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439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6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docx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深圳宝安区新城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对于该图象的理解,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B表示铁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铁一定有剩余锌可能有剩余

③反应结束后消耗的稀硫酸质量相等

④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⑤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A.①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④⑤

2.下表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其中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aCl2溶液

HCl

滴入碳酸钠溶液

B

CO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NaOH

Na2CO3

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

CuO

Cu

加足量稀盐酸,充分搅拌后再过滤

 

A.AB.BC.CD.D

3.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

向pH=2的盐酸中加水稀释

C.

向一定量的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

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4.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为酸性

B.b点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

D.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

5.如图以稀硫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盐

B.图中涉及到置换、复分解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C.图中能生成盐的反应包括②③④⑤

D.若X溶液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BaCl2

6.下列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中,正确的是

A.除去CO2中少量的SO2用烧碱溶液

B.除去NaNO3溶液中少量的Na2CO3用稀盐酸

C.除去CO中少量的CO2用澄清的石灰水

D.除去CuSO4固体中少量的Fe粉用水溶解后过滤

7.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分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

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

B

分别取少量液体,各加入二氧化锰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

取一个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D

分别取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

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水

 

A.AB.BC.CD.D

8.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液中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则:

①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

②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

③若溶液甲是蓝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Cu(NO3)2和Zn(NO3)2

④若溶液甲是无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可能有Zn(NO3)2、一定没有Cu(NO3)2

⑤向固体乙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

9.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铜、碳酸钠、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

②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C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9g;

③在19g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

④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B.实验①可以确定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铜

C.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D.步骤③生成的气体质量不可能是4.4g

1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O(CO2)

氧化铜

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B

FeCl2(CuCl2溶液)

过量铁粉

搅拌、过滤

C

CuO(炭粉)

不用外来试剂

在空气中灼烧

D

Cu粉(Fe粉)

足量稀盐酸

过滤、洗涤、干燥

A.AB.BC.CD.D

11.某同学欲从量筒中倒出部分液体,他先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4ml,则他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A.等于16mlB.大于16mlC.小于16mlD.不能确定

12.t℃时,Na2CO3溶解度为Ag,现有饱和Na2CO3溶液(100+A)g,溶质质量分数为a%,向该溶液中投入无水碳酸钠Ag,静置后析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Bg,加水使晶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a%,则加入水的质量为()

A.(100+A)gB.100g

C.

gD.(10-A·a%)g

13.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蓝色溶液B中阳离子只有Cu2+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一定有NaCl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NaNO3、CuCl2和Ca(NO3)2

14.有四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AgNO3、BaCl2、K2CO3和Mg(NO3)2溶液,仅利用下面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HCl、Na2SO4B.NaCl、HNO3

C.HNO3、Ba(NO3)2D.NaCl、NaOH

15.下列四个图像反映了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错误的是

A.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HCl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曲线

C.等质量的Mg粉和Fe粉与足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硫酸溶液稀释过程中pH的变化曲线

 

A.AB.BC.CD.D

16.下列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CuSO4、BaCl2、H2SO4

B.Na2CO3、Ca(NO3)2、HCl

C.Na2SO4、KNO3、HCl

D.FeCl3、NaOH、KMnO4

17.南京大学课题组研制出ZnGa2O4催化材料,实现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

下列有关ZnGa2O4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材料B.含有2个氧分子

C.对碳循环利用有积极意义D.Ga、O元素质量比为1:

2

18.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常温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D.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19.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具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

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C.

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连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

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20.现有一包由6.5g锌、5.6g铁、6.4g铜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烘干,测得滤渣中含有三种物质。

则滤渣的质量可能是(  )

A.49.6gB.34.8gC.32.7gD.18.5g

21.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A.AB.BC.CD.D

22.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

B.

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

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D.

向久置空气中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氯化钠质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

23.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2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Ca2+CO32-SO42-B.H+Cl-NO3-OH-

C.Na+K+Cl-NO3-D.Na+NH4+NO3-OH-

25.实验室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

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4%B.46%C.50%D.55%

二、实验题

26.“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

从宏观进入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图1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填序号)_________;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出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

(2)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

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图2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

根据图3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分析推

,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

A其水溶液能与氢氧化铜发生反应B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D其水溶液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7.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重要的科学方法,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某同学欲配制

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1)上述操作中错误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该同学用图A所示操作实际称得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g(

以下用游码),最终该同学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或“无法确定”).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不能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任写一条)

(3)某兴趣小组同学课后设计如图丙所示创新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请你说出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任写一条)

(4)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一般思路是:

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_________的差异,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2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1)如图所示,让瓶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先向广口瓶中加入A的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膨胀;再向广口瓶中滴加B中的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又缩小,如此重复操作,气球可以反复膨胀和缩小。

则:

①分液漏斗A中可能是_____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分液漏斗B中可能是_____溶液。

(2)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有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

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甲:

浓硫酸,①:

水;乙:

稀硫酸,②:

碳酸钠

B甲:

水,①:

氯化钠;乙:

稀盐酸,②:

C甲:

水,①:

氢氧化钠;乙:

稀硫酸,②:

D甲:

水,①:

生石灰;乙:

稀盐酸,②:

氢氧化钠

 

29.现有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发生装置选___________,若用C装置收集O2并长时间保存,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某小组同学将棉花团投入水槽中,发现溶液为墨绿色,摇晃水槽,又变成紫红色,可能是生成了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的缘故。

(3)为进一步研究KMnO4制氧时的失重率,某小组查阅了如下资料,回答:

(资料卡片):

1、反应中固体失重率为O2与KMnO4质量比;

2、研究表明,KMnO4受热分解时,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a、KMnO4

K2MnO4+K2Mn4O8+O2↑(失重率约为13.5%)

B、KMnO4

KMnO2+O2↑(失重率约为20.3%)

①取8.0gKMnO4,加热使之完全分解,生成O2的质量可能为___________

A.0.81gB.1.08gC.1.42gD.1.63g

②在43.9℃~377.9℃范围中,KMnO4的失重率为18.0%,结合资料分析,在43.9℃~377.9℃范围中,KMnO4分解反应主要以_______________(填“a”或“B”)为主。

30.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加热,则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并测定某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质量减少了a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实验前先通CO后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实验结束时待装置冷却后再关闭K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

装置B的质量增加且_______;

(5)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____b(填“>”“=”或“<”);

(6)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______装置(填“甲”“乙”或“丙”)

31.如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_____。

(2)B实验中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

(3)C实验过程中,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时,停止加热。

用提纯的精盐配制100g7.5%的生理盐水,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操作有误,如取水时俯视读数

③烧杯中有水

④称量时精盐和砝码放反了

⑤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4)D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根据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分析:

①锌的活动性比铁的活动性强,等质量的金属,锌反应的时间短;②由图示可知:

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硫酸均反应完;由方程式分析,二者反应结束后,可能金属都有剩余,也可能锌恰好反应完,铁有剩余;③由图示可知:

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硫酸均反应完;④由方程式分析可知:

相等质量的铁和锌与硫酸反应,铁生成氢气多;⑤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的总质量-气体的质量-不溶物的质量,图示中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但剩余的不溶物的质量不同,所以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不相等。

【详解】

①锌的活动性比铁的活动性强,等质量的金属,锌反应的时间短,故正确;②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每56g铁生成2g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每65g锌反应生成2g氢气;由方程式分析可知,二者反应结束后,生成相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金属的质量不相等,可能金属都有剩余,也可能锌恰好反应完,铁有剩余,故正确;③置换反应是金属置换酸中的氢元素,所以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硫酸质量相等,故正确;④由方程式分析可知,二者反应结束后,生成相等质量的氢气,故正确;⑤由方程式分析可知,二者反应结束后,生成相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金属的金属不相等,所得溶液的质量一定不相等,故错误。

【点睛】

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图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B

解析:

B

【解析】

A、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是新的杂质,违背除杂原则,错误;B、氧气与灼热的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能除去氧气且不引入新的杂质,正确;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违背除杂原则,错误;D、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违背除杂原则,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D

解析:

D

【解析】

A、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铁和硝酸镁不反应,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减小,图像中表示溶液的质量增大,错误;B、向pH=2的盐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减弱,pH值增大,但不会大于7,错误;C、向一定量的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生成的氢氧化铜会与溶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等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氢氧化铜沉淀,与图像不符,错误;D、向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滴加同浓度的稀硫酸,横坐标是硫酸质量,在硫酸量不足是产生氢气多少跟硫酸质量有关,硫酸加入到一定质量时铁反应完,最终镁产生氢气质量大,与图像相符,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该实验是把碱氢氧化钡滴加倒硫酸中,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a点时溶质没有减小到最小,所以剩余硫酸溶液显酸性,是正确的叙述;

B选项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零,说明氢氧化钡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是正确的叙述;

C选项c点时氢氧化钡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钡,不是硫酸,故叙述是错误的;

D选项因为b点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没有硫酸与之反应生成沉淀,故两点生成的沉淀质量相等,是正确的叙述。

故答案选择C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的通性主要有①跟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②跟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③跟金属氧化物反应;④跟某些盐反应;⑤跟碱起中和反应;分析图示的物质种类可知X是盐类物质,说法正确;

B、依据置换、复分解两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可知镁与硫酸的反应是置换反应,酸与碱、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C、依据酸的共性可知金属与硫酸、碱与硫酸、盐与硫酸、金属氧化物与硫酸都可生成盐类物质,所以图中能生成盐的反应包括②③④⑤,说法正确;

D、依据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可知氯化钡和硫酸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氯化钡和氢氧化钙不能反应,说法错误;

故选:

D。

6.C

解析:

C

【解析】A.CO2和SO2都与烧碱溶液反应;B.Na2CO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C.CO2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反应,能达到除杂目的;D.CuSO4能溶于水,Fe粉不溶,加水溶解、过滤后,再将溶液蒸发结晶才能得硫酸铜固体;选C

点睛: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A

解析:

A

【解析】

A、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区别不明显,不能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向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中有气泡冒出,水中没有,能达到实验目的;C、用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气体能被压缩,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能达到实验目的;D、向碳酸钠溶液和水中分别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水,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8.D

解析:

D

【解析】

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液中加入铜粉和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然后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但都不与硝酸铝反应,即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铝、硝酸锌,固体中一定有银。

①当锌粉较多,只有锌与硝酸银发生反应且有剩余时,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Cu和Zn,当锌的量较少时,一定有银,铜和锌不确定,①正确;②由于锌一定能反应,故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正确;③若溶液甲是蓝色,说明溶液中有硝酸铜,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Cu(NO3)2和Zn(NO3)2,正确;④若溶液甲是无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Zn(NO3)2,一定没有Cu(NO3)2,错误;⑤向固体乙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锌有剩余,硝酸银一定被反应完,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铜没有参与反应,溶液中一定没有Cu(NO3)2;故选D。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由于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碳酸钙、硫酸铜;由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C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9g,在19g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说明白色沉淀C是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的混合物,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是过量的,所以B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钡,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B中含有氯离子,但是加入的氯化钡引入了氯离子,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钠,不会影响实验现象,所以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详解】

A、通过推导可知,加入的氯化钡引入了氯离子,白色粉末中不一定含有氯化钠,错误;

B、通过推导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碳酸钙、硫酸铜,正确;

C、通过推导可知,无色溶液B中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钡,正确;

D、通过方程式:

BaCO3+2HCl=BaCl2+H2O+CO2↑,可以看出,生成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钡19.7g,而沉淀为19g,正确。

故选A。

10.A

解析:

A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