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590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诗鉴赏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诗鉴赏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诗鉴赏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诗鉴赏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复习.docx

《古诗鉴赏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复习.docx

古诗鉴赏复习

理论系统的复习与整理:

一、就下面诗词文本谈谈你对古诗阅读过程中思想内容评价切入角度的认识和理解。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垂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①此诗作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着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②徂(cú):

过去;逝。

二、就下面诗词文本谈谈你对古诗阅读过程中语言角度艺术形式鉴赏的认识和理解。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就下面诗词文本谈谈你对古诗阅读过程中意象角度艺术形式鉴赏的认识和理解。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四、就下面诗词文本谈谈你对古诗阅读过程中表达方式角度艺术形式鉴赏的认识和理解。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五、就下面诗词文本谈谈你对古诗阅读过程中表现手法角度艺术形式鉴赏的认识和理解。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六、就下面诗词文本谈谈你对古诗阅读过程中修辞手法角度艺术形式鉴赏的认识和理解。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古诗词阅读真题实训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

(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

(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

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惊秋老: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

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

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

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2)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

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3)①风格特征:

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

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意思接近即可)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和解析】

(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6、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和解析】

(1)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分)答: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答:

【答案和解析】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附:

古诗词阅读基础理论知识

一、古典诗歌阅读专题依据:

(一)考试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试要求:

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与评价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二、诗歌鉴赏应注意的原则问题:

(1)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文道统一,赏评共重;

(3)把握整体,突出局部。

三、古典诗歌思想内容评价解题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1998年起,古典诗歌阅读成为高考的重要考题;2002年古典诗歌阅读由一卷移至二卷,这样,完全意义上的古典诗歌阅读题出现了。

如何阅读,据考纲要求,总的来说是知人论世,文道统一,感知妙语;但是,这些方法目标太大,操作性较弱。

快速准确阅读诗歌,掌握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从题目切入(题目是作品的眼,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或是作品的线索,它暗示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作品构思)。

如: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垂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①此诗作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

逼着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②徂(cú):

过去;逝。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和情感?

我们可以从题目切入。

题目“倦夜”,顾名思义,疲倦的夜,难眠的夜。

为何难眠?

为“万事干戈”难眠。

因为吐蕃侵扰中原,国破民乱,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国事民情的忧虑。

同时,面对外夷入侵,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杜甫自己也是报国无门,因而彻夜空悲,报国无门之情溢于言表。

依此类推:

陆游的《书愤》——以“愤”贯始终,抒发自己心中壮志难酬的痛心和激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再如,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因事兴感,看似为隋翻案,实则对亡国之君的批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二)从背景入手(背景往往对作品主旨情感有所提示)。

杜甫的《倦夜》也可从背景(注释文字)切入。

研读注释文字可以知道难以入眠是因为吐蕃骚扰,国家危在旦夕,作为一个爱国的诗人,怎能入眠?

忧国忧民之情不言而喻。

又如:

杜审言的《渡湘江》——表达流放边疆途中的哀愁。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义乌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

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

诗歌文本上两句:

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三句承上启下,因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故为江水北流而感叹,哀愁之情力透纸背。

这一结论研读一下背景文字就可得出。

(三)从抓关键句(诗眼)入手。

诗是情感的结晶,诗眼和关键句恰恰是窥视作品内蕴的窗口,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杜甫的《倦夜》只要找出“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这一诗眼就行了。

首句“竹凉侵卧,野月满庭”表明时已入夜;月升中天,群星暗淡,若有若无,表明夜已深沉;夜暗萤火闪烁自照,表明时已黎明,暗乃黎明前之黑暗;水边宿鸟相呼,表明天已破晓。

前三联向读者暗示了一个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过程,诗人何曾合眼?

表明彻夜难眠,该是何等疲倦!

为何在这清静、凉爽的秋夜难于入眠?

是什么事苦苦缠着他的心?

最后两句直吐胸臆,万事都与“干戈”有关,那就是吐蕃的入侵,在这漫漫清夜,叫他怎不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空悲”道出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感慨与忧愤。

抓住了这一关键句,诗歌主旨和情感便迎刃而解。

又如: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政治上失意,抱负难成,内心苦闷,为表示对权贵的鄙视,诗人借对非现实的美好的神仙世界的向往,把美好梦境与丑恶现实对照)。

再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表现了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当时由于南宋统治者的腐败,作者恢复中原的抱负难以实现,故借古表现内心世界)。

(四)从作者诗风入手。

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不同的作家其人生道路不同,所处时代、阶级地位也不同,而作品表现出的感情,体现出的诗风也不同,所以抓诗风觅主旨和情感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

此诗风是他坎坷的人生,国家蒙难、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凝聚,因此,沉郁之情其实是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的再现。

为此,鉴赏杜甫诗歌,很多时候可以从诗风切入。

杜甫的《倦夜》抓住了诗风特点,忧国忧民之情便浮出水面。

又如:

李白的《山中问答》——抒写自然之美和对自然热爱的闲适之情,表达淡泊功名利禄,对现实不满之情。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

深远。

李白命运多舛,当初在襄阳征召,“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是何等踌躇满志,来到京城想干一番事业,但在君王眼中只是一玩物,于是乎内心苦闷,寄情山水,云游四海,抒写了很多描摹大自然的诗歌,形成豪放飘逸的诗风,但因壮志难酬,豪放飘逸之中常含对现实不满之情。

(五)从诗歌意象入手。

古诗词中许多物景都被赋予特定意义。

如:

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主旨情感?

我们可以从“雁”这一意象(形象)入手。

诗中“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每到秋天,大雁便奋力南飞回归故巢,这一景象常常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故诗人常借雁抒怀,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此诗只要将雁这一意象抓住,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秋思之情)便一目了然。

一般说来:

雁与思乡有关;月与思家念人,盼望团圆有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鸿雁与书信传情,思念、牵挂友人、亲人有关(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凡此种种。

(六)从诗歌类别划分入手。

韦应物的《闻雁》,弄清了诗歌类别鉴赏便轻而一举。

从文中“归思”一词和“雁”这一意象,便知是一首思乡诗。

一般来讲,诗歌类别有一定情感主旨指向,此诗如果确定是思乡诗,便可知道诗的主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简单地说,诗歌题材与主题大致呈如下关系:

(1)思乡诗——对家乡、亲人思念;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2)送别诗——别时的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

如:

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苦,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此诗写别情,直中见曲,古有折柳送别之习惯,然柳未青无枝可折,原来是春风故意不让发青。

为何?

深知离别之苦。

一“知”一“遣”,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移情于景,极富感染力。

(3)怀古诗——凭吊古人古事,具体说来,对人——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如:

李益的《汴河曲》:

汴水车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此诗以柳堤杨花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触景生情,抒今昔盛衰之感,极富历史沧桑感。

当然后两句更富诗意,即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后人。

(4)边塞诗——英勇作战,保家卫国;但大多写对战争的厌恶。

在文本内容上,大多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

边塞诗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此诗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弥漫对战争的怨情。

怨调动频繁,怨练兵奋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5)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6)羁旅诗——对家乡亲人思念,离情别绪,忧愁伤感;

(7)田园诗——对喧嚣尘世(污浊官场)的厌弃,对乡村、田园的热爱。

这类诗歌在文本内容上主要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8)咏物诗——咏物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诗歌评价切入方法较多,比如还可从数字入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万、半”字写出了琵琶女不愿露面,十分羞赧的神态。

又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颇有意境,翠柳中一对黄鹂,清啭相亲,情趣万般;万绿丛中两点黄,色彩绚丽,掩映如画。

如果写成“一”个黄鹂,则形象太孤,如果“几”个则其声太乱,“两个”为一对,此乃雌雄双栖,那是何等的相亲相爱!

蓝天之下,白鹭高翔,联成一线,升腾而上,色调清新,景色优美。

正因为数字用得好,就构成了黄鹂、白鹭之“小”和翠柳青天之“大”的对比,形成了别具风味的艺术境界。

四、古典诗歌艺术形式鉴赏解题分析:

(一)领悟语言特色,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要分析语言鉴赏,先来看一首宋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在贬谪于黄州,寓居定惠寺院所作的一首《卜算子》。

在对这首词的鉴赏过程中,“挂”、

“孤”、“恨”、“寒”、“冷”、“拣尽寒枝不肯栖”等语词值得细心品味。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1、具有表现力的形容词或动词:

挂;

2、能够体现情感的语言:

孤、恨、寒、冷;

3、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的语言:

拣尽寒枝不肯栖。

(二)抓住特有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

“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

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三)把握表达技巧,简析艺术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

表达鉴赏对于解读“阅读与鉴赏”试题的考生而言,极具操作性,尤其值得重视。

表达鉴赏具有不同的鉴赏角度,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的概念术语(行话)。

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

理论上,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鉴赏来说,常用的表达方式有:

描写、抒情、议论、叙述等。

答题形式一般是这样表述:

“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例如:

2004全国卷(山西)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的事中。

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

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己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之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

此诗属第一种,用“秋风”点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进行叙述,十分逼真地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另:

描写分析:

A描写力度:

白描,工笔(渲染),细节描写;

例如:

2004年全国卷(山西)题目是这样设计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此题虽然涉及到艺术技巧——“细节描写”,但并未要求对此进行鉴赏评价,而只是要求判断,其难度较低。

其次要求对这个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分析,这就要求以理解全诗为前提进行分析。

第一问只要能判断出“行人临发又开封”属典型的细节描写即可。

第二问只要整体知道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就容易设置答案了。

B描写角度: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涉及正侧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诸多方面。

例如: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

抒情分析: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B间接抒情,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借助物抒情:

托物言志

例如:

2004年北京卷12题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