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847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docx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知识点重点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1

第二章4

第三章4

第四章5

第五章6

考试重点题型:

7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样卷+详细答案8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分别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罗伯特·欧文。

2、马克思的本质特征是:

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3、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A 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所说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B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所说的:

绝对理念)

4、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意义:

1、它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与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可以被人的感觉感知,与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了物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有原则区别。

5、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批判两种错误倾向: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

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征:

(1)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普遍性、多样性诸特点,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2.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指丧失其客观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

盾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量变有两种形式:

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质变超出了度的范围。

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爆发式飞跃二是非爆发式飞跃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5、部分质变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1)原因与结果——从因果联系中探寻规律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必然性与偶然性——从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立足现实性,分析可能性

(4)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与内部联系的范畴,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认识过程

(5)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范畴

因果联系的特点:

一是时间上先后相继的关系,即前因后果;二是作用上,制约与被制约的必然关系。

9、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前者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后者则是通过有意识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前者是可以重现的,后者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要困难得多。

 

第二章: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属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

(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性

第三,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生产关系的三大内容:

a.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b.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c.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3、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 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 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3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4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

 

第四章

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二是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鸦片等,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

三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因而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

3、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着其价值上下波动。

4、超额剩余价值:

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流通理论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其一,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其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其三,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章

1、帝国主义的特征:

1)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是它的基本特征;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为一,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换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其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治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5、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考试重点题型:

论述题一——联系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要点: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世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力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物质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为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推动会发展。

4、联系实际。

 

五、简答题:

(每题5分,共20分)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在哪里?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

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

4、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继承了旧事物的合理成分,抛弃了它的不合理成分;同时新事物又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形成了比旧事物更高级的内容和结构;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更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总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辨析题:

(先判断对错,错误的请说明理由或改正之,每题4分,共16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哲学。

错,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个人的世界观未必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2、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哲学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最一般特性的概括,不是物质具体形态。

3、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旧事物也回改头换面重新出现。

4、唯心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但不是方法论。

错,哲学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因此,唯心主义哲学也是一种方法论。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样卷+详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教材6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答案】B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D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教材78-79页。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教材89页。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直接经验是认识中“源”,间接经验认识中的“流”。

教材95页。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  )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

教材118页。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存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教材134页。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答案】C

【解析】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材137页。

1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答案】D

【解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①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教材158页。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答案】A

【解析】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们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教材174页。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D

【解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教材190页。

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B

【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教材191页。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