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348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docx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汤敏

 

摘要

 

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南北贸易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相适应,南北贸易理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从几个侧面来介绍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进展。

南北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不平等交易问题。

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现存的交换关系本身就存在着对南方发展极其不利的因素。

本文的第二节将介绍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看法。

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引起了人们对研究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兴趣。

本文第三节将介绍从70年代后期以来该专题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的研究成果。

最后,我们将介绍经济学家对东亚经济发展经验的看法,特别是对东亚经验能否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的不同意见。

 

引言

 

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已占他们出口总值的40%。

南北贸易,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南北贸易的发展并没有缩小南北之间的差距。

对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别越来越大。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少数新兴工业国家乘战后国际贸易大发展的东风,迅速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而另一些国家则几十年如一日,至今还在生存线上挣扎。

还有一些国家正在摩拳擦掌,争取能赶上历史发展的下一班车。

经济的现实引起了人们对南北贸易理论的兴趣。

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问题。

由这些理论所引伸出的政策建议也主要适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南北贸易则是在从经济结构到生产方式甚至自然环境都有着极大差异的国家间进行的。

探讨不同经济结构间的贸易特点以及提出一套与此相适应的政策建议,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事实上从50年代初期起就有一批经济学家致力于这项工作。

从50年代开始的关于南方贸易条件恶化的探讨到70年代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辩论都曾对南北贸易理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一系列新发展,使人们对南北贸易的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经济学家们力图用更严格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南北贸易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南北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侧面介绍南北贸易理论的一些新进展。

首先我们介绍南北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平等交易问题。

接着我们将侧重于经济学文献中的关于出口扩张与经济成长的关系。

最后我们将介绍经济学家们对东亚经济的发展经验能否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看法。

一、不平等交换问题

为什么南北之间的经济差别越来越大?

原因很多,有历史上的原因,政治上的原因,自然条件上的原因等等。

但经济学家更注重于经济系统的内在原因。

人们一直在怀疑是不是现存的交换关系本身就有着对南方发展的极其不利的因素。

如是,又应该怎样解决。

从50年代起,一些经济学家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在这一小节里,我们先概述一下传统的不平等交换理论,然后介绍这些理论在80年代的一些发展。

1.1传统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50年代初期普雷比什(RaulPrebisch)〔1〕与辛格(H.W.Singer)〔2〕首先阐述了南方的贸易条件(即南方国家进出口品的比价)会不断恶化的观点。

在他们之前,人们一般认为南方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北方出口的制成品价格应不断上升。

这是因为初级产品的生产依赖于土地,自然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且还有报酬递减的趋势。

因此从长期来看,这些产品的价格应上升。

反之,制成品则因大规模生产的缘故成本应不断下降。

普雷比什考察了从1870到1930年英国对外贸易的比价,他发现南方出口的初级产品的比价实际上在下降。

他还发现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善了他们的工资收入和资本利润。

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初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降低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

因此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南方国家的经济状况反而会恶化。

普雷比什后来成为第一任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秘书长,在他以及其他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南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对南方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普雷比什解释为发达国家有着强大的工会组织。

在经济繁荣时劳动者的工资会上涨,而经济衰退时,由于工会的保护,工资也不至于下降。

发达国家中还有着强大的垄断组织,他们可以操纵价格,把价格保持在一个高水平。

反之,初级产品的一般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

再加发展中国家的工会组织一般都较弱,这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能是降低产品的价格。

普雷比什在他的另一些文章中〔3〕用收入弹性来进一步地解释南方的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

他认为初级产品的收入弹性一般都小于1,这也就是说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

随着北方国家收入的提高,他们对南方产品的相对需求就会越来越少。

但另一方面,南方的生产力的增长又迅速地扩大了初级产品的供给。

其结果只能使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跌。

普雷比什一辛格的理论对制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有着指导意义。

根据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各个国家应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的不同,发挥其所长,通过国际交换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国际分工使资源和生产力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各国都会从这样的分工中得到好处。

但根据普雷比什-辛格的理论,南方国家会在这样的国际分工中受损。

南方国家要彻底解决不平等贸易总是唯一的出路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任务是两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成果。

普雷比什-辛格的理论为早期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伊曼纽尔(ArghiriEmmanuel)[4]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南北之间的不平等交换问题。

她认为南北之间的不平等交换来自于南北之间的工资不平等。

事实上,南北的工资差异有不断扩大的倾向。

根据联合国的资料,1970年南北方的平均每小时工作的工资比为1:

4.8,到了1978年这一比率又上升到1:

8.1[5]。

伊曼纽尔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的。

第一,与普雷比什类似,北方国家有着不断扩大的工会组织,而南方的工会不是不存在就是不起作用。

第二,南北间的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但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因此资本的报酬在南北方应相等。

他认为北方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北方的劳动者的工资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一方面北方的高工资形成了高消费,而强劲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刺激生产的扩大与技术的进步,从而进入了经济成长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南方的低工资导致了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南方处在越来越恶劣的贸易环境下。

他的一条政策建议为南方国家应对出口品加税,人为地提高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

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W.ArthurLewis)的模型[6][7]引入了第三类产品棗食品,从而开辟了解释南北不平等贸易的另一途径。

他的思想可以简述如下:

假定北方以生产和出口制成品为主,南方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南北双方都生产食品。

在自由贸易的假设下南北间的食品价格应相等(运输费用假设为零);又假设南方食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北方的食品劳动生产率。

在刘易斯的模型中,产品的价格最终决定于食品以及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即使南方初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成长与北方一样,初级产品的价格也会低于北方制成品的价格,从而造成南方的贸易条件恶化。

尽管刘易斯得出了与前面所述作者的南方贸易条件恶化的相同结论,但从刘易斯的模型出发,南方的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食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低下,所以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才是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才是的最根本的办法。

1.2不平等交换与发展理论

进入80年代以来,不平等交换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198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芬德利教授(RonaldFindlay)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贸易中的贸易条件与均衡增长”[8]的文章。

在这篇文献中,芬德利把贸易条件的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联系起来。

他用了索洛(Solow)的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来描述北方国家的经济状况,用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模型来描述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还用了约翰逊(Johnson)的贸易条件理论把不平等贸易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这篇文献的特点在于它集合了几家之长,给研究不平等贸易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

芬德利的主要观点如下:

从短期来看,国际间的贸易均衡决定于对南北的出口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北方国家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决定于经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调整过的劳动力的增长率,即所谓的“自然增长率”。

南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则依赖于南北的贸易比价,即贸易条件。

在短期内,如果对南方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南方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从而南方的国民经济就可以快速增长。

反之,如果南方出口产品生产过剩,则南方的经济增长率就要降下来。

从长期来看,北方的技术进步或是投资增加均能增加北方人民的人均收入,同时并不影响贸易条件。

也就是说南方国家并不为之受损害。

但是,南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增加或投资的增长都可能会引起贸易条件恶化,最终反而造成人均收入下降的后果。

这一结论与普雷比什的结论很相似,但放弃了普雷比什的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因北方工会强大的假说。

从芬德利的结论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政策建议。

首先,在国际贸易中,需不需要保护贸易是一重要的政策选择。

根据芬德利的模型,保护贸易对北方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这是因为北方的增长率是由自然增长率所决定的。

保护贸易对此并没有影响。

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是北方的最佳政策。

反之,南方国家的保护性关税,出口加税等可以改善其贸易条件,从而加快南方的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适度地保护贸易符合南方国家的利益。

第二,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南方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北方的增长率,称之为北方为南方“增长的动力”(EngineofGrowth)。

根据芬德利的模型,北方的增长能造福于南方,只有当南方能改善它的贸易条件才行。

不然南方并不能分享北方增长的好处。

基格尔和伍顿(KiguelandWooton)[10]更进一步地考虑了南方的最优关税问题。

沿着芬德利的思路出发,萨维德拉椑锿吲禇伍顿(Saavdra-Rivano-Wooton)[11]把南北方的资本和人力流动因素引入了模型。

他们证明了北方国家有可能从国际间的资本和人力流动使人均收入增长。

南方国家则有可能从人力向北方流动中受益,但从资本向南方流动中受损。

这是因为北方对南方的投资会增加对北方产品如投资品的需求,从而抬高北方产品的价格。

贸易条件的恶化最终会降低南方的经济增长率。

1.3递增规模经济与南北不平衡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在常数规模经济或是递减规模经济的假设下讨论的。

70年代末期,一批经济学家开始有系统地探讨在递增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见本书中杨小凯,王建业文中的有关叙述)。

南北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为双方的技术差异特别大。

规模经济问题无疑是南北贸易的又一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重要的南北贸易模型。

他们的共同特点为考虑了规模经济的影响。

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之一。

克鲁格曼(PaulKrugman)〔12〕用规模经济的理论解释了南北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在克鲁格曼的两个国家(南与北)、两种产品(制成品和农产品)、两种投入(劳力与资本)的动态模型中,以劳力与资本为投入的制造业有着由外部经济所引起的递增规模经济效益。

而仅以劳力为投入的农业则为常数规模经济。

资本的积累与投资来自于制成品工业的利润。

在发展的初期,南北方均生产两种产品。

但由于某种原因,北方有着相对多的资本投入。

这样北方就可能多生一些制成品。

因规模经济的原故北方会有较高的利润。

利润又转化为投资,从而进一步地扩大制成品的生产与出口。

南方的制成品生产则遭到两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是本身的资本不足,另一方面受到北方制成品进口的竞争。

因此南方会生产多一些农产品。

这样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循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最后可能产生3种结局:

(1)南方仅生产与出口农产品。

北方生产制成品与部分农产品,出口制成品。

(2)南方仅生产与出口农产品,北方仅生产与出口制成品。

(3)北方生产与出口制成品,南方生产农产品与部分制成品。

显而易见,不管哪种情况发生对南方都很不利。

如果把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也考虑进去,克鲁格曼的模型还可以解释列宁的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理论。

他的观点可以表述如下:

资本的积累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只是在北方内部进行的。

北方的对外扩张只是通过外贸出口进行。

这时期的特点为列宁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当北方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制成品工业的扩张,把劳动力从农业吸收到制成品生产上来了。

生产的扩张就会造成劳力的不足。

北方的工资就会上涨而资本的报酬就会下降。

这时资本就会向外寻找出路。

这一时期的特点为列宁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

北方的强大工业和高利润使北方工人的工资大大超过了南方工人的工资,形成了所谓的“工人贵族”。

把克鲁格曼的模型稍加扩展后,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解释部分发展中国家先富起来的现象,如人们常说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达特(A.K.Dutt)〔13〕进一步地发展了克鲁格曼的思想。

他把克鲁格曼的外部经济问题具体解释为把人们生产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经验转变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他指出,北方国家通常生产和出口一些需要先进的技术,复杂的工艺过程和严密的组织管理的产品。

人们在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能进一步地积累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南方国家则只生产那些较低技术水准的产品。

生产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简单地重复。

与克鲁格曼的结论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方的经济上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

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里,达特〔14〕把国际示范(InternationalDemonstration)的影响引进了南北贸易模型。

所谓国际示范影响指的是北方的消费形态通过电影、电视、书报等传播到南方,使南方也部分地形成了超越他们收入水平的消费习惯。

国际示范的作用使南方增加了对北方奢侈品的进口。

高消费的形成又降低了南方的投资率。

长此以往,南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减慢,最后形成南北方之间巨大的经济水平差距。

二、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

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特别是新兴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引起了人们对研究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兴趣。

从70年代后半期起,不少经济学家系统地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来探讨这两者间的关系。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与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战略的优劣与否联系着的。

一般认为出口扩张有如下的正面影响。

第一,出口产品的生产一般具有较高的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从而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第二,市场的扩大可以更充分地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以及提高生产能力的利用率。

第三,国际竞争的压力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的更新和产品的换代。

第四,出口的扩张不但能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外汇短缺的瓶颈,信用的建立还能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金市场。

第五,对于大部分的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的扩张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有关这些方面的文献,想必国内的读者已经比较熟悉,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关于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成果以及一些对出口扩张政策的不同意见。

2.1一些有关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EmpiricalStudy)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可是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越来越理论、抽象化。

实证研究却发展得很慢。

有一些著名的国际贸易学家的倡导下,实证研究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理论上,出口的扩张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已经被许多模型所描述。

但现实世界比理论模型复杂得多。

出口扩张会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什么条件下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这些问题仍需用实际资料来验证。

1977年,迈克利(MichaelMichaely)在《发展经济学期刊》(JouralofDevelopmentEconomics)发表了一篇名为“出口与成长的实证研究”的文章。

〔15〕他从全世界41个发展中国家1950-1973年的宏观资料中发现,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内总产值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

特别是对于人均300美元以上的23个国家来说,其相关系数达到0.523(1%的置信度)。

但是对于人均收入300美元以下的18个国家来说,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则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他的结论为:

只有当该国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时,出口扩张才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著名的国际贸易专家,世界银行顾问巴拉萨(Balassa)则从另一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

〔16〕他把11个新兴工业国家与地区的数据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时段为从1960年到1966年。

在这期间,除台湾、南朝鲜、新加坡外,其他的新兴工业国主要还是执行进口替代策略。

另一时段为从1966年到1973年。

在这期间,绝大部分的新兴工业都开始实行出口导向政策。

巴拉萨发现,第二时段中的出口增长与国内产出减去出口值的相关系数有显著改善,从0.482上升到0.765。

出口增长与制成品的增长的相关系数也从0.178提高到0.8。

他的结论为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远大过进口替代的影响。

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南朝鲜、台湾不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则他们的GNP会分别降低37.4%与25.1%,人均GNP会降低42.5%与32.6%。

费德(GershonFeder)〔17〕的实证研究是建立在一个复杂的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的。

在他的模型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可以分解成几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这些因素为:

总投资增量,劳动力投入增量,资源配置从非出口品转到出口品以及出口品生产对非出口品的外部经济影响。

对于后者,他解释为出口工业引进新的产品,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更高的管理水平等,这引起都可以对国内的非出口工业起着一定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有些因素如管理人员等还可以直接转移到非出口部门来。

他用31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从1964年到1973年的数据得出:

出口每增长10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长2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增量的贡献为39%,劳力增量的贡献为24%,资源重新配置的贡献为10%,外部经济的贡献为17%,其他为9%。

以上的文献都是用宏观的资料得出他们的结论的。

陈和唐(T.ChenandD.P.Tang)〔18〕则用微观的资料来支持出口导向战略。

他们考虑的问题是:

是不是外向型企业比内向型企业更有效率?

他们把台湾地区的132个电子企业分成两组:

一组为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56个)。

这些企业在建立时就与有关部门定了合约,其产品仅供出口。

他们称这组企业为出口导向集团。

另一组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受出口的约束,既可出口,又可在本地销售(39个),称之为进口替代集团。

以1980年为例,在进口替代集团的39个企业中,有21个企业在台湾本地销售了50%以上的产品。

他们发现在几乎是同样的宏观条件下,由于出口导向集团受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他们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进口替代集团高6个到11个百分点。

对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有持怀疑态度的。

波特(Porter)在迈克利的41个国家中去掉了7个出口扩张最快的国家后,余下的34个国家的出口增长与国内总产值的增长就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了。

巴恰(EdmarBacha)〔19〕批评了人们常用的有关出口与国内总产值之间的线性假设。

因为这个假设隐含着没有国内积累限制的假设,而国内积累的限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一些作者还指出费德的结论也是根据新古典主义的常数规模经济的假设得来的。

这就排除了规模经济的影响。

在递减规模经济中,出口扩张过快会造成效率的损失。

2.2对出口扩张政策的一些不同看法

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出口导向政策获得成功的例子使人们对贸易的作用充满了希望。

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每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荐的药方也是增加贸易。

然而,世界上靠发展贸易取得成功的国家仅有那么几个。

南美的一些国家还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增加出口恐怕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换个提法,在什么条件下走出口发展的道路会有成效,而在另一些条件下,盲目地增加出口反而会误事。

这些应该是经济学家们以至政治家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8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的激烈变动,以美国为首的北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都使得南方国家,特别是处在起飞阶段的南方国家处在非常严峻的环境中。

南方的出口主要是集中在原材料以及一些劳动密集性的制成品上,大规模地扩大出口在实行上有着许多困难。

鉴此,一些经济学家在认真探讨出口扩张的副作用以及解决的办法。

泰勒(LanceTaylor)〔20〕指出:

在现代社会里,每个国家几乎不可能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

特别是对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源的缺乏,技术的落后更需要国际间的交换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可是这又可能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泰勒举出了不同的国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矿产品(包括石油)出口国: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个别矿产品,如石油的出口能带回大量的外汇,从而带动投资的增长,但对那些非贸易品的生产来说,因国内的供给能力有限而需求的增长又不能从国际市场中得到,其国内价格就会迅速上升。

房地产,建筑业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化,国内的资源,如劳力、资本等,就会从出口品生产中抽出而投入非贸易品的生产中去。

最后导致其它工业的萎缩。

粮食出口国:

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出口食品为主。

例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阿根廷以出口小麦、牛肉为主,哥伦比亚以出口咖啡为主。

食品的国际价格坚挺会使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村收入增加。

而贫穷国家收入的增加产生首先会用来增加食品的消费。

最终导致食品的出口下降。

因此即使在最好的出口环境中,该国的外贸收支平衡也难以改善。

有着农业生产滞后的国家:

农业的情况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例如,某国要种原因工业加快了发展速度。

工业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部分新增的劳动力会把他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食品消费上。

如果农业生产不能及时地增加供应,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食品价格的上涨会推动工资上涨以及生产费用上涨,最后导致价格的全面上涨。

因此除非停止工业的增长或是很快地增加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的动荡将不可避免。

石油进口国:

石油价格的上涨显然对石油进口国不利,对那些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则更大。

能源价格的上涨最终一定会导致最终产品的价格上涨。

如果名义工资不变,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会下降,从而总需求下降。

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供给的变化。

开工不足,投资意向减弱,最后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缓慢。

这也就是典型的“滞涨”现象。

在“滞涨”的经济环境中,典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会失效。

南方出口扩张的最大障碍为北方的需求有限。

但甚至在北方迅速增加对南方产品的需求时,也可能导致南方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

著名经济学家阿罗(K.J.Arrow)在评介联合国关于南北关系的一个项目报告“技术、国内收入分布以及南棻惫叵怠笔碧岢隽松鲜隹赡苄浴0⒙拗赋觯喝绻桓龉揖弑赶铝?

个条件:

一、出口品为劳动密集型生活必需品。

二、劳动力供给对实际工资的变化十分敏感。

三、人民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品消费。

那么北方对该国的出口品需求的增加可能反而引起该国的实际工资下降及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原因是:

一开始,北方需求的增加会造成该国出口品的价格上涨。

因为此出口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生产的增加就会导致实际工资的增加。

而又因第二个条件,实际工资上扬吸引了很多人加入了工作的行列。

然而工人的工资收入又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工作人数的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这时,或者大幅度地减少出口,或者降低国内需求。

换句话说,该国的出口增加只有在实际工资下降以及出口品的国际价格下降才能达到。

在阿罗的假设条件下,扩大出口可能反而对南方国家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阿罗的3个假设条件是符合或接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的。

这也就给人们敲了警钟,一味地增加出口,最后可能反而适得其反。

可惜阿罗的思想并没有模型化和给予严格的证明,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很大注意。

无独有偶,哥伦比亚大学的齐齐涅斯基(GracielaChichiniski)教授研究了南北贸易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