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894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docx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

 1.1.4气候

保护区地处北半球暖温带干旱气候区,冬季严寒,夏季酷热,秋季凉爽。

全年平均气温9.9℃,最热月7月为26.7℃,最冷月元月为-10.4℃。

气温日较差大,最高达29℃。

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 246.7 hr,日照率达73%。

太阳总辐射全年为641.84 kJ/cm2。

降水少,年平均降水量39.9 mm,干燥度大于16,属于极干旱气候条件。

风大沙多,全年平均风速2.2 m/s。

全年大风日15天。

1.2.3气象资源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主要的气象资源是光能和风能资源。

保护区内高海拔地区年平均风速4~5 m/s,为全甘肃风速最大地区之一。

年均大风天15天,最多27天,风可驱动发电机和其它机器,以用来获得电能和机械能。

保护区光能比较充足,年日照时数2 841.1~3 246.7 hr,党河河谷最高2 960~3 110 hr。

太阳辐射在党河河谷590.34~619.65 KJ/cm2之间,敦煌湾腰墩最高641.84 KJ/cm2,年日照百分率平均66%~70%。

光能是保护区内的有利资源。

此外光能可用于发电,驱动机器及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取暖、做饭、烧水等,是一种绿色能源,可推广利用,以解决居民的燃料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第2章自然环境

2.1气候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内陆腹地,地处暖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春季多大风、沙尘暴,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全年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日照时数长,辐射强度大。

2.1.1气温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为9.9℃,最热月出现在7月,平均气温26.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0.4℃。

季平均气温以夏季6~8月最高,冬季12月至翌年1月最低,春秋两季界于二者之间,3~5月升温快(表2-1)。

表2-1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各月平均气温(单位: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10.4

-4.1

4.8

13.6

19.8

25.2

26.7

25.3

18.8

9.3

-0.1

-9.1

9.9

敦煌西湖保护区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6-8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表2-2)

白天气温高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抵制作物的呼吸消耗。

在植物生长季节内,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以提高物质的积累。

敦煌气温年平均日较差为16~20℃之间,最大日较差为29℃。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6-7月,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12月(表2-2)。

敦煌极端最高气温43.6℃,最低气温在-30.5℃,年较差达70℃左右。

表2-2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单位: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最高

-3.7

2.8

17.5

22.4

30.9

34.8

33.0

34.2

29.6

21.1

10.3

1.5

19.5

平均最低

-19.0

-15.7

-0.8

3.1

13.6

16.6

17.2

7.9

12.1

2.7

-6.7

-13.1

1.4

植物生理活动开始的温度界限,一般为0℃,5℃,10℃,其累积积温表示植物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热量状况,0℃和5℃或10℃之间的积温是衡量各地可供农牧业利用热量多少的标志(表2-3)。

表2-3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的积温

计算起点

≥0℃

≥5℃

≥10℃

积温

4437.0

4310.0

4073.0

敦煌≥0℃积温平均初日为3月7日,终日11月15日,持续时间254天;≥5℃的平均初日3月27日,终日10月27日,持续时间216天;≥10℃的平均初日4月14日,终日10月8日,持续时间179天。

年、月、季气温的地理分布,均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其递减率为年平均0.56℃/100m,7月平均0.63℃/100m,1月平均0.1℃/100m。

2.1.2光照

敦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15~3247hr,日照百分率70%~73%(表2-4)。

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为0.15~

表2-4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各月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单位:

小时、%)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日照时数

215.0

215.0

251.0

270.0

319.0

324.0

315.0

319.0

294.0

281.0

226.0

205.0

3247.0

百分率

72.0

72.0

68.0

68.0

72.0

73.0

70.0

75.0

79.0

82.0

76.0

71.0

73.0

4μm。

其中:

紫外线波长0.15~4μm,占太阳辐射总量的7%,可见光波长0.4~0.76μm,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

红外线波长0.77~5μm,占太阳总辐射量的43%。

太阳辐射的强度受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等因素影响。

海拔高度高、云量多、大气透明度小、太阳高度角低则太阳辐射量小,反之太阳辐射量大。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的太阳辐射资源十分丰富,年总量在590.34~630.95kJ/cm2之间,与青海相似,仅次于西藏地区(669.89~845.73kJ/cm2)。

太阳辐射值最大出现在7月,12月辐射量最小。

辐射量最大月是最小月的3倍。

季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196.78~221.90kJ/cm2。

冬季最小为99.11~100.48kJ/cm2。

2.1.3生理辐射

太阳辐射能的90%集中在波长0.3~4.0μm的光谱区内,植被只能吸收波长为0.4~0.76μm的可见光,大约相当于总辐射量的49%。

通常把这个光谱区间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作用有效辐射或生理辐射。

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只有在生长期才有利用价值。

2.1.4降水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春季,冬季最少。

差异较为悬殊(表2-5)。

表2-5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月平均降水量(单位:

mm)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降水量

0.2

0.1

0.0

1.9

5.2

9.6

2.6

6.0

2.7

0.1

1.0

0.0

39.9

空气的相对温度是测定空气中含有水汽多少的一种量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它是空气中实有水汽压力(绝对湿度)和在当月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表2-6)。

表2-6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月平均相对湿度(单位:

%)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相对湿度

49

40

31

31

31

36

41

39

40

40

47

51

40

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温度、风速、湿度等因子,也是衡量水资源的一种量度。

夏季较大,冬季较小。

蒸发量的大小与观测仪器有密切关系。

通常用蒸发皿来观测蒸发量,蒸发皿的类型主要有

口径的蒸发皿以及E601型蒸发皿,前两者的观测值较大,后者的观测值相对较小,更接近大水体的实际蒸发状况,因此,往往用E601型蒸发皿的观测值代表水面蒸发。

表2-7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月平均蒸发量(单位:

mm)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蒸发量

37

65

179

291

353

354

336

342

238

155

75

40

2465

敦煌气象站的蒸发量是

口径的蒸发皿观测(表2-7)。

经过与党河水库、党城湾站的对比分析,将所有

口径蒸发皿的观测值折算成

型蒸发器的蒸发量,其折算系数统一为0.63。

敦煌年蒸发量1553mm。

干旱指数是反映一个区域干湿程度的一个指标。

定义为大水体的年蒸发量(或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之比值,即

,通常采用近似公式表示,即:

(2-1)

式中:

为干旱指数;

为大水体的年蒸发量,单位:

型蒸发器水面年蒸发量,单位:

为同一观测站的年降水量,单位:

干旱指数是一个地区由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所决定的综合指标,其时空分布规律带有明显的气候特征,干旱指数等值线图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与气候、下垫面条件之间的吻合程度。

降水大于蒸发能力的地区,

,说明降水量超过蒸发能力而有余,气候湿润;干旱指数

,说明气候干旱,

值越大,说明气候越干旱。

全国统一规定:

为十分湿润,

在0.5~1.0之间为湿润,

在1.0~3.0之间为半湿润,

在3.0~7.0之间为半干旱,

7.0为干旱。

用式(2-1)可计算出敦煌干旱指数为39.0。

降水量高值区干旱指数相对较小,降水量低值区干旱指数相对较大。

敦煌西湖保护区所在地属极干旱区。

2.1.5风

表2-8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各月平均风速(单位:

m/s)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风速m/s

2.1

2.2

2.7

2.8

2.7

2.3

2.1

2.1

1.8

1.6

1.9

2.1

2.2

最多风向

W

W

E

E

E

E

NE

E

NE

W

W

W

W

频率%

15

14

14

14

14

11

10

13

13

10

13

15

15

大风日数

0.4

0.6

2.2

2.4

2.8

2.0

2.2

1.4

0.1

0.2

0.4

0.6

15.4

风受地形影响较大,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地域开阔,风大沙多,全年平均风速2.2m/s。

最高风速出现在4月份,风速最小的月份是10月份。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地形变化较大,最多风力为W,其发生频率为15%。

敦煌大风(瞬时风速≥17m/s)15.4天,大风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

各月平均风速值、最多风向和频率及各月大风日数见表2-8。

2.1.6气象资源评价与利用

2.1.6.1光能资源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属北方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 800~3 500小时之间,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8.7~9.6小时,一年植物生长期间日照时数为2204.5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70%。

因此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光能资源极为丰富。

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都能满足生长需要。

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变化在334.9~1004.8kJ/cm2。

保护区辐射总量为620.9~740.6kJ/cm2,在全国属日照较多的地区,生理辐射为304.4~311.9kJ/cm2,均高于全省其它地区。

保护区所在地光照资源极有利用价值,政府部门应对光照资源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利用,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可以解决电力不足或无电的问题,推广太阳能取暖、做饭,以使保护区的植被免受采礁的破坏。

2.1.6.2水分资源

水分资源在气候区划中一般用干燥度来评价。

本区年均降雨量39.9mm,干旱度>16,根据干燥度的分级标准,属极干旱区。

保护区水分资源匾乏,植被生长主要依赖于地下水,有关部门应注重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弥补自然水资源的缺乏。

2.1.6.3风力资源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以风力大、发生频率高而著称,是风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

据火烧湖附近测定,7—9月平均风速5.5—5.6m/s,平均风能密度199—206W/m2。

地方政府应注重风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风力发电站解决社区供电不足或改变无电的局面,以利于保护区环境保护。

2.1.6.4热量资源

无霜期和有效积温是衡量一个地区热量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

敦煌平均无霜期为145天,一般早霜9月25日,晚霜5月6日,有霜期225天。

全年有效积温为3611.3℃,适宜果木和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累积碳水化合物,使果品含糖量提高,因此当地热量条件适宜发展果品生产,尤其是葡萄生产。

2.1.7气象灾害

2.1.7.1干旱与旱灾

干旱的成因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植物生理干旱3种。

土壤干旱是由于自然降水量少而形成的土壤缺水,由于土壤含水量不足,植物蒸腾需水与供水失去平衡而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

而大气干旱造成植物蒸发量大,根部吸水量供应不足,导致植物光合效率低,影响植物自然生长。

一般来说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0%,对植被的生长就有影响。

影响较大的是中旱和大旱。

中旱和大旱标准为:

中旱,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0%~69%;大旱,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70%以上;保护区旱灾发生频率为中旱28.6%,大旱14.3%。

旱灾是指党河南山无积雪或积雪较少,党河冰雪融水补给量减少,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植被大量枯死。

保护区旱灾发生概率:

轻85.7%,中9.5%,重4.8%。

2.1.7.2霜冻

霜冻是指在春、秋季的温暖季节里,当地面附近空气温度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水汽凝华而成的聚集植物体上的松脆水晶,对植物造成低温冻害。

保护区气候干旱,有时可不形成冰晶物,但仍然使植物受到冻害,这种现象为“黑霜”。

保护区内只有重霜才会造成较大灾害。

2.1.7.3冰雹

保护区内冰雹灾害不大。

冰雹产生于积雨云,当积雨云发展强烈时,由于热力对流作用,使云中水滴迅速形成冻结物.并随着对流上下运动而不断增大,最后降落地面形成冰雹。

2.1.7.4大风及干热风

此种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保护区沙漠戈壁,大风发生时常伴有沙尘暴。

1954~1980年27年中,敦煌境内八级以上大风,3~5月出现198次,平均每年7.4次。

大风常刮掉地面沙粒,打伤禾苗,部分耕地渠道被沙埋压;雷雨大风出现114次,平均每年4次,常使小麦倒伏,果树幼果脱落,自1957~1980年的24年中,夏收期大风共出现19次,平均每年发生1次,常使未收割小麦严重脱粒,危害很大。

1955~1980年26年中,出现风灾17次,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40hm2。

近年来沙尘暴的频次有所增加,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对自然植被、野生动物产生不良影响。

敦煌大风和沙尘暴平均日数列入表2-9。

表2-9 敦煌历年各月大风和沙尘暴平均日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大风

0.4

0.6

2.2

2.4

2.8

2.0

2.0

1.4

0.1

0.2

0.4

0.6

15.4

沙暴

0.9

1.4

2.8

2.4

2.3

1.6

1.5

1.0

0.3

0.3

0.4

1.8

15.8

干热风,又称“火风”“热东风”,则由于最高气温35~36℃,最低相对湿度23%~26%,风速3~4m/s,高温、低湿度和风综合作用的结果。

多集中在6月下旬,小麦乳熟至蜡熟期及7月下旬和8月上旬玉米抽雄、吐丝花期和棉花现蕾、开花期。

1954~1980年,干热风日102天,占总日数的41%,且多为强过程,平均机遇为3年一次。

雨后突然转晴,升温降湿,造成青枯逼熟的雨后高湿型,在27年中先后发生13次,出现年率为33%,平均3年中有一年成灾(表2-10)。

表2-10 敦煌市历年逐旬各级干热风出现日数及频率

项目

6月

7月

8月

合计

总日数

5

6

27

4

5

19

30

4

2

102

频率(%)

4.9

5.9

26.5

3.9

4.9

18.6

29.4

3.9

2.0

100

强过程

3

0

18

0

0

16

20

0

0

57

频率(%)

5.3

0.0

31.6

0.0

0.0

28.1

35.1

0.0

0.0

55.9

中过程

2

6

9

4

5

3

10

4

2

45

频率(%)

4.4

13.3

20.0

8.9

11.1

6.7

22.2

8.9

4.4

44.1

出现年率(%)

7.4

11.1

29.6

7.4

11.1

25.9

33.3

7.4

3.7

2.2水文

2.2.1地表径流

党河是保护区可利用的地表河流,流经肃北党城湾水文站进入敦煌,其次还有东水沟、西水沟、崔木土沟、多坝沟及南湖泉水等。

位于敦煌西湖保护区南部阿克塞县境内的长草沟、阿克塞沟、雁丹图沟、青石沟、安南坝等几条小沟在不同程度上对保护区也有一定影响。

2.2.1.1地表径流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