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432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docx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集

小学数学学生特长评价要点集

新课程学生特长测试评价要点

1、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计算、测量、列式、能答等一些基本技能。

2、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为之不懈努力。

3、选择信息的能力,都能从多种信息中选择恰当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或从多种方案中选选择最佳方案。

4、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即能较全面、透彻、灵活、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5、空间想象能力。

6、善于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即能通过各种测试进行自我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以不断促进自己进步。

新课程学生特长测试评价方法

1、观察法——即在练习、测试过程中察言观色,看学生的情绪反应。

2、练习法——即通过练习效果进行反馈,来评价学生某方面特长的方法。

3、分析法——写反思性的数学日记,看学生时测试的反思是否深刻、全面,如何改进等。

4、调查法——即通过师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

 

以简驭繁曲径通幽处

最近,由于部分学生要参加“华赛”,所以利用这次辅导机会,我便给全班学生出了系列辅导题,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

相信学生,有时往往能带给我们很多惊喜!

学生的数学特长也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题例:

1、①若12+22+32……+n2=

,求152+162+172……+212的结果

②若12+22+32……+252=5525,求32+62+92……+752的结果

③计算:

1×2+2×3+3×4+……+49×50

2、计算:

1+2-3-4+5+6-7-8+9+10-11-12+……+1994

3、计算:

+

+

+……+

)2+(

+

+

+……+

)×

-(1+

+

+

+……+

)×(

+

+……+

【点评:

这组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如下特长:

1、开阔了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激发求知欲(每道题均与书本知识不同,而且更复杂,但又来源书本一些基础知识)。

2、掌握一些特定的方法,体会数学思想(如第一组让学生学到了连续自然数的平方和的计算方法,以用转化思想,第二组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第三组则是运用代数法来解答)。

3、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独创性。

4、学生是否有克服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品质,这几道题先一看,均是一长串,非常复杂,但通过学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不同学生会有不同收获,从而让学生经历一次次困难,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在使用过程中,第一组可以说是一类的,学生往往只会依样画葫芦,用平方和的公式去计算这三道题,而这三道均不能直接用,第一道可用(12+22+32……+212)-(12+22+32……+142)来计算;第二道可用分配律变式为(12+22+32……+252)×32;三道则变为1×(1+1)+2×(2+1)+3×(3+1)……+49×(49+1)=(12+22+32……+492)+(1+2+3+……+49)

此三道题,虽然已告诉了计算公式,但并了不能直接运用,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通过变式,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独特的魅力。

第二大题首先让学生体会必须找到运算规律方能计算,于是学生出现了自己独特的想法:

A、因为1+2-3=00-4-5+6-7=0-8+9+10=0……

所以原式=-1992+1993+1994=1995

B、因为1+2-3-4=-45+6-7-8=-4……1994÷4=498……2

所以原式=1994+1993-498×4=1995

C、因为-3-4+5+6=4-7-8+9+10=4……

所以原式=1+2+498×4=3+1992=1995

D、因为2-3-4+5=06-7-8+9=0……

所以原式1+0+…+0+1994=1995

从中反映出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体会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道是一道非常复杂的计算题,但考虑到多处都有相同的部分参与计算,则可用字母代替,即设a=

+

+

+……+

,则原式=a2+

a-(1+a)×(a-

=a2+

a-(a+a2-

-

a)

=

体现了用字母代替运算的独特与简洁,让学生不得不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更为充足的动力!

有趣的数字谜

一、在“□”内填上适应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1、□42、□43、3□4、615、□96、4□

+1□+□-8-8-3□-16

——————————————————

4953□1□13□7

[通过这组简单的填“□”数字训练,让学生初步感知此类题的解题方法,以及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体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下列算式中的△和☆各表示什么数?

1、1△2、△☆3、☆94、94

+△4+15-△3-☆△

————————————

☆9☆34☆☆5

5、△+△+△+☆+☆+☆=27

△+△+△+☆=21

6、△-☆=10

△×☆=24

△÷☆=?

[此组题,让学生体会加与减的互逆关系,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训练,由填“△”→猜图形,由不定的数字→同一道题中相同图形只能代表相同数字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解题方法不同,解题思路各异,通过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同时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

三、下列数字各代表几?

1、甲2、学啊学3、好好好

+甲乙+爱数学+好

———————————

乙丙爱数学啊好就你

4、您能象3小题的样子,另说一句优美的话吗?

(同桌相互交流讨论)

如:

妙妙妙

+妙

——————

妙奇真

通过第三组题的训练,由“□”→图形→“字”,并且题中无一个数字,给学习的练习提高了一步,尽管如此,学生有了一、二组题的训练基础,从情境的创设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学生的思维启动了,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个题的设计自始至终以寻求应数字谜底为契机,诱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逆向思考、思维、类比、推广以及由此及彼(最后一小题)的顺势联想等,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活动,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特长的发挥。

但从这组题的训练效果看,部分学困生虽然思维得到了锻炼,但难度较大(第三组题),部分同学无从下笔。

图形与空间——周长

一、求周长

(1)

(2)(3)(4)

二、填空

1、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线的和就是这个图形的()。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cm,它的周长是()。

3、要摞成一个长方形,至少要()根火柴棒。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cm,周长是16cm,宽是()cm.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cm,比宽多3cm,它的周长()cm。

6、把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弯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7、把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其中一个的宽是1米,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分别是()米、()米。

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中。

1、用12个边长1cm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种不同的长方形。

①3②6③无数

2、把一张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纸,对折成两个长方形,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①12②15③18

3、做两个边长是10厘长的正方形铁丝框,一共需要()厘米长的铁丝。

①20②80③100

4、不计算,下面用()的周长最长。

①         ②       ③        ④

5、一个正方形的周长2米,它的边长是()。

①5米②5厘米③5分米

6、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则它们的()。

①周长相等②正方形周长大③长方形周长大

四、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打“×”。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那么它的长是14米,宽是8米()。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

3、小红沿长80米、宽50米的操场走2圈,他走了260米。

()

4、如右图所示,甲比乙的周长更长。

()

 

5、在一张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

()

五、解决问题

1、丁伯买了5米长的铁丝,做成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铁框,一共可以做多少个?

2、将边长为36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剪成三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板,每块长方形纸板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对折后把它剪成两块,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如下图)

 

4、将长方形纸片,沿虚线剪开成4个长方形(如图所示),那么,这些小长方形周长和是多少厘米?

 

5、把六张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卡片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四种不同的拼法(如下图):

      ②           ③         ④

哪一种拼法得到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最长?

哪一种拼法得到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最短?

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

一、这组题考察了学生如下的特长:

1、在理解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公式求周长。

2、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形式,解答了一些简单的周长问题。

3、通过画图、折纸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及创新意识。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应用意识。

5、感受图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的价值。

6、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图形题是在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通过学生的画图、操作等形式,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图形的变化,感受到空间的无穷魅力,体会到图形无论多复杂,它都是由最基本的图形构成的。

本组题的应用成功之处在: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并且知道了不能死记硬背计算公式,要学会灵活运用公式解答周长问题。

2、通过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图形的变化无穷,体会到了它的价值,认识到了图形之间转化关键,周长相等,但图形可以不同,会把握不同的条件去求同长的条件始不变。

同时要认真读懂题意,否则就将出现错误。

3、培养了学生的组合图形、分解图形、推理、归纳的能力。

4、通过三、四大题,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意识,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育了学生要养成认真仔细、动脑的好习惯。

5、通用五题的解答,让学生体会到图形都是由简单的基本图形构成的,再复杂的题它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与基本图形类似的形式来解答,从而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克服困难的恒心。

6、能过选择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7、解答了最后一题后,让学生说发现,培养了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应用时还需要改进之处和注意的问题是:

1、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读懂题意,让学生在理解知道什么的求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图、操作或观察,我找出解题的关键。

2、有巧妙算法的地方要尽量表述出巧算的推理过程,

3、对易错、易混的题目中的重点字打上重点符号。

4、对第五大题和前面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可适当点拨,随时引导,教给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否则就起不到应用的效果。

统计与概率

1、右图是利民停车场某天夜间各种车辆停放情况的统计图,看图回答下面问题:

(1)哪种车最多?

(2)小汽车比大卡车多多少辆?

(3)一共停放了多少辆车?

 

(4)根据图中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车辆种类

合计

大货车

交通车

小汽车

面包车

2、三年级二班测身高,130cm的有18人,134cm的有9人,136cm的有8人,140cm的有2人,142cm的有1人。

(1)根据上面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身高()cm的人最多,身高()cm的人数最少。

(3)身高是130cm的人数是身高140cm的人数的()倍。

(4)身高是136cm的人数是身高是140cm的人数的()倍。

3、9个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跳绳比赛,下面是每分钟跳绳次数统计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5

第一小组

136

140

135

142

137

第二小组

145

133

141

137

——

哪组成绩好?

请用数学方法解释。

4、右面的图形统计图是三个人家里的故事书的本数,张兵给李明和王勇各多少本,三个人的本数同样多?

 

5、一次登山活动中,小军上山时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然后然原路下山,每分钟走75米,小军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

 

6、无线电二厂,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平均人数为80人,第三车间有110人,如果把第4车间的人数加进去,那么四个车间的平均人数为92人,第四车间有多少人?

 

7、某公司有15名职工,对外招聘时该公司职工的日平均工资超过1200元,请分析下面的统计表,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公布的数据。

职务

经理

副经理

职员

人数(人)

1

2

2

月工资(元)

5000

2000

800

 

点评:

1、这组题考察了学生如下特长:

(1)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3)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知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4)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5)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6)能解决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7)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标准》中“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1)让学生体会了统计的必要性。

(2)让学生经历了和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3)让学生经历了和参与分析和描述数据的过程。

(4)让学生分析了统计结果,能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作出简单的决策、预测。

(5)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素材,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6)数据采集尽可能全面,尽可能仔细,分析数据尽可能深入,如第7题,通过分析,学生感受到要用数据说话,还必须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否则数据也有可能对我们产生误导。

这一组题需要改进之处:

(1)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要注重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应为发展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等内容提供活动背景。

(2)注重培养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获取信息的意识,能读懂统计图表,能与同伴交流。

(3)突出有关概念、公式和图表所蕴涵的统计与概率背景,切忌强化各种专业性术语和单纯的技巧性学习。

3、评价的要点

(1)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

统计与概率中“双基”掌握情况的评价。

(2)数学思考的评价:

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历程评价。

(3)解决问题的评价:

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4)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的评价。

“开放”的火花

题例:

1、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

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

2、有两根一样长的强子,第一根剪去3/5米,第二根剪去它的3/5,剩下的哪一根长?

3、体育组有20个乒乓球,能装几盒?

4、学校打算购买几套课桌椅,这笔钱买课桌能买60张,单买椅子能买180把,问这笔钱能买几套这样的课桌椅?

上述四题都属于精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

题1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不曾有的思维方式。

题2学生必须打破常规,搜集其它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

如:

当两根绳子的长度大于3/5米而小于1米时,两根绳子剩下的一样长;当两根绳子大于1米时,第一根剩下的长一些。

题3教师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探究各种装法,再小组汇报分装的结果。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既可以平均装,又可以不平均装,平均装和不平均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余数,即装盒的方法有多种。

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即提出了“每盒个数都不相同,最多可以装几盒?

”这样一个高深的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思维的发展。

题4同样也是一道结论不惟一的开放题,它的解答需要学生将认知结构进行组合重建。

如把1张课桌,1把椅子作为一套不定期是把1张课桌、2把椅子作为一套购买的套数是完全不同的。

诸如此类的题型出现在学生面前,都是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且是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

它的解答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各种思维的培养。

在解答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部分学生遇到此类题,他总是竭尽全力、倾其所有的知识去进行挑战,进行探索,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表现得畏手畏脚,不敢探索,害怕失败,以至于白卷一张。

对后者的提高,则应先模仿再创新,让他们有勇气去质疑,有胆量下笔。

开放题的题材既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教标书本;既可以来源于老师,也可以来源于学生。

例如:

公交汽车的发车时间怎样安排最合理,外出活动、租车、租船哪种方案最好等,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经验化。

因此,开放题所反映的多是现实生活或数学情境中的多种变因。

在应用当中,允许学生所作的解答可以互不相同,允许学生获得不同水平层次的解答。

因此,对这类题学生是十分感兴趣,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

这种情感上的体验既可在独立探究中获得,也可在合作交流中获得。

但这种探究性和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创新意识。

所以,在解答此类题时,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而且,为了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有所进步,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必不可少的。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的开放题,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认真点拨和启示,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