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057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docx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关键词:

盛唐气象;李白;诗歌创作

  “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来的,“林庚先生曾经做过精彩的阐释‘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盛唐气象是在盛唐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的一个必然结果。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生活在盛唐时代的诗人李白有着笼盖古今的气魄,他充满了自豪、骄傲与自信,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目光短浅的凡夫俗子,更没有比人低一头的自卑心理。

自信、乐观、向上、青春活力高涨,政治热情澎湃,有着投身现实与改造现实的强烈欲望和要求,这就构成了李白诗歌盛唐气象的内容。

一、对理想的呼唤

   唐朝国力强盛,人们精神奋发,一般的士人均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表现的十分突出。

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雄才大略,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已任,以宰相辅与帝王师自期,希望登上政治舞台,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他常常梦想着皇帝有一天忽然发现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委以重任,一步登天,爬上宰相辅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他每每以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自比,大政治家吕尚、管仲、张良、诸葛亮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以为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有政治才能,并大都以偶然的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如果自己幸运,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载入史册而千古不朽。

他编织了美丽的、颇为神奇的宏图,他坚信,这终将会变成现实。

李白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唤起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效力的精神。

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说: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纵然不受赏,羞与世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

   以鲁仲连自比,表示决心直道而行,不苟且求荣的政治理想。

当被玄宗征召时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则充满了获得机会仕官京都的狂喜。

   李白怀抱建功立业的志愿进入长安,结果带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兄弟。

”(《读诸葛武侯传》)

   表现了自己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的心情。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表示要效法谢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苍海”(《行路难》),对未来仍存在希望。

“《梁父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棿屼当安之,”(《梁父吟》),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并不因遭遇挫折而有所削弱。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梁园吟》),表现诗人思想并未消沉下去,济苍生的愿望仍在他的内心燃烧。

   安史之乱后,李白的报国之志未衰: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猛虎行》),说明自己仍有远大抱负,只要有机会就要起来做一番大事业。

在《永王东巡歌》中抒写了自己的宏图大略,表达了平定叛乱的雄心。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表明了自己渴望为平定叛乱贡献力量。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源”(《南奔书怀》),表达自己讨平叛乱,恢复中原的志向。

“何时入宣室,更向洛阳才”(《放后遇恩不沾》),对自己政治才能十分自信,并希望获得重用。

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并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则表达了李白早然衰老,但仍然希望为国出力的强烈愿望。

   李白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盛唐时期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心声。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热切关怀,贯穿在一生的实践之中,虽屡遭挫折而意志更加坚决,长期不懈地追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有人说“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

”而李白用他几乎接近完美的人格和个性与魅力结合的诗歌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切。

李白是一位富有政治热情的伟大诗人,但他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中,从不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尽管处处碰壁,却没有挫伤他从政的锐气。

他求人时也胸怀坦荡,傲骨嶙峋,不有意奉承、特意讨好,对统治阶级中那些握有实权而又阴险狡诈之徒,十分卑视,对权贵十分藐视,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个性自由,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正义感。

   李白蔑视权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在帝王和权臣面前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态。

他傲岸不屈,以为“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表现出桀骜不驯的坚强性格。

他鄙弃功名,鄙弃尘俗,“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表现出高洁正直的可贵品格。

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凤饥不啄粟,所食惟琅玕。

焉能与群鸡,剌蹙争一餐”(《古风》四十),诗人以凤自喻,不屑与奸佞之辈相处。

   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

不采芳挂枝,反栖恶木根。

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

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

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古风》二十五)。

   这是诗人洁身自好的独白,对世道浇风充满了愤激鄙弃之情。

   李白追求自由,“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了要和那不称意的社会决裂,去过那“散发弄扁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李白寄托自己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着突出的反映。

这首诗通过梦游驰骋想象,写出天姥山的奇绝风光与非凡气势,写神仙世界的瑰丽奇幻,虚无缥缈。

这种对仙界的热烈追求,正是他厌恶黑暗现实,希图解脱苦闷心情的反映。

诗歌最后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烈向往。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种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对权贵的无比蔑视,也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深刻批判,具有强烈的反抗性。

因此,李白的诗歌就自觉或不自觉的打上了盛唐的印记。

三、对现存的统治秩序的反抗

   天宝年间,玄宗已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政事,任用奸臣李林甫等,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李白在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生活,对此有痛切的感受和清醒的认识,因此在诗歌中对盛唐时期不合理的黑暗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第一、对最高统治集团迷信神仙作了尖锐的批判。

玄宗晚年,长期享乐,迷信仙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借古讽今,用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这些既有雄才大略而又迷信神仙的皇帝,影射唐明皇,对其迷信神仙的愚昧行为给予辛辣的讽刺。

这在《古风·周穆八荒意》和《古风·秦王扫六合》中都有所体现。

   第二、对权贵、宦官、外戚作了尖锐的批判。

玄宗晚年,耽于享乐,无心政事,奸臣、宦官、外戚在政治上得势,他们争权夺利,生活十分腐化。

   宦官在政治上飞扬跋扈,在经济上强取豪夺,在生活上极端堕落。

这些国家的蛀虫和社会寄生虫严重地腐蚀着国家机体,诗人对他们予以尖锐的批判与讽刺。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去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古风》二十四)。

   此诗对于中贵的豪奢和嚣张气焰,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透过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我们看到唐王朝中贵得势的一个侧面。

   在《古风·天津三月时》和《古风·一百四十年》中,诗人以愤怒心情,描写了权贵奢侈豪华、荒淫无度的生活。

在这些诗中,宦官和斗鸡者的形象背后,是唐玄宗的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因此,写得是宦官和斗鸡者,而矛头所向则是唐玄宗的黑暗统治。

   第三、李白对统治者轻启边衅作了批判。

玄宗好大喜功,轻启边衅。

诗人对此深表不满,用尖锐的诗笔予以揭露和抨击。

如《古风·代马不思越》: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此诗可谓是为兵请命之作,诗中描写了长期戍守边关的士卒的苦难生活,对他们“苦战国不赏,忠诚难可宣”的不公平待遇深表同情。

诗人在《古风·胡关饶风沙》中,以悲怆的情绪,描写了边塞荒凉,戍守艰辛,战事误农,边民饲豺虎的现实,既忧国事,又察下情,诗里渗透着爱国爱民的情绪。

   第四、李白对统治阶级不重视贤才作了尖锐的批判,诗里流露着个人不才不遇的感慨。

诗人在《古风·燕臣昔恸哭》中,怀着沉痛的心情,抒发了受小人排挤不得重用的苦闷而愤激的情绪。

对聚集在皇帝身旁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予以揭露和鞭挞。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古风》十五)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直木忌先伐,芳兰哀自焚!

(《古风》三十六)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

(《古风》三十九)

   他对于皇帝的轻士,宰衡的妒贤,奸臣对皇帝的蒙蔽,都做了大胆的揭露和抨击。

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黑暗和最高统治集团腐朽的本质。

   总之,李白直面现实,反对现存不合理的统治秩序,对当时最高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势力作了有力的抨击,真实地展现了盛唐时期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堕落,走向衰亡的情景。

四、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盛唐时期,空前的安定繁荣和强大,为文化发展,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诗人们畅游四方,结交朋友,对生活、自然有着亲身的体会和独特的感受,经常神游其中来完善自我的提升。

   李白是一个高大的人。

然而,他的高大在于他平凡、天真,正如他被称为“谪仙”,“仙”固然不凡,可是这个“谪”字,又表示他是普通的人。

这倒最能说明他真实的存在。

而这平凡、天真,这普通性,就表现在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一是李白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出蜀前后,漫游各地,足迹几遍全国。

他用热情的巨笔,歌咏名山大川,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

象峨眉山、巫山、泰山、嵩山、庐山、天门山、岘山、衡山、九华山、黄山、天台山、云台山、终南山、华山等名山,锦江、长江、黄河、剡溪、汉水、鉴湖、洞庭湖、彭蠡湖等江湖,都在他笔下生辉。

   有的明朗清新,意境开阔,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有的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

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还有的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

这些山水诗融入了他的生命。

一方面象征着他高大的人格,奔放的热情,如“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另一方面则天真、淳朴一如赤子,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这都说明他珍爱人生,珍爱生活。

   二是他对友人特别深情。

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左右,约占李白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

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

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

如《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汪伦》、《哭晁衡卿》等,友人依依的惜别之情,多能“感动激发人意”,使人一诵难忘。

   三是浓浓的思乡情意。

虽然李白有“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但是也有客居他乡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单从他离开家乡时写下的这首《渡荆门送别》就可见一二。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依依不舍之情。

至于其他的,比如:

《静夜思》《关山月》《春夜洛城笛》等,都流露出自己思乡深情、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

   他的好酒与隐居,固然主要是政治活动失意后的一种反抗和排遣,但有时却是自觉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行为又表明他乐意尝试人生的多种乐趣。

总之,李白一生坎坷多难,面对黑暗与不平,时有消沉与颓废,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这恐怕是他的诗歌千百年来始终受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五、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是盛唐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

盛唐气象培养了他浪漫的气质、昂扬的斗志、慷慨激越的感情、放荡不羁的行为、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善于抓住感情与波动的一瞬间,捕捉一时的灵感,兴之所至,挥翰立就,亮出灵魂的底蕴,写出真实的感情,表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

   李白的绝大部分诗歌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他直接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充分提示自我精神面貌,抒发内心炽热激烈感情。

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创性。

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他又沉痛呼喊: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在抒写想想时总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在表达自己的抱负时,更是十分狂放,“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白马篇》。

)尤其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

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

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

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衡。

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辟世中寻求解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的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

上述种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诗歌充斥着浓郁的主观情绪,跳跃着鲜明的自我形象,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特征。

这正是盛唐时代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在李白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李白诗歌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

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

有的还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蜀道难》就是这样的名篇,诗的开头,融汇历史传说与远古神话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的艰难,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气势雄伟的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

   李白还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抒写炽热感情。

有时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

有时他把丰富的想象与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的十分别致而又贴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他还善于运用拟人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奇警无伦。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把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把明月当成解答问题的挚友,而《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不局限在使用某一种手法来表达感情,他往往能够巧妙地把神话、幻想和夸张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结合运用。

他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北风行》、《远别离》、《古风·西上莲花山》等作品里,都不同程度地把这些表现手法结合起来。

在这些作品中,由于诗人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就为我们展开了无限广阔的幻想境界和壮丽多彩的形象领域,也就更能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更充分地表现了主题。

在《蜀道难》里,由于他采用了这种手法,才能表现诗人豪放热烈的性格和“蜀道”崇高、峻险的现实,同样的原因,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才能充分表现出诗人和权贵们决裂的叛逆精神,在《梁甫吟》里,才能康健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到打击后的悲愤情绪。

在《古风·西上莲花山》里才能表达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凭借神话和大胆的幻想,创造巨大的艺术形象,来抒写现实所激发出来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以及强烈的爱憎,使他们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作。

李白诗歌中表现了诗人极其宏伟的气魄,这种气魄是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出人意料的夸张,精警跳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杰出的贡献使他在我们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都不能仅仅认为是诗人创作理念、思维、技巧的成熟运用,也不能仅仅认为是诗人天才的表现,而是盛唐时代精神在诗歌中最突出的写照,反映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这种富于独创性地表现时代精神的诗歌,是盛唐时代特定时期的产物。

难怪袁行霈说“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完美的人物,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2]

 

注释:

[1]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8

[2]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J];高校理论战线;1998,12期;32-38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J];高校理论战线;1998,12期;32-38

3、李晖.李白诗选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