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653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docx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

神华集团煤矿事故案例汇编

 

神华集团某矿洗煤厂“11.23”运输事故

2011年11月23日,神华集团公司某新建洗煤厂试运行期间,发生一起带式输送机卷人事故,造成1人死亡。

发生过程,11月23日夜班该洗煤厂按计划带负荷调试,2点50分239原煤转载带式输送机司机实习生白某再用铁锹清理机尾清扫器下方积煤时不小心将铁锹卷入机尾滚筒,在拉拽铁锹过程中被铁锹把带到正在运行的胶带滚筒里,头部被卡在机尾滚筒与胶带之间,致使胶带跑偏,防跑偏动作保护后胶带停机,调度人员通过集中控制显示屏发现设备停机,立即组织人员现场查看,发现白某被卷入机尾滚筒,抢救人员立即割断胶带,拆下滚筒后将其从滚筒下救出,经确认白某已死亡。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1:

白某在带式输送机运行的情况下,违章清理机尾洒煤时,铁锹卷入机尾滚筒,在拽铁锹的过程中,被卷入机尾滚筒。

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洗煤厂安全规程》11.1.4条中,“输送机运转过程中,禁止清理或更换滚筒,禁止清理机架和滚筒上的存煤,禁止站在机架上铲煤、扫水、触摸输送机”的规定。

直接原因2:

:

29带式输送机旋转部位未设置防护装置,致使人员可进入设备旋转部位。

防范措施:

完善带式输送机防护装置,按规范标准加装带式输送机安全防护网、防护罩。

运转部位超过100毫米缝隙的全部加装防护板并张贴安全警示牌。

间接原因1:

该洗煤厂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能管理部门业务保安责任落实不到位。

防范措施:

新建洗煤厂在运行前必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业务保安责任制。

间接原因2:

该洗煤厂未执行师带徒制度,安排实操经验不足、缺乏应急处置能力的实习生单岗作业。

防范措施:

对新员工和实习员工要严格执行师带徒制度,严禁安排新员工和实习员工单岗作业。

间接原因3:

该洗煤厂安全培训不到位,岗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措施培训针对性不强。

防范措施:

强化安全培训,加强对员工岗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措施的针对性培训。

神华集团某矿“8.7”溜煤眼人员坠落事故

2011年8月7日,神华集团某矿发生一起溜煤眼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11年8月7日15:

10,综采队技术员顾某主持召开班前会,会上详细布置了当班工作和各岗位安全注意事项。

当班人员于15:

54入井,工作到17:

15,上段1193—1177溜煤眼被堵塞,下段1177—1155溜煤眼已拉空,1193石门运输机司机云某接到1177溜煤眼闸门工赵某通过1177—1193风眼喊话说溜煤眼堵了,不让往里拉煤,云某停止拉煤后,告诉赵某等待其一同处理,赵某未等云某到现场,也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擅自钻入防护网内违章用钎杆捅溜煤眼,上段溜煤眼存煤突然下落,将赵某连同钎杆一同带入下段溜煤眼。

云某带工具到1177溜煤眼时,发现防护网敞开,未看到赵某,喊话也没有回应,云某意识到赵某可能掉入溜煤眼内,马上通知班长徐某、安全员李某,班长徐某17:

23汇报矿调度室,随后和李某赶往1155溜煤眼处组织实施救援。

于18:

17将赵某救出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赵某违章处理堵塞溜煤眼,上段溜煤眼存煤突然下落,将赵某带入下段溜煤眼内,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

处理溜煤眼卡堵现象时,安检员、跟班队领导必须到现场,一人操作,一人监护,操作人员要系好防坠落保险绳,站在安全位置进行处理。

间接原因1:

赵某处理溜煤眼堵塞作业前,危险源辨识不到位,对作业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

防范措施:

生产过程中遇到特殊作业时,作业前必须进行危险源再辨识,严格执行专项安全措施。

间接原因2:

安全培训不到位,个别员工安全意识差。

防范措施:

加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培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间接原因3:

溜煤眼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下部封堵不严。

防范措施:

完善溜煤眼上口的防护网,防止人员坠入。

神华集团某矿“1.1”煤仓溃水煤事故

2012年1月1日,神华集团某矿+400水平主运输石门煤仓发生一起水煤溃出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12年1月1日早班10点30分,矿机电运输管理人员在+400水平主运输胶带机进行带载运行调试,13.20分左右带载调试运行正常后正当现场指挥人员将要撤离时+400—+450水平煤仓突然发生水煤溃出将现场组织带载试运行的何某、古某等5人冲倒,经过现场自救、互救4人脱险撤到安全区域,此时发现古某未撤出,何某立即向矿调度室进行汇报,矿随机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调度室通知井下其他作业区域人员赶往事故地点进行救援,13点50分公司救护队到矿参加救援,15点20分经救援人员搜救,清理煤泥时在煤仓前方15米处将古某从煤泥中扒出,经现场医务人员检查已无生命体征。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400—+450水平煤仓内有淋水形成的水煤,带载调试运行时水煤溃出,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99条规定:

严禁煤仓、溜煤眼兼做流水道,煤仓与溜煤眼内有淋水时必须采取封堵疏干措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不得使用。

应定期组织人员排查巷道涌水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涌水、淋水进入煤仓。

间接原因1:

危险源管控不到位。

对煤仓内存在水煤的危险源虽做出辨识,但未进行全面系统的危险程度分析,对水煤可能溃出造成人员伤害的危险程度认识不足。

防范措施:

全面系统分析、辨识存在的危险源,科学评估风险程度,制定并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间接原因2:

事发前已知煤仓存有水煤,但未安排人员超前处理就组织联合试运行。

防范措施:

作业前,生产单位应组织对作业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经行全面排查、整治。

隐患未消除,严禁组织生产。

间接原因3:

安全培训不到位,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意识不足。

防范措施:

加强安全培训力度,强化管理人员风险预控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神华集团某矿“5.16”火灾事故

2013年5月16日,神华集团某矿21160综放工作面发生一起采空区自然发火事故,导致该工作面停产封闭,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工作面概况:

21160工作面开采每层为16#煤层,煤层厚度8.5米,为Ⅱ类自燃煤层,最短自然发火周期为58天,该工作面走向长1370米,倾斜长280米,每层倾角5-30度,工作面顶板为炭质页岩,底板为砂质页岩,采用走向长壁式全部垮落法综采放顶煤开采。

2010年1月开始回采,该工作面采取以注气氮为主,定期喷洒阻化剂,束管监测,人工采样,预测预报为辅的防灭火措施。

工作面回采900米后遇到落差为20米的斜交断层,导致工作面倾角增大,为减小开采倾角,2012年10月在回风顺槽原巷道距工作面110米处下部施工一条穿层巷道,导致该工作面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断续回采43米,2013年5月16日10:

35分,瓦检员郑某在21160巡检时,发现回风顺槽出现烟气,立即向调度室汇报,调度员立即通知相关矿领导及科室部门,经通风队跟班领导思某现场检查确认,是距工作面66米与上部穿层巷道交叉口处向外发现烟气。

11:

30分上隅角瓦斯浓度为0.1%,CO浓度为12ppm,上隅角出现烟气,11:

36分根据现场确认情况,矿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作业地点撤人,随后公司及矿相关人员在矿山救护队员的协助下到现场勘查,175#架处CO浓度为10ppm,175#架距上隅角20米处一段CO浓度为50ppm左右,回风巷距工作面20-40米处一段CO浓度为120ppm左右,回风顺槽距工作面66米以外CO浓度为440ppm左右,最大值为480ppm,且有烟雾,初步判断临近上隅角的采空区区域有着火点,着火点具体位置不明。

矿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以下处置:

1.工作面风量由660m³/min调整为220m³/min,降低采空区负压。

2.21160采空区注气氮由每天两班改为三班。

3.安排人员排查21160采空区对应地面地标裂缝,发现多处新裂缝,并于5月18日充填完成。

4.从上隅角附近向采空区着火区域注水,同时在21160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做密闭施工准备工作,由于实施注水灭火未达到预期效果,16日17:

00在21160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开始施工防火密闭,17日12:

00工作面密闭完成,随即从21160回风密闭处进行注液氮工作,截止20日累计注液氮25吨,根据21160束管监测和采样分析数据显示,21160工作面内各项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浓度已降到警戒值以下,且浓度已趋于稳定。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工作面过断层推进速度慢,采空区供氧充分导致浮煤自燃。

防范措施:

回采自燃采煤工作面时必须采取以注浆、注氮为主,喷洒阻化剂等为辅的防灭火措施。

间接原因1:

16#煤层为Ⅱ类自燃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为58天,该工作面6个月仅推进43米,未采取有效防火措施。

防范措施:

矿采掘接续及生产进度安排应结合煤层自然发火特点,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间接原因2:

采空区上覆地表新出现裂缝未及时检查、充填。

防范措施:

安排专职人员定期检查地表裂缝,发现裂缝,及时安排人员填充。

间接原因3:

采空区束管监测系统未正常使用,没能及时发现采空区发火征兆。

防范措施:

合理布设束管监测系统,按规定使用束管监测系统对监测区域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处理。

间接原因4:

防灭火管理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工作面推进缓慢存在的自然发火重大风险辨识、评估不到位。

防范措施:

 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系统性危险源辨识,做好风险预控工作。

神华集团某矿“10.8”冲击地压事故

2010年10月8日,神华集团某矿W1143综采工作面,发生一起冲击地压事故。

造成4人死亡,2人重伤。

W1143作面概况:

工作面所在采区煤层开采顺序为由下向上;即先采下区段,后采上区段。

w1143综采工作面上部原始煤层,下部为w1141工作面采空区,区段隔离某柱宽度30米【倾向】该工作面,2010年8月18日安装结束,20日进行初次放顶。

截止2010年10月7日工作面下端头推进度为169.6M。

2010年10月8日值班队长常某组织召开夜班班前会安排当班工作任务,凌晨1:

30分6名作业人员到达工作面开始作业,12名人员在其他地点进行辅助作业。

上午9:

00,当煤机切割第三刀下行至25#支架处时,听到一声沉闷的响声。

架前大量煤体抛出工作面。

突然一片漆黑,粉尘飞扬、风流逆转、气体超限、工作面局部低鼓,下顺风糟转载机段单体折断,巷道严重收缩闭合。

事故发生后支架工崔某立即向调度室汇报,工作面下端头发生大面积冒落,有人员受伤。

9:

10分矿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救援,同时向公司调度室汇报。

10:

35分将6名伤员救出送往地面。

4人抢救无效死亡,2人重伤。

为调查发生事故原因:

在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10.8”事故调查组,技术组与专家组于2010年10月10号对该矿“10.8”事故现场进行勘察。

经现场勘察情况如下:

(1):

w1143工作面30#液压支架以下,至下端头刮板机因低鼓整体抬高。

从25#液压支架到工作面刮板机机头处,刮板机严重上仰扭曲。

(2):

工作面14#15#16#18#液压支架立柱,挤压折断;4#至25#支架的“十字”接头连杆全部折断。

(3):

下顺槽端头超前支护30根单体支柱断裂或严重变形

(4):

煤机摇臂折断

(5):

工作面33#液压支架到下端头顺槽50米范围内煤壁全部片帮倾出,大量媒体推向支架放向。

工作面支架前方安全空间被片帮媒体挤死

(6):

下顺槽转载机机头30米范围内巷道整体变形,巷道底板俩帮挤压严重。

(7):

煤机滚筒将支架顶梁穿透

(8):

转载机冲击将下顺槽顶板锚杆外露端撞弯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该矿井田位于地震带上,W1143综采面以北210米处为DF19,该工作面存在较大的构造应力,具备了发生动力灾害的应力环境。

W1143综采面B4—1煤层硬度相对较大,老顶存在着坚硬巨厚的粗砂岩和细砂岩互层,底板为钙质胶结的粉砂岩,具备发生动力灾害的煤岩条件。

W1143工作面的上覆B4_2煤层已回采,下部区段W1141综采面已回采结束,在转移应力,相邻工作面回采的固定支承压力及本工作面超前支承力相互叠加共同作用下,工作面媒体积蓄较多弹性能量,达到变形极限,采煤活动诱发强构造应力瞬间破坏采场围岩及工作面设备,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

 

(1):

委托具备资质的科研院所对矿井B4B2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及地应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工作面具有倾向性的坚硬顶板和煤层进行超前预裂爆破及媒体松动爆破,严格按冲击地压矿井进行管理。

(2):

对工作面应力分布情况提前进行探测确定应力集中区域后对该区域采取解危措施,根据工作面矿压监测数据确定超前支撑压力影响范围后对该区域内所有设备进行固定严禁人员在该区域长期逗留并加强工作面超前支护强度。

间接原因:

该矿在顶板矿压管理方面,对巨厚砂岩顶板围岩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

对目前采取的循环放顶安全技术措施实施后所能达到的效果,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检查和评价。

防范措施:

(1):

对矿井煤岩层进行冲击倾向性鉴定划分出冲击地压的危险程度及危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2):

认真开展矿压观测工作加强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的研究掌握工作面周期来压,来压步距循环放顶距等技术参数对人工强制放顶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总结。

补充完善工作面初次放顶循环放顶的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与控制。

在具有冲击倾向性煤岩体中从事采掘作业时应落实以下安全管控技术措施:

(1):

做好冲击地压防治的基础工作,必须查清于矿压显现相关的地质条件。

包括煤层性质、煤层顶板性质、地质构造、煤岩体应力等。

(2):

开采前应进行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对于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采掘前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和冲击危险区域的划分,并编制专门的防治冲击地压灾害设计和安全措施。

(3):

冲击地压灾害监测预警必须合理选择先进、适用、比较可靠的方法进行。

包括微震检测、煤岩体应力检测、钻粉率指标饭检测等。

监测数据传输、整理、分析、应用必须及时准确有效预警。

特别是当监测区域有发生矿压灾害危险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

开采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群时,要选择距离接近的无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作为保护层先开采。

有冲击向性的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中必须制定解危措施。

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包含卸压钻孔、超前爆破松动媒体、放顶卸压、煤(岩)层注水软化等措施,确保设计参数合理,防止发生冲击地压灾害。

(5):

实施危机处理后,要有矿压防止治办公室负责按采区设计、开采设计和采掘作业规程的效果检验方法和相关规定进行效果检验。

如经效果检验冲击地压危险未解除,不得生产;危险区域必须悬挂醒目的管理牌板,与解危处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危险区域。

恢复生产前,必须再重新采取相应的解危措施进行处理。

直至经效果检验矿压灾害危险彻底解除后,方可正常生产。

(6):

加强工作人员个体防护管理,严格控制采掘现场工作人数。

进入具有冲击地压显现区域的人员,必须穿戴个体防护服装。

未穿戴个体服装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去有冲击危险的区域;具有冲击地压倾向的工作面的移动设备和支护单体,必须采取防倒、固定措施/

(7):

加强对超前防范各项措施执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采煤、掘进主管部门。

冲击地压防治帮手和生产技术及安全监察部门等,都要对防范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专人验收,严格落实检查责任制。

“10.8”冲击地压事故虽然属于“具于冲击倾向的自然灾害”,但矿井缺乏坚硬顶板条件下开采的经验和技术,对此类煤、岩层赋存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冲击倾向自然灾害缺乏认识。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

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仍需不断路努力,任重而道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警钟长鸣。

神华集团某矿“6.13”顶板事故

2014年6月13日,神华集团某煤矿综采工作面施工回撤通道期间发生了一起冒顶事故,造成1人死亡。

2014年6月13日,神华集团某煤矿在进行I010204综采工作面回撤通道起底打地坪工作期间,安检人员发现工作面上口风巷下帮20米范围内有鼓帮的现象,回撤通道上口与回风巷交汇处顶板面积较大,巷道超高,为此矿防制定并采取了对该段巷道两帮进行铺网,增加锚杆进行维护和在回撤通道上口增加一台液压支架,并在支架上方架设“井字型木垛”绞顶维护顶板的措施,6月13日早班,驻矿安监处再次通报该段巷道维护不彻底,仍存在安全隐患。

矿相关人员随即到工作面检查该段巷道的隐患整改情况并要求矿综掘一队严格按照补强措施支护到位。

6月13日17:

10,回撤通道上口与回风巷交汇处突然发生冒顶,将在该处停留等候装运的装载机埋压,导致装载机司机余某死亡。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I010204工作面回撤通道与回风巷交汇处的大断面区域未按照补强措施支护到位,造成顶板突然离层冒落。

防范措施:

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和施工措施对大断面巷道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间接原因1:

安全隐患整治效果差。

冒顶事故发生之前,在没有支护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对此区域进行管控。

防范措施:

认证开展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根据现场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彻底消除隐患。

间接原因2:

回撤通道未采取顶板离层监测手段,未能对顶板离层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监测预警。

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第44条:

“煤巷还必须进行顶板离层监测,并用记录牌板显示”的规定。

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44条规定,规范开展顶板离层监测工作。

神华集团某矿“6.14”顶板事故

2013年6月14,神华集团某矿综采工作面发生一起顶板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2013年6月14,神华集团某矿综采队零点班前会上,当班班长安排完工作任务及安全注意事项后,带领当班人员入井,到达工作面进行安全检查后,开始正常组织生产。

0:

19分采煤机司机季某操作采煤机下行至24#支架时,工作面顶板突然来压从21#~24#支架后部采空区测瞬间涌出大量煤、岩、水等混合物,将正在21#架间的季某埋住,并将在工作面39#支架附近作业的俩名工人安全帽吹掉。

正在工作面后端头的班长听到声响后立即赶往事故区域,发现溃浆波及范围长度为:

17#~39#支架间约27米,21#~24#支架、26#~28#支架不同程度地向煤壁方向推移。

班长立即清点现场作业人员经确认,季某被埋住。

立即组织人员搜救季某并安排专人观察顶板,煤帮情况监护救援,同时向调度室汇报,矿调度立即向矿长和井下带班领导进行了汇报,矿长赶到调度室后宣布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安排副矿长,驻矿安监处长等相关人员立即赶往现场组织救援。

0:

35分季某被救出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工作面由于不均匀放顶煤,采空区形成较大的面积悬顶,顶板来压垮落,导致顶板煤、岩、水混合物瞬间通过支架的后部空间涌出,将在21#架间作业的季某埋住。

违反了《煤矿安全规程》第五十六条“用垮落法控制顶板,回柱后顶板布垮落,悬顶距离超过作业规程的规定时,必须停止采煤,采取人工强制放顶或其他措施进行处理”的规定

防范措施:

加强综采放顶煤作业管理,严格执行《作业规程》放顶煤相关要求随时观察采空区顶板情况悬挂距离超过规定的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处理后方可恢复作业。

间接原因1:

顶板管理不到位,工作面自五月底有一次明显来压后至6月14日,共推进52.8米,期间顶板压力显现不明显,发生事故的区域支架接顶不实,初撑力低,且矿压观测数据显示工作面部分液压支架初撑力合格率长期低于规定要求,矿方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也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范措施:

加强工作面矿压管理,矿生产技术部门及时对矿压监测系统进行统计,析形成分析报告,报总工审阅,对支架初撑力不符合规定的必须处理合格后,方可作业。

间接原因2:

安全技术措施执行不到位;神华集团公司规定该矿工作面在距离切眼200米范围内可以组织试采,不放顶煤。

但是该矿在该工作面推进125米时就开始试验性放顶煤。

矿方虽然编制了试放顶煤安全技术措施,但未组织审批。

工作面试采后,没有认真落实超前探疏放水措施。

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试采方案相关技术规定前200米只采不放强化技术管理,继续施工超前探疏放水工程,开展顶板上覆岩层破坏规律研究工作,制度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

间接原因3:

危险源辨识于风险评估不到位,矿方没有针对放顶煤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制定具体的管控标准和管理措施。

综采队部分支架工,对支架性能、参数、岗位危险源等知识掌握不清,仅凭经验进行操作。

防范措施:

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工作,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安全技术培训,职工应熟练掌握本岗位操作技能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隐患的产生。

间接原因4:

安全监督不到位,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存在的擅自放顶煤、支架初撑力不足、顶板大面积悬顶、不认真执行探放水措施等重大隐患没有及时提出要求并责令整改。

防范措施:

强化各级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落实安全监察部门,业务保安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职责,加大技术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力度。

在采煤工作面发生的事故还有:

2014年10月24日,新疆某地方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发生一起重大顶板事故,造成16人死亡、11人受伤。

2014年10月24日17:

10分左右,班前会结束33人先后入井,开始打眼、装药、回收轨道、収缩皮带等作业。

22:

51分左右,综放面上部的小窑采空区大面积悬顶突然冒落,压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涌入工作面,回风顺槽和运输顺槽,并导致运输顺槽风流方向发生逆转,造成波及区域的作业人员相继中毒、昏倒。

事发后,矿立即展开了紧急救援。

截止10月25日3:

50分16名人员遇难,11名受伤人员全部被救出升井。

神华集团某矿“11.29”运输事故

2006年11月29日,神华集团某矿井下发生一起电机车运输事故,导致1人死亡。

发生过程:

2006年11月29日夜班,机运队队长曹某组织召开班前会,曹某安排井下电机车司机艾某往+850水平主石门皮带机尾运料,梁某等人清扫皮带架粉尘同时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凌晨1点30分当班人员下井开始作业,司机艾某发现电机车照明灯不亮便使用自己佩戴的矿灯照明驾驶电机车,司机艾某运完第一趟料向副井井底车场返回时,途径+850水平机轨石门184至185号皮带架的瞬间听到一声呼喊紧急停车查看,发现正在清扫皮带架粉尘的梁某被电机车撞伤,3点52分艾某将梁某搀扶至+850水平大巷行人侧躺下并向生产调度汇报此事需要马上升井抢救,调度员接到汇报后立即向矿领导汇报,随后矿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安排救护人员入井救援并向公司生产调度汇报,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电机车司机艾某驾驶无照明灯的电机车行驶,导致人员伤亡。

违反了《煤矿安全规程》第349条“机车的闸、灯、警铃、连接装置和撒砂装置,任何一项不正常或防爆部分失去防爆性能时,都不得使用该车”的规定。

防范措施:

电机车司机必须严格执行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检查电机车照明灯、警铃、刹车装置、撒砂装置等保护装置完好方可启动电机车。

间接原因1:

当班区队跟班干部巡检不到位,未发现电机车安全设施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干部跟班必须检查作业区域设备安全运行状况的规定。

防范措施:

区队干部跟班必须对作业区域设备安全运行状况全面检查,对风险管控重点及关键环节加强监督检查,有效管控危险源。

间接原因2:

梁某未按矿规定在作业区域悬挂警示灯,在电机车运行时未停止作业,进入躲避硐室。

防范措施:

作业人员在平巷电机车运输区域作业,必须在作业地点前后50米处悬挂警示灯和警示牌并设专人监护,当电机车需要通过作业区域时,人员首先进入躲避硐室,电机车方可通过。

间接原因3:

矿对员工安全培训不到位,岗位工安全意识淡薄,未全面辨识作业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源管控措施执行不到位。

防范措施:

矿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危险源辨识能力,切实做到危险源管控标准,管控措施执行到位。

神华集团某矿“6.19”运输事故

2008年6月19日,神华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