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055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材料都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周初青铜器铭文B.司马迁《史记》C.小说《封神演义》D.京剧《哪吒》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周初青铜器铭文属于一手史料,价值最高,A项正确;《史记》属于二手史料,B项排除;小说及京剧均属于文学作品加工,史料价值最低,CD项排除。

故选A。

2.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

这反映了当时()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采取的治国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根据材料“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可知B项正确;汉朝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

故选B。

3.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事计算方法。

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A.刘徽B.宋应星C.贾思勰D.祖冲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D项正确;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割圆术,A排除;宋应星是明朝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排除;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著有农学著作《齐民要术》,C排除。

故选D。

4.下图是《宋代蹴鞠铜镜》。

与此活动直接相关的是()

A.尚武轻文B.政权并立C.城市繁荣D.疆域辽阔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蹴鞠铜镜反映的是当时市民阶级生活十分丰富,是城市经济繁荣的产物,C项正确;宋朝推行的是重文轻武政策,A项错误;材料与政权并立及疆域辽阔的说法无关,BD项排除。

故选C。

5.下图是某同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笔记。

其涉及的地区是()

A

新疆B.西藏C.东北D.台湾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

他们残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会株连。

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BCD项排除。

故选A。

6.“一分材料说-分话”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

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南京条约》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北洋舰队建成

中国海防近代化逐渐发展起来

D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舰队是中国海防近代化的产物,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仍然属于传统农民起义范畴,并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项排除;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D项排除。

故选C。

7.1927年7月,张秀然在江油建立了绵阳境内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稍后,沙汀在安县也建立了党组织。

这可以用来说明()

A.绵阳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B.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已经到来

C.绵阳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奋斗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大革命失败阶段,而共产党员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在创建党组织,说明的是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奋斗精神,D项正确;绵阳并非是当时的革命中心,A项排除;当时处于革命的低潮,B项排除;材料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无关,C项排除。

故选D。

8.下图是某事件形势示意图。

该事件是()

A.华北危机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北平、卢沟桥、宛平城及中日军队的作战路线”可以判断出这是日军方面发动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C项正确;华北危机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A项排除;九一八事变发生于沈阳,B项排除;八一三事变发生于上海,D项排除。

故选C。

9.下图为1953~1957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图。

据此可知()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B.英美经济持续衰落

C.中国经济出现冒进D.三国均完成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7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

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英美经济持续衰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中国经济出现冒进是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后,C项排除;当时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D项排除。

故选A。

10.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不把阶级出身作为录取因素,完全依靠成绩录取的考试。

578万人参考,最终录取了27.3万人。

这说明()

A.高考开始于1977年B.高考体现了公平原则

C.工农子女优先录取D.录取比例低效果较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不把阶级出身作为录取因素,完全依靠成绩录取的考试”和所学知识可知,高考恢复后,大学录取以考试成绩为主,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原则,B项正确;高考是在1977年恢复,并非是开始,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考试录取,并非是工农子女优先录取,C项排除;高考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重大意义,D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1.2021年4月,绵阳博物馆举办“敦煌莫高窟壁画展”,其中不少佛像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与传统中国讲究主产的面风有很大差异。

这种画风最可能出自()

A.古埃及文明B.巴比伦文明C.古印度文明D.阿拉伯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因此C项正确;佛教与古埃及文明及古巴比伦文明无关,AB项排除;阿拉伯文明下的宗教是伊斯兰教,D项排除。

故选C。

12.下图是西欧某时期流行的首诗歌。

其中蕴含的理念是()

A.人文主义B.理性主义C.英雄主义D.平等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

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闲暇。

”主张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A项正确;理性主义强调是人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B项排除;材料与英雄主义及平等主义的说法无关,CD项排除。

故选A。

13.近代西方民主制的确立是反复斗争的结果。

下图描述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多次出现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体现的是共和道路的曲折性,因此C项正确;英国是通过光荣革命确立的是资产阶级政体,A项排除;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B项排除;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的,D项排除。

故选C。

14.某学习小组收集了“珍妮机与英国棉纺织业”“棉花种植园与黑人奴隶制”“手纺车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资料。

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棉花与世界的发展B.工业革命的原因

C.亚非民族独立运动D.奴隶制度的存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珍妮机与英国棉纺织业”与工业革命有关;“棉花种植园与黑人奴隶制”与美国南北战争有关;“手纺车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关。

因此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棉花与世界的发展,A项正确;BCD项仅是材料的一方面,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A。

15.现代日本学者指出:

明治推新提倡西方技术与日本方法相结合,而拒绝了西方的精神特质。

结果给国家带来1945年的灾难。

这主要是因为明治维新()

A.加强中央集权B.推行殖产兴业C.提倡文明开化D.保留军国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

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导致其对外扩张欲望强烈,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殖产兴业及文明开化均属于进步因素,ABC项排除。

故选D。

16.一战期间,大量青年参战导致劳动力短缺,于是法国在华招募15万华工。

在此背景下,蔡和森、邓小平等青年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

这一行动()

A.提升了法国的技术水平B.扩大了中国青年的视野

C.改变了欧洲战场的走势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蔡和森、邓小平等青年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的行为,对于开拓中国青年的视野,接受国外新思想起着重大作用,B项正确;材料与提高法国的技术水平无关,排除A项;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并未改变欧洲战场走势,排除C项;这一行为并未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故选B。

17.下表为经济大危机前后美、德、日、苏四国GDP对照表(单位:

亿元)。

据此可知()

美国

德国

日本

苏联

1929年

8433

2622

1282

2383

1938年

7999

3423

1769

4052

A.经济危机持续恶化B.美国丧失霸主地位

C.苏联模式弊端凸显D.国际秩序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大危机后,美国经济恢复发展相对于德国、日本及苏联较慢,这主要和德国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军事化、苏联五年计划的推行有关,这也说明了当时国际秩序受到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冲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非是持续恶化,A项排除;美国世界霸主的确立是在二战后,B项排除;材料与苏联模式弊端的凸显无关,C项排除。

故选D。

18.绵阳中考考生的答题卷,将经过扫描、网阅、复核等环节。

这里涉及的现代技术主要是()

A.航空航天B.生物工程C.交通运输D.计算机网络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将经过扫描、网阅、复核等环节”体现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阅卷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及交通运输的说法无关,ABC项排除。

故选D。

19.按主题分类归纳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表的主题是()

时间

史实

1951年

利比亚独立

1960年

非洲17个国家独立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A.拉美民族解放战争B.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C.全球殖民体系崩溃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利比亚独立”“非洲17个国家独立”及“纳米比亚独立”反映的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其中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与拉美民族解放战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说法无关,AD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全球殖民体系的崩溃,强调的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C项排除。

故选B。

20.有学者认为:

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没有其他大国合作。

美国会孤掌难鸣;得不到美国支持,也会困难重重。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对峙局面结束B.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美国确立单极格局D.贸易保护主义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会孤掌难鸣”体现

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下,国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各国的合作,B项正确;材料与冷战局面的结束无关,A项排除;美国并未建立单级世界,C项排除;材料与贸易保护主义的说法无关,D项排除。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43小题30分,第44小题30分,共60分)

21.战争带来灾难,和平促进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交流互鉴共享】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东西方加强世界联系的两件大事。

简要说明世界联系加强的重大意义。

【冲突对抗人类浩劫】

材料二1936年11月,墨索里尼说:

“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欧洲国家都可以国绕这个轴心运转。

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相继加入。

——摘编自(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

并说明其给世界带来的后果。

【合作共赢中国智慧】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倡导的原则和理念。

在外交关系中,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和理念?

【答案】

(1)事件:

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

意义:

①促进各国的和平友好交流与共同发展;

②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观念从此逐步确立,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2)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果:

积极: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②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消极: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运用: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405—1433年航海路线图”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明政府为了宣扬国威,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各国的和平友好交流与共同发展;据材料“15世纪以来……客观上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观念从此逐步确立,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1936年,墨索里尼说:

‘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欧洲国家都可以国绕这个轴心运转’。

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相继加入”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德国、意大利、日本在世界各地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战争,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问,结合所学,1945年5月8日,欧洲战事结束,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其给世界带来的后果有:

积极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消极方面: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图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为了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因此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倡导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据材料“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可知,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倡导的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问,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2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2年5月20日,林肯签署了法案,规定:

年满21岁的合众国公民,未曾持械反抗合众国政府者,自1863年1月1日起,只需交纳10美元登记费,即可领得160英亩土地;在此土地上耕种5年后即可领取土地执照而成为所有者。

——摘编自《美国通史》

列宁1921年采取这一政策:

农民在向国家缴纳均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摘编自《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和列宁采取的政策。

并分别说明其实施目的。

材料二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实施的政策。

政策

作用

打土豪、分天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一五计划;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创新”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

【答案】

(1)措施:

林肯颁布实施《宅地法》;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目的:

林肯实施《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

主题:

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1980年,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以促进经济发展;1990年,国家建立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992年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由“自1863年1月1日起,只需交纳10美元登记费,即可领得160英亩土地;在此土地上耕种5年后即可领取土地执照而成为所有者”,可知出自林肯颁布的《宅地法》;由“农民在向国家缴纳均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可知出自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内战时期,林肯实施《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实施的政策”,围绕“制度创新”的主题,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如“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可从经济特区建立,到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如主题:

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1980年,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以促进经济发展;1990年,国家建立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992年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蓬勃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