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137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docx

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有答案和翻译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与教材同步

九上《陈涉世家》

(一)

课内【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课外【乙】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赢:

提,背)粮而景(景:

同“影”,像影子一样)从。

山东(山东: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翻译:

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那样紧紧跟着。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1、解词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置人所罾鱼腹中。

(3)陈涉斩木为兵。

砍削树木当兵器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2、译句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3、乙段文字与甲段文字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

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4、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参考答案1、

(1)逃跑,逃走

(2)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3)兵器(4)于是

2.

(1)第二天,士兵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2)天下人民像云一样聚拢,响应起义,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

3.号召天下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4.甲段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乙段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九上《陈涉世家》

(二)

课内【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庸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课外【乙】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

“夥颐!

涉之为王沈沈者!

”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

“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翻译: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

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

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被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

"我要见陈涉。

"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

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

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

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

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

"夥颐!

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

"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

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

有人就对陈王说:

"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

"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

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2)或说陈王曰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1、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12、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原因:

(2)启示:

参考答案9、

(1)及、等到

(2)有人

10、

(1)陈涉长叹一声说:

“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

11、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12、

(1)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2)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一)

课内【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课外【乙】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

“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

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②:

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袂③:

就是衣裳的袖子。

翻译:

晏子出使到楚国。

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

“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

“齐国没有人可派吗?

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回答说:

“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

”晏子回答说:

“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

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1、解词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岂直五百里哉?

(3)傧者更道(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答案: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错”通“措”,安放、安置

即使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是五百里吗?

2、译句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参考答案

(一)1.(3)改。

(4)适宜。

2.齐国派遣使臣,根据使臣的不同素质派到不同君主(的国家),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

3.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的维护国家权益。

4.言行“秦王怫然怒”。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或秦王发怒(蛮横霸道)并威胁。

5.唐雎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6.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二)

课内【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缡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外【乙】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①其力以脱于虎豹②之秦。

嗟乎!

盂尝君特③鸡鸣狗盗之雄④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⑥不至也。

【注释】①赖:

依仗,依靠。

②虎豹:

像虎豹一样,③特:

只、仅仅。

④雄:

首领。

⑤南面而制秦:

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⑥所以:

……的原因。

【翻译】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有才能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

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

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面向南方控制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臣未尝闻也()

(3)休稷降于天()(4)长跪而谢之日()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士以故归之

B.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学而不思则罔

C.聂政之刺韩傀也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D.安陵君其许寡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翻译。

(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分)

译文:

(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分)

译文:

21、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2分)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22、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5分)、

答:

参考答案18.(4分)

(1)交换

(2)曾经(3)吉祥  (4)道歉、

19.(2分)C

20.(4分)、

(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分)

(2)安陵国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活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你在啊。

(2分)

21.(2分)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22.(5分)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甲][乙]两文答出对“士”的合理的理解,即可得分。

示例:

我认为“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但能力却有强弱之分。

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有的只是小本事;像唐雎这样的士是忠君爱国,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大本事。

九下《孟子》两章

(一)

课内[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课外[乙]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翻译: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孔子说:

“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

“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

“去掉充足的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9、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参考答案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

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九下《孟子》两章

(二)

课内【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外【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翻译: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

“为什么中止了?

”孟子回答说:

“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参考答案6.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7.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九下《鱼我所欲也》

(一)

课内(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课外(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

齐景公。

②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

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

安乐,安闲。

⑤闻命:

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

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

"奇怪啊!

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

"天气不冷吗?

"景公笑了。

晏子说:

"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了。

"景公说:

"说得好!

我明白你的教育了。

"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裘: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分)

参考答案9.何加:

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

同“披”,披着,穿着裘:

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九下《鱼我所欲也》

(二)

课内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课外乙:

公孙仪

(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

(1)公孙仪:

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

假如。

3下人:

迁就他人。

翻译: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着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劝他说:

“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

”他回答说:

“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2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

(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

 

参考答案21.

(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22.

(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2011年

课内【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

“吾孰与徐公美?

”妾日: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

“吾与徐公孰美?

”客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课外【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

“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

‘吾君圣者!

”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

‘吾君丽者!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翻译:

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

“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

‘我们君主圣明!

’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

‘我们君王长得英俊!

’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在宋昭公君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臣之妻私臣私:

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

_______________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