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237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8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docx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岩基灌浆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第六节岩石地基灌浆

1灌浆方法

基岩灌浆有多种方法,按照浆液流动的方式分,有纯压式灌浆和循环式灌浆;按照灌浆段施工的顺序分有自上而下灌浆和自下而上灌浆等。

它们各有优缺点,各自适应不同的情况。

1.1纯压式和循环式灌浆

1.1.1纯压式灌浆

将浆液灌注到灌浆孔段内,不再返回的灌浆方式称为纯压式灌浆,图2.6.1a为纯压式灌浆的灌浆设备、管路布置安装形式。

很显然,纯压式灌浆的浆液在灌浆孔段中是单向流动的,没有回浆管路,灌浆塞的构造也很简单,施工工效也较高,这是它的优点。

它的缺点是,当长时间灌注后或岩层裂隙很小时,浆液的流速慢,容易沉淀,可能会堵塞一部分裂隙通道,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提高浆液的稳定性,如在浆液中掺加适量的膨润土,或者使用稳定性浆液。

1.1.2循环式灌浆

浆液灌注到孔段内,一部分渗入岩石裂隙,一部分经回浆管路返回储浆桶,这种方法称为循环式灌浆,图2-6-1b为循环式灌浆的灌浆设备、管路布置安装形式。

为了达到浆液在孔内循环的目的,要求射浆管出口接近灌浆段底部,规范规定其距离不大于50cm。

循环式灌浆时,无论何时灌浆孔段内的浆液总是保持着流动状态,因而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浆液在孔内的沉淀现象,不易过早地堵塞裂隙通道,因而有利于提高灌浆质量,这是其优点。

它的缺点是比纯压式灌浆施工复杂、浆液损耗量大、工效也低一些;在有的情况下,如灌注浆液较浓,注入率较大,回浆很少,灌注时间较长等,可能会发生孔内浆液凝住射浆管的事故。

在国外,纯压式灌浆采用比较普遍。

我国灌浆规范规定“帷幕灌浆方式宜采用循环式灌浆,也可采用纯压式灌浆”,“浅孔固结灌浆可采用纯压式灌浆”。

各个工程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用。

(a)(b)(c)

图2-6-1灌浆方式示意图

a、b-纯压式灌浆;c-循环式灌浆

1—灌浆段;2—灌浆塞;3—阀门;4—压力表;5—灌浆泵;

6—供浆管;7—储浆搅拌机;8—进浆管;9—回浆管;

1.2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灌浆

1.2.1自上而下灌浆

自上而下灌浆法(也称下行式灌浆法)是指自上而下分段钻孔、分段安装灌浆塞进行的灌浆。

在孔口封闭灌浆法推广以前,我国多数灌浆工程采用此法。

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时,各灌浆段灌浆塞分别安装在其上部已灌灌浆段的底部。

如图2-6-2所示。

每一灌浆段的长度通常为5m,特殊情况下可适当缩短或加长,但最长也不宜大于10m,其它各种灌浆方法的分段要求也是如此。

灌浆塞在钻孔中预定的位置上安装时,有时候由于钻孔工艺或地质条件的原因,可能达不到封闭严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灌浆塞可适当上移,但不能下移。

自上而下灌浆法可适用于纯压式灌浆和循环式灌浆,但通常与循环式灌浆配套采用。

1.2.2自下而上灌浆

自下而上灌浆法(也称上行式灌浆法)就是将钻孔一次钻到设计孔深,然后自下而上逐段安装灌浆塞进行灌浆的方法(图2-6-3)。

这种方法通常与纯压式灌浆结合使用。

很显然,采用自下而上灌浆法时,灌浆塞在预定的位置塞不住,其调整的方法是适当上移或下移,直至找到可以塞住的位置。

如上移时就加大了灌浆段的长度,《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当灌浆段长度大于10m时,应当采取补救措施。

补救的方法一般是在其旁布置检查孔,通过检查孔发现其影响程度,同时可进行补灌。

(a)(b)(c)(d)(e)(f)

图2-6-2自上而下灌浆法

a—第一段钻孔;b—第一段灌浆;c—第二段钻孔;d—第二段灌浆;

e—第三段钻孔;f—第三段灌浆;1、2、3—施工顺序

图2-6-3自下而上灌浆法

a—钻孔;b第一段灌浆;c-第二段灌浆;d-第三段灌浆;1、2、3—施工顺序

1.2.3综合灌浆法

综合灌浆法是在钻孔的某些段采用自上而下灌浆,另一些段采用自下而上灌浆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在钻孔较深、地层中间夹有不良地质段的情况下采用。

1.2.4全孔一次灌浆

全孔一次灌浆法是指整个灌浆孔不分段一次进行的灌浆。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规定,这种方法一般在孔深不超过6m的浅孔灌浆时采用,也有的工程放宽到8m~10m。

全孔一次灌浆法可采用纯压式灌浆,也可采用循环式灌浆。

与以上灌浆方法不同,我国灌浆工程师在乌江渡水电站坝基帷幕灌浆施工中首创了一种兼有各种灌浆方法优点的孔口封闭法,详见本节1.3。

各种灌浆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见表2-6-1。

表2-6-1各种灌浆方法的特点

灌浆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自上而下

灌浆法

灌浆塞置于已灌段底部,易于堵塞严密,不易发生绕塞返浆;各段压水试验和水泥注入量成果准确;灌浆质量比较好

钻孔、灌浆工序不连续,工效较低;孔内灌浆塞和管路复杂

可适用于较破碎的岩层和各种岩层

自下而上

灌浆法

钻孔、灌浆作业连续,工效较高

岩层陡倾角裂隙发育时,易发生绕塞返浆;不便于分段进行裂隙冲洗

适用较完整的或缓倾角裂隙的地层

综合灌浆法

介于自上而下灌浆法和自下而上灌浆法之间

介于自上而下灌浆法和自下而上灌浆法之间

可适用于较破碎和完整性基岩地层

全孔一次

灌浆法

工序少,工效高

适用范围窄

浅孔固结灌浆

孔口封闭法

能可靠地进行高压灌浆,不存在绕塞返浆问题,事故率低;能够对已灌段进行多次复灌,对地层的适应性强,灌浆质量好,施工操作简便,工效较高

每段均为全孔灌浆,全孔受压,近地表岩体抬动危险大。

孔内占浆量大,浆液损耗多,灌后扫孔工作量大,有时易发生铸灌浆管事故

适宜于较高压力和较深钻孔的各种灌浆。

水平层状地层慎用

1.3孔口封闭灌浆法

孔口封闭法是我国当前用得最多的灌浆方法,它是采用小口径钻孔,自上而下分段钻进,分段进行灌浆,但每段灌浆都在孔口封闭,并且采用循环式灌浆法。

1.3.1设备配置

孔口封闭灌浆法的管路连接形式如图2-6-4。

主要设备配置及要求见表2-6-2。

图2-6-4孔口封闭灌浆法的管路连接形式

1-钻机;2-高压灌浆泵;3-送液器;4-灌浆管(钻杆);5-高压胶管;6-高压阀门

7-孔口封闭器;8-吸浆管;9-回浆管;10-储浆桶;11-压力表;12-供浆管

表2-6-2孔口封闭灌浆法的主要设备配置

主要设备

主要技术要求

岩芯钻机

各种规格的回转式岩芯钻机,

钻具、钻杆(灌浆管)

Φ46~76各类钻头及配套钻具

高压灌浆泵

工作压力≥8MPa

高压胶管

钢丝编制胶管,工作压力≥8MPa

高压阀门

耐磨阀门,工作压力≥8MPa

孔口封闭器

工作压力≥8MPa,不漏浆,钻杆可活动

高速制浆机

200L,搅拌轴转速≥1200r/min

储浆搅拌机

200L,搅拌轴转速30~50r/min

自动记录仪

满足本章第九节1.2.2要求

压力表

最大量程20MPa

1.3.2工艺流程

孔口封闭灌浆法单孔施工程序为:

孔口管段钻进→裂隙冲洗兼简易压水→孔口管段灌浆→镶铸孔口管→待凝72h→第二灌浆段钻进→裂隙冲洗兼简易压水→灌浆→下一灌浆段钻孔、压水、灌浆→……直至终孔→封孔。

见图2-6-5。

图2-6-5孔口封闭法主要施工程序示意图

a-孔口管段钻进;b-孔口管段灌浆;c-镶铸孔口管;d-第二灌浆段钻进;

e-第二灌浆段灌浆;f-下一灌浆段钻孔、灌浆

1.3.2技术要点

孔口封闭法是成套的施工工艺,施工人员应完整地掌握其技术要点,而不能随意肢解,各取所需。

(1)钻孔孔径孔口封闭法适宜于小口径钻孔灌浆,因此钻孔孔径宜为Φ46mm~Φ76mm。

与Φ42mm或Φ50mm的钻杆(灌浆管)相配合,保持孔内浆液能较快地循环流动。

(2)孔口段灌浆灌浆孔的第一段即孔口段是镶铸孔口管的位置,各孔的这一段应当先钻出,先进行灌浆。

孔口段的孔径要比灌浆孔下部的孔径宜大2级,通常为76mm或91mm。

孔口段的深度应与孔口管的长度一致。

灌浆时在混凝土盖板与岩石界面处安装灌浆塞,进行循环式或纯压式灌浆,直至达到结束条件。

(3)孔口管镶铸镶铸孔口管是孔口封闭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工序。

孔口管的直径应与孔口段钻孔的直径相配合,通常采用Φ73mm或Φ89mm。

孔口管的长度应当满足深入基岩1m~2.5m和高出地面10cm,灌浆压力高或基岩条件差时,深入基岩应当长一些。

孔口管的上端应当预先加工有螺纹,以便于安装孔口封闭器。

孔口段灌浆结束后应当随即镶铸孔口管,即将孔口管下至孔底,管壁与钻孔孔壁之间填满0.5:

1的水泥浆,导正并固定孔口管,待凝72h。

(3)孔口封闭器由于灌浆孔很深,灌浆管要深入到孔底,所以必须确保在灌浆过程中灌浆管不被浆液凝固铸死,因此孔口封闭器的作用十分重要。

规范要求,孔口封闭器应具有良好的耐压和密封性能,在灌浆过程中灌浆管应能灵活转动和升降。

图2-6-6为常用的孔口封闭器和高压阀门示意图。

图2-6-7为一种改进了的孔口封闭器示意图,使用这种孔口封闭器可以做到灌浆管(钻杆)转动时,不停泵,不减压。

(4)射浆管孔口封闭法的射浆管即孔内灌浆管,也就是钻杆。

射浆管必须深入灌浆孔底部,离孔底的距离不得大于50cm。

这是形成循环式灌浆的必要条件。

(5)孔口各段灌浆孔口段及其以下2~3段段长划分宜短,灌浆压力递增宜快,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抬动危险。

另方面是尽快达到最大设计压力。

通常孔口三段按2m、1m、2m段长划分,第四段恢复到5m长度,并升高到设计最大压力。

图2-6-6孔口封闭法灌浆的孔口装置图

图2-6-7改进后的孔口封闭器示意图

(6)裂隙冲洗及简易压水除地质条件不允许或设计另有规定外,一般孔段均合并进行裂隙冲洗和简易压水,作业方法按本章第五节所述。

需要注意的是各段压水虽然都在孔口封闭,全孔受压,但在计算透水率时,试段长度只取未灌浆段的段长,已灌浆段视为不透水。

(7)活动灌浆管和观察回浆采用孔口封闭法进行灌浆,特别是在深孔(大于50m)、浓浆(小于0.7:

1)、高压力(大于4MPa)、大注入率和长时间灌注的条件下必须经常活动灌浆管和十分注意观察回浆。

灌浆管的活动包括转动和上下升降,每次活动的时间1min~2min,间隔时间2min~10min,视灌浆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回浆应经常保持在15L/min以上。

这两条措施都是为了防止在灌浆的过程中灌浆管被凝住。

(8)灌浆结束条件孔口封闭法的灌浆结束条件比其它灌浆方法严格一些,主要表现在达到设计压力和足够小的注入率以后的持续时间稍长(见本节2.5)。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灌入岩体的浆液受到更充分的挤压、脱水、密实,从而可以紧接着进行以下孔段的钻灌作业,而不必待凝。

(9)不待凝一个灌浆段灌浆结束以后,不待凝,立即进行下一段的钻孔和灌浆作业。

孔口封闭灌浆法诞生以前,灌浆后的待凝大大影响灌浆工效的提高,此问题曾长期困扰灌浆工程界。

孔口封闭法的实践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的技术保证就是上述的灌浆结束条件。

1.4GIN灌浆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5届国际大坝会议主席、瑞士学者隆巴迪(Lombardi)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和控制灌浆工程的方法——灌浆强度值(GroutIntersityNumber,缩写GIN)法。

这种方法在美洲的一些国家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有一些工程进行了灌浆试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部分帷幕灌浆工程采用了GIN法灌浆。

1.4.1基本原理

隆巴迪认为,对任意孔段的灌浆,都是一定能量的消耗,这个能量消耗的数值,近似等于该孔段最终灌浆压力P和灌入浆液体积V的乘积PV,PV就叫作灌浆强度值,即GIN。

灌入浆液的体积可用单位孔段的注入量L/m表示,也可以用注入干料量kg/m表示,灌浆压力用大气压或MPa表示。

GIN法就是根据选定的灌浆强度值控制灌浆过程,控制的目标是使PV=GIN=常数,这在P—V直角坐标系里是一条双曲线,如图2-6-8中的AB弧线。

为了避免在注入量小的细裂隙岩体中使用过高的灌浆压力,导致岩体破坏,还需确定一个压力上限Pmax(AE线);为了避免在宽大裂隙岩体中注入过量的浆液,同样需要确定一个累计极限注入量Vmax(BF线)。

这样一来,灌浆结束条件受三个因素制约:

或灌浆压力达到压力上限,或累计注入量达到规定限值,或灌浆压力与累计注入量的乘积达到GIN。

AE、AB、BF三条线称作包络线。

由上述可知,严格地说GIN法不是一种工艺方法,而是一种控制灌浆过程的规定或程序。

图2-6-8典型GIN灌浆包络线

1.4.2技术要点

(1)使用稳定的、中等稠度的浆液,以达到减少沉淀,防止过早地阻塞渗透通道和获得紧密的浆液结石的目的。

(2)整个灌浆过程中尽可能只使用一种配合比的浆液,以简化工艺,减少故障,提高效率。

(3)用GIN曲线控制灌浆压力,在需要和条件允许的地方,如裂隙细微、岩体较完整的部位,尽量使用较高的压力。

在岩体破碎或裂隙宽大的地方避免使用高压力,避免浪费浆液。

隆巴迪认为这种方法几乎自动地考虑了岩体地质条件的实际不均匀性。

(4)用电子计算机监测和控制灌浆过程,实时地控制灌浆压力和注入率,绘制P—V过程曲线和灌浆压力与时间(P-t)、注入率与时间(F-t)、累计注入量与时间(V-t)、可灌性与时间(F/P-t)、可灌性与累计注入量(F/P-V)、灌浆压力与累计注入量(P-V)共计6种过程曲线。

根据P-V曲线的发展情况和逼近GIN包络线的程度,控制灌浆进程中施工参数的调节和决定结束灌浆的时机。

此外,所采用的灌浆方式多是自下而上和纯压式灌浆。

1.4.3GIN灌浆法与我国常规灌浆方法的异同

GIN灌浆法与我国《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工程界通常采用的灌浆方法与工艺要求的比较见表2-6-3。

表2-6-3GIN灌浆法与我国常用灌浆方法的比较

项目

GIN灌浆法

我国常用灌浆法

浆液

稳定浆液

各种浆液

灌浆

过程

水灰比变换

不变换

一般应变换

灌浆压力

缓慢升高

尽快升至设计压力

注入率

以稳定的中低流量灌注

根据压力选择最优注入率

结束

条件

灌浆压力

小于或等于最大设计压力

达到最大设计压力

注入率

无要求

达到很小(如小于1L/min)

累计注入量

小于或等于设计最大注入量

无要求

灌浆强度值

达到规定的GIN

持续时间

无明确要求

持续一定时间

计算机监测

使用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测

不用,也可用

灌浆方法

一般为自下而上纯压式灌浆

优先采用自上而下循环式灌浆

1.4.4GIN法的缺陷

由于灌浆技术的复杂性和GIN法提出和应用不久,该法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隆巴迪承认,象其它许多使用方法一样,GIN法也有其局限性。

它不适用于细微裂隙和宽大裂隙(包括岩溶地层)的灌浆处理。

当在细微裂隙地层灌浆时,大多数孔段的灌浆过程很快甚至一开始就会达到压力上限(①线)而结束。

当在宽大裂隙地层灌浆时,大多数孔段又会很快地达到注入量极限(②线)而过早地结束灌浆。

(2)保持GIN为一个常量,不仅在一个坝址的不同地段是不适宜的,而且即使在同一地段或一个孔的上部和下部也是有疑问的。

因为这样,宽大裂隙的灌浆可能成为薄弱环节:

第一,可能在最大注入量的限制下不能充填饱满;第二,可能在较低的压力下不能充填饱满;第三,在较低的灌浆压力下浆液结石不够密实;这都将导致隐患。

(3)国内外有的专家认为该法有将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有的认为该法不适宜于建造防渗标准高(如q≤1Lu)的帷幕。

1.4.5我国技术人员对GIN法的改进

我国灌浆技术人员在引进GIN法的同时,对它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进。

(1)先堵后灌。

湖南江垭水利枢纽GIN法灌浆试验时对岩溶化石灰岩地层涌水、透水率大的层间溶蚀部位先进行堵漏灌浆,待达到注入率足够小,灌浆压力不小于1MPa后,再按GIN法要求灌浆;

(2)根据不同地段和灌浆深度,规定不同的灌浆强度值;

(3)用孔口封闭灌浆法取代自下而上纯压式灌浆法;

(4)各段灌浆要求在达到规定的灌浆强度值之后,还必须达到注入率、灌浆压力和持续时间的结束条件。

我国许多工程进行了GIN法灌浆的现场试验,但用于施工生产的仅有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部分帷幕灌浆。

小浪底工程的施工情况见本章第十一节。

从实践看,GIN法采用计算机控制灌浆过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但该法也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改进。

2灌浆压力

2.1灌浆压力的构成和计算

准确地说,灌浆压力是指灌浆时浆液作用在灌浆段中点的压力,它是由灌浆泵输出压力(由压力表指示)、浆液自重压力、地下水压力和浆液流动损失压力的代数和。

对于纯压式灌浆(图2-6-9a)

P=P1+P2-P3-P4(2.6.1)

对于循环式灌浆(图2-6-9b)

P=P1+P2+P4-P3(2.6.2)

式中P—灌浆压力(简称全压力),MPa;

P1—孔口压力表指示压力(简称表压力),MPa;

P2—孔口压力表中心至灌浆段中心的浆液柱自重压力,MPa;

P3—地下水对灌浆段的压力,MPa;

P4—浆液在灌浆管和钻孔中流动的压力损失,MPa。

P2、P3可按下式计算:

P2=hγg(2.6.3)

P3=hwγw(2.6.4)

式中h—孔口压力表中心至灌浆段中心的高度,m;

hw—地下水位至灌浆段中心的高度,m;

γg—浆液的重度,N/m3;

γw—水的重度,N/m3。

按2-6-3式、2-6-4式和以上单位计算所得的P2、P3为以N/m2或Pa表示。

(a)(b)

图2.6.9灌浆压力的构成

a-纯压式灌浆b-循环式灌浆

1-进浆阀门;2-压力表;3-进浆管;4-地下水位;5-灌浆塞;6-灌浆段;7-回浆阀门;8-回浆管

浆液在灌浆管和钻孔中流动的压力损失P4包括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

此项数值与管路长度、管径、孔径、糙率、接头弯头的多少与形式、浆液黏度、流动速度等有关,可以通过计算或试验得出,但由于计算比较复杂,试验也不易作得准确,且这项数值相对较小,因此为简便起见一般予以忽略。

在灌浆施工实践中,特别是现今多采用的高压灌浆施工中,由于灌浆压力很大(大于3MPa),浆柱压力、地下水压力、管路损失相对都较小,因此习惯上常常就采用表压力作为灌浆压力。

由于大多数灌浆泵都是柱塞泵或活塞泵,它们输出浆液的压力是波动的,压力表或记录仪指示的压力也是波动的,有的时候波动还很大。

控制和记录灌浆压力宜以波动的中值为准。

我国乌江渡和龙羊峡等工程的帷幕灌浆也曾以压力波动的峰值作为压力控制的标准。

2.2灌浆压力的控制

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的控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次升压法。

灌浆开始后,尽快地将灌浆压力升到设计压力(图2-6-10)。

分级升压法。

在灌浆过程中,开始使用较低的压力,随着灌浆注入率的减少,将压力分阶段逐步升高到设计值(图2-6-11)。

图2-6-10一次升压过程示意图

1—压力过程线;2—注入率过程线

图2-6-11分级升压法过程示意图

1—压力过程线;2—注入率过程线

一次升压法适用于透水性不大、裂隙不甚发育的岩层灌浆。

分级升压法适用于裂隙发育,透水率较大的地层。

灌浆压力应当根据注浆率的变化进行控制。

灌浆压力和注浆率是相互关联两个参数,在施工中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当地层吸浆量很大、在低压下即能顺利地注入浆液时,应保持较低的压力灌注,待注浆率逐渐减小时再提高压力;当地层吸浆量较小、注浆困难时,应尽快将压力升到规定值,不要长时间在低压下灌浆。

高压灌浆应当特别注意控制灌浆压力和注入率。

平缝模型试验表明,上抬力与最大灌浆压力和最大注入量成正比,见2-6-5式。

而注入量与注入率有关,因此为防止上抬力过大而引起地面抬动,必须协调控制灌浆压力和注入率。

Fmax=PmaxVmax/6t(2-6-5)

式中Fmax—最大上抬力;

Pmax—最大灌浆压力;

Vmax—最大注入量,即平缝中尚未发生沉淀的浆液体积;

t—缝宽的一半

不同的工程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的匹配情况是不一样的。

国内几个工程在不同的灌浆压力下控制注入率的情况如表2-6-4。

表2-6-4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的协调控制关系实例

灌浆压力(MPa)

1~2

2~3

3~4

>4

注入率(L/min)

30

30~20

20~10

<10

2.3灌浆压力趋向的判断

在灌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控制灌浆压力是灌浆成功的关键,施工人员必须对灌浆压力趋向进行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表2-6-5为灌浆过程中各种压力变化趋向及其应对措施。

表2-6-5压力趋向判断与控制措施

压力趋向

物理描述

控制措施

压力不变,吸浆量逐渐减少

表明浆液逐渐充填在有许多细裂隙的岩层中,通常吸浆量是低至中等

灌浆情况基本正常。

当总注入量较大且注入率递减不快时,可适当改浓浆液,控制浆液扩散

压力不变,吸浆量逐渐减少,接着突然减少

裂隙过早堵塞

进行冲洗。

改稀浆液或谨慎提高灌浆压力。

在设计压力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压力和中等吸浆量

可能存在漏浆或串浆,或扩散范围较大,常发生在I序孔中

如无表面渗漏,可逐渐加浓浆液。

如灌注一定量的水泥后,吸浆率仍未减少,可停灌待凝后再复灌

压力不变,吸浆量突然增大

局部岩体变形,或无变形而裂隙变宽。

加浓浆液或降低压力,直到吸浆量有减少趋势

压力不变,吸浆量突然减少之后又逐渐减少

受局部地层限制,浆液先充填空穴,然后逐渐充填微细裂隙

可改稀一级的浆液,如使用稳定性浆液,可增加减水剂用量

在低压下,使用浓浆灌注,仍能保持最大泵量的吸浆量

浆液自由流入了严重破碎的岩层、溶洞,持续灌注,浆液扩散广,材料消耗大

浆液中加入填料,灌入一定量后暂停灌浆,之后在同一孔或相邻孔复灌

在低压或缓慢升高压力情况下,吸浆量很大但逐渐减少

浆液一般是在中等破碎地层中扩散,通常发生在I序孔,当泵量超过吸浆率时,可达到设计压力

灌浆情况正常。

浆液不再加浓,继续灌注到结束条件

压力迅速增加,吸浆量迅速减少

由于浆液加浓太快,提前堵塞裂隙

冲孔,改用稀浆灌注

吸浆量由减少变为增大,使用较浓浆液时仍不改变

岩体发生大范围的缓慢变形,或在有充填的大裂隙中,冲刷出了通道

降低压力

压力和吸浆率脉动变化,趋于无规律地减少

破碎或层状岩层中的裂隙逐渐堵塞

灌浆情况正常

压力和吸浆量不稳定地增减脉动,没有固定的变化趋势

岩体表面、岩块或灌浆区浆液打开了新通道,发生局部变形,通常与严重破碎岩层和大吸浆量有关

尽快加浓浆液到最大浓度,至出现吸浆率减少趋势,或在灌注一定量的浆液后停止灌浆,避免浆液过度扩散,待凝后恢复灌浆。

3基岩帷幕灌浆

帷幕灌浆通常布置在靠近坝基面的上游(图2-6-12),是应用最普遍、工艺要求较高的灌浆工程。

图2-6-12坝基帷幕灌浆和固结灌浆示意图

3.1施工的条件与施工次序

基岩帷幕灌浆通常应当在具备了以下条件后实施:

(1)灌浆地段上覆混凝土已经浇筑了足够厚度,或灌浆隧洞已经衬砌完成。

上覆混凝土的具体厚度各工程规定不一,龙羊峡水电站要求为30m;也有的工程要求为15m,应视灌浆压力的大小而定。

(2)同一地段的固结灌浆已经完成。

(3)基岩帷幕灌浆应当在水库开始蓄水以前,或蓄水位到达灌浆区孔口高程以前完成。

基岩帷幕灌浆通常由一排孔、二排孔或多排孔组成。

由二排孔组成的帷幕,一般应先进行下游排的钻孔和灌浆,然后再进行上游排的钻孔和灌浆;由多排孔组成的帷幕,一般应先进行边排孔的钻孔和灌浆,然后向中间排逐排加密。

单排孔组成的帷幕应按三个次序施工(图2-6-13),各次序孔按“中插法”逐渐加密,先导孔最先施工,接着顺次施工Ⅰ、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