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013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docx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观还净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五):

观、还、净

止息以后观,什么叫观呢?

-知道自己呼吸宁静了,虽然没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一次,你也知道了,不管了,这个时候是观。

你那个知道已经是在观察自己了,不要另外有个观嘛!

你知道自己这个样子,不是在观了吗?

然后你观察到这个气,到了胸口怎么下不去呢?

哎呀,背上这里痛得难过啊!

这个就是观,你看到了。

你看到自己背痛腰酸,好像肝这里很难过,是不是生了什么东西了?

你的怀疑都来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不要理它,你这时候最好故意提起来,不是鼻子,要点是在难过的地方,把它定住不动。

这个你们要研究佛学了,讲个道理给你们听。

四谛法门有八忍、八智十六心。

注意这个“忍”字,是定力,所以日本人专门用这个字,侠客叫忍者。

进入菩萨道要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很厉害。

中文这个“忍”字是上面一把刃,不是刀是刃,刀是一面开口的,刃是两面都有口的。

心里头一把刃切断就是忍。

当你静下来呼吸,感觉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就晓得苦嘛。

苦集灭道这个苦谛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苦法智忍”,你知道这里痛苦,这个方法已经知道了,用“智忍”停在那里,慢慢觉得很难过,觉得这里好像要出来,就给它放出来了,呼吸也放了,有方法、智慧的忍。

进一步,然后慢慢这个病痛变轻松了,“忍”字没有了,叫“苦法智”,智慧打开了。

“集法智忍”也是同样的道理,集就更厉害了,你身体、生命集中在那里难过,经过“智忍”,慢慢集打通了以后就是“集法智”。

工夫到了以后就是“灭法智忍”,再进一步,“灭法智”。

工夫到了得道境界是“道法智忍”,最后到了叫“道法智”。

苦集灭道对我们欲界讲的是四种忍、四种智。

到天人的境界高出一层,到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另外星球的人,也有痛苦,比我们轻,那个叫“苦类智忍、苦类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类智忍、道类智”。

同我们差不多,比我们轻,也要做这个工夫。

刚才讲到你病痛到哪里的时候,你只好把它忍住,把它呼出去,这些工夫不是讲理论哦。

理论懂了,不用实际身心去体会,我认为是空话。

你修证不到有什么用!

世界上任何科学也好,宗教也好,哲学也好,对身心无益的,那个学问有什么用!

所有的知识学问都是要对人类身心有利的,所以学佛要实验,是个科学的实验。

这个忍跟定有差别吗?

忍跟止跟定有差别的,逻辑上有差别,就是强度的差别。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数、随、止,下一个再讲到“观”,你就要观察清楚了。

“还”是要按前面这个路修行,然后工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体内部都完全变化了,“还”到哪里去啊?

你看六妙门书上转向大乘般若空观啊、假观啊,把大家带向那一方面了。

明明六妙门是小乘的修法,是工夫耶!

回到哪里?

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在娘胎里,或刚出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应该回还到这里。

然后“净”,呼吸也清净了,杂念也清净了。

杂念清净了以后就没有思想吗?

错了,见闻觉知都在,能够知道一切,也能够明白一切。

觉是感觉,知是知道。

所以真正到达这个工夫,得定的时候,你的灵感,你的智慧,你的头脑,接触外界的力量完全不同了。

也许你坐在这里,连上海的朋友讲话的声音你都能听到;你家里做什么事你也知道了,见闻觉知都在。

整理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我问你,什么是“观”?

现在我讲了半天,这样形容把经验告诉你,听懂了没有?

听懂了这个就叫做观,已经看到了嘛!

观就是看到,对不对?

这下明白了没有?

所以,“即止即观,即观即止”,还另外有个什么观啊!

可是修密宗的不同,密宗修到这一步境界,之所以变成密宗,因为它在这个里头起“观想”了;在呼吸每次进来出去时,有意识地加上七彩光明观想在修,这个叫密宗修法。

就是丙师讲的,白骨放光,第六意识故意加一个观想。

看到这些观想方法,我就笑了,这些对不对?

也对,不要轻易批评它不对,这些我都修过的,都会,在我看来“诸法皆如”,都对。

何以对啊?

讲教理给你们听,是观想的理论,“诸法无常,皆因假立,立假即真”。

谎话说多了,说万遍也变成真话了,立假即真。

你真修到止,这个时候,你用观想的方法观成七彩光明在身中,或者你有病的时候,修到止的时候,如果观虚空中的太阳光,或头顶上一个月轮、日轮,这个光照到你里面的五脏六腑,什么都照空了,一样可以治病哦!

比癌症病人进医院那个化疗的功能还要强。

我有个学生,四十年前在台湾基隆,他就听了我的话,用这个方法。

他碰到冷天衣服不够,人在外面,没有办法回家拿,他就观想自己坐在六月天的大太阳下面晒,一开始冷得牙齿打哆嗦,后来给他一观成功了,嗨,一身大汗,穿一个短袖就过来了。

我说:

“你怎么那么有本事啊?

”“老师,你教我观的,我这个时候在日轮观中啊!

”这是给你们讲“观”字的要妙。

这是讲六妙门,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从《达摩禅经》《修行道地经》抽出来的,他没有讲到要点!

这个观懂了没有?

就那么轻松,那么现成,不要另外有观。

你说:

“哎,已经知道了!

”这“知即是观,观即是知”,懂了吧?

到这个时候,杂念妄想没有了,心念呼吸寂止了,内外变化一切清楚,回到本来清净的地方,心境是非常干净的。

“还、净”,这是从修气息来讲的,可是智者大师把“观”同“还、净”讲到大乘的空、有,讲到“心”方面去了,这就是我为什么批评智者大师的原因。

但是回转来,我也很恭维他,他老人家太慈悲了,他修到“观”的时候,拼命向大乘里引,他为什么不照我这样引法呢?

因为你光修“止”,容易发五神通,就妨碍了明心见性菩提大道,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修到“止”这一方面,他就不多谈,不像我这样给你们讲,他就引到般若中观去了,他是这个道理。

这样懂了吧?

这个秘密懂了吧?

所以诸佛菩萨,他有他的慈悲心,有他的秘密用法,也不能怪,我一方面批评他,一方面恭敬他,这样懂了吧?

你如果修安那般那,修到“止观”这一步,已经很恭喜你了。

如果修行到这一步,要注意饮食调整。

饮食欲望的痛苦,这个习气之难除,比男女关系还要难,所以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其实,“男女”固然严重,还不及“饮食”的严重,因为男女大家还有个道德范围,有点害怕,就是现在那个电脑上黄色网站,有贼胆有贼心,没有贼(指功能)还做不了。

可是饮食很方便啊,看到茶看到水,随便拿来喝一口,又不犯法,有时候这么一口水就妨碍了你,有时候不加这口水就不行。

所以修行是非常细密非常精密,要一步一步的来。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

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

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

慧从何来?

从起观与修观而得。

如何起观与修观?

必须研究慧学.如“唯识”学所讲述的,即属于最高智慧的观待道理和证成道理。

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

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

法身,乃心念清净的属体。

般若,是圆满无瑕的属相。

解脱,为千百亿化身的属用。

“法身、般若、解脱”三样平等具足,即称之为还。

例如对人、对事、对物的执着,则非解脱。

如白痴虽然形似解脱,但却绝无慧知。

如非白痴,于得失,是非,人我之际,了无挂碍,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还之后为净。

此是真正的净土。

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

一念之间即具备六妙法门

若已做到了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一念之间具足六妙法门。

止为定之母.定为止之果。

观为慧之母。

慧为观之果。

六妙门中前三步,一数、二随、三止属于定学。

后三步,四观、五还、六净,则属于慧学领域。

一般以为数息做好之后才随息,随息而后才止息。

其实不然。

如一上座,一念之间即同时具备数、随、止、观、还、净程序。

望善自参证之。

《定慧初修》

----------------------------

我常告诉各位,你们修行,有一本书叫作“小止观六妙门”,不晓得你们读过没有?

修止观有六个步骤,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据我个人几十年看来,许许多多的人修了几十年,都还在那里数息,我坐了几个钟头了,数了多少息了,几百下了,几千下了,干什么呢?

你在学会计?

还是当出纳?

而且,很多人在数呼吸的时候,还拼命想把呼吸的气留在丹田,留得住吗?

你去解剖尸体看看丹田有气吗?

为什么要数息?

你心静不下来,不能得止。

一上座,先听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变细,再静下去,耳朵听不见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觉来去,乃至感觉到鼻子都没有气了,胸部也不动了,只有小肚子轻轻地很久动一下,这样才叫“息”。

到达了这个地步,不要数了,换第二步“随”,随着这个息定下去。

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这时才没有杂念,内发的寂静轻安就来了。

得止以后要起“观”,不起观,那是外道定。

观是用智慧观察,转入修慧的境界。

观行成就了以后,第五步是“还”,还我本来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最后达到“净”,心净则国土净,修持到此地步,所谓“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这才是真正唯心净土。

《圆觉经略说》

---------------------------------------

再拿天台宗标榜的六妙门来讲,由数息到随息,由止起观,由还到净,这六个步骤有几个人做到了?

大家充其量坐起来自认为这一座坐得不错,啊!

数息数了三千多了。

你数了一万多也不过加上利息而已,呼吸是生灭,以生灭心计数字,我问你要数到哪里去?

数到得止就不用数了,赶快随息。

随到气住脉停,就要赶快起观。

一念之间很快就观起来了嘛!

你尽在那儿数,做什么?

是学会计,还是算利息?

然后尽在那儿搞呼吸,真可怜啊!

六妙门确实是妙门,依此修行必有成就的。

这天台显教就是密教,可惜大家不珍惜,要另外去求个密法。

佛法没有秘密的,这六妙法门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了,这个你不求,反而希望花钱求密法;我收你一千万然后传你个秘密好了,什么秘密?

就是修止观嘛!

但是止观修成了还只是个助道,不算得道,纵然四禅八定成就了,还只是助道品罢了。

佛在《楞严经》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这里我插进来说,宋徽宗时代,四川嘉州龙渊寺内有一棵大树被吹倒了,树根中间有一空处,有个和尚在里面打坐。

众人惊讶不已,有人敲引磬引和尚出定,他自称法号慧持,出定后问众人:

他哥哥慧远法师何在?

原来他是晋朝时在这里入定,几百年后到了宋朝,才因大树被风雷吹倒而出定。

纵然能入定几百年,仍然不是内明之道,只是意识境界。

所以止观法门还是助道之法,这是站在大乘菩提道立场看小乘法门,只得了有余依涅槃,尚非般若解脱。

纵然修得了止观助道之法,但不落于空的一边,才是菩萨道。

若你耽着禅定,不肯起行愿,是犯大乘菩萨戒的。

不过你不要拿这个话来当借口,叫你上禅堂打坐,就说不愿犯菩萨戒。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止的時候,你覺得這裏的呼吸沒有了,你有沒有體會到,內在的各部份感覺都很清楚。

你坐在這裏如果沒有靜下來,老實講不會感覺到內部的,在道家叫做“內觀”。

內視就是觀自在。

這個在佛法沒有來以前中國就有了。

就是《參同契》上面講的“內照形軀”。

你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呼吸好像若有若無,好像停了,自然就會達到內照形軀。

比方說這個氣到這裏堵住了,堵住了以後你把止的念,就止在堵住那個地方,其他身體內部還是清楚。

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他就嗝氣起來了,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

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內呼吸就起來了。

內呼吸怎麼起來?

你覺得鼻子沒有呼吸了,身體沒有呼吸了。

但是男人在小腹這地方,女人在子宮部份,感覺到在動,鼻子好像完全沒有呼吸。

內呼吸起來還沒有得止,得止了以後有個現象會來,你會感覺到這個身體像一塊硬化了的木頭在這裏,會害怕的,這就是剛才經典上所講的“澀”。

僵在這裏一樣。

這個時候不能害怕,你把意念放鬆,呼吸不要放鬆。

慢慢氣走遍了以後就是真氣在轉,但是要做到這程度有一個條件,腸胃一定要空。

腸胃不空,大部份都是功夫在替腸胃做消化。

腸胃越乾淨,氣脈越容易修成。

修通了才真能得定,然後身心兩面才能解脫、分開。

還有功夫到這裏有一種情況,道家所講的“腦後出聲”,可以聽到空中的聲音。

以前我在峨嵋山頂的時候,真的是聽到天籟之聲。

從醫學的道理上也可講是腦部的氣脈要通的時候所發出的現象,可以認定這個是我本身所發出的聲音,並不是外來的,你可以這樣認定,可是內外都有這種境界。

以你目前的功夫,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尤其是夜裏坐的好的時候。

有時候打嗝長氣呼出來了。

這個打嗝的氣,有些從胃上起來,有些從肝臟起來,有些是從胸部起來的。

如果你打嗝的氣從丹田起來,譬如女性從子宮,從陰部起來的,男性從海底起來,那個就了不起了。

那個氣出去,止息;定在那個息上,切斷,把它封住,那個才是出息的止息。

這都是最高的密法。

到了這個時候才是止息。

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我這個意念怎麼那可怕,一切動都是意念動。

這個時候身心輕靈,這個時候你怕睡覺了,因為睡了一覺以後氣脈又堵住了。

這個裏頭就要懂得醫學。

我們的左腦、右腦,一個管思想,一個管記憶。

這個皮下神經,你睡眠或者這樣,或者這個姿勢。

靜止一下以後,它皮下神經緩和了,知道是在休息,但是不會堵氣。

頭輪的脈打不通,我們腦下垂體的分泌就減少了,老化死亡都在那裏。

這個我很少講,多送一點給你。

*****

六妙门你知道吗?

第一个是数,第二个是随,第三个是止,再来是观、还、净。

天台宗的小止观六妙门也是根据《达摩禅经》来的。

一开始是数,数到心定了,每一念都没有忘记,就不要数了,要随息了。

进来跟着进来,出去跟着出去。

不只鼻子,乃至身体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心息配合为一了。

然后止息不呼也不吸。

如果止息定久了,得初禅、二禅、就可发神通了,如果神通发起来,般若智慧还没有通,还是外道,还是魔道。

如果真到止息境界,心也停止了,念不起了,呼吸也停止了,定久了以后要起观慧。

要观察正思惟,这是观。

观了以后,晓得一切功夫、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造,身心皆空,回到本来净土,这是还。

然后身和心通通空了,我所在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我的身体就是阿弥陀佛,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全体现,这是净。

大概提一下,至于怎么止,一步有一步的功夫。

实际上我们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门。

比如你一上坐,数也好,不数也好,很清净没有杂念,已经到达随息皆段了,你就跟到第三步止了,然后起观。

一念之间就可以俱足六妙门,到达清净的境界啊。

《达摩多罗禅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