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907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9分)

1.(6分)(2016高二上·荣成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

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2.(13分)(2017高二下·南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果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

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

她好不容易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

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

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

她向我表露出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

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谨了。

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

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是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城里。

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一天到晚辛苦劳作,她便央求爸爸叫她出来卖核桃以补贴家用。

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

”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

”她很有信心地说。

“跑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掉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

”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

”我身边一位男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

“我们带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儿多话:

“你带的什么干粮?

“红薯面饼子。

那位乘客不再说话,车厢里一时间很静。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妥晚点半小时,火车停了。

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

“这个女孩儿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儿。

有人问:

“多少钱一斤?

女孩儿说:

“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

“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决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

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

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吃起来很香。

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

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

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

对她说:

“这是我买来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着连连对我表示谢意。

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元钱,把钱塞给小姑娘:

“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

这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儿药。

”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头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

“大爷!

谢谢你们!

”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

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

“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

阿婆……”声音是哽咽的。

“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

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

山果!

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

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忽而过,连同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隐入了莽莽群山中……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山果是一个穷苦女孩儿,穿着很寒酸,但“我”不但不嫌弃,而且还很喜欢她,所以她一上车,“我”就帮她,还在车上帮她卖核桃,而且在她下车时,送她一套衣服。

B.“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

”这位乘客的插话耐人寻味,这句话与山果因卖核桃有收入的高兴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一些边远地区的贫困现状。

C.山果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不认得秤,所以卖核桃只得按数计钱,这告诉我们,生活在山区里的人们不仅物质贫困,而且精神贫困。

D.这篇小说以极富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打动人心,如山果刚上车时“不好意思挤着我”的身体姿态和“我”想帮她站舒服些的动作,特别让人感动。

E.小说中的“我”在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我”既是小说故事情节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又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用“我”的口吻叙述增强了小说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2)小说中的山果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4分)

3.(14分)(2017高一下·江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

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

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始为姓名。

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

“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

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

名僧高士,谈宴终日。

貌寝,口吃而辩。

闻人善,若在己。

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

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

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著书甚多。

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当时以比接舆也。

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

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

“陆君善茶,天下所知。

扬子中泠水,又殊绝。

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

”茶毕,命奴子与钱。

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

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

“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

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

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新唐书·陆羽传》《唐才子传·陆羽》)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间,署羽伶师        署:

官府    

B.以《易》自筮            筮:

占卜    

C.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工:

擅长    

D.岂徒尝镜水之鱼          徒:

仅仅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是名弃儿,不知父母是何许人,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

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B.陆羽在苕溪边,筑房居住,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他虽然说话结巴,却很善变。

C.陆羽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叶专著——《茶经》。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陆羽煮茶交流。

D.陆羽喜欢独行在旷野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陆羽并未避世。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②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4)

请简要概括第1节中陆羽“秽其迹”的具体表现。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4.(8分)(2017高一下·新余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8分)

5.(8分)(2016高一上·河北月考)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

……沉默呵,沉默呵!

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

(《记念刘和珍君》)

②真的猛士,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③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

(《鸿门宴》)

④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

(《鸿门宴》)

⑤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 。

(《醉翁亭记》)

五、选择题(共4题;共8分)

6.(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江西代表团的代表经过一天的热烈讨论,一套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执法为民理念的议案终于产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C.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滑坡一直困扰着这个有五百多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D.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较薄弱的西部地区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重大影响。

7.(2分)(2016高三上·重庆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栖息地与繁殖地,水位下降速度是平均30~60厘米,预测未来十年或将干涸。

B.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促成了宋代的“文官政治”;但是“文官政治”也导致了军事建设的轻视,造成宋代的“积贫积弱”。

C.偶像明星在公共空间中的言行同样是整个流行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对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起着示范作用。

D.据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数据显示,长有亮蓝色叶子的秋海棠可能代表植物进化的一个新阶段,可能超越普通的绿色植物。

8.(2分)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所房子看上去装修得十分豪华,但因为地点太偏僻,故而显得茕茕孑立。

B.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格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都是劝人要奋发向上,淡泊名利,不要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

C.袁刚的弟弟袁田虽然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了兄长,但作为兄长的袁刚在了解情况之后选择了包容,彰显了举案齐眉的传统美德。

D.长期以来,一些官员把官场的繁文缛节当成一种为官待遇,习以为常,安之若素。

9.(2分)(2018高一下·广西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

贤,①______要有“德”:

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②______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

这就离不开学习。

有言道:

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

生活就是这样,唯有好学,才近智,唯有知学,才给力。

③______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④______离“贤”更近一步。

⑤______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⑥______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A

不仅

只要

无论

/

B

不但

只要

/

如果

C

不仅

而且

只有

才能

/

D

/

如果

就能

如果

A.A    

B.B    

C.C    

D.D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2分)

10.(2分)(2016高二上·日喀则期中)贬词褒用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巧,使用得当可使语言幽默,强化语意。

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文段中“得寸进尺”“无法无天”的真正含义。

有“巴蜀鬼才”之称的当代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连用了四个贬义词:

“您问我成功的秘诀?

有诀但无秘,早已公开——喜新厌旧,见利忘义,得寸进尺,无法无天。

接着他又娓娓而谈,加以解释:

“‘喜新厌旧’指求创新,不守旧,与时俱进;‘见利忘义’指眼中只有利于新时代、利于观众的追求,而没有那些陈腐的僵化的教条主义;‘得寸进尺’指________;‘无法无天’指________ 。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1.(5分)(2019·普陀模拟)根据材料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做事开始提倡“别那么累”。

有人赞赏这种变化,也有人为之担忧。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9分)

1-1、

1-2、

1-3、

2-1、

2-2、

2-3、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4分)

3-1、

3-2、

3-3、

3-4、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4-1、

4-2、

四、默写(共1题;共8分)

5-1、

五、选择题(共4题;共8分)

6-1、

7-1、

8-1、

9-1、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2分)

10-1、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