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教案.docx
《24 司马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 司马光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司马光教案
第八单元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包含《司马光》《掌声》《灰雀》3篇精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1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
请教”“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本单元的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了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
“口语交际:
请教”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习向他人请教的方法和技巧,感受人与人之间因为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而产生的愉悦,培养交际的能力,体会交际的意义。
“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语文园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知道默读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司马光
2
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表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
1.认识3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1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掌声
2
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
灰雀
2
讲述的是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位男孩交谈,男孩被列宁对灰雀的爱惜所感动而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
手术台就是阵地
1
写的是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故事。
口语交际
1
请教
1.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习作
1
那次玩得真高兴
1.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字词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出清单的好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名言蕴含的道理。
24司马光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1.师:
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
生:
司马光砸缸。
2.师:
对,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作司马光救友。
(板书:
文言文)
课件出示:
简介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去看看司马光的故事。
(板书:
司马光)
4.认识“司”,学习复姓。
(1)学生说出“司马光”的“司马”是复姓,名是“光”。
简介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司马光,字君实,号迁叟。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姓氏歌》中提到的复姓。
生:
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学生了解并简单介绍,如,公孙、独孤。
设计意图:
小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
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学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此外,课题以人名为题,让学生在了解复姓的同时回顾《姓氏歌》,既复习了旧知,又掌握了新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2.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
司跌皆弃持
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
学生跟读。
4.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
学生跟读,读流利。
5.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
生1:
“跌”让我想到“跌倒”这个词语,我用联系生活或者演一演的方法识记。
生2:
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识记“皆”,我还会组词:
皆大欢喜、草木皆兵。
教师补充:
司,甲骨文
=
(卜,权杖)+
(口,问审),表示问审、判案。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指名读。
7.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各组练习。
8.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9.师:
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
文言文
语言精练,简短。
概括能力强,但不好懂。
现代文
长篇大论才能写出文章,一听就懂。
10.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同伴)
11.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读停顿,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
因此,让学生在初读时,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法,降低断句难度,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大胆发挥。
之后,在交流评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正确的断句读法,并根据初读感受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
司、庭
登、众、弃
跌、持
1.归类指导:
半包围结构:
司、庭
上下结构:
登、众、弃
左右结构:
跌、持
2.易错字指导:
“司、庭”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笔顺是先外后内;“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跌、持”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3.学生临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孩子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字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要像做人一样有谦让、有配合。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就体现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引导学生弄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将字写得美观、匀称的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一、配乐朗诵,引入新课。
1.配乐朗读。
(播放古筝弹奏大约1分钟)
(1)配乐自由读。
(2)配乐指名读。
(3)配乐齐读。
2.师:
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相信理解意思后大家一定能读得更有感情。
下面我们就要去攻克难关,理解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充满韵味。
这种表达上的特色,是需要学生体会感悟的。
因此,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约美和韵律美。
二、看注释,自主理解句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看这句话的相关注释,把注释的每个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就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还可以将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将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默读第一句话,从“群儿戏于庭”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
)
②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
可以先把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③“群儿、戏”,这几个字词可以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
“于”由教师进行讲解。
“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知道是“庭院”。
课件出示:
群儿:
一群小伙伴。
戏:
玩耍。
于:
在。
④指导朗读:
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
⑤“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登”是爬的意思,“足”是失足的意思,“没”是沉没的意思。
(课件出示:
瓮的图片)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交流。
指名回答。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
⑦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赛读。
⑧指导朗读:
自己的小伙伴掉进了水缸,真让人着急啊!
读出着急、紧迫的语气。
(2)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一儿“足跌没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这句话。
课件出示:
1.“众”指的是谁?
2.“皆”是什么意思?
结合注释理解。
3.“弃”是什么意思?
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
4.“去”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交流汇报。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弃”是抛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走、离开的意思。
想象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理、表情和动作。
预设:
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小孩子们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
③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
请学生用动作演示一下。
理解“持”是用手拿的意思,所以是提手旁。
(板书:
持石击瓮)
④结果怎样?
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
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插图,理解“迸”的意思。
(迸:
是指瓮爆裂开了之后,水一下子冒出来了。
)
⑤齐读。
⑥指导朗读:
“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3)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要求主要意思没有错误。
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教师应予以点拨。
(4)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概述全文大意。
4.指名读。
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5.齐读,读出情感和韵味。
课件出示: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
因此,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重在运用指导上下文注释、结合生活积累的方法和自学、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言文含义,教师抓住动词“戏、登、跌、持、击、破、迸”进行指导。
同时,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突破重点,这样的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
三、感悟人物,讲讲故事。
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课文里的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
课件出示:
思考:
司马光做了什么事?
1.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
(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
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
(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情况。
)
(3)情景感悟:
请一名学生上台做动作。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
(如,要举起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
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
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生1: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生2:
我想对司马光说:
“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生3:
司马光,我真为你骄傲。
……
4.刚才,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讲故事要生动形象,只讲意思不免有些枯燥乏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既生动又形象呢?
(1)学生交流经验。
(2)教师提出建议。
①补充想象的内容。
(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融入故事中。
)
②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
③讲故事的时候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3)学生在小组内试讲故事。
(4)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讲故事。
5.同学们故事讲得真精彩!
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记住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熟读成诵,背一背这篇文言文吧!
设计意图:
通过“演一演”活动,引导学生演示司马光砸缸救人时的动作,在演示中理解词语。
学生将凝练的文言还原成画面,辅以想象,再将画面转换成具体生动的故事,不但认识了一个机智的司马光,也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为背诵文言文做好了铺垫。
四、拓展延伸。
1.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所以他后来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2.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司马光,感受司马光善良、机智勇敢和热心助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