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804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填空题(1空1分)

⑴,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⑵念去去、千里烟波,。

(选自《》)

⑶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相同。

2、选择题

⑴如果黄梅季节来到南方的你,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合适引用的一项是()(2分)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C.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D.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⑵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因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敬请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㈠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①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可能是实情。

它说的是事物较深层次的问题,离现象世界较远,也发展出一套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德国哲学及其表达方式可能是其典范。

叔本华称,康德的书具有“辉煌的枯燥性”,我想叔本华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

这里“辉煌”是肯定其学说的深刻,“枯燥性”可能就是指复杂艰深,很难读懂。

我国康德的研究者郑昕先生说,超过康德可能有新东西,绕过康德只能是坏的哲学。

如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这当然是必须的。

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

不过,任何表达方式发展到极致就有些让人消受不了。

也许受德国哲学传统的影响,很多哲学工作者都有一种崇尚模糊思辨、玩弄晦涩概念,以显示自己高深的倾向。

②坦率地说,我不喜欢这种过于极端的倾向。

在我看来,哲学家,即便是大师级的哲学家的中心思想都是明确的,之所以长篇大论只是为了向别人,特别是那些假想的“敌人”提供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这些论证就像架在城堡围墙上的大炮,是用来吓唬潜在敌人的。

而城堡本身并不怎么复杂。

哲学家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如若“攻防”太过繁复,读者在这概念的迷宫中往往会迷失方向,难以接近论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我想,言说与写作尽管免不了要有逻辑的“铺陈”,但应尽量使之线索清晰、明白晓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应当有深入浅出的表达,这应当是现代写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③不过,这大概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在各类人物,特别是学者中,认为文字上容易明了的东西大概是浅薄的,而口气大的,充满生造术语或搬用遥远学科概念,语言晦涩难懂的,大概是高深的。

结果,那些扎扎实实、文字明了易懂的作者不被重视,而说大话、玩概念、搬用或生造术语的作者却博得青睐。

④我觉得现在国内出版的哲学著作仍然有这个特点。

这种晦涩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很难确认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可能是错误的。

当一个哲学思想的表达如此含糊和艰涩,以致人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想说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使得人们甚至不能说:

“亲爱的教授,这是错误的”。

如果人们真的想要负责任地谈论,人们就必须明白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能够指出他的哪些谈论是错误的。

这种晦涩的谈论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讨论中,当然,首先是在哲学中,甚至到达这种地步,如果某个人以人们能够接受的语言,简单而清楚地谈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对真正的学术一窍不通。

⑤就说海德格尔吧,去读读他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多么吸引人的一个题目!

可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进入了一个概念的迷宫。

可全世界大多数自称哲学家的人都在钦佩和效仿海德格尔,看看他给世界开出的处方,听起来辉煌灿烂,实际上却毫无内容。

他宣扬的所谓“诗意地栖居”的学说,看上去那么美,但当他在课堂上行纳粹礼,喊:

“嗨,希特勒”时,这个“栖居”显然不像是“诗意”的。

我当然不否认他有一些“深刻的”言说,我有时也喜欢引用,但他的整个学说却是让人难以消受的。

由于他自己声称他的思想深奥难懂,于是读者也跟着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

我怎么都觉得人们的赞美声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些“众人”,就让我做那个看不见皇帝身上的“新衣”,任由那些“众人”嘲笑的孩子吧!

⑥波普是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他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也因此,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

他指出,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

关于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关于语言污染人们却很少谈到,然而它却是更严重的问题。

这不仅因为它的发展日甚一日,而且因为它侵蚀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义务和良心。

⑦当我们在民众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地空谈。

波普在其晚年出版的《寻求更好的世界》一书中说,“知识分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责任,由于他拥有从事研究的特权和条件,因此他对周围的人(或社会)也负有义务,即把他的研究结果以最简单清楚的形式十分谦虚谨慎地陈述出来。

最坏的事情就是,知识分子试图在社会面前以伟大的先知自居,并用含混晦涩的哲学去影响人们,这是对神圣精神的犯罪。

谁不能简单清楚地陈述,谁就应该沉默并继续工作,直到他能清楚地表达为止”。

我很欣赏波普的这段话,知识分子负有不可取代的对有关文化、国事、尤其是伦理问题进行公开讨论的责任。

他必须学着做一个能清晰、简约说话的人,这是让别人能够对此表达意见的前提,除非你害怕别人对你的质疑。

                (选自2012.2.11《解放日报》第6版)

3、联系上下文,第②段空白处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所以 B.虽然但  C.即便 也  D.由于 因此

4、第②段中“铺陈”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5、第①段中“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一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

请简要评析。

(3分)

6、下列各项对文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康德的书具有“枯燥性”,但也有新东西,为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

B、文中作者把“哲学道理”和“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分别比作“城堡”和“大炮”。

C、作者把那些赞美深奥难懂的海德格尔学说思想的人,比作《皇帝的新衣》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

D、作者推崇波普,因为他是一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

7、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2分)

 A、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B、晦涩的谈论方式可以休矣

 C、以简约的方式谈问题

 D、做一个清晰简约说话的人

8、文中提到:

“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

其实如今社会上的“语言污染”现象既多又严重,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语言污染”的认识。

(4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

(15分)

人在风中

刘心武

①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

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

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

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

她的谈吐,倒颇得体。

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

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

“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

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象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

总欣赏不来。

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

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②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

“时尚是风。

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

”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

本想“三娘教子”,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③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

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④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

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

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⑤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

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

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

还有两条喇叭裤,是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38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但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⑥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

风有成因。

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

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

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

风总是多变的。

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

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

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

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

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

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

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

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

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⑦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

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

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

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

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

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9.文章开头作者详尽描写少女的穿着妆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0.文章第②段中“微笑”、“客气”两个词语,勾画出一个__________的少女形象。

(2分)

11.分层概述第⑥段的主要内容。

(3分)

12.文中作者对“风”的态度是有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简析其原因。

(3分)

13.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以“人在风中”为题的意图。

(4分)

三、古诗文阅读(39分)

㈠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

(8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唐】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14.这首诗押韵的共有几个字,正确的一项是()(1分)

A.3个B.4个C.5个D.6个

15.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虽春风得意但难掩惆怅之情。

C.尾联“寂寥”一次直接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16.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诗的颔联写一段赏析文字。

(4分)

㈡阅读下文,完成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8分)

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①,曰:

“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②乎?

”苏子曰:

“不闻。

”曰:

“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

‘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苏子曰:

“善。

请重公于齐。

②乃西说秦王曰:

“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

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

“然则奈何?

”苏代曰:

“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

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秦王曰:

“善。

”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

甘茂辞不往。

③苏代伪谓齐王曰:

“甘茂,贤人也。

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

今王何以礼之?

王若不留,必不德王。

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

”齐王曰:

“善。

”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苏子:

即苏代,苏秦的弟弟。

②处女:

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欲去之()

(2)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18.请为选择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含义。

(2分)

(1)苏代伪谓齐王曰()

A.假装B.欺骗C.虚伪D.伪装

(2)茂德王之赐()

A.有德行B.恩惠C.赏赐D.感激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甘茂亡秦且之齐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B.厚其禄以迎之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C.弃逐于秦而出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D.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2)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21.甘茂为什么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

(2分)

22.依据全文,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

(3分)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13分)

《呻吟语》原序

吕坤[注]

呻吟,病声也。

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

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

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

“慎疾,无复病。

”已而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

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一病数经,竟不能惩。

语曰“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

沉痼年年,呻吟犹昨。

嗟嗟!

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予奄奄视息,而人也哉?

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

司农大夫刘景泽摄行缮性,平生无所呻吟,予甚爱之。

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予出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

“吾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

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

盖三益焉:

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子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

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而所寿者众也。

即子不愈,能以愈人,不既多乎?

”予矍然曰:

“病语狂,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可乎?

”因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

呜呼!

使予视息尚存,当求三年艾,健此余生,何敢以沉痼自弃?

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注]吕坤,明代思想家、哲学家。

《呻吟语》是他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与见解。

23.下列各项中与“而未之志也”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世所以不传也B.以为莫己若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D.蚓无爪牙之利

24.作者引“三折肱成良医”一语的用意是。

(2分)

25.解释作者所言之“病”的内涵。

(2分)

26.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作《呻吟语》的原因。

(3分)

27.赏析文章最后一句:

“景泽,景泽,其尚医予也夫!

”(3分)

 

四写作(70分)

2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对于传统经典,有的人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有的人喜欢跪在巨人的脚下。

你有怎么样的思考呢?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填空题(1空1分)

⑴香雾云鬟湿(1分)

⑵暮霭沉沉楚江阔柳永雨霖铃(3分)

⑶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分)

2、选择题

⑴C(2分)

⑵D(2分)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㈠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3、C(2分)

4、对论述的对象或问题,有顺序、不违反规律地进行深入而多角度的论说或鋪写。

(2分)

5、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把康德的大部头著作比作迷宫,把著作中深刻的思想比作珍珠,突出了康德著作的艰深难读懂。

(3分)

6、A(3分)

7、C(2分)

8、主客观因素而造成语言中错、乱、脏、假、恶、丑等现象,就叫做语言污染。

比如,网络语言中,把“稿费从优”说成“‘搞’费从优”,把“繁荣昌盛”说成“繁荣‘娼’胜”。

这种不文明、极其肮脏的说法,侵害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利于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

(4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

(15分)

9.突出少女装扮的时髦和“酷”,表现出“我”对此的不认同;与下文少女的“心里透亮”(成熟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

(3分)

10.清醒、从容、自信。

(2分)

11.(3分)

(1)人在风中,难以抗拒。

(总领人与风的关系)

(2)风复杂多变,难以预判和左右。

(风的特点)

(3)恶风要抵抗,给人生带来活力的风则无妨顺之追之。

(对风的态度)

12.作者对风尚的态度由批判转为有选择地宽容,既因为两位妙龄女子装扮和思想的差异给了他启示;又因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追风,前辈不喜欢却没有出言教训,由此体会到面对风尚的态度需要有所转变。

(3分)

13.作者以“风”比喻社会上流行风气,具有形象感;“人在风中”表明人们无法完全脱离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方面警示人们,不能因此迷失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反思自己,提出要用更豁达开明的心态来面对那些无伤大雅的新生流行事物。

(4分)

三、古诗文阅读(39分)

㈠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

(8分)

14.C(1分)

15.B(3分,这首诗着重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友人的惆怅之情没有具体表现)

16.(4分)颔联第一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暗示友人行程的遥远与艰辛(l分);第二句实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表达不舍之意(1分)。

两句合起来以虚衬实(1分),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1分)。

㈡阅读下文,完成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8分)

17.(2分)⑴使……离开⑵吝惜

18.(2分)⑴A⑵D

19.(3分)B

20.(共6分,每句3分)

⑴我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好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足下”/“幸”/倒装(宾语前置)句)

⑵他回来就把他软禁在槐谷,一辈子不让他出来,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

(省略句/“出”/“何从”)

21.(2分)降低身份,希望让苏代帮助自己在齐国谋职;表明苏代帮助自己对他本人也是有好处的。

22.(3分)⑴先是对秦王道出甘茂的重要性,告诉秦王,即使不能重用甘茂,也不能使他被别人所用。

⑵于是秦王假意以高官厚禄召唤甘茂回国。

⑶苏代又对齐王说连秦王都愿意以这么高的待遇让甘茂回秦国,说明甘茂人才难得,必须要留下他。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13分)

23.B(3分)

24.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多“病”,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自己多“病”而不能引以为戒的自责(自嘲)。

(2分)

25.作者所言之“病”是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困惑,更是社会现实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弊端。

(2分)

26.自己所体验到的苦痛,他人难以理解,甚至在这苦痛过去之后连自己也会淡忘,因此要记下来;记下之后,带在身边用以提醒自己、疗救自己;以自身的感受和反思来警示天下人、疗救天下人。

(3分)

27.(运用反复的手法,)借着对刘景泽“医予”的感激,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呻吟语》能有益于世人的期盼。

此句作为序言的结尾,凝聚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无穷感慨,也传达出作者对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不放弃。

(3分)

四写作(70分)

28.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