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531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docx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

【篇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

慢步行走。

弥望:

满眼。

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

美的姿态。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

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

第三部分(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1段)(2~3段)(4~6段)(7~10段)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

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轻轻”。

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

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

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

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

“森森”“淡淡”。

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

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

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

[板书]:

来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感受:

自由——(苦闷)

小结:

写作者夜赏的缘由。

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

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

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

脉脉(态)静态美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青雾:

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

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

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

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篇二: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

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

(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思考:

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

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

(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

第一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

“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二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

第四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

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

第七、八、九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

(1)写观荷缘起。

(情)(引子)

第二部分:

(2-6)写荷塘月色。

(景)(主体)

第三部分:

(7-10)写景中人。

(情)(尾声)

(细讲线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

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

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

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

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

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

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

(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

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

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

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

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

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

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七、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二、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

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

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

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

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

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

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

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

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

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3、小结

一问:

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二问:

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是悲凉,还是清新?

(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

清、静、悲凉。

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

【篇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朱自清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

慢步行走。

弥望:

满眼。

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

美的姿态。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

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

第三部分(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1段)(2~3段)(4~6段)(7~10段)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

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实处

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轻轻”。

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

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

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

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

“森森”“淡淡”。

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

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

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

[板书]:

来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感受:

自由——(苦闷)

小结:

写作者夜赏的缘由。

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

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