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323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 鲁教版必修3.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第1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重点)3.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范围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风力沉积→黄土覆盖。

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地表破碎。

(3)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对当地

②对下游: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易错警示] 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

2.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特殊

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黄土质地特殊

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较坚实,遇水容易分散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人为原因

①人地矛盾突出:

生产力水平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减少。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轮荒制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露天开矿;无计划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③破坏植被:

农业垦荒规模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易错警示] 轮荒不同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中的轮作。

轮荒是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已盛行的一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一种粗放的、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采取开荒—耕种—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抛弃—迁移—开荒的耕作过程。

轮荒加剧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①合理利用土地。

②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2)综合治理的原则

①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②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③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3)具体措施

①工程措施。

固沟工程

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防护林——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护坡工程

在缓坡地段,封坡育林育草与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保塬工程

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物措施

[易错警示]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是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关键。

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经济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以“脱贫”为中心。

[自主诊断]

(1)水土流失问题主要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

(  )

(2)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相同。

(  )

(3)轮荒耕作制度与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相似。

(  )

(4)现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

(  )

(5)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都应退耕还林还草。

(  )

【提示】 

(1)×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3)√ 轮荒耕作制度与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相似,它们都是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其过程是开荒—耕种—弃荒—易地开荒。

(4)× 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如乱砍滥伐、滥垦、破坏植被等。

(5)× 黄土高原地区,凡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必须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

[合作探究·攻重难]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

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

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他(省委书记乔伯年)出生在那里,闭住眼也能看见故乡一年四季的景象。

——路遥《平凡的世界》

【思考交流】

(1)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

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 

(1)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制约当地的农业和其他各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归纳总结] 

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并且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

两类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

地形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

土质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气候、气象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能力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拓展延伸】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分布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三大特点。

分布:

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明显,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区等各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1.读我国某景观图,回答

(1)~

(2)题。

【导学号:

17952084】

(1)图中所示地区应为我国(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

(2)该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是(  )

A.地表物质长期风化的结果

B.流水冲积作用的结果

C.风力沉积的结果

D.内力作用的结果

(1)B 

(2)C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地表沟壑纵横,可以判断为黄土高原。

(2)题,该地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为黄土,是风力搬运途中物质沉积的结果。

]

2.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

17952085】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

黄土高原某地区1980年以前工业结构示意图

(1)简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简述水土流失的危害。

(3)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中落后的耕作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把原来的林草植被破坏殆尽。

目前,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的触发机制是________。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水土流失的危害可结合教材知识来回答。

当地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有轮荒、开垦陡坡等。

另外,不合理开矿也是目前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 

(1)自然原因:

①地貌形态不稳定,黄土具有易侵蚀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①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毁掉了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②不合理利用土地。

(2)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3)轮荒、开垦陡坡 开矿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交流】

(1)图中梯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什么地形区?

该区治理措施还有什么?

其作用是什么?

(2)在塬面上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哪些?

其作用是什么?

(3)在沟谷地带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分别是什么?

其作用又是什么?

【提示】 

(1)黄土坡(缓坡)。

封坡育林育草(生物措施)(陡坡)。

作用: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证生产,增加收入。

(2)工程措施:

平整土地;生物措施:

营造护田林网;农业技术措施:

喷灌、滴灌,节约水资源。

作用:

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3)工程措施:

建淤地坝、修水库;生物措施:

营造防护林。

作用: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归纳总结]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

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 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

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资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线上,可减缓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

1.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人们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图回答

(1)~

(2)题。

(1)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打坝淤地 ②乙地整修梯田 ③丙地修建水库 ④丁地平整土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aB.b

C.1020m等高线D.1010m等高线

(1)A 

(2)B [第

(1)题,图中甲地是沟谷,可以采用打坝淤地的方式;乙地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地为塬地,应平整土地;丁地为陡坡,应种植植被护坡。

(2)题,若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随着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塬面会后退。

a塬面边界显示缓坡侵蚀较陡坡强烈,是错误的;b塬面边界显示陡坡侵蚀较缓坡强烈,故B项正确。

目前的塬面边界海拔高于1030m,故C、D项错误。

]

2.读下图,回答

(1)~

(2)题。

(1)为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处种草护坡B.②处打坝建库

C.③处平整土地D.④处修筑梯田

(2)“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表径流B.地下径流

C.下渗D.蒸发

(1)D 

(2)A [第

(1)题,由图示区域位置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

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为缓坡,可修筑梯田。

(2)题,平整土地可以减小坡度,增加雨水下渗,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

[图表解读·悟技巧]

[图表探讨]

黄土高原某地理事物简图

探讨1.试概括该地区的地貌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地质作用。

【提示】 地貌特点: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其形成的地质作用:

①高原地形是由地质历史时期的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②地表形态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探讨2.据图分析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A、B、C、D四处水土流失程度有何差异?

【提示】 影响因素有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地表植被覆盖率、地表物质构成等。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是B处,因为B处没有植被覆盖,土质疏松,坡度较大,且降水强度大。

第二是D处,第三是A处,最轻的地方是C处。

[读图方法]

(1)看降水强度。

(2)看地面坡度。

(3)看地表植被覆盖率。

(4)看地表物质构成。

[读图训练]

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将下列治理措施和对应的治理目的进行连线。

A.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B.调整产业结构

C.修坝筑堤,疏通河道

D.建设分洪、蓄洪区

E.建设水利枢纽

F.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①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源

②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③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④便于航运和防洪

⑤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⑥减轻河水污染

【解析】 第

(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在黄河的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

(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对本区域(土壤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等)及对其他区域(形成“地上悬河”、水库淤积等)。

第(3)题,图中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

第(4)题,只需理解每项措施的目的即可。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E—① F—② C—③ D—④ B—⑤ A—⑥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固双基]

题组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2.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是(  )

①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 ②耕地质量下降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淤积下游河床 ⑤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1.D 2.A [第1题,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由图中可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第2题,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不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

题组2 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据此回答3~4题。

【导学号:

17952086】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 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黄土地质疏松 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4.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  )

A.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B.增加了耕地面积

C.增加了粮食产量

D.加重了水土流失

3.C 4.D [第3题,森林破坏严重是引起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第4题,黄土高原的轮荒耕作制度,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

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导学号:

17952087】

5.图中甲地形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D.土地盐碱化

6.造成甲地形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破坏植被 ②该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5.A 6.C [第5题,读图可知,甲地形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第6题,甲地形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冲刷,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

题组3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

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

8.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生产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7.A 8.D [第7题,由经纬度及等高线可知,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图中堤坝位于沟谷,应为拦沙坝,起拦沙蓄水的作用。

第8题,丁地为沟谷地区,故应打坝淤地,拦截径流和泥沙。

]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单位:

m),回答9~10题。

9.“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

A.a地B.b地

C.c地D.d地

10.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9.A 10.A [第9题,从等高线分布看,a处是一狭长谷地,筑坝应选沟谷口处。

第10题,治理水土流失,不能走扩大耕地面积之路,将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是前提,提高覆盖率是主要措施。

]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53 活动

(1)人口增长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对粮食、燃料的需求增加。

(2)粮食、燃料的供应增加,就会破坏植被。

(3)植被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是土壤养分流失,土地退化,导致农业单产降低。

(5)产量降低,迫使人们开垦荒地,以增产粮食。

(6)开垦荒地需要更多劳动力,从而导致人口进一步增长,开垦地会进一步破坏植被,从而使人口增长→环境退化→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得以形成。

(7)从而得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加剧。

教材P56 活动

1.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正确,但又都不全面。

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分别为:

①植树种草,恢复植被;②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③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是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有些因素是直接的,也有些因素是间接的,属于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在治理水土流失时应该从总体上把握。

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经济、社会、生态诸效益的统一,工程、生物、技术措施相互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