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249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

《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docx

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一、教学内容

从遗传控制、立地控制、结构控制角度阐述了人工植被调控技术体系。

二、教学目的

掌握人工植被调控技术体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遗传控制、立地控制、结构控制。

四、授课方法及手段

板书

五、讲课具体内容

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本章分别从遗传控制、立地控制、结构控制角度来阐述人工植被调控体系。

8.1遗传控制技术

8.1.1林木遗传控制概说

8.1.1.1遗传与变异林木的重要属性

亲本性状再子代中的重复现象,就是遗传。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亲本和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各个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就是变异。

所谓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不同。

遗传和变异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是物种延续和进化的根本动力。

通过遗传,各个物种保持自身特有的主要性状,从而使其种群得以延续,通过变异,可使物种产生不同的生态类型,以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条件。

因此,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了进化的动力,没有遗传,变异就无法积累,生物也不能进化。

变异分为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个体内在的遗传基础称为基因型,个体外在的表现称为表现型。

只有当遗传基础发生改变时,其相应的性状变异才能遗传给下一代,仅仅性状发生改变变异而遗传基础保持不变,这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也就是说对遗传型进行选择是有效的,而对表现型的选择是无效的。

即表现型=遗传型+环境作用。

8.1.1.2变异是林木的普遍现象

从形态、结构到功能,树木的各种性状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

其中,以形态变异最容易识别,包括树干、枝条、叶片、种子等。

另外,在物候和生理等方面个体之间也有差异。

此外,在眼睛不能判断的性状上,也同样存在差别。

这些变异为林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8.1.1.3遗传变异与林木育种

遗传、变异、选择是物种进化的三个要素。

变异是选择的基础,遗传是选择的结果。

林木育种,就是根据遗传、变异、选择的原理,为某种明确的目标培育栽植材料。

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和适应能力等。

林木育种工作的任务,就是发现、创造和鉴别变异,选择出优良基因型,并通过有效的繁殖手段使优良性状遗传下来,对现有群体进行遗传改良。

林木遗传改良的途径:

①充分利用现有基因资源,选择优良群体和优良个体,后引进外来的优良树种。

②人工创造育种材料,培育速生、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如种间和种内不同类型的杂交以及人工诱变育种。

8.1.2引种

8.1.2.1引种的意义

在自然条件下,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当该树种在其自然分布区生长时,称为乡土树种。

当将一个树种栽植到自然分布区以外时,该树种就被称为外来树种。

引种,就是把树木引到他原有天然分布区以外的地方栽培。

从广义上讲,引种就是扩大树种的栽培范围和将野生种变为栽培种。

引种是林木改良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多、快、好、省的育种途径。

在丰富树种资源、提供育种原材料、保护珍稀濒危树种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引种的意义:

(1)引种可以提供原始育种材料。

通过育种人们可以获得所需性状的育种原始材料。

(2)引种可以丰富树种资源。

(3)引种是保护珍稀濒危树种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的手段。

通过引种可以对珍稀濒危树种遗传资源进行异地保存,也能对某些树种进行异地开发利用。

8.1.2.2选择外来树种的依据(影响引种成败的生态因子有哪些?

树木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和生态习性不同,外来树种的选择是引种的首要问题之一。

所以首先,外来树种必须适合引种的目的,即引种地区对树种的要求。

其次,必须考虑外来树种适应新环境的可能性。

主要考虑的生态因子有热量、光照、降水和土壤。

(1)温度:

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是限制树木分布的主导因子,并确定其水平分布区的南北界限,即北面的低温界限和南面的高温界限,中间地带就是分布区的中心。

例如,白桦、云杉的自然分布不达华北平原,是受高温的限制;樟树不过长江,杉木不过淮水,是受了低温的限制。

高温使树体水分失去平衡,导致生理缺水而生长衰退或死亡;低温引起各种生理伤害,降低树木的生理活性。

所以第一步引种最好不要超过临界温度,一般引种的温度幅度不超过10℃。

根据计测,由南向北每移动1km,温度下降0.6℃,这一指标可以作为温度变化的参考依据。

(2)光照:

光照长度、光照强度、光谱成分和光周期对树木的发芽、生长、开花、结实均有直接影响。

根据树种对光照长度的要求可以将其划分为长日照、短日照和日中性三类。

原产赤道附近的树种多数是短日照类型,北纬60°以北地区生长的树种多数是长日照类型,北纬60°以南地区长日照和短日照树种均能生长。

我国广大地区属于北纬60°以南地区,因此南北树种相互引进的可能性很大。

南树北移由于生长季节内的日照时间加长,造成生长期延长、无休眠准备,影响枝条封顶和促进秋梢生长,从而消耗体内营养,导致抗逆性下降、无抗寒能力,常受早霜危害。

北树南移由于生长季节的日照缩短,促使枝条提前封顶、落叶,缩短了生长期,影响光合产物积累,抑制了正常的生命活动。

有时因南方气温还处于高温、高湿状态,会造成二次生长受冻而死。

(3)降水:

树木所吸收的水分来源于土壤,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降水。

因此,降水量是决定树种分布、植被类型的限制型因子之一。

我国降水的分布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自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雨型(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大小与分布)也是限制引种的因子之一,一般分为夏雨型(冬季干燥,夏季多雨湿润)、冬雨型(冬季湿润,夏季干燥)。

我国大部分属于夏雨型,(东南沿海级北方大陆),引种冬雨型树种往往不成功,而引进夏雨型的加勒比松、湿地松生长良好。

(4)土壤:

一般情况下,土壤酸碱度和盐分含量对引进树种影响最大,土壤酸碱度决定了植物的分布范围,从而使不同的土壤种类发育不同的植被类型。

植物对酸碱度的不适应,往往造成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所以,北树南移和南树北移土壤酸碱度是必须考虑的因子之一。

(5)风:

风具有加大蒸腾、降低空气相对湿度的作用,大风影响传粉和结实。

例如,巴西橡胶原产赤道附近的高温、高湿的无风环境,与广东、广西沿海一带温度和湿度条件相似,但因台风侵袭致使引种不易成功,而在广西西部和云南南部大陆深处却生长良好。

(6)生物因子:

外来树种的病虫害是其中应首先考虑的因子。

例如,云杉卷叶蛾是由于引种传入美国的,后来形成大面积危害。

此外,某些树种其根系与菌类形成共生体,成为树木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引种时必须加以考虑。

8.1.2.3引种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引种必须坚持试验,推广要逐步进行。

当外来树种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后,可以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向生产推广过渡。

一个树种的推广是多年试验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应该近区采种,逐步迁移、逐步适应、逐步锻炼、逐步定向选择和培育。

(2)选择适宜种源和优良个体,提高引种效果

引种时选择适宜的种源和个体,可以提高引种成活率、保存率和成功率。

一个树种群体间、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变异,具有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

不同地理分布的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因此,先了解地理变异,然后在优良种源中作强度选择。

(3)要选择多种立地条件进行试验

在同一地区,要选择多种立地条件进行试验,尤其是不同的坡向造成明显的水热差异,对引种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多点试验可以选择最佳的适生立地环境。

(4)加强引种和苗木的检疫工作

严禁带进检疫对象,避免蔓延传播。

对已经受到检疫对象感染的树种或地区,引种时应该特别慎重。

(5)最好采用播种育苗

采用播种育苗可以利用种子的幼年性、发育阶段低和可塑性强,容易驯化和适应。

8.1.2.4引种成功的标准

(1)与原产地相比,在引进地区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并开花结实

(2)与原产地相比,在引进地区没有降低经济价值

(3)在引进地区能以原来的繁殖方式进行后代繁殖

(4)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发生

8.1.3选择育种

8.1.3.1选择育种的意义

选择育种,就是从林木自然群体(天然有性群体)中挑选符合人们需要的群体、类型或个体,通过繁殖、比较、鉴定和栽培试验,选育出优良群体(无性系和家系)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改良现有群体的遗传结构、提高遗传品质。

对于林木来说,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群体和个体变异,选择育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人们需要的基因型,比杂交育种所需时间短。

选择是林木改良最重要的手段。

选择育种的方法,按照后代的利用和鉴定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群体选择(优良林分和种源选择)和个体选择(优树选择)。

按照繁殖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无性系选择、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

所选择的材料的目的是建立良种生产基地,优良林分可以改建为母树林,优良家系可以用于建立种子园,优良无性系用于营建采穗圃。

8.1.3.2种源选择

种源:

同一树种不同产地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被称为不同的种源。

不同种源的生长和适应性是不同的。

种源试验:

将同一树种不同的种源集中在同一地区进行栽培对比试验,称为种源试验。

混合选择:

在种源试验时,往往是将从几十株树上采集的种子混合起来代表一个种源。

因此,繁殖的子代只知道来自某一群体,而不知道来自该群体的某一个体,这种选择方式称为混合选择。

(1)种源试验的目的(种源选择的意义?

①在理论上研究树种的地理变异规律,阐明其变异模式,变异与生态环境以及进化因素的关系

②从生产实际考虑,为各个造林地区选择适宜的种源,并为种子调拨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③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提供繁殖材料和数据

(2)种子区区划

种子区区划:

对某个树种不同地点采集的种子进行供应范围的水平或垂直区划,称为种子区区划。

种子区:

就是种子区区划的基本单位,也是生产和使用种子的地理单元。

目前,我国正在组织力量对主要造林树种进行区划工作。

(3)种源试验的趋势

①南-北趋势:

多数树种南北调运时都明显的表现出下列倾向:

同一树种的南方种源通常比北方种源生长快;春季发叶较晚,受晚霜危害较轻;秋季落叶较晚,生长时间较长,易受早霜危害。

②干-湿趋势:

与干旱地区调进的种苗相比,由湿润地区调进的生长较快、种子小、根系较浅,枝叶更绿。

③高-低海拔趋势:

分布在同一座山体不同垂直高度的种群之间,由于花粉传播容易,基因交换频率高,阻止了高、低海拔种群之间发生遗传变异。

所以,往往看不到高、低海拔种源之间的差异。

④连续变异和不连续变异:

如果树种的分布是连续的,则其遗传变异类型多数也是连续的,形成渐变群(遗传性状逐渐变异或连续变异的种群);如果树种的分布间断,则倾向于发生不连续的遗传变异类型,形成小种。

⑤随机地理变异:

当树种分布范围较小时,尤其是气候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往往只能看到不大的地理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能观察出遗传变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种源试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步骤:

①确定采种地点,进行采种

②进行苗期试验,确定各个种源在苗期的差异,并为造林试验培育所需苗木

③进行造林试验,观察不同种源的生长状况和适应性等

④进行试验结果分析,为试验区选择适宜的种源

注意事项:

①采种点和造林试验点应该具有代表性。

采种点必须能够代表林区的基本情况,实验点必须能够代表造林地区的生态条件。

试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

②要保持各个采种林分和采种树的可比性。

首先,采种林分最好是天然起源,林分组成和结构要比较一致,密度不能过低,以保证异花授粉。

其次,采种林分应该达到结实盛期,生产力较高,周围没有低劣的林分和林缘木。

再次,猜中林分要达到一定的面积,以保证今后生产用种的供应。

采种树一般不少于20株,采种树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树高的5倍,以便减少子代的亲缘关系。

③育苗造林试要严防混杂,抚育管理措施必须一致。

8.1.3.3优树选择

优树:

是指在一些主要形状(如生长、形质、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上远远超过同等立地条件下同种、同龄树木的单株。

优树选择:

是根据选择标准,按照表型进行一株一株地挑选、评比,从中选的优树或优株上采种育苗,进行遗传测定以评价遗传品质的优劣,并根据遗传品质对其亲本进行再选择。

优树选择的意义:

该方法是谱系清楚的单株选择,特别是当优树环境复杂多变、性状遗传力不高的情况下,改良效果较好。

(1)优树选择要考虑的林分条件

①林分必须是实生起源。

如果林分内属于同一个无性系,由于遗传基础一致,因此选择无效。

②林分的年龄一般在1/3轮伐期以上。

如果林分的年龄过小,树木的许多形状往往不能充分表现出来,选择的可靠性较差。

③林相要整齐,郁闭度在0.6以上。

避免因光照条件不同造成的林木生长差异。

④一般应在立地较好的林分中选择。

一般认为,树木的生长特性只有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⑤一般应该在中心分布区多选。

(2)优树选择标准

用材林树种:

一般以生长量、材质(抗压、抗弯)、形质指标(干形、通直度、木材纤维长度等)和抗性(抗病虫能力、适应性大小)为目标。

经济林树种:

以经济性状的产量、含量、品质和抗性为育种目标。

(3)用材林优树的评选方法

①优势木对比法:

在符合形质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先选出生长量最大的候选树,并以候选树为中心,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10-20米半径范围内选出仅次于候选树的优势木3-5株,实测、计算其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将其结果与候选木进行比较,如果候选树的生长指标达到要求即可入选。

该方法在人工林和树龄较为一致的天然林中广泛采用,简便易行。

②小标准地法:

以候选树为中心,逐步向四周展开设置样地,面积为200-700平米。

然后,实测30-50株树木的胸径、树高,求出材积,把候选树与平均值比较,超过标准者入选。

③绝对值法: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在候选树周围都是被压木或选择在异龄混交林进行,无法确立对比木,这是可以采用绝对值法。

即根据生长量、形数大小的绝对值进行选择。

8.1.3.4无性系与家系选择

(1)无性系选择

无性系:

是指由一株树木通过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组培、压条、分根产生的所有植株的总称。

无性系选择:

是将挑选出来的优良单株繁殖成无性系,并通过无性系测定对其进行选择的过程。

无性系选择的意义:

①可以完全继承原株的优良特性;②无性系林产品规格一致,便于经营管理和收获;③方法简便、育种周期较短、单位时间遗传增益高。

(2)无性系测定

无性系测定:

就是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对入选优树的无性系进行比较试验,根据主要性状的表现对其基因型的优劣及优良性状的遗传能力作出评价,达到留优去劣的目的。

无性系测定分为苗期测定和林期测定:

苗期测定是对基因型优劣及原株优良性状在无性系中的重演能力作出早期评价,初步筛选出优良无性系。

林期测定是将苗期测定中选的无性系种植材料进行造林试验,对苗期入选的无性系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了解无性系和立地的恶虎作效应,为区域化栽培提供依据。

(3)家系选择

家系:

凡由单株树木所产生的子代,总称为家系。

半同胞家系:

来自相同母本或相同父本的子代,即一个母本与若干父本或一个父本与若干母本所产生的子代。

全同胞家系:

来自相同母本和父本的子代。

家系选择:

就是对入选优树的半同胞或全同胞家系分别作遗传测定,并根据子代的性状和平均表现,挑选优良家系、淘汰低劣家系的过程。

家系内选择:

在同一家系内进一步挑选优良个体。

家系选择的意义:

对难以进行无性繁殖的树种,可以用家系选择。

8.1.4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

对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人工交配,取得杂种,再通过鉴定、选择,以获得优良品种的过程,称为杂交育种。

林木的杂交育种,指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不同地理小种之间的杂交。

根据杂交亲本双方的亲缘关系远近,可以分为近缘杂交和远缘杂交。

近缘杂交:

同一树种不同品种或类型之间的杂交。

远缘杂交:

种间或属间以上的杂交。

8.1.4.1杂交育种的意义

在于获得并利用杂种优势和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

杂交可以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基因重组可以将双亲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或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产生在各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

8.1.4.2杂交亲本的选择

根据育种目标要求,一般应按照下列原则进行:

①亲本应有较多优点和较少缺点,亲本间优缺点力求达到互补。

②亲本中至少有一个是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在条件严酷的地区,双亲最好都是适应的品种。

③亲本之一的目标性状应有足够的遗传强度,并无难以克服的不良性状。

④生态类型、亲缘关系上存在一定差异,或在地理上相距较远。

⑤亲本的一般配合力较好,主要表现在加性效应的配合力高。

8.1.4.3杂交方式

安排亲本或杂种成对使之交配的杂交方式有:

成对杂交(单交)即两个不同品种或系统间的杂交,两亲可互为父母本(正反交);复合杂交,即几个品种分别先后进行多次杂交。

回交是以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再交配的杂交方式。

8.1.4.4杂交技术

杂交技术因不同作物特点而异,其共同要点为:

调节开花期,通过分期播种、调节温度、光照及施肥管理等措施,使父母本花期相遇;控制授粉,在母本雌蕊成熟前进行人工去雄,并套袋隔离,避免自交和天然异交,然后适期授以纯净新鲜花粉,作好标志并套袋隔离和保护。

用于杂交的父本和母本分别用P1和P2表示,其代表符号分别为♂和♀;×表示杂交。

杂交所得种子种植而成的个体群称杂种一代(子一代),用F1表示。

F1群体内个体间交配或自交所得的子代为F2、F3、F4等表示随后各世代。

8.1.5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8.1.5.1母树林

母树林又称“种子林”,它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品质优良的林木种子。

  母树林是在天然林、人工林优良林分的基础上,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改造,为生产遗传品质实好的林木种子而建立的采种林分。

它是提供造林用种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在保存遗传资源方面,也具有重大的价值。

(母树林在实现良种化基地过程中是初级的)

母树林的优点:

a、生产良种速度快,成本低(一般3-5年能见成效)。

在当前,急需解决各种阔叶树良种的需求,建立母树林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b、提高种子的产量。

 建立母树林,改善了母树生长环境条件,种子产量会有大幅度增加(改善光照、水肥条件)。

c、提高林木种子的遗传品质。

  疏伐改造,去劣留优,改善林分卫生条件,林木的遗传品质较为优良。

母树林建立的条件:

a、气候条件

同一树种,由于分布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长期受各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生长发育的生理上,抗性上以及外部形态等方面就会产生能适应各自环境条件的种种变异,其中有些变异是能遗传给后代的。

生长在温暖地区树种:

生长快、结实较早,种子产量高,质量较好。

生长在寒冷地区树种:

生长慢,结实较迟,种子产量低,质量也较差。

母树林应建立在与造林地气候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有些树种生长范围较广,但开花结实对气候条件要求较严。

建立采种母树林地区的气候条件,应适合该树种开花结实时对气候条件的需求(包括日照时数,积温等)。

b、土壤条件

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对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土壤肥力高的林分,种子产量高,质量好,林分生长快,木材生产率高。

土壤肥力低的林分,种子产量低,质量差,林分生长慢,侧枝多,木材生产率低,根系分布浅,抗风力弱,有时树干易弯曲。

根据以上所述,建立母树林应选择土壤肥力好的林分。

c、林分的位置和面积

母树林应建立在交通方便,地势平缓的地方,便于经营,采种和运输,山区最好选阳坡或半阳坡,附近最好有水源,便于母树林的灌溉。

母树林最好能集中连片,不宜太分散,面积也不宜过小,面积能有100亩以上,最低不能少于50亩,因为面积太小不便于经营管理,林分外部不良花粉容易影响母树林,降低种子遗传品质。

d、林分的组成、年龄、郁闭度

组成:

从人工林或天然林中选择,最好是纯林(阔叶树应为纯林),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则采种目的树种不能少于五成,针叶树建母林,林分中混有一定数量阔叶树,有利于维护地力,减少病虫的危害。

年龄:

适宜的年龄是高生长达到最盛时期。

林分年龄以1/3—1/4轮伐期较为合适,相当于发育周期的青年时期。

郁闭度:

以0.6左右为宜,如果郁闭度太小,要做到疏伐时的留优去劣有困难。

原则上为母树林年龄大的郁闭可小些(疏伐次数少),年龄小的宜大些。

但优良母树的总株数不应少于最后所要求的单位面积上应保留的母树株数。

e、优良林分的选择

   采种母树林应选优良林分,主要由优良林木组成,林分经疏伐改造后,优良林木应占绝大数,可定为优良林分,如果林分劣树达50%以上,则为劣等林分,不宜选作母树林。

8.1.5.2种子园

种子园是由优树的无性系或家系营建而成,以生产优良种子为目的的特种种植园。

种子园面积集中,管理方便,开花结实早,遗传品质优良,遗传增益高,种子产量大,种子园是世界林木良种基地的发展方向。

建立种子园是要注意:

一是种子园内无性系和家系的数量要大,一是无性系和家系要配置合理。

才能避免近交和自交造成种子活力衰退。

8.1.5.3采穗圃

采穗圃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建立的,是为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种条和种根而建立的良种繁殖场所。

其目的提供建立林木种子园及生产苗圃的无性繁殖材料。

采穗圃不仅是提供大量优良种条的繁殖圃,同时也是优良品种的繁殖基地。

在当前林业中,它和种子园一起构成良种繁殖的主要形式。

    在林业生产中,无性繁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阔叶树育种工作的开展,不论是无性系造林,还是建立各种世代的种子园都需要有大量种条,要持续不断地供应大量优质种条,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建立采穗圃。

采穗圃应设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及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可设在圃内或苗圃地附近,采穗圃应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采穗。

8.2立地控制技术

8.2.1造林地的选择

造林地上对林木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综合,如伐根多少、天然更新状况、土地利用状况、某些植被状况等。

它们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无显著作用,但影响到造林工作的实施,如整地、密度配置等。

这类环境因子统称为造林地的环境状况。

按造林的环境状况的不同,共划分四类造林地种类。

一、荒山荒地

我国最大的一类造林地,其特点是土壤处在自然状态,多是农业不便利用的土地,土壤紧实、干旱、贫瘠、杂草丛生,有水土流失,造林施工困难。

山区坡度陡、土层薄、石质含量大,整地只能局部整地造林,密度行距大,株距小。

平原区有沙地、盐碱地、沼泽地等,各有其特点。

二、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

其特点是受人类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疏松、平坦、便于作业。

三、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

新迹地光照充足,土壤疏松湿润,植被稀疏,应时造林便于施工,便于苗木成活生长,但迹地上的枝丫、伐根、站木、倒木,影响整地及种植点的配置,需要对迹地进行清理。

老迹地喜光杂草大量侵入、草根盘结,有些造林地有草甸化或沼泽化的倾向,不利于造林更新,必须进行细致整地。

四、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及林冠下造林地

共同特点造林地上已长有树木,但其数量不足或质量不佳,或已衰老,需要补充或更替造林。

8.2.2造林地的整地

8.2.2.1造林整地的特点和作用

一、改善立地条件

(一)改善小气候

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或降低土壤湿度、提高温度通过消除植被,使阳光直射地表,提高地温。

或抬高种植面,排走水分,提高温度,为树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在大兴安岭林区或高海拔的山区这一点有重要意义。

2.减少光照、降低温度,增加湿度通过整地改变小地形或增加土壤含水量,来减少光照,降低温度,这一点在干旱地区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土壤水分主要是增加土壤水分,途径:

1.清除植被,减少截留,减少蒸腾和蒸发。

2.改变微地形,增加局部水分来源。

①减少了水分支出(蒸发)。

通过改变微地形(阳坡变为阴坡,平地变为沟)减少光照,降低温度,减少了水分蒸发。

②增大了积水贮水能力。

整地后在造林地上出现的坑或沟(“小水库”或“小水盆”),以及地表粗糙度的增加,有利于拦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