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917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闻采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闻采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闻采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闻采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docx

《新闻采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docx

新闻采访

(一)新闻采访

一、新闻采访的内涵:

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性质:

1、采访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与变化

2、采访的发展与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分不开

3、采访的发展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社会阶级性

三、新闻采访的方法

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1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是指记者为完成采集新闻的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及其表现出来的形式。

2个别采访:

a概念:

指记者选准某个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

b优点:

1)采访方式十分灵活方便,只要被采访对象合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采访,时间上也可长可短,比较自由。

2)一次采访不成功,还可以进行重复采访或者补充采访,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找不到某知情人,还可以设法采访另一知情人。

3)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需要和可能,与被采访者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随地观察,了解被采访对象,掌握比较生动、具体的材料。

4)个别采访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倾谈,能敞得开,谈得细。

记者如能获得对方信任,谈话就能够比较深入。

c难点:

要能抓住关键和要害的问题

d要求:

在采访之前作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

3现场观察:

a概念:

指记者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过观察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

个别采访主要通过口头提问,现场采访则主要依靠眼睛观察。

b优点:

1)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2)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3)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

4)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5)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6)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4召开座谈会:

a概念:

指记者通过座谈的形式,同时向多个人了解情况,搜集和核实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

b优点:

1)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搜集到来自各方面的资料。

2)可以同时听取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有利于记者比较准确的分析事实材料。

3)座谈会把不同的人召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共同回忆,有利于把事实真相弄清楚。

c召开座谈会的注意事项:

1)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确定参加会议的人选和人数。

2)会前要做好准备,拟好座谈的提纲。

3)要善于启发引导,牢牢抓住会议的“缰绳”。

4)记者要有虚心求教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发号施令。

5)把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采访结合起来。

4蹲点调查:

a概念:

指记者选择某一地点,针对某个重大题材而进行的较长时间的定点采访。

b优点:

1)能掌握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2)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改进采访作风的有效方法。

5交叉采访:

a概念:

指记者在一段时间里同时对两个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的活动方式。

b优点:

有利于记者充分、合理的利用安排时间,四面出击,多处新闻、快出新闻的有效办法。

适应于大型运动会和重要会议的采访。

6立体采访:

a概念:

也称全方位采访,指记者围绕某个事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

b优点:

突破了一点一线的平面采访模式,对事物进行上下左右古今前后的多方面的挖掘,从而可以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材料,从中互相参照印证,寻根究底,能比较全面、深刻、准确的反映某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适应于重大题材的采访。

c立体采访方法的综合运用:

1)上下结合;2)点面结合;3)今昔结合;4)横向采访;5)纵横结合;6多面发掘。

7#隐性采访:

a概念:

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

显性采访就是公开采访,指记者找到被采访对象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谋求对方支持与合作。

隐性采访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不表明采访的目的采访活动。

b优点:

真实可信,不会由于记者的采访改变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

c缺点:

靠记者本人的独立活动,得不到采访对象的支持和协作,有时受记者视野所限,可能把某些事实弄错。

d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

1)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性采访。

2)对那些不善于、不愿意与记者打交道或不愿意谈自己情况的人,运用隐性采访方式,可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获得所需材料。

3)揭露性或者批评性的报道,为了防止对方弄虚作假,把事情或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必要时也可使用隐性采访。

4)记者深入敌军,敌对分子或者不法分子之中,为第方采访对象对记者造成危害,只能采用隐性采访。

5)为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某种社会现象,某种社会弊病,记者混入其中成为暂时一员,亲自体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生动的感受。

e进行隐性采访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隐性采访往往用于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的采访,甚至要深入到不法分子或敌对分子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要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与协助。

2)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或事件进行暗访时,如果条件许可,记者可以进行笔记或用隐蔽的微型录音机进行记录,以防日后可能发生的新闻诉讼。

3隐性采访不暴露身份,没有热情接待,没有前呼后拥,全靠记者采取单兵作战的战术,单枪匹马的进行采访,因此记者要有吃苦的精神。

4)最好把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结合起来,争取采访对象的支持。

8突击采访:

a概念:

指对那些没有预兆,突发的重大事件的采访。

b要求:

1)对突发事件的采访要求记者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有快速作战的能力。

2)记者进入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心慌意乱,在现场面前手足无措。

3)采访突发事件,记者要注意根据事件的性质,判断是作公开报道还是做内参反映,如不能公开,就要遵守规定,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4)记者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要进行追踪报道,给读者完整印象。

9集体采访:

a概念:

指一家新闻单位两名以上记者或两家以上新闻单位的多名记者对某人、某事、某单位的共同采访。

b类型:

1)合成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派出多名记者组成记者组(团),围绕某个问题或事件分头采访。

2)联合采访:

指多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一个记者组,围绕某个重大问题或事件分头进行采访。

3)新闻发布会:

又称记者招待会,指新闻发布者在同一场合,统一时间里接受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的方式。

参加记者招待会要注意的问题:

1)参加之前应尽量作好充分准备。

2)要勇于抢机会,善于提出关键性的、重要的问题。

4)全景采访:

指一家新闻单位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为记者对同一事件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同时进行采访。

5)现场会采访:

指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同时来到某一现场,对某个事件进行采访。

10电话采访:

a概念:

指通过记者打电话的方式,找到被采访的对象,了解所需要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

b适用范围:

1)收集资料,核对事实,征询意见,补充情况等,作为采访活动的辅助手段。

2)一般简单事情的采访。

3)记者和采访对象空间距离太远,由于采访时限性的要求,只能用电话跟对方交谈。

4)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记者一时无法挤进现场,用电话可以强行突破时空限制,迅速接近难采访到的人。

c注意事项:

1)事先做好充分准备;2)注意倾听,不但要记下对方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话语,还要善于听出对方谈话中的“弦外之音”,体会对方的情感。

3)注意电话采访的口气和语调,保持谦虚平和的态度。

11巡回采访:

指记者沿着一定的线路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

12易地采访:

指常驻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

有利于记者接触新鲜事物,开阔眼界。

13跨行业采访:

一般是对专业记者而言。

四、新闻采访的作用(即采访决定写作)

  1、反映在活动程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五、采访准备(新闻采访的准备)

新闻准备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日常准备,属于战略性的准备;一是临时准备,属于战术性的准备。

(一)采访准备的意义:

1缩短双方距离。

2避免工作盲目。

3有利于采访的深入。

4提高采访能力。

(二)采访的日常准备:

1概念:

又称采访的平时准备,是指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新闻采访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准备工作。

2内容:

a明确报道思想。

b掌握全局情况。

c汲取百科知识。

d积累各种资料。

e训练业务能力。

(三)采访的临时准备:

1概念:

指记者在明确新闻线索之后,与采访对象正式接触之前,在材料上和采访的安排的部署上所作的一系列准备性工作。

2内容:

a研究采访对象。

b搜集相关材料。

c制定采访计划:

1)选定采访对象,2)选择采访角度,3)考虑采访的方式方法。

4)确定报道的范围、重点、步骤、周期、初步考虑报道的体裁、字数、截稿时间。

5)作好疏通采访渠道的准备。

d设计采访提纲。

要求:

1)要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来准备问题;2)要根据采访任务和写作体裁来设计提纲;3)要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设计提纲。

e作好物质准备(纸、笔、墨水、录音设备等)

六、新闻采访的类型

(一)新闻采访内容的形态特征分类

A.事件性新闻采访

定义:

报道那些有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有形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的相对独立的时间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1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易传通

    2、采访内容直观性强、可受度高。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运作要求:

 1、突发**件采访:

(对事前没有任何预兆、突然发生的采访)。

,记者要求

(1)反应快,作风敏捷

(2)在事件现场要冷静,当机立断,迅速确定采访的重点所在。

 2、预发**件采访(记者对事件的发生事前已有所闻,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采访

(1)不要停留在事件中的程序性材料的采集选用上,而应着力采集、选用事件中“含金量”高的新闻性材料。

(2)不要与新闻本身找新闻,要拓宽视野和思路,多方位、多角度的从事件的联系点上去发现新闻。

(3)不要局限事件的动态性材料的采集与选用,要注意静态性材料的采集

 (4)不要按部就班采访,要抓时间,超前工作。

B、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定义:

报道那些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1、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在于其社会的启迪于警示意义上。

2、新闻的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及运作要求:

1、告知型的非事件性新闻采访(注意:

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注意发现新闻根据)

2、调查型非事件性新闻采访(概念:

公开披露社会问题的真相及其症结所在的一种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1)调查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

  

(2)采访要有钻劲、韧劲,要善于采用多种采访手段与技巧。

3、思辩型非事件性新闻采访(通过解释、评述的手法,重在揭示事实内在因果关系与发展趋势的一种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样式。

注意:

(1)采访选题不要回避矛盾,敢抓热点、和难点。

(2)深入新闻事实的内部,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

(3)让事实经过理信过滤,加深报道的思辩色彩。

(二)对象专业归属分类

      1.政治类新闻采访

      含义:

指对有关国家、政党、社团以及人民群众日常政治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讲究“时机”,注重“宣传”效果。

      采访的面十分宽泛,但重点又很明确

2.经济类新闻采访

      含义:

指对有关国民经济、生产建设、流通领域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经济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在采访报道的指导思想上,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和规定繁杂多样,其内在关系又错综复杂。

      在采访对象上,涉及到具体业务工作、活动等往往呈程序性、重复性。

      在采访内容上,涉及到的具体数字多,数量性强。

市场条件下经济类采访报道的运作方式:

      新闻价值的取向定位,应由“指令传递型”转变为“信息传导型”。

      采访报道的范围,应由“生产封闭型”转变为“市场开放型”。

      采访报道的时态,应由“报道滞后型”转变为“报道及时型”。

      采访报道的事实选择,应由“焦点透视型”转变为“散点透视型”。

3.文化类新闻采访

      含义:

泛指报道有关文化艺术、教育、  卫生、科技、体育等方面内容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选题具有具有较强的“可受”性。

  

      采访对象的文化层次高。

      内容有较强的专业性

4.社会新闻采访

      含义:

指与上述各专业新闻采访相区别,报道重点反映社会上个人的品德、行为和日常生活的那部分社会活动、社会事件、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等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采访报道的对象无行业、专业归属的限制。

      采访报道的题材和内容“传通性”强。

      采访报道的事实材料,情况复杂,性质多元。

      社会新闻采访的特殊要求:

      要改变常规的采访方式与手段,学会在社会的“底层”发现新闻,并善于在采访手段上“变通”。

      采访的题材与内容既要讲究“情趣性”,又要坚持“不忘导向性”原则。

      采访报道时态与方法上,要注意准确客观,还要“适度有节”。

(三)新闻采访主体的行为方式分类

1.座谈会采访与记者招待会采访

      座谈会采访:

指记者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记者招待会采访:

指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或程新闻发布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专门采访与交叉采访

      专门采访:

也叫“专访”,指记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有关人士所进行的专题性的采访活动。

      交叉采访:

指记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采访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的采访活动。

3.机动采访与驻地采访

      机动采访:

指新闻传媒的编辑部里,没有固定的活动领域的专职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

      驻地采访:

指新闻传媒派驻各地(国家、地区)的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

4.隐性采访与体验式采访

      隐形采访:

也叫“暗访”,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职业活动身份,或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的采访意图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隐形采访的特殊要求:

      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严格掌握采访范围,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在具体运作中,隐性采访最好与显性采访结合使用。

      体验式采访:

也叫参与式采访,指记者参与到被采访的事实之中,用亲身体验和感受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四)新闻采访的中介工具属性分类

1.广播录音采访

      含义:

指借助录音机采制录音报道的一种广播媒介采访形式。

      特点:

      有更高的可信度。

      有鲜明的现场感。

      有强烈的感染力。

      特殊要求:

      要认真做好采访报道的题材选择

      要精心采录现场实况音响

      要注意搞好访问过程的采录要注意记者描述音响的采录

2.电视摄像采访

      含义:

指借助摄像机采制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电视媒介采访形式。

      特点:

      信息内容的丰富性

      活动图像的直觉性

      时空一致的现场性

      特殊要求:

      要注意立足“抓拍”。

      要注意精选“画面”。

      要注意场面调度。

      要注意访谈现场的采拍。

3.电话采访

      含义:

指记者借助电话,与访问对象交谈,从而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访形式。

      特殊要求:

      要掌握好使用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

      要掌握好使用电话采访的工作要点。

      要注意自身的“通话”态度。

4.“互联网”上采访

      含义:

指记者借助国际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进行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特点:

      网上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能高效、便捷的进行采访。

      网上采访能使记者的信息来源更具广泛性。

      网上采访“互动性”强,它为公众的参与和不定时的双向交流开了方便之门。

      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记者有着更强的鉴别能力,切忌让时间性凌驾于新闻的真实性之上。

      要求记者掌握多种采访方式的“合成”使用,增强采访报道的说服力。

      要求记者注意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

七、访问

(一)访问的概念与类型

      新闻访问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主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

(二)访问成功的先决条件

      访问是记者面对面的同采访对象打交道。

在访问中、记者是主导的一方,要从采访对象那里“取”;采访对象是谈话的主角,要向记者“供”。

访问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这“取”与“供”之间的矛盾不断缓解、直至顺利解决。

1)选好合格的访问对象:

理想的访问对象;有“情况”的对象;有“特点”的对象;“整体”上合乎要求的对象

2)  要创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要善于寻找把双方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桥梁”;尽快赢得对象的信任和好感;要精心考虑访问场所和时机的选择。

(三)提问的要求与方法

问:

指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也叫发问),就是记者通过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以了解有关的新闻事实及其材料和观点。

(善不善问是访问活动成败的一大关键)

1)      提问的要求:

要问得自然;要问得合适;要问得关键;要问得有策略;要问得简明

2)      提问的方式方法:

   根据采访任务与记者的选择性决定:

      先原初性问题后从属性问题

      开放状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中性问题和诱导性问题

根据对象的适应性决定提问的方式:

激将法,即反问法或故意错问法。

设问法,即内含结论法或自发式发问。

正问法,即开门见山法。

迂迥法,即侧问法。

      根据采访任务与记者的选择性决定:

      先原初性问题后从属性问题

      开放状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中性问题和诱导性问题

八、观察

      新闻观察的含义:

    就是记者依据一定的采访任务,通过眼睛等各种感官和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与联系的综合反映来进行新闻采访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观察采访的作用:

1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2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3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

4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5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6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二)新闻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现场的观察

      对事物现场的基本情况(即与所采访的新闻有关的基本事物)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等要观察清楚。

      对事物的“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

      要注意学会“透视”。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

2.人物的观察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记者的观察力及其提高的途径

1.记者观察力的内涵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观察力。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孩童般的眼光和聪明长者的眼光的统一”。

      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宏观观察力和微观观察力的结合。

2.提高记者观察力的途径

      要自觉养成对客观世界的强烈“关注力”。

      

      要积极训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专注力”。

      

      要刻苦磨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深沉的“思考力”。

(四)观察的方式、方法:

1观察的方式:

a旁观式观察:

记者进入现场,亮明身份,以比较超然的观察者的角度对采访事物进行直接审视的观察方式。

b隐蔽式观察:

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或混入被观察的群体中,从而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采访方式。

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c体验式观察:

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2观察的方法:

a选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b把粗看和细察相结合c把观察思考相结合d把现场观察和背景资料相结合e把观察和其他采访手段相结合

(五)观察的主要内容:

1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

2观察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

3捕捉生动有特点的细节。

4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表情。

5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动作

九、新闻采访的注意事项

十、记者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记者的修养包括:

(1)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一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二是,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记者要认真学习正确把握,使报道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三是,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对分工领域的理论和具体的政策法规要系统地掌握,这些理论对记者的采撷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2)知识方面的修养;广博与精深并重。

记者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要有广博的知识,成为杂家;记者又要成为某一行业报道的专家,具有该专业精深的知识。

(3)新闻业务方面的修养:

一是,要有敬业精神,二是,要具备单兵作战的能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采访、写作、编辑的能力)。

(4)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请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十一、提问技巧

(一)提问的类型

    1、正面提问:

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

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型和“闭和”型两种。

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

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

“是”或“不是”。

  2、引导性提问:

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它指的是记者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3、追问:

这是记者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扑捉那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