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825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7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1.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

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

这一变动

A.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C.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D.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

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将诸侯及贵族所属的臣民收归自己,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封建统治尚未建立;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周王将土地和臣民收归于自己,没有提及贵族特权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贵族特权在西周之前已经得到确立。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

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这一记载反映了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

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

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

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D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

这说明

A.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C.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大量法律文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未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本质上是“人治”,不是依法治国。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是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边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表明犁的形制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

5.在西汉海昏侯基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经专家鉴定,在该文物中发现了芋头的残留物,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

但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有关蒸榴酒和蒸馏器的记载出现在元代文献。

上述对蒸留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

A.文献史料的真伪难别

B.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

C.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

D.历史事实年代久远难以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时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真伪难别,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简单说明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故C排除;历史事实客观存在,并不是年代久远难以判断,故D排除。

6.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因此C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对商路贸易的重视和管理,不是攫取西域的经济利益也,不是抑商政策的体现,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汉代并未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北魏孝文帝说: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材料说明孝文帝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音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融合和神化皇权,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8.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A与材料不符,排除。

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C排除;

9.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

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C.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平民百姓与权贵子弟可以平等竞争,严禁考官营私和考试作弊,将选拔关键放在个人知识才能上,考试的过程、内容和评判更加标准化,这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信度,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基层官员地位的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并未体现其对词曲文学发展的影响;D选项错误,宋代科举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

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反映了内阁借皇帝权威获得实际权力,本质上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结果,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B排除;内阁权力源于君主,并不是不受制约,故C排除;君权至上,并非受到内阁制约,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明代内阁制度的实质,结合材料信息“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即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排除无关选项。

11.冯友兰先生说: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的讲认知和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所讲的知行合其实就是致良知”。

由此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A.强调向外求真知

B.重视道德的实践

C.肯定求知的意义

D.主张先知而后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是程朱理学的特点,排除;“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的讲认知和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他所讲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致良知’”表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重视道德的实践,故B正确;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材料未体现知和行的先后关系,排除D。

12.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

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一个新的剧种诞生。

材料主要说明京剧

A.是徽调与汉调合流而成

B.徽商的运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C.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

尊重”可知京剧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故选D。

京剧除了徽调与汉调合流,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排除A;材料说是“在徽商的运作下”,并不是说起起决定作用,B项程度夸张,排除;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形态,排除C。

【点睛】做历史选择题时,对于选项的程度副词要密切关注,一般说来,程度较为绝对的都是错误的。

13.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钱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

这一规定有利于

A.杜绝贪腐现象

B.扩大御史权力

C.提升监察效果

D.促进制度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回避制度是指清代在选任监察官员时,为避免各种关系干扰、防范于未然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这一规定严格规范监察纪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监察官员偏袒同党、亲朋,提升监察效果,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只是从形式上限制监察官员,其实际效果有限,不能完全杜绝贪腐现象;B选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规范监察官员的行为,严肃监察纪律,不能扩大监察官员的权力;D选项错误,专制社会的监察制度是君王的耳目和工具,是整肃吏治的国家机关,在皇权绝对控制下进行监察,不能促进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型。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

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逐渐废除“海禁”政策

B.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

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

”信息可知,当时中国与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故B正确;据所学可知,康熙帝曾一度放开海禁,并不是逐渐废除海禁,由此判断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而是强调海外贸易发达,C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海外贸易发达,没有涉及出超问题,D错误。

15.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

“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答案】A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时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最直接要求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是最能反映农民要求的,故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于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要求产品上交国库,基本是空想,不符合农民要求,故B错误;奖励技术发明是《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C错误;开设新式学堂《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D错误。

16.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

B.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

D.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的大部分对外贸易控制在中国商人之手,中国商人用传统的商业和市场网络体系去经营大机器工业时代的代表性产品,并在同外国商业体制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说明传统商业体系仍然具有活力,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发动的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洋货在中国的销售中中国商人相较于外国商人仍具有优势,不是在对外贸易中占有较大优势;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有活力,不是新式交通运输的迅捷便利。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陈启源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

由此可知

A.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B.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打大

C.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D.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修建厂房占用土地以及附近大量农民成为工厂的工人来看,“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给当地自然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故答案为A项。

“继昌隆”缫丝厂是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不是手工工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外商企业诞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排除D项。

【点睛】在做历史选择题时,要注意选项中的名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如本题B项的“手工工场”、C项的“第一批”、D项的“民主思想”等。

1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C.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通商口岸,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这些中国人发展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是当时新的社会阶层。

所以,该做法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大肆向中国输出资本,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仅少量新式企业的开办不足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的局面。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下表是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下表定程度上反映出17世纪以来中国

时间

职能

1645

民政防务

1725

民政防务防务财政(海关)

1843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夷务)

1865

民政防务财政(海关)外交(洋务)现代化项目

 

A.官员选拔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B.地方官员主要职能的变化

C.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

D.从闭关锁国走向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上海的道台不光是管理民政防务,后来还管理涉外事务,对外交事务的称呼也由“夷务”变为“洋务”,这体现了对外态度和观念逐渐发生改变。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看出选官方式的改变;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上海道一地官员职能的变化,不能表明17世纪以来中国地方官员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

D选项错误,近代清政府不是主动对外开放,而是被动的。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变革

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B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但非暗中操作,更未适应革命潮流,排除A、C;D不符合材料主旨及史实,排除。

21.1890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

作者意在

A.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马建忠的经济思想,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材料中的“富民说”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兴办实业,同列强进行商业竞争,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

22.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识之土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都是资产阶级,不是无产阶级;C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能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3.1903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

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

”材料反映梁启超

A.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

B.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

C.认

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

D.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

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可知,梁启超认为争夺海权对于国运兴衰至关重要,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表明,梁启超强调海权意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故A选项错误;“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可知,强调了海权的重要性,没有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争夺海权的重要性,认为争夺海权对于国运兴衰至关重要,没有强调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24.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

这些条例、章程、细则

A.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清政府抵抗侵略的决心

C.旨在抑制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有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并结合所学知识,北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故答案为D项。

A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已经失败,排除;B项1912年2月,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瓦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政府实行这些发展实业的措施不是为了抑制列强的资本输出,排除。

25.陈独秀认为,以往历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

由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

这说明该运动

A.继承了明末早期启蒙思想

B.忽视了政党斗争的价值

C.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

D.旨在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是意识形态的革新,C选项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与明末早期启蒙思想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与政党斗争无关,B选项排除。

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思想清除专制余毒,与国民革命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Ⅱ卷

26.唐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至少由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形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

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销席要闹……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种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