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西村村庄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论
规划背景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二十四字方针。
它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涵,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为科学合理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河西村,促进河西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村镇规划标准》和《自治区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容及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二章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村经济、社会情况
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河西村位于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西部,距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所在地2公里。
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
地势西高东低。
东部与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相连,西部与横道村接壤,南部与嘎达耐相连,北与民族村相连。
2、气象资料
历年主导风向西北风3~4级
年平均降雨量458mm
年平均气温1.6℃
无霜期为100天
最大冻土深度3.0m
3、水利、水文地质及资源情况
村域地下水质良好,地下水丰富。
村饮用水和生产用水均为地下水。
4、工程地质情况
河西村地处大兴安岭与嫩江右岸过渡地带,位于中低山地带。
纵观全村基本呈南北走向,自然地理植被发育一般。
土壤种类主要有黑土、草甸土等。
5、人口情况
该村现有人口1244人,其中四组420人。
转移剩余劳动力106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
6、村域用地情况
全村耕地面积29330亩,林业用地661亩,村屯占地1050亩。
7、经济发展状况
2006年全村总收入350万元,人均收入2800元。
其中:
种植玉米收入150万元,瓜菜收入80万元,畜牧业收入40万元,其它收入80万元。
2006年度全村牲畜存栏18760头(只)。
8、六大行业发展情况
村有修配厂1处,年产值3万元左右。
商店2个,年营业额4万元左右。
有轿车4辆,机动三轮车2辆,四轮车210台,运输收入10万元左右。
建筑业,有瓦工6人,力工98人,年收入20万元左右。
服务行业,共有20人到各地从事装卸、运输、经商、加工等服务行业。
养殖业,现有养殖户15户,饲养量2000头(只)。
(二)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公共建筑及分布情况
河西村村委会坐落在河西村四组。
现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9名,教师3人。
卫生所一处,缺少医疗设备,规模小,条件简陋。
2、住宅建筑
全村居住建筑总面积2.41万㎡,住房砖瓦化率50%,人均居住面积10㎡。
3、道路交通及工程设施
(1)道路系统:
河西村主要道路系统呈东西走向,道路狭窄,布局不合理,现状多数是土路,路面难走,排水不畅,急待改善。
(2)电力情况:
村变压器容量为120KVA,全村电力输入电压10KV,输出电压380V/220V。
(3)电讯情况:
现有75门,手机200部。
入户率为35%。
(4)给水情况:
村域水源蕴藏量丰富,水质属弱酸性,目前尚无供水系统。
(5)排水情况:
目前村无排水设施,生产、生活污水就地排放。
(6)有线:
已有60%村民接通了有线电视。
(7)邮政设施:
无。
二、存在问题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河西村的实际情况,河西村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转型缓慢
河西村村要依靠农业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
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要想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只有投入资金来完成水利设施的修建才能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和高产田都需要一笔相当数额的资金,使许多农民难以承担,这也是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民对组建协会和发展订单农业的意识淡薄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村民没有参加协会,均以家庭为单位,不利于与金融、市场、项目的对接。
对市场的洞察力不够,掌握市场信息量不足,近年来一直没有妥善调整好种植业结构,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4、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村屯环境差
房屋和庭院建设不规,整体布局不协调,人居环境差,卫生、医疗、教育、文化等硬件设施落后。
第三章发展需求与条件分析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需求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新打机电井,配套喷灌设施。
增加水浇地面积,配套新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标准良田建设,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2、产业发展方面
发展牧业小区,发展优质畜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区;建立农业科技示区,推广先进适用的增产增收技术;引进农畜产品加工型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安置富余劳动力。
3、公共事业方面
建立和完善文化科技活动场所,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建设村级卫生室,购进常用医疗器材,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村民就医提供方便。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4、在生态建设方面
应用清洁能源,对厨房、厕所进行改道。
5、在道路交通方面
将村路道路硬化,方便农民经济社会活动。
二、发展条件分析
(一)主要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土地肥沃,对农、林、牧、副业的发展有着先决的自然条件。
2、交通优势
距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仅2公里,交通便利。
(二)存在的劣势
1、农业投入资金有限,缺少先进的技术手段,不能充分发挥本村的土地资源优势。
2、技术文化落后,人才缺乏。
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的联系不紧密,主要依靠传统的品种和种植技术,不能获得新技术带来的较高收益。
3、缺少有效的产业组织,不能实现农业规模效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齐备,人居环境条件差。
第四章 规划期限及围
一、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年限为:
2015年——2030年;
近期规划年限为:
2015年——2020年;
远期规划年限为:
2020年——2030年。
二、规划围
村庄规划围:
为河西村四组建成区及因建设需要控制的围,规划区总面积为约30公顷。
第五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规划依据
Ø中共中央(2006)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Ø《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Ø《村镇规划标准》;
Ø自治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庄建设的实施意见;
Ø呼伦贝尔市《关于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新林区建设的意见》;
Ø呼伦贝尔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五年规划;
Ø呼伦贝尔市2006年新农村村庄建设实施方案;
Ø《阿荣旗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Ø《阿荣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Ø阿荣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Ø《阿荣旗生态功能区划》
Ø《阿荣旗加快富民产业发展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实施意见》;
Ø阿荣旗“五荒”资源治理开发实施意见;
Ø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Ø河西村提供的基础资料。
二、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导、农体、各方参与”的建设机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农村产业和村容整治为切入点,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重要载体,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产业、创新农村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向城镇化转变,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事业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产业的优化组合,推广应用环保的生产技术,使生态环境总体向良性化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的原则
要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3、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原则
以发展主导产业,建设公共事业为重点,围绕区域发展培育富民产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坚持实事、量力而行的原则
结合村庄的实际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本着“量力而行、规模适度、经济适用、适当超前”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要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农村科技成果,真正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实际效果。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大拆大建,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5、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村庄建设要统一规划,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普及农村沼气,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综合开发建设具有田园风光的新农村。
第六章发展目标
围绕“新农业、新农村、新村民、新生活、新风貌、新机制”建设,到2030年,乡村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实现信息化,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收入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把该村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
突出奶牛业为主导产业,扩大奶牛养殖总量,推进奶牛小区建设,实现奶牛100%全年舍饲圈养和集中饲养。
不断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舍饲养奶牛提供优质饲草料。
到2030年全村90%的耕地建设成为标准粮田。
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
85%的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达到95%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5%。
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牧业生产优质化,产品安全化,管理科学化。
全村80%的产品实现订单生产,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1家,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产品达到80%。
建立行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创新村民各类经合组织,使村民参加各类专业经合组织的达100%,带动村民收入增长率达到21%。
生活宽裕:
确保全村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持续高于全旗平均水平。
力争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6年翻两番。
规划至203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
河西村全部实现“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通广播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村民低保、社保参保率达100%;村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100%,到2020年青壮年村民均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100%;保障适龄儿童少年100%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乡风文明:
制定“村规民约”,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村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秩序良好,村民安居乐业,团结和谐,村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100%;无法定抚养人的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的救助比例达100%;在村委会建设综合活动室,在村东北侧规划健身活动场地。
村容整洁:
村民住宅充分体现地区特点和节能特点,拥有新型住宅比例达到80%,使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占总户数的90%。
村街道基本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
生产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率达到90%以上。
管理:
基层组织明显加强,政治水平明显提高。
各项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95%以上的村民能经常参与重大活动,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公开率为100%。
党员参加“两带、两联、两保”活动率达100%。
每年召开1-2次村民大会,村民对村事务满意度达90%以上。
第七章生产发展规划
一、生产发展模式
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供、销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盈利、农民增收。
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建立“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协会+农户”、“企业+集体+农户”、“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经营方式。
在更大的围和更新更高的层次上优化资源配置,使家庭承包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联合与合作。
具体操作方法:
——合作经济组织/协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愿建立起来的互助合作组织,是农民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规模效益,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由村民、个体大户、经纪人等通过以资金、劳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相结合而形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经济服务组织。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扶持、能人带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组建河西村的大豆协会、肉牛协会、肉羊协会、特色经济协会。
通过产前订单、产中协调指导、产后统一销售,提高村民生产、经营、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2020年力争使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种协会,农民产业化增收提高10%。
具体组建形式如下:
一是依托农村专业大户创办。
充分利用农村专业大户懂技术、会经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带动力强的优势,由他们牵头成立合作组织,迅速实行规模化生产,加快了产业化格局的形成。
二是依托农村基层组织牵头组建。
村“两委会”成员,大多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对新技术,新项目接受能力强,此类协会影响大、发展快。
三是依托能人牵头领办。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善钻研的能人和“土专家”、“田状元”,他们对周围群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他们牵头组建的协会,起点高、速度快。
四是依托农技单位创办。
由乡政府引导,乡农技站牵头成立协会,为会员提供种苗统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等多项服务。
五是依托龙头企业组建。
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加工实力和市场营销经验,协会的成立,实现了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对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
六是依托乡镇供销社组建。
这些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的地域、场地及经营优势,开展农特产品的统一销售,对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土地流转经营
促进耕地规流转,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
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精心制定耕地流转规划。
根据本地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习惯、居住特点、耕地状况等,因村、因地、因户制宜,合理确定耕地流转的形式和时限,引导承包户流出耕地,调整结构,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市场化运作办法。
依托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储备库和信息服务网络,收集发布土地供求信息,进行项目推介,规土地流转程序,指导办理流转手续,协调各方经济利益。
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份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
具体流转形式:
现行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规定:
1、《中华人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七条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流转形式规定为:
转包、出租、互换、转让;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且第三十二条允许“其他流转方式”的存在。
2、《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
3、《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九条: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
4、《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
“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继续承包”,规定了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第五十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由于该条被规定在《土地承包法》的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中,因此应认为不适用于家庭承包的情形。
5、《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第五项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
第三十七条第二项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第五项、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除外。
另外,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了承包地的代耕:
“承包方将土地交由他人代耕不超过一年的,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
”尽管承包地的代耕被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一节中,但代耕通常发生在家族部、亲戚朋友之间,其目的主要是出于照顾或帮忙。
因此,代耕基本上是一种非市场行为,在此不予讨论。
综上,当前我国存在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
转包、转让、互换、租赁、抵押、入股、继承等。
二、产业发展规划
(一)加强主导产业建设
1、河西村的主导产业规划为奶牛业,继续加强这一优势主导产业的建设。
加快种植业主导型向畜牧业转移。
在河西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
对于耕地少,其它经济来源渠道狭窄的农户,鼓励其发展养殖奶牛,通过政府扶持和信贷等措施筹集资金,建立牛舍、青贮窖等设施,要坚持以质量和数量并进的方针,通过改良现有品种和外地购进优良品种,实现牲畜良种化。
规划近期奶牛数量要达到1500头,平均每户2~3只。
远期奶牛数量要达到6000头以上。
2、实行牲畜寄养制,鼓励牲畜少的散养户把自家牛羊寄养到牲畜多的养殖大户,实现集中化管理、规模化饲养,减少成本投入,提高集约化水平。
3、建立协会,规畜牧业订单合同,提高畜产品市场组织化程度。
通过订单畜牧业的方式,减少村民的市场风险,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让其成为村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加强农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提,农业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要紧紧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业增产、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农作物。
1、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根据近两年来的市场情况和当地的土地资源现状,应适当减少大豆的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向日葵、白瓜子、芽豆以及饲草的种植面积。
做大做强名优特新产品基地,形成粮经饲比例协调的三元结构。
2、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1)通过采取配方施肥、多施农家肥等措施,扩大“沃土工程”规模。
利用粮草轮作技术,定向深耕深翻措施,使田块逐步趋于平整,耕层不断加深,逐步培肥地力。
2)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渠系配套、农田水源井工程建设,扩大水浇地,节水浇灌地面积;推广耐旱品种,全面提高农田抗旱和抗涝能力,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加快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育农牧业知名品牌。
在生产中要严格按照标准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提高产量,保证品质。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经营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高。
4、加快推进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市场化运作步伐,大力营造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农牧业科技示基地建设,搞好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适宜市场和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
大力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农畜产品专业化交易市场,搞活流通。
鼓励支持建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牧业机械化程度。
(三)依托资源,大力发展乡村工业
根据当地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应积极发展以加工大豆、马铃薯、玉米和白瓜子为主的中小型企业,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来解决农产品在收购过程中的市场不稳定的问题,并通过转化增值来提高收入。
在短期要通过集体兴建和个人投资兴建等方式在河西村四组建设特色产业加工厂。
(四)饲草业
种植饲草饲料,推进饲草与肉乳的转换,提高出栏率。
加快粮食和秸杆的就地转化率。
坚持“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发展思路,引导农牧业向种养加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规划种植饲草料作物青贮玉米、紫花苜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青贮饲料,以满足畜牧业发展对精饲料的需求。
(五)特色种养业
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农牧业,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高效种养业,建设种养基地、绿色食品基地。
发展玉米等多种绿色食品,推广种植白瓜籽、芽豆等特色产品。
组建协会,形成规模,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
第八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道路交通
到2020年,完成红旗大街、胜利路的建设。
在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
对田间路铺垫砂石进行整修并建设农田防护林。
二、民用燃料
大力发展秸秆、稻草等这些原料丰富、取材容易的生物质能,以及清洁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开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并通过改革炉具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1、通过采取配方施肥、多施农家肥等措施,扩大“沃土工程”规模。
2、利用粮草轮作技术,定向深耕深翻措施,使田块逐步趋于平整,耕层不断加深,逐步培肥地力。
3、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修建水渠、打深水井、挖排水沟等方式,提高农田抗旱和抗涝能力,增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4、对有沟蚀现象的地块要采用填平和加固防护处理,在沟两侧植树种草以保护耕地,减少水土的流失。
四、能源利用工程
农村新能源主要包括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这几个方面。
现阶段农村能源应该多种形式并存,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农村能源的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河西村新能源利用主要实现“四位一体”工程,就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在全封闭条件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一体化。
这样既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问题,改善农民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化肥残留量和提高食品安全。
五、“一池六改”工程
要以沼气建设作为能源建设的突破口,配套增进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房工作。
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使太阳灶、太阳能淋浴和卫生厕所进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改水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解决好农村的安全用水、方便用水、牲畜用水的问题。
首先要集中资金解决村民自来水入户问题。
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求得各方面的援助,可以采取防寒管浅埋作保温的方式,争取在近期完成给水工程的建设,改水资金由农民自筹一部分,向政府争取一部分。
通过打新的水源井和供水配套设施建设,使河西村居民全部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改厕
坚持“户厕改造为主,公厕改造为辅”的原则,对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露天式厕所要全部取消,粪堆要全部迁到村外指定地点,统一规划,合理安排。
全面推广无害化厕所,户厕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新建公厕由村里协调给予适当解决。
全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改路
改路要坚持标准,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主干道后支道,逐步推进。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村公路建设。
——改厨
改变现有厨房设施,引入沼气作为厨房燃料,引入太阳能作为生活热水来源。
——改圈
将棚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