孙中山辞职,经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的形式,袁世凯由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落到了袁世凯手中。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这一点,亲身经历过这次革命的林祖涵(即林伯渠)曾深有体会地说: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后谁要是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再做皇帝,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总头.砍掉了这个头,就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秩序来.这就大大有利于中国人民继续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有关资料统计,1912—1916年间公布的发展实业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有86项之多,内容包括矿业、农林、工商、渔业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除了原来清政府的若干束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把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看成仅仅是"排满",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