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0100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docx

嘉兴各地地名来历

嘉兴的历史神马的太遥远了,来看看身边的路名是咋来的

想多学点嘉兴历史哦 

 

最近在看有关朱彝尊的东西里面有首鸳鸯湖棹歌天宁寺街:

传西汉辞赋家严助故宅在此。

唐建为寺院,宋定名天宁寺,曾有宋徽宗题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严助有记载。

精严寺街:

古街巷之一。

因寺得名。

寺已废。

精严寺始建于东晋原名灵光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称精严寺。

太平天国后重建,范围北至今勤俭路,南抵精严寺街,东近少年路,有房舍数百间,为嘉兴近代最大寺庙。

五十年代末逐渐拆除,文革前曾列为县文保单位。

县前街:

街在明清时秀水县署前,昔称秀水县前街,后简称今名。

又称直街。

街两侧为唐以来的嘉兴府学,即嘉兴府孔庙。

原有不少石碑,已移人民公园保存。

小西门横街:

其西端与环城西路交接处,为嘉兴旧城之小西门。

原名柳岸,习称小西门。

小西门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

唐代小西门一带有爽溪水西寺,相传唐宣宗为太子时曾隐居于此。

这一带是宋嘉禾亭、古月波楼、金鱼池(金鱼院)的遗址(在原地区卫校一带),历史上曾有秀州名酒,名“月波”。

金鱼池是有记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金鱼之地:

明嘉靖《赵图记》、宋陆蒙老诗、《方舆胜览》和至元《嘉禾志》等对金鱼池均有记载。

荷花堤:

为宋元祐年间知州令狐挺所辟,河面甚阔,广植荷花。

明许恂如《秀州百咏》注文提及。

地名沿用至今。

塔弄:

此巷在明前名塔儿弄,沿称数百年。

因巷西段有砖塔,故名。

塔名同官,也作铜官或铜棺,又名孩儿。

初建约在五代或北宋,毁于文革初。

百福弄:

百福弄前身为百福坊,1929年图载为百福巷弄。

至元《嘉禾志》将百福坊列入嘉兴府城七十四坊,并指明该坊通天庆观(后来的城隍庙),坊名为“申以百福”之义。

是市区现以宋、元坊名作为街巷名称的少数街巷之一。

天籁里:

名虽不古,但独有文化内涵。

原惯称此地为安乐桥1号。

该里地近项家漾,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建有天籁阁,至今著名中外,故用天籁作里名。

项所收藏之珍品,有些仍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

道前街:

因街处旧杭嘉湖道台衙门前,故名。

1929年图有载。

平家弄:

东起少年路,西止禾兴路。

据地方志记载,元、明时已有此称。

干戈弄:

东起少年路,西止禾兴路。

据地方志记载,元、明时已有此称。

竹篱弄:

元代称竹邻里,清初称竹邻街,1929年图上为竹林巷弄。

东起建国路,西至少年路。

西仓弄:

清代官府粮仓曾设此,故名。

在建国路北段西侧。

西道弄:

弄处旧杭嘉湖道台衙门之西,故名。

杨柳弄:

南起丁家桥河下,向北折,西止人民路,包括原“当弄”。

古时弄内园林多杨柳,故名。

1929图上为杨柳巷弄。

天后宫弄:

原为天妃宫所在地。

南起丁家桥河下,北止姚庄路。

醋弄:

南起郑家埭,北止勤俭路。

1929年图上有载。

汤家弄:

传明代汤勤曾居此,故名。

南起中山路,北止中和街。

古栈弄:

在塔弄东段北侧。

原有典当估衣栈房,“估”、“古”谐音成今名。

郑家埭:

东起秀州路,西止人民路。

因该路中段原有“谭祠”,祠内园林在上世纪初花木极盛,知名度较著。

1929年图上有载。

县南街:

清代即有此名,至元《嘉禾志》载,街南端有南县桥,康熙《嘉兴府志》称县南桥。

因街位于昔嘉兴县署之南(今嘉兴市工人文化宫),其地有县南桥,故名。

地方文献记载,五代晋天福三年后即设县署于此街,直到清末。

大年堂:

其地明时有大年堂药铺,故名。

是大年堂前、大年堂后的总称。

1929年图上载有此路名。

天星湖弄:

1981年命名,因其地原有天星湖。

天星湖为城区内的古湖泊。

唐初《吴地记》作天心池。

嘉兴历代方志都说天星湖(亦称天心湖),为秦始皇发囚所掘。

至明代湖畔尚有古碑,但字迹已不清。

明洪武年间嘉兴设“天星、马场、鸳鸯、相家四湖河泊所”管船舶、收渔税,可见当时面积相当大。

据清初冷仙亭在湖北岸,明末荐桥在湖南岸的说法推断,数百年前,天星湖的大致范围是东抵环城东路、南至中山路东段、西近秀州路、北达今勤俭路东段。

洲东湾:

此路位于城东,旧时有一湾碧水环绕子城,故名。

宋米芾题“城市山林”以喻其地境之清幽。

天庆街:

北起新马路,面至凤桥弄。

因其地旧有天庆观得名。

梧桐树街:

西起人民路,东至秀州路。

清代称县后街。

因街多梧桐树得名。

府东街:

东起县南桥,折向西北,因处旧府衙门之东,故名。

干河滩街:

南起环城南路,北止府东街。

清光绪七年所凿新开河窄而浅,后成干河滩,故名。

东大街:

因街正对旧东门,故原名东门大街,习称今名。

1929年图上有此街。

府南街:

因处旧府衙门之南,故名。

北起府前街,面止环城南路。

1929年图上有此街。

馆弄:

西起洲东湾,东止大年堂前,因古时为驿馆清军馆得名。

1929年图上有此弄。

大年堂前:

东起环城东路,西止馆弄。

1929年图上有此路。

狮子汇:

在环城东路南段东侧。

清初诗人就有“灯从狮子汇边来之句。

此地昔为南湖游船停泊处。

坛弄:

因明代曾在此设厉坛得名。

坛弄中段北接小坛弄。

弄底有清凉禅院。

1929年图上即有此街。

栅堰路:

其地有栅堰(古代水利枢纽),故名。

据至元《嘉禾志》载,至晚南宋时此堰已存在。

明代废堰建桥,称栅堰桥。

秀水兜:

因此街处地形如兜,传昔秀水经杉青闸流注入此,故名。

此街106号石库墙门是我国著名学者唐兰(1900-1979年)的旧居。

饮马河:

街因河得名。

据清人王惟梅《嘉府典故篡要续编》载:

“端平桥北官塘内有漾,曰饮马川。

”饮马川即饮马河。

传吴越兵争时已有此名。

窑弄:

因此处明代建有民间土窑,故名。

香椽浜:

曾称香严浜。

上世纪30年代此浜侧有香椽树,故名。

1929年图上作里香元浜。

市心弄:

曾名市心巷、市心街、立新南路。

因地处市中心得名。

1929年图上载有此弄。

西米棚下:

因这一带昔为米市得名。

为沿河街,与东米棚下隔河平行延伸。

据《嘉兴新志》记载,当时其地约有商店40家,其中米行有6家。

1929年图上载有此街。

府前街:

因街处旧府衙前,故名。

西起紫阳街,东止府南街。

1929年图上有此街。

斜东街:

位于府南街、紫阳街之间。

因处斜桥之东得名。

1929年图载有此街。

砖桥街:

处徐家埭、斜西街之间。

以桥得名。

1929年图载有此街。

河东街:

因处城南通济河之东,故名。

街位于环城南路与斜西街之间。

1929年图载有此街。

梅湾街:

因古园林得名。

处南当弄与二号桥之间。

1929年图上作梅湾里。

仓弄:

因弄内原有粮仓,故名。

处斜西街与姚家埭之间。

1929年图载有此街。

徐家埭:

明代兵部尚书徐必达曾居此,故名。

东起砖桥街,西止杨柳湾。

1929年图载有此街。

府忠埭:

原名副总埭,因旧时副总兵官署设此,故名。

1929年图上作报忠埭。

位于弓箭埭西段西侧,向南连接斜西街。

落帆亭:

位于城北杉青闸路旁。

宋时此闸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建有官舍。

该亭是官舍旁的一处名胜。

以船只过闸须落帆的实景得名。

1929年图载有此亭。

[ 本帖最后由我是小页于2009-8-3022:

45编辑 ]

    

加入收藏,看帖更轻松

关闭

推荐

 |快速回复

我是小页

9关注14粉丝66帖子

金币:

17

威望:

2169

现居:

浙江嘉兴南湖区

家乡:

浙江嘉兴南湖区

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2009-08-3022:

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子城是嘉兴最早的城垣。

始筑于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

觉海寺原名报忠寺,宋理宗淳佑九年(1249年)朝散大夫赵汝俳舍宅为观,十一年朝廷赐名报忠观。

元末改为寺。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拨款重建,下旨改今名。

次年雍正帝亲书“觉海寺”匾额,并赐檀香观音雕像一尊。

瓶山处中山中路北侧,东靠建国路,北抵中和街。

据光绪《嘉兴府志》载,宋时置酒务于此,所弃废罂积久成山。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

“宋时立酒务于州治之后,罂垒之属,陶以给用,所退破甓,隐起成岗,所谓瓶山也。

”冷仙亭因元末明初武林人冷仙(字启敬,道号龙阳子)得名。

亭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

清初李湄冷仙亭诗云:

“小桥通幽境,池鱼惊落叶。

”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放鹤洲唐德宗时,陆贽建宅园于此,有放鹤亭,称鹤渚。

唐文宗时宰相裴休在此建别墅,名裴岛。

朱敦儒(1084-1159年)在南宋初年辟裴岛为放鹤洲。

秀城桥位于解放路与缸甏汇之间,横跨秀水。

因跨秀水旁城廓得名。

为单孔拱形石桥。

据《竹林八圩志》载,桥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桥身两侧方柱上刻有楹联,下联为:

“凭眺一濠,是号秀城之胜概”。

北丽桥位建国路北端,跨运河。

宋初建石阶桥。

清代重建。

名称含义有多说。

据清人谭氏《鸳鸯湖棹歌》载,北宋时高丽贡使经嘉兴,适逢建此桥,因名丽桥。

后城西运河上又建西丽桥,遂改今名。

又据清初《重修北丽桥记》载,桥处八卦的坎宫,古有“坎宫北方水”之说,桥东为秀水,取秀丽之意,因称丽桥。

又据辞书“丽”有成对之意,而城西、城北均有桥跨运河,此桥在城北,故名。

西丽桥位于三塔路,跨运河。

宋代已有此桥。

桥名含义有两说。

一说桥址在城西,五行之说谓“乾兑西方金”,《千字文》有“金生丽水”之句,故名。

另一说“丽”有成对之意,而城西、城北均有桥跨运河,此桥在城西,故名。

吴泾桥于甪里街东端,横跨吴泾。

至元《嘉禾志》已有此桥名。

清光绪《嘉兴府志》载:

“吴泾在县东六里,一名虹泾,广野平畴,有桥跨之,故名。

”新塍镇古称新城。

相传春秋末吴越相争时,嘉兴一带筑有八城,其一为新城。

据历史文献记载,镇始建于唐会昌元年(841年)。

明宏治《嘉兴府志》载: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尝筑土城,后罢,寻成市井”。

明、清时为县内四大镇之一。

清末,为与其他新城区别,定名今名。

小蓬莱原名环清房,系古寺(能仁寺,已毁)的一部分,称小桃源,清光绪丁丑年(1877年)改称今名。

位于新塍镇南,占地9000平方米,景色幽静清雅。

玄坛庙位于新塍镇凤鸣桥南堍,左右临水。

旧名法会禅院。

始建年代无考,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

日晖桥位于新塍镇东北大街东端,跨日晖桥巷。

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

1953年因开拓河道拆除,北移8米重建。

据《新塍镇志》载,桥北漾内有泉,大旱不涸,名“日晖泉”,桥因上此名之。

问松桥位于新塍镇中水陆要冲,丰乐街西端。

俗称思皇桥。

据镇志载,传梁敬帝年间(555-557年)南军杀伐至此,问松树:

“前不可去耶?

”松点头,桥遂断,军不得渡而去。

桥因以名之。

现桥系清道光壬寅(1842年)重建。

王店镇古称梅会里,简称梅里。

据清光绪《梅里志》引元至元《嘉禾志》载《五代石晋(后晋)时,嘉兴镇遏使王逵(后官至工部尚书)居此,“植梅百亩,聚货市易”,因称梅里(一作梅汇)亦曰王店。

宋、元以后王店“遂成巨镇”。

明、清时为嘉兴县四大镇之一。

曝书亭座落在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

原是清初著名学者、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故居“竹垞”内的一处建筑物。

因朱彝尊著作《曝书亭集》称名于世,后人遂以此作为园林名。

亭建于清康熙丙子年(1696年),园内原有潜采堂、静志居、六峰阁、瑜舫、娱老轩等建筑物及芋坡、荷池、落帆步、绣鸭滩、钓船坊诸景。

庆丰桥位于王店镇市河与长水塘汇合处。

据《梅里志》载,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道光22年重建,惯称塘桥。

市河东西横贯王店镇的河流,长1800米。

古时称梅溪,亦称梅花溪。

因当时溪旁村落多梅树,故名。

开浚于清乾隆壬午年(1762年),从此“民居稠密,夹岸无隙地”。

乌桥港位于嘉兴城区东北部,村因乌桥港得名。

港名由乌桥而名。

明万历〈秀水县志〉已有此港名乌桥即乌鹊桥,来源于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以乌桥命名,极言桥之广阔及造福于人。

陆家池在王江泾镇,据清末〈闻川志稿〉记载,相传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曾隐居于此,建有别墅,有园林池塘,故名。

史家村在王江泾镇,紧靠吴江县境。

据清乾隆史家祠堂碑载,史氏在乾隆前二十余代自“陕西终南”迁来“吴中嘉兴县”建该村。

据此记载至迟唐末已有此村。

明代文学家史鉴(著有〈西村集〉)、大臣史彬都出生在这一带,传说明建文帝被推翻后曾藏匿于该村。

史家路在王江泾镇。

据〈闻川志稿〉载,史家路即合路。

南宋时此地已有合路之名。

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述他的行程即有合路的记载。

市泾港在王江泾镇,该村南靠梅家荡,苏嘉运河东岸。

据清末〈闻川志稿〉记载:

“市泾古有小市,因名市泾。

在必暑圩南。

“一作墅泾、柿泾,其来历不明。

南汇曾名长溪。

自然镇,在王江泾镇,蚕溪荡东,与嘉善县隔河相望。

因在钳露圩之南,故近代惯称南汇。

据〈嘉兴新志〉记载,明末清初始有小集,至清代中期发展成市北部的重要集镇。

廊下别名盛家廊下。

在王江泾镇,地处梅家荡北岸。

据〈秀水县志〉载,廊下原名象龙港。

传说建于明嘉靖时,以其建筑之气派,仅及皇宫之“廊下”而得名。

长安路在王江泾镇,钉靴荡之西。

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嘉善一富户迁该地兴建家园,取名长安路,意为长年安乐。

后成村落。

三贤祠浜在王江泾镇,桥北荡北。

因三贤祠得名。

据清末〈闻川志稿〉载,明代忠臣于谦的后代于明末迁居于此,曾筑有垂裕堂,又建三贤祠,祀于谦、项忠和另一位名臣(失考),祠已在清代毁废。

双福桥在王江泾镇。

村以桥得名。

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相传建桥时,桥东西两边的百姓为取桥名发生争执,石匠师傅为劝双方和好,取名“双福”。

铁店港在王江泾镇。

村以港名。

据〈闻川志稿〉记载,原名接战港,相传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激战,故名。

后讹称今名。

一说明代有几家铁店很有名,始有铁店港之名。

莫家村别名香炉湾。

在王江泾镇,运河东边。

以村南有莫老太庙得名。

该地宋时为闻川镇市街,后衰落成荒地。

清道光初年,建莫老太庙,又成村落,因名莫家村。

清代村中有芦圃、古梅,村口有白塔庵。

洪典桥在王江泾镇,北官荡北岸。

村以桥得名。

传说清道光年间有个叫洪甫的人在此主持建成一石桥,当时称主建为典,故名。

吴家漾在王江泾镇。

据〈闻川志稿〉记载,昔因村中渔民居多,名渔家漾,后讹称今名。

清代该村有竹圃、柿圆,诗人宋孝惠居此。

油车港自然镇。

在王江泾镇,西靠沉石荡,东与嘉善县隔河相望。

相传清光绪(1875-1909年)年间其南岸有倪家开设的油坊,闻名远近,因以名港,村以港名。

姜家湾在王江泾镇,曹君荡北岸。

成村约在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因当时有姜姓居住,故名。

千金寺在王江泾镇,莳公荡与沉石荡交汇处。

因寺得名。

相传明代莳公荡边有莳公寺,后破落,乡民将庙迁至村边,并取名千金寺。

钱码头在新塍镇,烂溪塘与斜港交汇处南岸,与江苏吴江县隔水相望。

据〈新塍镇志〉载,明、清时该地名前码头,后成村落,村因码头得名。

张墩在新塍镇。

村中有一土墩,名张墩,村以此得名。

据〈新塍镇志〉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入侵,有张将军率众抵抗,张阵亡后葬于此,乡民筑张墩以为纪念。

虹阳自然镇。

在新塍镇内。

有虹阳港穿镇而过,镇以港名。

据明万历《秀水县志》载,黄杨港又名胡羊港、虹旸港,因水流状如长虹,习称虹阳港。

双桥自然镇。

在王江泾镇,嘉苏公路与苏嘉塘之间。

钱家溪上原有一石桥,清嘉庆(1796-1821)年间,在其旁又造一桥,乡民称双桥,因以名镇。

主人浜又名主城浜、渚城浜。

在双桥北。

相传是春秋吴越古城遗址,据元至元《嘉禾志》载,东顾(城)、西新(城)、南于(城)、北主(城)皆吴越争战时筑。

北主城即渚城,昔渚城南北是古战场之一。

王江泾东临大运河,西靠苏嘉公路。

相传春秋时,吴国筑射襄城于此。

为吴越两国激战之地。

宋以前该地已形成集镇,因有一闻人氏尚书在此居住,故名闻川市。

后有王、江两大户相继兴起,遂称今名。

历以丝绸纺织业著称。

明万历《秀水县志》、明代小说《石点头》中均有记载。

郎嘉桥在王江泾西,西雁荡东。

清乾隆五十年(1786)在该地造一座三孔石桥,后其地渐成村落,村以桥名。

沈家兜在王江泾南约2公里,苏嘉公路东侧。

明代已形成村落。

因住户多数姓沈,故名。

腾云桥在王江泾南约4公里,苏嘉公路东侧。

村因桥得名。

桥建于清代,以位于永乐乡三十都腾字圩上云庄庙边,从两地名中各取一字得桥名。

南范滩在王江泾镇,范滩荡南。

因得名。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已有范家港之名,后称范滩荡。

清代为风景区,内有4个小岛,其中一个称小普陀。

[ 本帖最后由我是小页于2009-8-3022:

31编辑 ]

我是小页

粉丝:

14

金币:

17

威望:

2169

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2009-08-3022:

3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蓝荷湾

在王江泾镇内,里荡、西荡、东荡之间,东靠运河。

明、清时,里荡广植荷花。

清宣统(1909-1911)年间,连接里荡的小河湾曾开一朵蓝色的荷花,遂名蓝荷湾。

村落形成后,因以为名。

在王江泾镇内。

清乾隆(1736-1796)年间,有杨、陈两户在此挖塘养鱼形成村落。

吴家浜

在王江泾镇。

清顺治(1644-1662)年间有一吴姓举人在此居住,后形成村落,因名。

村内曾建有24只半船房,在秀兴桥港南北两端筑有水栅。

栖真寺

自然镇。

又名栖真。

镇因寺得名。

据记载明末栖真寺扩建,香火兴盛,“居民四附”,逐渐形成集镇。

池湾

自然镇。

属油车港镇。

古名麟湖,因地濒千亩荡(古称麟湖)。

又名池溪。

因四乡多鱼池,市河弯曲,故近代通称池湾镇。

北宋时已有文字记载。

桃墩村

在油车港镇,紧靠南官荡。

明万历《秀水县志》已有此村记载。

清末《闻川志稿》也说该村多桃花。

上睦港

自然镇。

在油车港镇。

以港得名。

据传西汉朱买臣任会稽太守时,前妻崔氏请求复婚,朱在马前泼水叫她收回,崔氏深感羞愧投河自尽,葬于此。

后人以劝告夫妻和睦,而有上、下睦港之名。

杨厍

在油车港镇。

明万历《秀水县志》载有杨舍港,习称今名。

圣堂港

在油车港镇,西靠南官荡。

村因港得名。

明、清时就有圣堂庵,港以庵名。

清《闻川志稿》已有圣堂港的记载。

该村有数百年造船史。

车家港

在油车港镇。

因集镇多油车,榨油业一度兴盛,故名。

据1928年《嘉兴新志》记载,元末张士诚曾避乱于此。

西文桥

自然镇。

在新塍镇。

因桥得名。

桥原名斯文桥,太平天国后建,亦作胥文桥。

南阳港

在新塍镇。

据传清初原有南阳寺,寺前有南阳港,村以此得名。

天里桥

在新塍镇。

因境内有石桥名天理(清代文献称铁里)桥得名。

桥重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

张家浜

在新塍镇,南临新塍塘。

因世居张姓较多得名。

20世纪40年代建有中共张家浜支部。

中共嘉、崇、桐工委和嘉兴县委曾驻此。

徐王庙

在新塍镇。

因庙得名。

据明、清嘉兴方志记载,昔称徐偃王庙,为明代嘉兴一方之胜。

又据《新塍镇志》记载,徐王庙后曾是清顺治年间探花张天植的故里。

九里汇

自然镇。

在新塍镇内,新塍塘北岸四方河流的汇合处,三面环水,故名九里汇。

清代已成军事据点和集镇。

清同治《嘉兴府志》载:

“里仁桥在县北九里,地名九里汇”。

收藏村

在秀洲区嘉北街道。

因旧为收字、藏字两圩,故名。

明万历《秀水县志》中已有记载。

化龙桥

在秀洲区嘉北街道。

桥跨化龙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建。

明万历《秀水县志》载有此桥名。

化龙港(回生港)亦见于明代地方志。

塘汇

在南湖区塘汇街道。

因镇西长纤塘、三店塘流至农兴桥之东,呈荷叶开汇头,故名。

据府、县志记载,古称涨沙村。

元代隐士盛子樵避乱于此。

百花庄

在南湖区塘汇街道。

明万历《秀水县志》载有此名,清初《浙江通志》记载,元丞相不花曾在此建立一个较大的庄园,称不花庄。

因“不”与“百”音近,后称今名。

明代大学士朱国祚和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的墓在此。

殳家港

在南湖区塘汇街道,因港得名。

明万历《秀水县志》已有记载。

七星桥

自然镇。

在七星镇。

镇以桥得名。

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名青云桥,当地习称七星桥。

高家桥

在新塍镇。

因桥得名。

据《新塍镇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高尚达之子高桂在此“置义田”,建家祠,筑石桥,桥上石刻“高家桥”,此后高氏世居,因此名村。

马和桥

在新塍镇。

据记载,清乾隆时武举高如松(曾任湖广副将)居此。

传说他曾系战马于桥,故名。

义井庵

在新塍镇。

村因庵得名。

据清初《嘉兴县志》载,宋宝庆(1225-1227)年间吴伯凯在此修井,众人称便,因称义井。

后有庵院,称义井庵。

陶家笕

又称陶泾镇。

自然镇。

在新塍镇。

《嘉兴新志》说:

“清同(治)光(绪)年间始有店肆,逐渐增多,遂成市集”。

(“笕”,为引水的竹管;也指供船工休息的设施)。

天带桥

在南湖区南部。

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该桥本名天打桥,名称来源于民间故事。

后作今名,桥额为“天带桥”。

文星桥

惯称哑吧桥。

在南湖。

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

长生桥

在南湖。

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

日阳桥

在南湖。

建于清光绪年间。

小曹王庙

正名曹武惠王庙。

在南湖。

该古庙奉祀北宋名将曹彬。

八字桥

因村内龙兴、长明两桥呈八字形,故名。

龙兴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长明桥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

西湖里

俗称花园村。

明末清初为徐、朱、岳、屠诸家的园林。

东栅

现为街道。

在城区吴泾桥之东,北靠嘉平公路,西接城区,南临东栅港。

其名称始见于明代后期的地方文献中。

因明、清时双溪桥下设水栅得名。

薛家兜

位东栅街道。

1801年《嘉兴县志》即载有此村名。

夫人庙

在东栅街道。

因村内原有石笋夫人庙得名。

据《嘉兴县志》转引明曾炳《重建石笋夫人庙碑记》载,宋咸淳(1265-1275)年间,嘉兴城“东南十里,石出如笋,里人异之,因名石笋庙。

庙之中央题曰夫人,而并列者三。

”庙建于南宋。

现庙与石笋均已不存,但庙基尚在。

曹庄

自然镇。

在大桥镇。

传说唐末嘉兴守将曹信及子曹珪“慈惠及民”,其子孙居此,故名。

但无文字记载。

明、清时已有曹家圩和东曹、南曹等地名,可见曹氏聚居已久。

清光绪《嘉兴县志》始载曹庄市、邵溪村、曹庄镇、曹普镇等。

莲花庵

在大桥镇。

村以庵名。

庵建于明永乐(1403-1425)年间,庵内供奉莲花观音。

普光寺

在大桥镇。

村因普光禅寺而得名。

据县志载,寺初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明洪武初年(1368)赐额。

大桥

自然镇。

因桥得名。

桥本名幽港大桥(亦名悠广大桥),旧时俗称大桥头,见于清光绪《嘉兴县志》和1929年《嘉兴新志》记载。

现惯称今名。

幽港在现南湖区大桥乡。

汉塘和魏塘之间的大桥乡有一条南北向的河道。

河道南段称横塘漾,汉塘水分流入漾。

中段称幽港。

北段称何家塘,在吴张塘处折西入魏塘。

在幽港上于清道光年间建一座大桥,名“利涉桥”,也称“幽港大桥”,简称“幽桥”,也有文献写作“悠广大桥”,当地俗称“大桥头”。

桥两侧在清咸丰时始有小市,后成集镇,称大桥镇。

步云

自然镇。

在新丰镇。

因镇内有徐步桥连接镇东、镇西,故名。

据清光绪《嘉兴县志》载,宋时有徐婆行善,建德云寺及桥,后称徐婆寺、徐婆桥。

太平天国后始成集镇。

因“婆”、“步”音近,遂称徐步桥镇。

1935年该镇与嘉善县大云寺镇合并,改称今名。

新丰

自然镇。

在新丰镇。

据嘉兴府、县志记载,北宋末年,陕西新丰人南渡居此,乃名新丰。

另说称,早在五代时,当地就有新坊之称,新丰由新坊演变而来。

故镇旧时又名新坊,亦称平林。

相传以和平桥为界,东为平林,西为新坊。

清初朱彝尊有诗:

“听尽钟声十八里,平林小市入新坊。

”东施王

在新丰镇,平湖塘北岸。

村因东施王庙得名。

据《嘉兴府志》载,施公庙建自明初,为纪念南宋岳飞军中将施全而建,其一在新丰镇东,一在新丰镇西。

1938年被日寇焚毁。

横泾桥

在洪合镇。

桥建于清代,1927年编的《濮院镇志》中有其名称记载。

十景塘

在洪合镇。

近代《濮院镇志》记载这里原是濮院镇濮氏的田庄。

清初,此地“春则桃李垂堤,秋则芙蓉蔽岸”。

濮氏沿塘筑路,作为游览区,号称十景塘。

濮九娘桥

在洪合镇。

村以桥得名。

传说濮九娘系明初濮家主妇,丈夫因政治案件牵连被害,她有感而舍家产造桥,故称濮九娘桥。

清初文学家朱彝尊的名作《鸳鸯湖棹歌》中有诗记述此桥。

马桥

自然镇。

镇以桥得名。

宋、元时此地为官方急递马桥铺所在地,早有居民聚居。

据府、县志记载,秦始皇南巡时,曾开掘长水塘,在这一带斩马祭河神。

唐、宋时在此筑坝堰,名马塘堰。

宋以后废堰建桥,名马王塘桥,简称马桥。

清代中期以后,马王塘演变成蚂蝗塘,马王桥随之称为蚂蝗塘桥,也称塘桥头。

[ 本帖最后由我是小页于2009-8-3022:

38编辑 ]

我是小页

粉丝:

14

金币:

17

威望:

2169

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2009-08-3022:

4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余新

自然镇。

原名余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