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学生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057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财政学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财政学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财政学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财政学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学生版.docx

《财政学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学生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学生版.docx

财政学学生版

绪论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二、财政学的涵义

(一)财政的含义

1.定义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剩余产品)进行集中性分

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财政的三要素: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2.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是其他职能的前提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

国防、公共管理、建造公共工程、干预外溢性行为、介入自然垄断领域。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有:

1)在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IncomeDistribution)职能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继续

是指公共部门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对市场体系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问题。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是:

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计算的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

D

比若洛伦兹曲线为曲线OAD,基尼系数=直线OD至曲线OAD的面

例积/直线OD以下的面积

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在[0,1],数值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

合理区间0.3~0.4

O人口比例C

 

财政作用于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

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财产税、征收遗产与赠予税、政府的济贫支出、政府的社会保险支出、政府干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的投资性支出。

(3)经济稳定(EconomicStabilization)职能是前两个职能的结果,又是实现前两个职能的前提条件。

实现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财政对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这个财政年度计划来实现。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于高速的最优结合。

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公共需要。

(二)财政学的含义

财政学publicfinance:

是一门研究政府理财或公共理财的学科;也即是主要研究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以及从事社会经济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学科。

三、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学的形成

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Smith)出版了《国富论》意味着财政学的创立与诞生。

评价:

建立了财政学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二)财政学的发展

1、穆勒等人的贡献

穆勒在18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大大拓展了财政学的广度与深度。

2、巴斯塔布尔的突破

1892年巴斯塔布尔(C.F.Bastable)的《公共财政学》(PublicFinance)出版,意味着财政学的发展开始突破持续200余年的两个束缚。

3、财政学发展的几大阶段

第一阶段(1892~1928年)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第二阶段(1929~1958年)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中期阶段

第三阶段(1959年至今)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后期阶段

4、财政学在中国

“国家分配论”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中国,于60年代上半期开始占据主流地位,70年代末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中国财政学,并一直维持到90年代中期。

90年代后半期中国财政学开始公共化的变革。

四、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政府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

2.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3.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4.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2.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4.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相结合

五、财政学的研究体系

第二章效率及资源配置理论

一、效率

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

指的是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若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好,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它的实现,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交换效率、生产效率和组合效率。

帕累托改善(ParetoImprovement):

指的是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若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处境变差,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

也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这种变动被称为帕累托改善。

二、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

1.进行资源配置的原因

(1)人的欲望或需求是无限的。

(2)这些需求的轻重缓急是各不相同的。

(3)可以支配利用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

2.公共部门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

(1)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2)私人部门不愿矫正外部效应。

(3)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toscale)所导致的垄断。

(二)资源配置机

1.构成——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

2.种类

混合经济模式

(1)市场机制模式是市场经济模式

(2)非市场机制模式是计划经济模式

3.抉择的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

What?

(2)如何生产?

How?

(3)为谁生产?

Who?

(三)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

1.交换效率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1)定义:

若所进行的交换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使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获益的同时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则这种交换实现交换效率。

(2)实现条件:

假设有两个人A和B,两种产品X和Y。

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引入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

实现条件:

YOB

C

OAX

图交换契约线

交换契约线上的各点都代表A、B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所以它满足交换效率的实现条件。

2.生产效率即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能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产出——实现最大产量。

(1)定义若存在一种生产组合,使在既定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不可能不减少一种产品而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出,那么这种生产组合便实现了生产效率。

(2)实现条件

假设有两个企业C和D,使用生产要素L和K,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

在产量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L时所放弃的K的数量,引入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实现条件:

KOD

Q

OCL

图生产契约线

生产契约线上的各点都代表C、D两个企业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所以它满足生产效率的实现条件。

3.组合效率即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点生产的产品,既达到生产效率,又实现交换效率,此时的效率实现了组合效率。

引入X对Y的边际转换率:

实现条件:

三、社会福利函数

(一)功利主义观点

若第i社会成员的效用为Ui,则社会福利W=

(二)罗尔斯主义观点社会福利W=min(u1,u2,………,un)

(三)折衷主义观点社会福利函数为

UB功利主义

I罗尔斯主义

折衷主义

0UA

(四)平均主义观点认为不论社会成员的收入和效用如何,只要是完全一致,那么社会福利就达到最大化。

UB

 

0UA

图平均主义

比较1.平均主义是不足取2.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观点过于简单化,有走极端之嫌。

3.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接受折衷主义观点。

三章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理论

一、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涵义

1.公共产品PublicGoods是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式:

xn+j=xin+j

特征:

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3)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私人产品PrivateGoods是与公共产品相对的,由市场供应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纯私人产品公式:

Xj=Σxij

特征:

1)竞争性2)排他性3)外部效应和效用的可分割性

3.混合物品又称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极之间,不具有纯粹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或多或少具有此性质的商品和服务。

分为公共资源和俱乐部产品。

(二)公共产品的提供

1.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由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提供

(1)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原因分析

公共产品的两性决定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成本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补偿。

(2)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2.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由私人部门即市场提供

3.混合产品的有效供给理想供给方式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供给。

实践中混合产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

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二、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又叫市场失败或市场缺陷,是指现实中的市场制度与理想中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帕累托最优的完全竞争市场制度之间的差距。

(二)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首要原因。

2.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1)外部效应的涵义

外部效应:

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除了自己以外还给别人带来收益或损害影响。

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

又叫收益外溢,指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不能够得到由此活动产生的一切收益,而是将总收益的一部分外溢给其他人。

负的外部效应:

又叫成本外溢,指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不承担由于其经济活动所发生的全部成本,而是将总成本的一部分外溢给其他人。

(2)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

价格边际成本价格边际社会成本

边际私人成本

边际社会收益边际收益

边际私人收益

0Q’Q*数量0Q*Q’数量

图a正外部效应图b负外部效应

①正外部效应将导致实际产量(消费量)Q’<最佳产量(消费量)Q*的结果。

②负外部效应将导致实际产量(消费量)Q’>最佳产量(消费量)Q*的结果。

二种效应均未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3)外部效应的矫正实现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矫正方法:

1)依靠公共部门的努力

①罚款或课征税收②发放补贴③政府规制④法律制裁

2)依靠私人部门自身的努力

①科斯定理②一体化③社会制裁

3.自然垄断

4.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问题:

一是逆向选择问题发生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

二是道德风险问题它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问题。

5.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

6.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小结:

前四类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产生的,后两类市场失灵则是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产物。

第四章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一、财政决策与公共选择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

含义:

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偏好显示的途径:

①通过投票表达

②通过发言表达

③通过进退表达

④通过反叛表达

2.公共选择理论肯尼思·阿罗提出,布坎南进一步完善

公共选择理论是关于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决定过程和决定机制的理论,即关于公共偏好表达以及在政治程序或选择过程中依据公共偏好有效选择公共产品并决定公共产品效率规模的决定过程和决定机制的理论。

3.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的借鉴

(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

(3)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二)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

对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而言,始终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

1.偏好显示问题即每个人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

在民主社会下,偏好的显示通过投票来表达。

个人未必能真实地将其偏好表达出来的原因:

(1)如果人们要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显示的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就很有可能隐瞒真实的偏好以减少负担成本。

(2)单个个人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

(3)投票交易等策略性的行动的存在

(4)利益集团理论促进社会公众真实地显示偏好的办法: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两种方案)

二、财政决策机制

(一)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Rule)

含义:

也称为“一致性规则”,指的是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项投票规则。

实质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

优点:

此规则具有帕累托效率,并且具有参与者权利平等、避免“免费搭车”等

不足:

一般只局限于少数场合,而难以成为财政决策的普遍规律

(二)多数同意规则

也称为“多数投票规则”,是指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在实践中普遍运用。

分为

简单多数票规则最基础、最常用赞同票超过半数

比例多数票规则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的某个比例,如2/3、3/4、4/5等

优点:

决策成本相对较小,容易做出决策。

不足:

1.存在多数人强制现象存在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

2.与一致同意规则相比,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不再具有决定性,特别是投票人数越多越是如此,因此影响个人参与投票积极性,影响真实偏好的显示。

3.存在多种结果的可能

4.无法表达偏好的强度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与投票悖论

美国经济学家阿罗认为,民主政治社会进行公共选择必须遵循五项伦理准则:

1.个人理性假定。

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独立性假定。

3.帕累托最优假定。

4.定义域的非限制假定性。

5.非个人独裁假定。

不存在某个人,对于可供选择的X、Y,如果他认为X比Y好,则社会严格地认为X比Y好,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偏好。

阿罗发现:

如果同时遵循上述五项伦理准则,必然会出现“投票悖论

(四)单峰定理和中间投票人定理

1.单峰定理

单峰偏好是指某一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若离开该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下降。

多峰偏好是指存在一个偏好程度最低的方案,其附近任何一个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高于它。

2.中间投票人定理

(1)中间投票人的含义

如果每个投票人都有最偏好的方案,这些方案按一定顺序排列,有一个方案处于所有方案正中间,把这个方案视为第一偏好的人,就是中间投票人。

(2)中间投票人定理

一般而言,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按简单多数规则必定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该结果恰好是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中间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三、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一)选民行为是公共选择的基础环节,是形成财政决策的源头。

选民作为经济人,在个人成本—收益分析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所以在投票中只会投票给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

选民的期望效用函数:

EU=PU(x)+D-C

只要上式大于0,选民就会参与投票。

(二)政治家与政党行为政治家作为经济人,追求选票最大化

(三)官僚行为官僚作为经济人,追求预算最大化

(四)利益集团行为在集体行动逻辑下,小集团可能战胜大集团;分利集团的活动将降低经济效率,对长期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五)寻租寻租活动通常与政府管制有关,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1.租金Rent的含义也称为经济租,指一种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2.租金产生和存在的来源

寻利是生产性活动,其作用是降低成本和鼓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人们自发寻利的结果会增加社会福利。

寻租活动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这时的租金来源于政府干预和管制而带来的人为创造的租金。

四、政府失灵

(一)政府制度

政府制度的作用政府不能包办一切

(二)政府失灵

1.含义:

现实中的政府制度与理想中能够主动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政府制度之间的差距。

2.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能力的有限性

①政府决策失误(决策规则、决策过程、决策特殊性导致的无效率)

②寻租行为

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2)政府行为的“越位”或“缺位”

3.政府失灵的表现

(1)政治制度失灵

(2)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

(3)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

(4)官僚主义严重、机构膨胀、人员增加、效率下降。

4.政府失灵的矫正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①在行政机构之间引入竞争

②重构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

③将私人市场引入公共产品的生产

(2)强化宪法约束,完善公共决策规则

第五章财政支出

§5-1财政支出概述

一、财政支出的涵义

(一)含义是指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

是政府通过立法程序确定财政资金的分配结构和数量而形成的资金有计划的分配过程。

1.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相关

2.财政支出与公共利益相关

3.财政支出与社会经济活动相关

4.财政支出与支出制度相关

(二)性质

1.公共服务性

2.非营利性

3.刚性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功能分类,分为经济建设费用、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

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划分,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从动态的再生产上划分,可分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

1.反映了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就业和分配所起的作用

2.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作用,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

3.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直接影响,但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总供需状况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4.从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五)按政府层次分类,分为中央支出、地方支出。

(六)国际分类方法

1.从理论分类来看,根据分类的目的不同,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2.从统计分类来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有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

三、财政支出增长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增长理论

1.瓦格纳法则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考察和研究英国工业化革命以来西方诸国经济与财政间的关系后提出。

(1)内容

工业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是不可避免的长期历史趋势。

GE

GBB

GAA

0YAYBY

(2)原因解释

1)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活动提出日益扩大的需求。

2)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干预经济以及从事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的扩大。

3)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对那些极大外部经济效益的行业要求政府接管进行直接的生产经营。

4)工业化经济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提供文教卫与福利服务方面的需求的扩大。

(3)说明

1)后人推测瓦格纳所指的财政支出增长是相对规模。

2)瓦格纳考察研究的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时期的状况。

3)瓦格纳是站在需求的角度分析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原因。

2.梯度渐进式增长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怀斯曼于1961年提出此理论。

(1)内容:

又称“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论”,强调公共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制约。

即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梯度渐进性增长。

1)在和平(正常)时期,财政支出呈逐渐上升趋势,此时的增长是直线型的。

2)在剧变时期(如战争、经济大危机、自然灾害),财政支出呈跳跃性增长。

政府支出

支出规模

时间序列

正常时期战时战后自然灾害正常时期

(2)原因

1)内在原因——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2)外在原因——审视效应、集中效应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提出

(1)内容: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化。

在早期阶段,政府公共投资在社会总投资额中所占比例较高,增长的速度也很快。

在早期,政府须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因而公共投资的比重较高。

在中期阶段,政府公共投资只是作为私人投资的补充,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收入分配问题上。

在成熟阶段,政府支出重心转移到教育、保健、福利等支出上,政府转移性支出明显上升并超过购买性支出。

(2)评价注重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动规律,有利于探讨不同阶段财政职能转换、角色转换等问题。

(二)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1.经济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3.社会性因素

4.技术性因素

四、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1.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成本—收入分析法

NPV=

当NPV>0时,该项目可行

适用范围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即:

适用于对不同的资本投资项目或同一资本投资项目的不同投资方案进行选择与确定;适用资本性投资项目分析;不适用于解决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

2.成本—效用分析法

公式成本效用比率=

=

适用范围其效益不能以货币计量,而以数量单位计量的项目

3.因素分析评分法

x=

适用范围评估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指标。

特点:

比较直观地了解各项影响因素的情况,但某些因素的量化难度较大。

4.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

(1)含义:

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只分析其成本的高低,并以成本最低作为选择目标的方法。

(2)适用范围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3)特点:

简化了效益量化的计算,作为支出项目的事前评价比较有效;但作为支出后评价则不够全面。

§5-2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共同点:

财政在消耗经费的同时,相应地获得商品和劳务,并运用这些物品和劳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一、国防支出

(一)含义与性质

1.含义:

是保卫国家安全所需的支出,包括军事人员经费、军事装备经费和军事设施经费。

2.性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只能由公共部门来提供

(二)国防支出的规模

1.影响国防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国家管辖范围的大小

(3)国际政治形势的状况

(4)军事现代化程度

(5)兵役制度中国实行的是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2.确定合理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