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729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

历史选修三世纪的和平与战争文字题训练含答案和解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

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

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材料三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

“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

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

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

(1)问“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2)问德国经济发展特点立足材料概括,发展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科技、对外关系分析。

第(3)问实际上是分析德国崛起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

(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

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原因:

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3)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

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

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

(1)问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注意结合第一段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第三段材料中“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的变化进行概括。

看法变化的原因同样需要概括材料中的相关信息。

(2)问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对战争的分析角度,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深层次分析,一战是列强争夺利益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1)变化:

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原因:

战争持

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工业上,与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显,因为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般惊人地发展起来。

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

因此,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完全改变。

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场。

这两方面的领导权已转到大西洋彼岸。

材料二在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

……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

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

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举行了示威游行。

材料三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

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四而一般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人心厌战。

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和畏战情绪……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二、三、四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材料二“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这两位非欧洲人是指什么人?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许多欧洲人都期待这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影响。

(1)问结合四则材料概括一战的影响,材料一主要通过欧洲和美国工业实力的对比说明一战后欧洲在经济、政治领域的衰落;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一战后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材料四说明一战后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向往。

(2)(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非欧洲人指的是美国人威尔逊和苏俄人列宁。

关于欧洲人期待非欧洲人指导的原因可从一战的影响、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的影响、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三个角度回答。

答案:

(1)①给欧洲带来深刻的经济、政治危机。

经济上,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丧失了金融领导权,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政治上,欧洲各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②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掀起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③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出现了和平主义思潮和畏战情绪。

(2)美国的威尔逊和苏俄的列宁。

(3)一战使人们对诞生于西欧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的影响;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欧洲工人阶级产生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他写道:

“说实话,对大多数欧洲平民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突如其来,毫无准备的……”

利骚是茨威格的熟人,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德国犹太人家庭,对利骚来说,德国文化无与伦比,德国利益至高无上,总之,德国就是一切,他似乎比那些“真正的”德国人更加热爱、信赖德国。

战火乍起,利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首名为《憎恨英国》的诗歌。

各家报纸都转载了那首诗;教师们在学校里把它念给孩子们听。

军官们走到前线,把它朗诵给士兵们听,直至每一个士兵能把那仇恨经背得滚瓜烂熟。

但是这还不够。

那首小诗被配上乐曲和改编成大合唱,在剧场演出。

不久,在七千万德国人中再也没有一个人不从头至尾知道《憎恨英国》那首诗的。

以至德国皇帝都为这首诗中的爱国激情深深感动,授与他一枚红色的雄鹰勋章,以资鼓励。

总之,“一夜之间,恩斯特·利骚红得发紫,享受到一名诗人在那次战争中的最高荣誉。

战争刚一过去……大家把可怜的“仇恨的利骚”斥之为当时鼓吹疯狂的歇斯底里仇恨的唯一罪人。

——刘相骏《永存的回忆:

重读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1)材料中,作家利骚因为发表了小诗《憎恨英国》而在战争前后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简析其原因。

(2)材料中利骚的“爱国主义”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

谈谈你对材料中“利骚现象”的看法?

【答案要点】

(1)一战前夕,德国和英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而产生的矛盾最为尖锐,德国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狂潮。

一战后,战争的灾难促使人们憎恨曾经鼓吹战争的人。

(2)表现:

宣扬民族优越论;鼓吹反英情绪。

看法:

“利骚现象”是德国长期奉行军国主义的结果,利骚的命运说明他不过是极端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解析】本题以德国犹太裔青年因为一首诗歌而在一战前后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这一“利骚现象”作为切入口,考

查考生对一战原因、影响及战后反思的认识。

(1)问据材料中《憎恨英国》诗歌,考生可以思考德国青年为何

憎恨“英国”,而这种“憎恨”的情绪实质上又反映了怎样的问题,进而结合史实分析一战前英德矛盾激化及由此

引发的德国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战后利骚地位的巨变考生可联系战争破坏和灾难引发人民的反思进行分析。

(2)

问据材料中“德国利益至高无上”“德国就是一切”,这显然体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在战争中“憎恨英国”的诗

歌则显然是在鼓吹反英情绪。

“利骚现象”并非个例,考生应联系德国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长期发酵的时

代大背景进行思考,认识它是极端扭曲时代里人民被蒙蔽和蛊惑下的必然产物,必将伴随战争结束、人民的理智反

思而遭唾弃。

5、对于战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评说。

请看下面几位同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东:

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

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的利益……

张妮:

我十分厌恶战争,觉得战争十分残酷无情,给许多无辜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威胁着人类生存。

吕卫:

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它使多数人都陷入流离失所的困境,它的结局……无疑是人们自制的最大灾难。

(1)李东指出“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请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张妮和吕卫两位同学主要是从哪一角度对战争进行了评述?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中央电视台曾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

仔细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

材料二“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它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历史的教训是:

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材料三“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

”“历史一再证明:

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

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某学校一学生研究小组欲对大国崛起的历史进行进一步探究,请你为其确定一个探究主题。

(5)联系当今中国的崛起,谈谈你对大国崛起的看法。

【答案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存在着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三对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随着矛盾的发展,先后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角度: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创伤。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

(3)国家:

德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由于经济实力赶上和超过了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与英国等国矛盾尖锐,积极组建以它为首的三国同盟,并最终于1914年7月向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开战。

最终结果:

1918年11月德国战败投降,并遭受宰割。

(4)主题:

大国崛起的经验(或途径、教训等)。

(5)看法:

立足经济发展,走和平发展之路;不要把本国意志强加于他国,更不要穷兵黩武等。

(言之有理即可)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

《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比较分析能力。

(1)问联系《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中“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来分析归纳其不同。

(2)问从国家利益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材料中的“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1)不同:

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

;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

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某校同学在学习了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①仍以欧洲尤其英法占优势。

②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③体系具有反动性。

④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⑤该体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1)凡尔赛体系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决定了这一体系的不稳定性。

将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分类并指出分别反映了哪类矛盾?

(2)除了材料中图片反映的矛盾之外,凡尔赛体系还包含着哪些矛盾?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结论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以图片和历史结论为切入点,考查对凡尔赛体系隐含的矛盾及其不稳定性的理解。

(1)问根据图片下方的说明文字来明确是哪个国家的运动。

然后判断属于凡尔赛体系下的哪一类矛盾。

(2)问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依据凡尔赛体系及其评价的有关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即可,要注意列举的史实必须与题干中的结论相符合。

答案:

(1)图1:

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图2、图3、图4:

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联)之间的矛盾。

(3)仍以欧洲尤其英法占优势:

英法操纵了国联。

战争虽然削弱了英法的实力,美日力量增长,但还不足以完全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格局,尤其是军事实力仍无法与英法竞争,所以战后欧洲中心地位只是产生动摇,并没有完全丧失。

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

体系中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使这一体系必然不能持久。

体系具有反动性:

如“委任统治”。

体系具有不全面性:

如排斥苏俄(联)。

该体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如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的权利。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电信联盟(1865成立)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材料二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国际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

试各举出一例说明“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际联盟。

(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威尔逊十四点计划、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等角度回答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2)问国联实质上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在其推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可从美苏被排斥在外,未提出战争非法、制裁侵略等主张等角度回答其原因。

答案:

(1)工业革命使各国间交往密切,世界连为整体,行业性组织建立,为国联建立奠定基础;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提出;战后反战和平思潮的兴起。

(2)原因:

苏联、美国等大国被长期排斥在国联之外;会员国全体一致原则使制约侵略成为不可能;未宣布战争是非法的,允许会员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战争;没有明确说明要对侵略行为做出制裁,这就给侵略行为以可乘之机。

举例:

20世纪30年代,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都没有起到制止侵略、维护和平的作用。

(举出一例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一切权益。

……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

中国还提出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

顾维钧发完言后,“威尔逊、兰辛、劳合·乔治与贝尔福都走到中国代表团处表示祝贺;会议的新闻发布也强调中国的声明受到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致赞扬”。

但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日本制造舆论说,如和会不同意日本对山东的要求,日本也要效仿意大利,退出和会,不加入国联。

原来不希望日本在远东实力过于强大的威尔逊为了保住国联计划,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在山东问题上向日本作出让步。

4月22日,“三巨头”召中国代表到会,威尔逊对顾维钧说:

“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

”他们明确地要求中国对日本作出让步。

(1)依据材料指出山东问题的实质,并结合史实概括这一问题的产生过程。

(2)材料中美日的行径引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概述这次爱国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3)通过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你得出了哪些认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1)问结合材料概括山东问题的实质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的主权,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过程。

(2)问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结合所学史实回答运动性质及其意义。

第(3)问认识从强权主义、国家利益、经济实力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1898年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把日本的这一侵略行径合法化,所以山东问题完全是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产物。

(2)巴黎和会上的这种强权政治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帝国主义推行强权政治,以强凌弱;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一切以自身利益为转移;没有国家独立,就不可能有独立的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后盾。

【提示】中国山东问题的来龙去脉

①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有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袁世凯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③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引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④华盛顿会议期间,1922年2月中日双方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及一部分权利,它是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在这次会谈中,日本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设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设计了一个超国家的行为主体“国联”。

但是由于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退出《凡尔赛条约》,而苏联受到排斥。

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于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

后来日本、德国等先后退出国联,更证明了国联并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

而其他超国家的行为体和相关机制还不健全。

因此,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没有解决欧洲战前就存在的矛盾,更没有解决战后产生的矛盾。

相反,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越演越烈。

希特勒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行为,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均势,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其次,欧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民族国家之间在领土和人口上的斗争,是破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力量,也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材料二德国政府要人表示:

“谁签订和约就让谁的手烂掉。

”只是在协约国再次进行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德国才不得不签订和约。

和约刚刚签订,德国复分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德国人游行反对《凡尔赛和约》

(1)依据材料一,说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2)材料二反映了凡尔赛体系下的哪一矛盾?

【答案要点】

(1)①美国、苏联等两个世界大国没有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难以维持。

②国联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

③该体系没有解决欧洲战前、战后产生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

④德国法西斯称霸世界的行为破坏了均势。

⑤欧洲民族问题未解决,各民族各国家之间在领土和人口问题上不断地进行斗争,从内部进行动摇。

⑥其他超国家的行为体系和相关机制不健全。

(2)凡尔赛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士义情绪。

 

6、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

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