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5332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docx

九上化学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整理

姓名:

九上化学的第一讲开启化学之门

课时进度: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1.3怎么学习和研究化学

学习目标:

1.初步接触、了解化学学科的概貌;

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4.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5.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6.重要的几个实验(A.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B.铁的锈蚀和防护措施;C.有关蜡烛的探究;D.空气中氧气体积的测定;E.“铜绿”受热分解及与盐酸的反应;F.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及与食醋的反应。

知识概述(知识共分为三个等级:

A了解认识B理解记忆C理解掌握)

A了解认识

①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基础科学(1.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化学;2.化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化学还对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当前人类所面对的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依赖化学学科的发展。

②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1.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2.化学知道人类合理利用资源;3.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化学与环境保护措施(1.因大气污染而导致的环境问题;2.因固体垃圾而导致的环境问题;3.因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等直接排放而导致的水污染问题。

④“绿色化学”或“环境化学”(1.充分利用资源的能源,采用无公害、无毒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3.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的、和人类有好的产品;4.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转移到产品中,实现“零排放”。

⑤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世界万物仅仅100多种元素组成;2.各种物质都是有肉眼看不见、极小的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⑥物质的用途与制法(1.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认资源,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以物质之间转化的规律为基础,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生产人们生活的各种用品,拓展各种物质的适用范围,提高生活质量,也是重要课题。

⑦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1.运用科学的方法:

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研究2.为了简便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要使用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是等。

B理解记忆

知识点一:

氮气的性质与用途

①氮气的化学性质(1.氮气很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2.氮气在某些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例如氮气+氧气

氨气;氮气+氧气

一氧化氮。

②氮气的用途(1.用于合成氨肥;2.用于灯泡填充气;3.用于保护粮食、瓜果的保鲜;4.液氮用于医疗手术等。

③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氮气的性质决定氮气的用途,氮气的用途体现氮气的性质。

)”

氮气的性质

氮气的用途

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用作灯泡填充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

在高温高压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氨气

用于合成氨制氮肥

下,液态的沸点是-196℃

液氮用于医疗手术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物质用途体现物质性质”

知识点二:

空气的用途、成分及其主要物理性质

①空气的作用和成分(1.空气是天然资源,用于提供呼吸、作助燃剂等;2.空气的成分有: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

”和”可吸入颗粒”等杂质。

②空气的主要物理性质(1.在通常情况下:

空气无色、无味的气体;2.在0℃、

下,空气密度为

;3.在低温下,空气转变成蓝色的液体。

知识点三:

认识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

 

2.化学实验仪器的分类

(1)反应容器①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硬质玻璃管等)②垫石棉网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等)③物质与气体的反应(集气瓶)

(2)存放容器①广口瓶(存放固体药品)②细口瓶(存放液体药品)③滴瓶(存放液体药品)④集气瓶(短时间存放气体)

(3)取用仪器①药匙(粉末小颗粒固体药品)②镊子(体积较大大药品)③胶头滴管(吸取滴加少量液体)

(4)计量仪器①托盘天平(固体称量)②量筒(液体取用)、

(5)加热仪器:

酒精灯

(6)夹持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

(7)分离或加热仪器:

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8)其他仪器及配件:

玻璃管、乳胶管、橡皮塞等。

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节约原则

①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②未说明用量,按最小量:

液体__1-2_mL,固体__只需盖满试管底部____。

(3)处理原则

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②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

(1)用___药匙_____或纸槽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操作“一斜、二送、三直立”。

(2)用___镊子__取用块状或较大颗粒状固体,操作要领“一横、二放、三慢竖”。

4.药品的称量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质量

①称量时,两盘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称量物放在托盘天平的__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_右_盘。

②称量易潮解的药品时,应将药品放在_小烧杯_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③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一般为__0.1_g。

说明若仰视读数,则会导致“读小量多”;若俯视读数,则会导致“读大量少”。

5.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火焰可以分为__外焰___、__内焰__和_焰心___三部分,其中,__外焰__的温度最高。

②使用酒精灯时,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说明导致试管炸裂的一些原因:

①试管外壁有水;②试管接触焰心;③用冷水刷洗没有冷却的试管;④没有预热就直接加热;⑤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6.仪器的组装

根据实验选择仪器;有序组装(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检查装置气密性。

实验结束仪器的洗涤方法和标志:

内壁附着水均匀,既不成水滴,也不落下啊。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知识点四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知识点五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背会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

1.

原因:

为了描述和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方便,科学家使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元素、物质和化学反应。

2.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

如:

N表示氮元素

表示镁元素。

3.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符号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表示无组成的式子。

水。

4.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

如:

NH4HCO3

NH3↑+H2O+CO2↑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注意:

烟、雾和气的区别:

烟是小颗粒,雾是小液滴,气是以气态存在的物质。

知识点三:

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分

1.纯净物是由_一种__物质组成,如水、氧气等。

2.混合物是由_两种_或___两种以上_物质混合而成,如海水、空气等。

 

知识点四:

几个重要的实验

1.氨气受热分解实验

实验仪器:

见上图装置图

实验现象:

试管中白色固体减少,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结论: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碳酸氢铵

氨气

+水+二氧化碳

实验注意事项:

试管夹夹在三分之一处;加热前要预热;用外焰加热。

实验结束后先移出导管,在熄灭酒精灯。

2.铁锈的锈蚀与防护实验

 

实验仪器:

如上图。

实验现象:

铁丝表面出现红棕色物质;滴有红墨水的水倒吸进入玻璃导管,最终导致在导管中行成稳定水柱。

结论:

浓盐水加速铁丝锈蚀,消耗瓶中氧气和水蒸气。

(对比实验,证明铁锈锈蚀的条件)

试管1:

铁钉未生锈,试管2:

铁钉未生锈,试管3:

铁钉生锈,试管4:

铁钉生锈

结论:

铁生锈需要与氧气和水接触。

记录:

对比实验的关键现象:

 

3.有关蜡烛的探究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

1、取出蜡烛,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

切一小片蜡烛放于水中,观察其是否溶解与其在水中的浮沉

1、蜡烛是固体,能浮于水面,不能溶于水,无气味,硬度低。

密度低.

1、因为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能浮于水面

2、点燃蜡烛。

观察火焰各层

 

将火柴梗伸入火焰当中。

将干燥的烧杯和内壁被澄清的石灰水湿润的烧杯分别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

2、火焰分三层,最外层(外焰)最亮,最内层(焰心)最暗,烧过程中有黑烟产生。

火柴梗在火焰被烧焦的程度不一样,两边最黑,中间最淡。

干燥(冷)的烧杯内壁没有任何变化(带有小水珠),烧杯底部变黑(不将烧杯完全贴着蜡烛盖上,这个情况不成立)。

内壁带有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变混浊并附有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水珠挥发后杯壁仍混浊

2、由于火焰外层(外焰)接触氧气多,所以最亮,石蜡燃烧后产生含有二氧化碳的黑烟。

因为火焰的外层温度高,所以火柴两边被烧得最黑。

干燥烧杯底部因蜡烛燃烧不完全产生的烟将烧杯底部熏黑。

而带有石灰水的烧杯内壁中的石灰水与蜡烛燃烧后的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使杯壁变混浊,这些气体可能含有二氧化碳。

石灰水中的水份受热汽化变成水蒸气,再因空气温度不同受冷液化成小水珠。

(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与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

尝试用火柴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

可以点燃蜡烛

蜡烛熄灭时的白烟能燃烧(是石蜡的细微颗粒)

结论:

蜡烛可以燃烧,火焰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蜡烛燃烧时产生水与二氧化碳,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能燃烧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实验仪器:

如上图

实验原理:

燃烧法: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利用可燃物——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而无气体生成,因而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进而通过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红磷燃烧停止,慢慢白烟消失,等瓶内恢复到常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现象:

(1)红磷燃烧时发黄白光,放热并产生大量的白烟。

(2)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剩余气体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的性质。

注意事项:

红磷点然后快速伸入集气瓶中(或用白磷自燃);红磷燃烧结束要冷却后方可打开试管夹。

 

5.“铜绿”受热分解及与盐酸的反应

实验仪器:

“如上图

实验过程:

取用铜绿————点燃酒精灯———加热铜绿———盖灭就近疼———处理废渣废液———洗涤仪器———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现象:

绿色固体受热后变成了黑色固体,在试管璧上有水珠生成,并且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结论:

铜绿是一种绿色粉末状固体,受热分解后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铜绿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与盐酸的反应

实验过程:

取出铜绿———加入盐酸———处理实验废液———洗涤和整理仪器

实验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并且看到铜绿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实验结论:

铜绿能与盐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氯化铜和水。

铜绿→氯化铜+二氧化碳+水

 

6.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及在食醋中的反应

实验现象:

发出白色耀眼白光,冒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生成物的固体小颗粒),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

实验结论:

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镁具有可燃性;

镁+氧气

氧化镁

与食醋的反应

实验现象:

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并有明显的发热现象,镁条逐渐变细、变薄、变短,最后消失,所得液体呈无色。

实验结论:

镁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氢气镁+醋酸→醋酸镁+氢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