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249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白  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0个字。

会正确读写“精巧、配合、身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白鹭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悟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出示课件1: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教师范读)

2.激趣:

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1白鹭。

3.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

白鹭入诗,古就有之。

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1白鹭

4.那么,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

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

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开始探寻——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自然引入《白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

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

教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

3.读后汇报:

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出示课件2: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质疑问难: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5.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说说散文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从诗的短小、精练、节奏感强、富有意境等方面去猜测白鹭的特点,理解作者把白鹭比作诗的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读懂读通课文,并了解文章的结构,抓住首尾呼应的两句话质疑,并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课堂小结。

作者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2: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有感情地朗读。

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呢?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直接切入这节课的重点。

二、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

仔细读第1—5自然段,并把具体描写白鹭精巧的语句画下来。

3.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画、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怎样写了白鹭的外形?

(2)白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体会第3自然段的对比手法,第5自然段的排比手法)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

你会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呢?

7.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味道。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动手圈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抓住重点句体会到了白鹭的外形美,感悟到了白鹭的精巧、白鹭的美。

三、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8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

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起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

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是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

给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做上记号。

5.出示课件3—5:

欣赏课文配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出示顺序。

A.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

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B.望哨图——

引导理解:

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

(读一读)

你认为它是在望哨吗?

想象说话:

它真是在望哨吗?

或许它是在                   。

 

C.低飞图——

引导想象:

你看到了什么?

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天空中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

朗读感受。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望哨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

请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

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8.总结升华。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给画面起名字,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四、课堂小结。

1.白鹭是美的精灵。

提问:

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话来赞美白鹭吗?

2.引导学生思考:

白鹭是一首诗,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一首诗?

让学生说一说,引出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设计意图:

写几句话赞美白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结束了这一课。

【板书设计】

1 白  鹭

  

2 落 花 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9个字,理清文章脉络。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特点。

2.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读通读懂课文,分清课文的主次,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1(猜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

自造房屋自安家。

地上开花不结果,

地下结果不开花。

打一植物:

花生(板书课题)

2.简介花生:

了解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的原因。

(1)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在地上开花,地上结果,唯独花生是在地上开花,地下结果,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

(2)演示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3.作者简介: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

4.师:

我们今天学习第2课《落花生》。

设计意图: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用谜语导入,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分清主次。

1.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吩咐 榨油 茅亭 播种 石榴 爱慕 矮小

2.师: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朗读)

生:

我觉得是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来写的。

(师板书)

3.出示课件3(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事情,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了解文章围绕花生写的四件事。

1.种花生: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2.收花生: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

“居然”是什么意思呢?

(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说明他们很高兴。

师:

谁能用这个词造句?

生:

小明平时成绩很差,可这次考试居然考得很好。

3.吃花生:

结合插图说说父亲还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

4.议花生:

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5.这几部分中哪一部分是详写?

(议花生,因为议花生让作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四、总结。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议花生”呢?

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父亲说的话,从中明白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借花生抒发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以及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议花生)

过渡:

花生收获了,这一家人居然还要过一个收获节来庆祝,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人呀!

默读第3—15自然段,让我们看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收获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

(一)出示课件4:

自学提示:

1.“我们”几个孩子是怎样议论花生的?

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2.父亲拿什么来与花生进行对比?

3.填表。

  果实

项目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4.父亲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生汇报

“赞花生”(第一次议论)

1.分角色朗读第5—10自然段。

分别请四位学生读哥哥、姐姐、爸爸和“我”说的话,其他人读旁白。

师:

你们朗读得很好,读出了一家人的融洽。

2.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父亲第一次议论并填表。

  果实

项目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上,炫耀自己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

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突出花生的可贵。

(三)“落花生”

讨论交流,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1.师:

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利用。

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预设:

我体会到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品质。

2.师:

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

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师:

作者理解父亲的话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的?

读出相关句子。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印”字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话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

抓住花生的可贵品质,体会父亲教育“我们”的目的。

三、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感悟写法——借物喻人。

(1)师:

文章表面上写“落花生”,其实在写人,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

(2)出示课件5: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

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

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注意要用到所学写法,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①直抒胸怀。

赞美你,         。

(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②借物喻人。

(如: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等)

设计意图:

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拓展练习,使学生很快学会这种写法,能学以致用。

2.师: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

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去世,他的确是一个具有“花生精神”的人,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课件6):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

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2.师总结:

其实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也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设计意图:

教育学生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让学生正确地看待桃子、石榴、苹果和落花生。

五、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7(小练笔):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

试着选择一种事物,仿照《落花生》的写法,写一写。

【板书设计】

2 落 花 生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略)   (略)   (略)   (详)

借物——————喻—————有用的人

3 桂 花 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

2.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和喜欢桂花、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桂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

2.初感桂花的香气迷人。

【教学过程】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作者简介。

1.出示课件1(桂花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花?

——桂花(师板书:

桂花)。

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

(板书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

(“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3.出示课件2(作者简介):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母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年少时感受过的——(齐读课题)桂花雨。

4.师: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设计意图:

由题目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资料,使同学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特殊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

3.全班交流: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3:

这篇课文先写了作者喜欢(    ),喜欢(    ),接着写了做(    ),最后写了作者离开家乡(    )。

三、初感桂花的美好。

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教学预设:

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四、初闻桂花香。

师:

的确,那是发生在中秋节前后,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香气迷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4: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花香)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通过学生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初步感受花香。

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感受“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3.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

(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4.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

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更香了;我觉得我身上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5.再次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的香味。

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五、课堂小结。

桂花香飘十里,让作者在很多年后还是记忆犹新,但作者印象最深的是“摇花乐”,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引出重点:

在这么多的难忘回忆中,什么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教学预设:

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二、体验“摇花乐”。

1.自学品读。

师:

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

让我们默读“摇桂花”这一部分(第5自然段),找一找,画出能表现“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的句子。

2.交流句子。

出示课件5: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

3.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我”当时摇桂花的迫不及待。

4.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6: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

5.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1)师: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

生1:

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生2:

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生3:

桂花仿佛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萤火虫,纷纷向我飞来。

生4:

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2)师:

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    ,落在了你的    ,可以说是落得你    。

 

(3)师:

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

生1:

桂花轻轻落在我头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

生2:

桂花落在我的颈上,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

生3:

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和嫦娥。

(4)师:

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出示课件7:

我(    )地喊: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

快乐、激动、又蹦又跳、手舞足蹈……

6.齐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

7.想象说话:

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哇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

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哇摇,摇出了什么?

(板书:

快乐)

8.出示课件8:

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哇摇,摇出了           。

 

教学预设:

生1:

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

生2:

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

生3:

摇出了一杯杯飘着桂花香气的清茶。

生4:

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

生5:

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

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的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同学们身临其境,读出情味,心驰神往,领会其精妙所在。

三、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1.提出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搬到杭州后,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

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

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里还有什么?

(板书:

思念)

出示课件9:

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3.写话练习。

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

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出示课件10:

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

 

师小结: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设计意图:

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写话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

四、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11:

(1)(音乐响起,师深情诉说)正如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给予他年说梦痕》中所说: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

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出示课件12:

(2)文中如她在《家乡味》中说的: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

“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

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2.师:

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琦君又回到了故乡。

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涟涟。

其实琦君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设计意图:

最后适时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3 桂 花 雨

思乡情

  

4*珍 珠 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待”。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与交流感悟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2.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