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796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docx

第二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及测试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1)人口的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

=人口基数×(出生率-死亡率)

注意: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是比率,最后要乘以“﹪”。

结论:

人口的增长速度由自然增长率决定。

人口的增长量受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影响。

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举例说明]下列因素对出生率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水平、生活观念、生育观念、妇女地位和妇女受教育水平、人口政策、婚姻制度、文化、宗教教义、社会保障机制、避孕节育技术等。

[举例说明]下列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经济发展因素、政治战争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开始的标志:

死亡率开始下降。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结束的标志:

出生率降到比较低的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选择题

运用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回答1~4题。

1.形成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A.热量B.水分C.地形D.海陆差异

2.我国北方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这体现了()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

3.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显著的地区在()

A.中、高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

C.中、低纬度地区D.高、低纬度地区

5.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渗透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地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早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围湖造田不会对局部陆地环境各要素产生影响

我国东部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地是我国著名的()

A.台湾山脉B.武夷山脉C.秦岭D.长白山脉

8.该山的南北坡都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其中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酸雨B.水土流失C.泥石流D.水污染

9.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属于()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表”回答10~12题。

纬度

30°26'S

23°26'N

40°S

40°N

雪线高度

5800m

5600m

4800m

4800m

4800m

10.读表推断,雪线高度各处不同的原因,正确的是()

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雪线高。

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故雪线低。

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雪线高。

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故雪线低。

11.假设30°S~40°S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似

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低

C.该山麓地区气候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影响

D.该山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12.珠穆朗玛峰南坡积雪冰川带出现的高度比北坡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南坡纬度低,气温比北坡高②南坡冰川属海洋性冰川

③南坡降水量较北坡丰富④南坡冰川属大陆性冰川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

读某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该山地可能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区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14.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A.信风影响B.季风影响

C.西风影响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

15.下列地理现象能够反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A.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

二、综合题

16.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叫________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___。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__________(有或没有)分布?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气候。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在大陆西部的典型植被为_____。

(5)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_,该自然带典型的动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高、中、低纬度地区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___。

17.下图是“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号①~⑥表示的物质是: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_,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________物合成为_________物,同时把_________能转变________能贮藏在有机体中。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使自然界中________发生迁移,同时改造了_____圈、_______圈和岩石圈。

(4)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热量是纬度地域分异的基础。

2.B

解析:

自西向东由于水分差异形成的自然带,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3.D

解析:

这里是温带季风气候。

4.B

解析: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大。

5.C

6.D

解析:

陆地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C

解析:

山麓南部和北部是不同自然带,说明该山地的走向应为东西走向。

同时由于山地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北坡为落叶阔叶林,说明山脉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

8.B

解析:

山区主要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9.D

解析:

沙漠地区因为有水而成为绿洲,属于非地带性。

10.C

解析:

雪线高低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负相关。

11.C

解析:

南北纬30°S~40°S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

12.C

13.C

解析:

山麓是温带阔叶林,说明是温带;同一自然带北坡海拔高,说明是南半球。

14.C

解析:

落叶阔叶林在南半球主要是温带海洋气候下形成。

15.C

二、综合题

16.

(1)苔原4000~5000米左右

(2)没有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海洋性温带季风性

(4)红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亚马孙河流域猩猩、河马

(6)低纬度

17.

(1)有机物无机物CO2O2H2ON2

(2)无机有机太阳化学

(3)化学元素大气水

(4)整体性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四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人口增长率下降状态的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统计的起始年份的人口总数约为:

A.40万B.2000万C.200万D.2340万

2.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取决于:

A.死亡率的高低B.出生率高低

C.生产力水平高低D.人口总数多少

3.右图中的“★”表示某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是

A.43%B.30%C.23%D.50%

4.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日本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

表格资料表明,那时

A.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

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在降低

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

D.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

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a所示国家可能是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

6、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a所示国家,取得独立的方式是

A.武装斗争  B.政治运动  C.议会斗争  D.军事政变

8、目前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

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增长过快C.人口素质太低D.森林破坏严重

性别比是研究人口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

右图

示意四种人口性别比例曲线。

读图回答9~10题。

9.2000年-2010年,人口性别比较为合理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0.若图中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例,那么造成上世纪末该地性别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不同性别残废率不同造成的

C.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加工业,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D.当地民俗造成的

11、下列表中国家,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国家代号

A

B

C

D

国家名称

中国

日本

印度尼西亚

印度

面积(百平方千米)

96000

3777

19045

29747

人口(万)

129533

12650

20930

99810

12、下图是世界小麦输出方向、石油运输方向、19世纪以前世界人口迁移方向、铁矿石运输方向示意图,叙述

正确的是

A.①石油  ②人口  ③铁矿  ④小麦

B.①人口  ②石油  ③小麦  ④铁矿

C.①小麦  ②人口  ③石油  ④铁矿

D.①铁矿  ②人口  ③小麦  ④石油

13、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据图回答下题。

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能代表产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的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是

A.①B.②C.③D.④

14.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图中A、B和C是三个不同地区。

其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

(图1-28)

A.a1→b1B.a1→a2C.b1→b2D.c1→c2

15.1910年到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达396人,占总注册数的83.7%,导致此时乡民出国谋生数量大增的原因有

①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或军阀混战)②一战期间大量华工出国

③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④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平等交往加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16—18题。

图1—30

16.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B.②C.③D.④

17.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B.中国C.德国D.新加坡

18.当前,该国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

A.ⅠB.Ⅰ和ⅡC.ⅡD.Ⅲ

我国某校高三

(2)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

我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

图2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

据此回答19-20题。

19、关于我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

C.我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

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20、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Ⅲ

B.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Ⅳ—Ⅲ—Ⅱ—Ⅰ的过程

C.目前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

D.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双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B.我国人口承载最高应控制在15亿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D.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净迁出省是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2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死亡率既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B.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影响较为明显

C.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地区能保持人口死亡率在较低水平

D.影响人口死亡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水、土壤等自然因素

23.我国人口与某些资源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A.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的1/5

B.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C.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极限

D.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迹象

24.以下现象呈负相关的是

A.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与人口迁移规模、范围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迁出量

D.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子女数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据此回答25-26题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25.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6.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  B.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最近深圳市提出“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效率深圳”转化。

据此完成21-22题:

27.下列措施有利于建设“和谐深圳”的是:

A.扩大城市规模B.进行合理功能分区

C.增加城市绿地D.改造旧城区,建设别墅群

28.建设“效率深圳”正确的做法是:

A.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加工工业B.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C.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D.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9.有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大

B.只要有先进技术,人口增长就不会使环境恶化,反而使环境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

C.人口数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是必然的

D.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

30.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先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用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来解释,下列选项中属于拉力和推力的分别是

A.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中心区萎缩,乡村人口回升D.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密切的产品和服务上的联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三、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80分。

31.读我国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纵坐标表示年龄组别,塔底横坐标表示某一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外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内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外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