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822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docx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手册上

 

青年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

服务手册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2008年5月

 

志愿者誓词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我承诺:

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目录

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5

一、地震简介5

(一)地震的概念5

(二)地震的分类5

(三)地震震级5

(四)地震烈度5

二、地震前兆与预报6

(一)地震前兆6

(二)地震预报7

(三)地震谣言7

三、工程抗震7

四、震前家庭防震措施8

五、避震常识8

六、震后自救与互救9

第二章地震应急救援基本知识10

一、地震应急救援概述10

二、地震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实施11

三、地震应急救助装备15

四、地震应急救援基本技术与训练18

第三章医疗救护知识20

一、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20

(一)胸外心脏按压20

(二)人工呼吸21

二、出血与止血22

(一)出血的判断22

(二)止血方法22

三、包扎24

(一)包扎的注意的事项25

(二)三角巾及就便器材包扎法25

(三)绷带包扎法30

四、骨折与临时固定31

(一)骨折的症状与体征31

(二)骨折固定的目的和方法32

(三)人体各部位骨折的固定法32

五、搬运伤员35

(一)搬运伤员的注意事项35

(二)常用搬运法35

第四章心理和体能训练37

一、心理训练37

(一)减轻队员心理压力,提高队员的“胆量”37

(二)激励队员的进取心,培养队员的群体凝聚力38

(三)消除恐惧心理,培养镇定自若心态40

二、体能训练40

(一)体能培训的原则和方法40

(二)体能训练的一般要求42

(三)体能训练中常见的现象43

(四)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45

附录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58

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

一、地震简介

(一)地震的概念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它同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灾害一样,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现象。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灾害的约十几次。

上个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已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和的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

(二)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工爆破、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和深井采油所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

1、构造地震。

在地壳运动中,由于地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相对拉伸,使地壳内部同时产生了一个与外力相对保持平衡的力,这种力称为内力。

就在这种力的作用下,使地球表面的岩层产生弯曲和破裂。

弯曲和破裂也可以称为是褶皱和断裂,在地质学上统称为地质构造。

由于岩层弯曲和破裂造成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全世界90%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地球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动造成的,这种地震人们称为火山地震。

火山爆发时,岩浆上涌,会使大地产生震动。

因为火山爆发拥有一定的能量,而一次较大火山爆发释放出来的能量能够造成中强地震。

在火山爆发前后也有地震发生。

3、陷落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地面塌陷、山崩引起的,这种地震多发生在石灰岩熔岩地区和大面积采空地区。

这些地震的震级都不大,造成的破坏规模也较小。

4、诱发地震。

人类的许多活动,如人工爆破、核试验、油田深井注水、矿井采空区塌陷、大型水库储水,以及打桩等人类活动,都能触发地震。

由于触发引起的地震,我们称为诱发地震。

(三)地震震级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用震级M来给地震分类,一般是:

弱震为M<3的地震;有感地震为3≤M≤4.5的地震;中强震为4.5<M≤6.9的地震;强震为M≥7的地震,其中,M≥8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0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约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四)地震烈度

地震时对地面破坏的程度一般用地震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发生后,离震中区近的地方和离震中区远的地方所受到的破坏是不一样的。

因此,烈度值也由大到小发生变化。

我国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破坏程度大体分为:

1—2度:

无感觉。

3度:

少数人有感觉。

4—5度:

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度:

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

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

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

毁坏性的破坏。

二、地震前兆与预报

(一)地震前兆

大量地震观测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

这些地震前兆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1、微观前兆:

指不能用人体直接感知而需要用监测仪器观测到的前兆,如震前地下水化学成分、地形变、地电、电磁波、地应力、地磁等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构造等的微小变化。

2、宏观前兆:

指人们通过视、听、嗅等感官直接感觉和观察到的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

如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异常表现、井水水位大幅度的上涨下落、井水喷沙冒泡、地声、地光等宏观现象。

这些现象与地震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称这些异常为地震宏观异常。

(1)动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感到地震灾害的发生。

我国地震灾区的广大群众根据强烈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编写一首预报地震的生动歌谣: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蟾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2)地下水异常: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地下水往往发生异常变化。

主要表现为水位升降,另外,还有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和变味等。

震例资料表明,一般地下水异常现象大多集中在临震前的几天之内出现,尤以震前一至二天更为集中,除水位大幅度升降外,其它变化如发浑、变色、变味、冒泡、打旋等也较为激烈。

但是,一个7级以上大地震之前一、二个月,甚至几个月、一年左右,地下水就出现异常,往往还会出现几起几落的现象。

(3)地光:

是由于地震活动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通常地光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地震马上就要发生了。

大多数地光现象几乎与地震同时出现,但也有在震前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如唐山大地震的地光一般出现在震前六小时到大震发生的瞬间,并以临震前十多分钟出现的最多。

地光的形状有带状光、条状闪光、片状闪光、球状光、火状光、柱状光等,五光十色,兰、红、白、黄、橙、绿等色样样俱全,此外,还可能出现少见的复合色,如银兰色、白紫色、绿青色等。

观察地光时,要特别注意与灯光、电弧光、城市上空的反射光、磷光、闪电、焰火等现象的区分。

(4)地声:

是地震之前发自地下的一种响声。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震前数分钟出现者居多,是一种临震信号。

人们听到的地震之声有机器轰隆声、拖拉机声、雷声、炮声、鼓声、撕布声、狂风呼啸声等。

利用地声防抗地震,关键一条是要将其与风声、雨声、雷声及拖拉机、飞机、汽车等轰鸣声区别开来。

虽然地震前有很多宏观异常,但是自然界的变化很复杂,种种反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

因此,观察宏观地震前兆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二)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工作是根据地震前兆异常,预测出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

级,并做出某一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

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还不能象天气预报那样准确,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地震预报大体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三种。

地震预报大体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

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十年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报是对三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是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选自《中国地震局机关工作手册》P254-25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地震短临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临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三)地震谣言

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

地震谣言危害极大,它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异常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往往是十分严重的。

1980年7月香港《明报》称闽南泉州地区要发生8级以上地震,外电相继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却原来是虚惊一场。

但是半个月的恐慌造成很大损失,工业产值下降,外贸洽谈活动延期,外事旅游项目被取消。

严重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恐慌,相当于一次中强地震。

为此,要正确识别地震谣言。

地震谣言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识别:

凡“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言;凡打着某专家的旗号或说成是某地震机构的预报,不通过正常途径而由小道传播者为谣言;凡传说地震系外国人给我们测出来者为谣言;凡带着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为谣言。

对待地震谣言,我们应做到:

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三、工程抗震

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倒塌、以及伴生的次生灾害引起的,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

因此,一定要对建筑物场地搞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使城镇规划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新建工程要依据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和设防;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的建筑物,要采取合理加固措施。

(一)选好场地,打牢地基

1、选址时,要避开晚更新世纪以来的部位及其附近地区。

2、尽量不要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和松软的土地,如古河道、沙滩上建

建筑。

3、地势较陡的山坡及河坝旁边,易发生山崩、滑坡、泥石流,也不宜选

址。

4、地下有溶洞的地方,地震时易造成局部塌陷,不能在上面建造高大或

沉重的建筑物。

(二)建设工程要按国家规定和地震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三)科学设计,合理布局。

要根据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科学的设计。

(四)精心施工,确保质量。

严防偷工减料,不按规范施工。

四、震前家庭防震措施

(一)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家庭成员平时要学习地震知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方法。

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二)检查和加固住房。

看一看自家住房情况,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

是否年久失修?

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于抗震?

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除。

(三)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把墙上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要清理,花盆等杂物要拿下来;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四)进行防震演练。

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五、避震常识

地震做为群害之首,一旦来临,将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震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人们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历次大震的幸存者中,很多人就是观察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判断有大震来临,迅速采取措施避险,而躲过了灾难。

如海城地震前,31次快车于19点36分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

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来临。

他果断、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19点36分07秒地震发生了。

由于速度很低,未出现事故,列车安全停了下来。

根据对唐山地震部分幸存者的调查,震前很多人觉察到了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其中有5%的人判断出地震即将来临,保全了生命;而大多数人并未立即想到地震,行动迟缓,失掉了最后的逃生机会。

一位老人谈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那天,他正在给可爱的小孙子洗澡,这时只见一溜火光从西北方向奔腾而来。

老人意识到要发生地震了,立刻抱起孙子钻到书桌底下,这时大地震发生了。

由于桌子挡住了砸下来的水泥和砖瓦,他们祖孙安然无恙。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

一定要吸取这血的教训,利用震前短暂的自救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一)家庭避震。

应选择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比如:

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注意: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不要到阳台上去。

(二)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

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在室外上课。

(三)公共场所避震。

选择墙角、柱子边蹲下或趴在桌椅下,用手或其他

东西护头;避开吊灯,电扇等物;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四)户外避震。

应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避

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危险物;避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等。

(五)机动车内。

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地震并不可怕,只要学会科学避震,就能减少伤亡。

六、震后自救与互救

作为社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队员,做好震后的自救互救,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与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

(一)自救。

如果被埋压,首先要镇静,应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1、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注意,搬不动时千

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3、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4、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6、保持镇定,不要乱叫,要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二)互救。

互救要有组织、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首先通过侦听、呼叫、询问及根据建筑结构特点,判断被压埋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再行开挖施救。

救人时,应坚持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的原则。

1、挖掘被压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

4、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在灾区的医护人员、卫生骨干人员脱险后,应积极发挥他们的力量参与救援。

应立即在马路口、废墟旁建起临时包扎点、医疗点,指导灾民自救互救,抢救出来的伤员应尽快包扎,并设法寻找药物、水和适当食物给予急救,然后转移和治疗。

社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队员应组织轻灾区的灾民赶赴重灾区实行救助。

第二章地震应急救援基本知识

一、地震应急救援概述

(一)地震应急救援的概念

地震应急救援是地震应急工作的核心。

地震应急救援主要是指在地震发生后进行快速及时的以救助生命为主要目标的应急行动。

在目前地震预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地震应急救援无疑成为地震发生后减轻灾害的关键。

有效的地震应急救援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

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恰当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震灾害现场,伤病员、被压埋人员人数众多,情况复杂,早期救助对抢救生命、减少伤残和死亡有重要作用,抢救越及时,死亡率越低。

(二)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在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震后最紧迫的问题是救人。

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尽早尽快尽多抢救出被压埋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从倒塌的建筑物中抢救被压埋人员,抢救得越快越及时,救助率越高。

防震减灾就是要求达到地震时不死人或尽量少死伤人的目标。

先进的救助技术与装备是高效、最大限度多抢救人员生命的关键手段。

国内外抢救事实说明,在地震应急救助的最初期间,对压埋人员施行抢救越及时、速度越快、动作越早,就能够从死亡边缘抢救出更多的人的生命,慢了、迟了就导致死亡率上升。

科学研究表明,震后3天之内是抢救的关键时期,而震后半天或1~2天则是最有效的救人生命的时段,救活率最高,时间是震灾发生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损失的关键因素和标志之一。

抢时间无疑是重要的,但抢了时间还必须高效率,才能进一步提高救活率。

实践也证明,使用落后的、笨拙的、简单的抢救工具,难于及时有效地实施抢救,以致许多可以挽救的生命因无救助技术装备延误时间而没有救出、救活,这个教训沉痛深刻。

先进快捷的救助技术与装备可以实现真正的高效率,能在同样时间内救活更多的人,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的目的。

(三)现代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需要使用的综合技术手段

高度物质文明化的今天的人类社会以及高效率的生活工作节奏,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高效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目前城市的多层、高层建筑构件大、整体性强、庞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使进行地震灾害现场抢救作业时,排险抢救难度更大,作业时间长,被压埋的遇难者的搜寻和抢救需要搜寻探生定位的警犬、红外、CO2、微量测定技术,还需用穿透性强、形象具体,又于人无害的更有效的射线定位技术或其他手段。

清理障碍物开通道路,需推土机、挖掘机、斗车、电动、风动工具;分解切割作业需电气焊切割机具,手动手割机具,吊车、起重机、装载机、载重车等;对破坏不严重的高层建筑,还需用吊装机具(吊车、自动升降梯、车)、登高梯、安全绳缆、滑轮、安全滑道、安全下降袋等进行救人作业。

二、地震应急救援行动的组织实施

地震应急救援行动是指救援队在受领救援任务后从启动到撤收的全过程,是实施救援行动的指南。

救援行动的组织与实施分为五个阶段:

出动前的准备、赶赴现场(包括运输救援工具、设备)、现场救援、现场救援行动的协调、转移/撤离。

(一)出动前的准备

接到指令后,立即按照预案迅速而有秩序的做好出动准备工作,进入待命状态。

出动准备程序包括;确定出动人员、启封救援装备、准备个人装具、配发通信工具、准备随身物资、车辆等。

(二)赶赴现场(包括运输救援工具、设备)

是指救援队快速前往灾区指定地点的行动。

(三)现场救援

现场救援指救援队到达现场并实施救援行动的全部活动,包括收集信息,现场警戒,搜索行动,营救行动,急救医疗行动,安全防护,通信,保障,撤离。

1、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指展开现场救援行动之前,收集所有与救援相关的信息,以作为部署现场救援行动的依据。

信息收集包括如下两种:

一是向现场救灾指挥部了解情况,内容包括:

灾害或事故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情况;遇难者数量,受难状态;城市社区地震应急救援队受领的任务,责任区域;现场的道路,通信(市话、长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供电(动力电、照明电)供水等条件的现状。

(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受灾范围、气候情况、重点区域(银行、监狱、化工厂等)、所有生命线工程等)

二是到达现场由安全技师进行快速勘察,确定救援工作区范围,进行警戒,进行建筑物的数量、结构类型、层数、破坏程度、破坏类型评估,建筑物内压埋人员的估计;危险源的位置、种类、数量、威胁程度的评估。

确定是否马上进行应急救援。

2、现场警戒。

指对于救援现场实行强制性的封闭管理,目的是保证救援行动不受干扰,防止二次灾难的发生,保障救援队员、压埋人员的生命安全。

封锁现场,首先需设置隔离区,然后转移现场内居民,禁止外部人员进入现场,并适时移交任务。

3、搜索行动。

搜索行动就是找寻遇难者并判断其位置,为营救行动提供依据。

搜索方式包括三种:

初步的人工搜索,以尽快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压埋人员;犬搜索,以寻找被掩埋于废墟下的压埋人员;对重点部位进行仪器搜索,以精确定位。

(1)人工搜索。

人工搜索由搜索组与营救组人员进行,目的是迅速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压埋人员,搜索方法包括:

①地毯式搜索,即队员一字排开,利用敲、喊、听、看的方法整体推进寻找幸存者(适用于大片开阔的场地),要大声喊叫。

②旋转式搜索,即5—6人为一组,围成直径约5米的圆圈,相互间隔2—3米,卧倒、敲击、静听。

适用于小范围内的重点地区。

(2)犬搜索。

是利用搜索犬的灵敏嗅觉,找寻被掩埋于废墟下的压埋人员。

每个犬搜索组的3条犬轮流使用,第一条犬进行搜索,后两条逐次确认。

(3)仪器搜索。

经过人工搜索与犬搜索,认为可能有人员被压埋或确定有人员被压埋但不易定位,需要进一步展开仪器搜索。

仪器搜索包括三种主要手段:

①使用声波广振动探测器,在废墟上方通过仪器搜索,来找寻被掩埋于废墟下的压埋人员,并精确定位。

②使用光学探测仪深入废墟内部,在确定有压埋人员,而且位于覆盖层深厚的部位,要进行细致的搜索,直接寻找目标位置;并且可以观察、监视压埋人员状况。

③使用热成像生命探测器,在有暗室或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中,进行细致的搜索。

对于社区地震应急救援队而言,装备无法与专业队相比,也不一定拥有搜索犬,更多的可能会使用人工搜索方法。

但最好能配备少量简便搜索仪器,能培养搜索犬的也应考虑使用。

4、营救行动。

营救行动指运用起重、支撑、破拆及其他方法使压埋人员脱离险境。

抢险救援应以人为本,救、护结合,实施有组织、高效率的救援行动,尽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

抢险救援行动的一般程序和步骤通常按照以下六个步骤展开:

第一步:

封控现场。

灾害现场将会有大量群众、亲友及志愿救助者。

警戒分队应首先迅速封锁现场,疏散围观群众,劝阻亲友等进行的盲目救助,划定警戒区域,派出警戒人员。

第二步;安全评估。

首先由负责安全的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定是否存在二次倒塌等危险的可能性,制定搜救的方法、路线和手段,尔后派出搜排组对现场进行周密细致的搜排,确认现场的情况,最后对救援现场进行支撑加固。

其目的是确保救援现场的安全性,以防施救过程中发生事故。

第三步:

搜索确认。

通过现场询问、调查等方法,了解现场的基本情况,尔后采用人工搜索、搜索犬搜索、仪器搜索等方法,确认是否有生存人员及其准确位置。

在人工搜索时,主要采取喊、敲、听的方法;在搜索犬搜索时,通常是在不便于仪器搜索或搜索面积较大时使用;在仪器搜索时,主要利用声波生命探测仪、红外搜索仪等搜索设备,进行搜索探测。

第四步:

实施营救。

当确认被困人员位置后,利用救援专用设备和救援器材,采取破拆、顶升、凿破等方法,创造通道,抵达压埋人员所在位置,必要时可扩大施救空间,以保证救援人员的进入和装备器材的使用。

针对不同的建筑物和构件,在进行破拆作业时,通常使用无齿锯、剪切钳等;在进行顶升作业时,通常使用顶升气垫、扩张钳、千斤顶、顶杆等;在对墙体、构件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