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能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466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能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清华能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清华能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清华能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清华能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能人.docx

《清华能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能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能人.docx

清华能人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那个时代的风骨,值得被历史铭记

中国历史内参

百家号01-1701:

54

不知道有多少观众看到《无问西东》片尾彩蛋被深深震撼到了,冯友兰、陈寅恪、朱自清、林徽因、沈从文、闻一多、王国维……

那些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各个领域的大家们,猝不及防的出现在了大银幕上。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璨若星河的一笔,一个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学子可以享受到的“待遇”简直想都不敢想:

国文老师是沈从文,英语老师是李赋宁,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数论老师是华罗庚……

这段彩蛋播出之后也引来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可见人们心中的情怀。

他们在过往的岁月中风骨卓绝的存在着,如珍贵的普通人一样努力生活、做出贡献,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位的出现都伴随了全场观众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们的风骨瞬间,令人感动,他们值得被人们铭记。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

浙江杭州府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

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安徽省庐州府舒城县三河镇(今属合肥市肥西县)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世代簪缨,为中华民国陆军名将。

194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历任财政部税警总团团长、支队司令、国民革命军师长、军长,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等职,并荣获中华民国四等云麾勋章、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美国丰功勋章以及中华民国青天白日勋章,身后获总统明令褒扬。

为抗战时期中国少数有留美背景的军事将领。

1955年遭台湾省政府指控涉入兵变案,长期软禁于家中寓所,直到1988年才获释。

虽然再经调查后认为他无罪,但尚未完全恢复名誉。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1886年1月20日,蒋梦麟生于浙江余姚。

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

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蒋梦麟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

在教育主张上,蒋梦麟认为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

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

主要著作包括自传体作品《西潮》、《新潮》、《谈学问》、《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等。

1964年6月19日,蒋梦麟因肝癌病逝于台北,终年78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015年恢复中国国籍。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马约翰(1882年-1966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厦门。

现代中国运动员、体育理论家和体育教育家。

清华大学教授,并长期任体育部主任。

曾任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拔委员会委员、田径委员会主席兼足球、运动法委员和全国选手总教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任,国家体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等职务。

他一生积极倡导、热情指导体育锻炼,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并广受尊敬。

著有《体育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

被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钱锺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锺书开始写作《管锥篇》。

1976年,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前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成员(1983年),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年),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陈省身先生是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他建立微分纤维丛理论,其影响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

创立复流形上的值分布理论,包括陈—Bott定理,影响及于代数数论。

他为广义的积分几何奠定基础,获得基本运动学公式。

他所引入的陈氏示性类与陈—Simons微分式,已深入到数学以外的其他领域,成为理论物理的重要工具。

先后发表过数学论文158篇、《陈省身论文集》4卷以及《陈省身文选》等著作。

曾荣获最高数学奖——沃尔夫奖,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美国科学奖,美国数学会奖等。

陈省身晚年致力于推进中国数学的发展,在母校天津南开大学创立了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并于2002年促成了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

2004年12月3日19时14分,陈省身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

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

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袁复礼(1893年12月31日-1987年5月22日)字希渊,是中国一位地质学家。

原籍直隶省安肃县孤庄营村(今属河北徐水)。

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曾中过秀才。

祖母彭氏出身于苏州名门世家,读过私塾,为供几个孙子上学,她先后到天津师范学校和]]奉天师范学校]]教书。

袁复礼1908年到1912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祖母的教养和期望对他影响很大。

1913年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今清华大学),1915年被保送赴美国留学。

192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1921年回国后担任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技师,1927年到1932年,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

1932年起出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1938年出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

1946年随清华迁回北京,出任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和系主任。

1952年起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1987年任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

袁复礼是中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

1922年参与创建了中国地质学会。

参与并领导了由斯文·赫定发起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大批爬行动物化石,获瑞典皇家科学院“北极星奖章”。

他还是中国考古事业的先驱之一,与安特生一起开展了“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

袁复礼从事地质教育6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74名学部委员中,有29位出自他的门下。

他与其弟弟前北京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敦礼,被中国文化教育界尊称为“袁氏三礼”。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蒋南翔(1913年9月7日-1988年5月3日),中国教育家,江苏宜兴人。

1929年入江苏镇江中学。

1932年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曾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北平市学委书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江局青委委员、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党团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委书记,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部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青委书记。

1949年起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副主任、团中央书记处副书记。

1952年11月至1966年6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其间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65年1月至1966年7月任高等教育部部长。

曾担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务。

曾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