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906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docx

初中中考文言文复习归纳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归纳

《爱莲说》

词语解释

可爱者:

值得人喜欢的花

甚藩:

很多

独爱菊:

唯独

李唐:

唐朝

莲之出淤泥∶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淤泥:

污泥

濯:

洗涤

清涟:

清水

涟:

水波

妖:

妖媚

蔓:

牵牵连连

枝:

枝枝节节

益清:

更加清香

亭亭:

耸立的样子

净:

洁净

植:

树立

亵玩:

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啊”。

隐逸者:

隐居的花

鲜有闻:

很少听说

同予者:

和我一样的人

菊之爱:

对菊花的爱好

宜乎众矣:

应该

宜乎众矣:

很多

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

 ——水中、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喜爱的花有很多。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从唐朝以来,世界上的人很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出自污泥却不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

中通外直。

——中间贯通,外杆笔直。

不蔓不枝。

——不前牵连莲,不枝枝节节。

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香。

亭亭净植。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以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人还有谁?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牡丹的爱好,人应该是很多的了。

文意理解:

1.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

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

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

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3.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可以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拚搏”精神。

 

《陋室铭》

词语解释

山不在高:

在于

有仙则名:

有名

斯:

惟吾:

德馨:

指品德美好

上阶绿:

长上

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文化的人

调:

弹奏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

佛经

丝竹:

指音乐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形:

使身体劳累

诸葛庐:

草庐

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呢?

文意理解:

1.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文章写“孔子云:

何陋之有?

”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桃花源记》

资料整理人: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王德文06/6/14

词语解释

远近:

偏义复词,仅指远

缘溪行:

沿着

夹岸:

溪水的两岸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

欲穷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

仿佛若有光:

见不真切;好像。

林尽水源:

溪水的发源地。

便舍船:

离开

才通人:

使人通过

豁然开朗:

开阔敞亮的样子

土地平旷:

平坦宽阔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之属:

这一类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其中往来种作:

往来的人;耕种劳作的人

悉如外人: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

竟。

问所从来:

处所,地方。

具答之:

完全,详尽

咸来问讯:

全、都;打听、探问。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说;动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子女;同乡;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

朝代。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详细;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

惊叹。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又;邀请。

停数日:

停留,引申为居住。

辞去:

告别;离开。

此中人语云:

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对。

既出:

已经

便扶向路:

就;沿着;原来的。

处处志之:

用符号做标记。

及郡下:

到。

诣太守:

拜见。

说如此:

像这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立即;跟随。

不复得路:

找到。

欣然规往:

高兴的样子;打算。

未果:

没有实现。

寻病终:

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

探访。

翻译:

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文意理解:

1.全文主旨: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的愿望。

2.问题设计与讨论

(1)写桃花源中美丽如画、祥和安宁的境界,为何又要说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参考答案:

这与渔人后来迷路等,正好形成一种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效果,说明陶渊明是基于生活而作的人生幻想,正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2)“渔人”品行如何?

参考答案:

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学生可以回答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3)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归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的蕴藉何在?

参考答案:

陶渊明心怀理想,为我们设计了“世外桃源”这样一个优美的境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

《捕蛇者说》

词语解释

黑质:

底子

白章:

花纹

尽死:

以啮人:

如果;咬

得而腊之:

捕获;并且;把肉晾干;代蛇

以为饵:

把它制成;药饵

可以已大风:

可以它用来;医治

其始:

起初

以王命:

聚之:

征集

岁赋:

每年;征收

其二:

指蛇;两次

募:

招募

当其租入:

赋税

争奔走焉:

争着做某件事;指捕蛇这件事

专其利:

专门享有

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

嗣:

继承

为之:

做捕蛇这件事

死者:

死的情况

言之:

代这些话

貌:

神情

甚戚:

很悲伤

 余悲之:

同情

若毒之乎:

怨恨

莅事者:

地方官;

汪然:

眼泪汪汪的样子

涕:

眼泪

哀:

可怜,同情; 

生之:

使我活

向:

以前

久已病矣:

困苦不堪

是乡:

这个乡

六十岁:

六十年

生:

生活

日蹙:

一天天地窘迫

殚、竭:

用尽、用光

号呼:

哭喊着

顿踣:

劳累得跌倒在地上

触、犯:

接触,冒着。

 呼嘘:

呼吸

毒疠:

有毒的疫气

往往:

到处

相藉:

互相压着

曩:

从前

悍吏:

凶暴的官吏

之来吾乡: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叫嚣:

呼喊喧闹

乎:

 隳突:

骚扰

哗:

吵嚷,喧哗

虽:

即使

恂恂:

提心吊胆的样子

弛然:

放心的样子

谨食之:

小心地喂养它

时:

到规定的时间

焉:

代蛇

退:

回家来后

甘:

津津有味(地)。

齿:

年龄

熙熙:

快乐的样子

岂:

哪里

旦旦:

天天

有是:

冒死亡的危险

苛政:

苛酷的统治

孰知:

谁知道

愈:

更加

乎:

对于

是:

这句话。

以:

用来。

俟:

等待,希望

夫:

那些

焉:

指这篇文章

翻译: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蛇咬人,就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但是捉到它将蛇肉晾干做成药饵。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

永之人争奔走焉。

——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件事。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 我继承着做这事做了十二年,差点死掉很多次了。

言之,貌若甚戚者。

——他说这些话时,脸上好像很凄苦。

君将哀而生之乎?

—— 您要可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可是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以前我如果不做这差事,早就困苦不堪了。

而乡邻之生日蹙。

——但是乡邻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交尽了他们地里全部的收成,用完了他们家里的收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乡邻们)哭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劳累得跌倒在地上。

触风雨,犯寒暑。

——顶着风雨,冒着严寒酷暑。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到处是死人堆压着。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原来和我祖父一起住这的人,现在十家中剩下不到一家了。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凶暴的官吏一来到我们村,就到处吵嚷骚扰。

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叫嚷着惊扰乡邻们的气势,就是鸡狗都不得安宁啊。

吾恂恂而起。

——我提心吊胆地起来。

则弛然而卧。

——就放心地睡觉。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就献上它。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回来后就美美地吃土地上出产的东西,来度完我的岁月。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一年冒死的风险有两次。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哪像我的乡邻那样天天有死的危险呢?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现在即使死在这件事情上,比我乡邻的死来说已经很晚了

又安敢毒耶?

——又怎么敢怨恨呢?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我曾经怀疑这句话,今天从蒋氏的事来看,(这话)还是真实可信的。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比蛇更厉害啊?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所以写了这篇文章,用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文意理解:

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了全文主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的符号是“——”)

(1)毒蛇之毒——毒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

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而蒋氏却能脱离困苦不堪。

(3)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出去逃荒,“死者相藉”,十室九空——而蒋氏家族却能“以捕蛇独存”,在该乡存活了三代。

(4)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骚扰,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

(5)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而蒋氏“甘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6.蒋氏是否真的不怨恨捕蛇这件事?

对蒋氏来说,缴纳赋税是死路一条,捕蛇也是死,而相比之下,干捕蛇这件事还有存活的一线希望,所以走投无路的蒋氏只能别无选择地走捕蛇这条风险之路。

蒋氏的内心对这种非人的生活怨恨之极,可是,迫于封建社会苛酷的赋税制度,蒋氏只能无奈。

“熙熙而乐”也好,“又安敢毒耶?

”也罢,这些都是一个可怜百姓无泪的笑。

九上16陈涉世家

词语解释

少时

年轻的时候

尝与人佣耕

曾经

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

怅恨

因失望而叹恨

苟富贵

如果

若为佣耕

太息

长叹

安知

怎么

適戍

发配守边。

適通“谪”,发配。

屯大泽乡

停驻

皆次当行

被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会天大雨

适逢

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乃谋曰

于是、就

亡亦死

逃走

等死

同样

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数谏故

屡次;缘故

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

今或闻无罪

有人

楚人怜之

爱戴

今诚以吾众

果真

为天下唱

通“倡”,倡导

以为然

正确

乃行卜

去、往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足下事皆成

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威众

威服众人

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

陈胜王

称王

所罾鱼腹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指写有“陈胜王”的帛书

固以怪之矣

本来。

已经。

认为……奇怪。

间令

暗中。

命令

之次所旁丛祠中

往,到

旦日

第二天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

向来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屡次

令辱之

使

笞广

用竹板打

陈胜佐之

帮助

并杀

一共

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

公等

你们诸位

借第令毋斩

即使。

仅仅。

使

宁有种乎

难道

诈称

冒充称

袒右

露出右臂

为坛而盟

筑;盟誓

蕲下

攻克

徇蕲以东

攻占

比至陈

等到

数万人

弗胜

豪杰

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计

集会商量

身被坚执锐

亲自。

通“披”,穿。

铁甲。

握着。

武器

伐无道

讨伐

诛暴秦

消灭

社稷

国家

刑其长吏

惩罚

以应陈涉

响应

句子翻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

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

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外面带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称为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的老百姓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固以怪之矣。

本来就对这事感到奇怪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又暗中命令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笼子罩着火装作“鬼火”,又学着用狐狸鸣叫的声音大喊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跑,使尉恼怒,让尉责辱他。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使我们不被杀头,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本来也占十分之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当地掌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没有人道、残暴的秦王朝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各个郡县里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惩罚当地郡县的长官。

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名著?

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为起义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什么?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九上20岳阳楼记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

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越明年

越:

到了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

于是。

制:

规模。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

在;其:

它的。

5)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

我;以:

来。

6)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

那。

胜状:

美好景色。

7)衔远山,吞长江

衔:

衔接。

8)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

边。

晖:

阳光灿烂。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

雄伟景象。

10)前人之述备矣

述:

描述。

备:

详尽

1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极:

到达。

12)迁客骚人

迁客:

降职远调的人;骚人:

诗人。

13)霪雨霏霏

霪雨:

连绵的雨。

霏霏:

文中指雨繁密的样子。

14)连月不开

开:

放晴。

15)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

迫近。

去:

离开。

国:

国都

16)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

日光。

集:

群鸟停息在树上。

17)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

小洲。

极:

穷尽。

18)宠辱偕忘

宠:

荣耀。

偕:

一起。

19)把酒临风

把:

持。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探求。

古仁人: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或异两者之为

或:

或许。

为:

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

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

不在朝廷上做官。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在……之前。

后:

在……之后

24)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

如果没有;斯:

这。

归:

归依。

25)

若夫:

像那。

至若:

至于。

嗟乎:

唉。

26)不以物喜

以:

因为。

心旷神怡怡:

愉快。

27)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似乎忘记,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情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为什么呢?

3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35)【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

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

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

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迁客骚人。

⑧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居庙堂之高;“退”指:

处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