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515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docx

大学考试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继承了哪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P8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大道发展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4-19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道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道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最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况。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活的灵魂。

这一概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具体阐述。

P28

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8-29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鼓励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P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对立和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是,在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中,而这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发展的是指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反映事物特点的特殊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辩证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失误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全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P46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掌握适度的原则是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基本要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改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5.辩证的否定观。

P47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内容上看所揭示的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表现形式上看所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事物自我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58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好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其特点(如何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P66、67。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既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的特点是:

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2.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P64~66(实践的基础作用、认识的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例如,古代农耕……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当代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也是……的需要。

(雁群同学认为此处废话太多,故省略,文科生们请自由发挥。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能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这一著名诊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68或P70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形式上看,认识运动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是内在统一的。

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与“有用就是真理”的辨析。

P72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和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正如列宁所说:

“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

从这一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人们认识的内容是来自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

承认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做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实践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践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5.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2相对性3辩证统一)P73-75。

用此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是具体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

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P97-99。

运用此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与思路。

社会存在也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P99\P104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

P11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况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了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了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3-125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摊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当然,如果问题是由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统治这种科学技术的社会形式。

4、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P13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P131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中,人民群众的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与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创造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

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消极落后的文化意识会削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而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则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5、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

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111)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关系:

第一,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