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县水稻生产调研报告同名2755.docx
《横山县水稻生产调研报告同名275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横山县水稻生产调研报告同名275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横山县水稻生产调研报告同名2755
横山县水稻生产调研报告(同名2755)
横山县水稻生产调研报告
王久国胡怀元胡云宇
(横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719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横山水稻生产的调研,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剖析形成的原因,确定发展水稻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提出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明确当前政府部门和技术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对水稻生产经营的三种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横山县;水稻;生产;调研
横山水稻在全国属于沙地种稻地区,曾是横山县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其生产经历了传统撒播,捲秧育苗栽培,早播旱育稀植和全程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4个时期。
种植区域遍布我县芦河、无定河两岸沙地,涉及8个乡镇1个农场的85个行政村、9个农业分场和1个原种场,稻农2万多户、8.8万人口,农耕地面积32.7万亩。
1996年5月19日,在我国推广水稻早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应省地人事局引智办特邀,专程来横山指导水稻生产,对横山水稻生产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良好建议。
200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平均亩产558公斤,总产稻谷3910万公斤,占当年粮食总产的65%,2002年横山水稻种植面积达8万亩,横山水稻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5年以后,由于能源、土地和房地产的开发,打工工资飙升、农资价格上涨等原因,水稻面积逐年下滑,至2011年我县水稻种植面积4171亩,仅涉及到6个乡镇21个村和2个农业分场。
2013年我县水稻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较上年11150亩有所恢复,主要原因是响水宏驼公司和二道峁玉招水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大,同时还涌现出百川、汇川、宏旺、大丰收等一批水稻种植大户,面积增长明显,而群众分散种植变化不大。
稻田面积或改种其他作物、或撂荒,“无定河畔稻花香”成美好回忆,塞上江南美景不在。
仅仅10年时间,横山水稻产业为何经历如此大起大落,带着这个让耕者无奈、历者痛心、看者惋惜的问题,经过调查,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横山县水稻种植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传统撒播种植阶段
1978年以前,在我县雷龙湾乡、响水镇、波罗镇、白界乡、党岔镇零星分布,采用撒播种植,品种被当地群众称为“土稻子”、“红稻子”、“毛稻子”,亩产100~150公斤,出米率低于50%。
种植面积小,稻谷产量低,大米品质差,自产自用。
第二阶段:
捲秧育苗移栽阶段
1979年~1994年,由于京引39、秋光、银粳2号、77Y15、京系21等优良品种的陆续引进和塑料薄膜育苗卷秧移栽技术的普及以及田间管理技术的较大改进,产量提高较快。
1981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平均亩产达208.5公斤,总产稻谷480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的7.5%。
1985年以后,优良品种京系21逐步代替了京引39而成为全县的主栽品种,产量保持了450—500公斤的较高水平。
进入九十年代初,农业投入有所减少,水稻品种混杂退化,致使全县水稻单产出现下滑之势,至1994年全县水稻生产跌入低谷,平均亩产不足400公斤。
第三阶段:
旱育稀植阶段
1995年~2005年。
面对水稻生产出现的突出问题,全县上下认真反思,县委、政府集思广议,在县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果断决策,拨专款解决水稻品种问题。
1994年农业部门从东北等地引回水稻18个,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开始在县原种场试验示范并取得成功。
1996年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全面推广早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决定》,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铁粳四号、通88-7等一批配套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又上升到了500公斤,而且出现了单产750公斤的高产田块,水稻面积也随着围河造田工程的不断完善迅速增加到6.5万亩,水稻作为横山县重要产业的态势初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分别于1998年、2000年、2004年拨专款、派专人,从中科院、北方水稻研究所、盐碱地利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引进水稻新品种100多个。
经过连续几年的多点综合试验示范,吉粳66、通124、通粳288、通粳282等一批品质优良、商品性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水稻新品种陆续成为继京系21之后,在全县得到推广。
200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平均亩产558公斤,总产稻谷3910万公斤,占当年粮食总产的65%,横山水稻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之后5年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保持在6~7万亩之间,亩产500~550公斤。
第四阶段:
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阶段
2005年以后,由于能源、土地和房地产的迅猛开发,农资价格上涨、务工工资飙升等原因,水稻产业的下滑之势开始显现,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管理日趋粗放,栽培技术也呈现简便化、多样化,直播、捲秧、旱育等技术在全县不同地方都有应用,机械化插秧技术也在响水镇驮燕沟村开始引进。
至2010年,全县水稻种植再次跌入历史低谷。
面积3000亩,单产400公斤,总产1200吨,占当年全县粮食总产的7.2%。
从2011年以来,横山有识之士,自筹资金,流转土地,购置设备,开始了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其中响水宏驼公司,流转土地1.1万亩,采用全程机械化插秧种植水稻8000亩,横山玉招合作社流转土地1万亩,采用全程机械化水平直播水稻7000亩,横山百川公司采用全程机械化直播水稻900亩、插秧水稻300亩(稻田养蟹),汇川公司在波罗直播水稻300亩,党岔任德伟直播水稻200亩、插秧水稻200亩。
今年全县种植水稻2.2万亩,其中规模种植水稻16900亩,占稻田面积的76.8%。
2、涉及水稻种植的乡村
通过调查,全县水稻种植区域曾涉及6镇2乡1场的85个村9个农业分场1个原种场,涉及8.8万人、2万户,耕地面积32.7万亩。
种植面积曾达到70622亩,其中种植100亩以下的村12个,面积515亩,种植100~499亩的村34个,面积8508亩,种植500~999亩21个,面积14970亩;种植1000~1499亩16个,面积18100亩;种植1500亩2个村,面积3000亩,2000~2499亩6个,面积12829亩,2500亩1个,3000亩2个,面积6000亩,雷龙湾乡沙峁村全村种植最大,达4200亩。
3、水稻撂荒情况
根据调查,截止2011年全县共撂荒原曾种植过水稻的地块面积32531亩,占全县稻田面积的46.1%,涉及全县74个行政村,占水稻种植村的77.9%。
撂荒面积小于100亩的14个村,撂荒面积100~1000亩的55个村,撂荒面积1000亩以上的有6个村。
4、稻田改种其他作物的情况
2005年以后,33553亩稻田逐渐放弃水稻种植,改作它用。
其中改种玉米25123亩、瓜菜5190、大豆230亩,改育树苗2060亩,开挖鱼塘950亩。
分别占原稻田面积的35.6%、7.4%、2.9%和1.4%。
5、现在种植水稻情况
2013年全县水稻种植涉及响水镇、党岔镇、波罗镇、白界乡、雷龙湾乡、横山镇、石马坬农场6个乡镇1个农场的24个村和农业分场。
今年全县种植水稻2.2万亩,其中规模种植水稻16900亩,占稻田面积的76.8%。
其中响水宏驼公司,流转土地1.1万亩,采用全程机械化插秧种植水稻8000亩,横山玉招合作社流转土地1万亩,采用全程机械化水平直播水稻7000亩,横山百川公司采用全程机械化直播水稻900亩、插秧水稻300亩,汇川公司在波罗前梁直播水稻300亩,党岔任德伟直播水稻200亩、插秧水稻200亩。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条件存在的问题
⑴稻田地势低洼,排水系统不畅
⑵缺乏河堤保护,种稻没有保障
⑶水利配套薄弱,灌溉没有保证
⑷自然灾害多发,防控措施有限
2、零散农户种植水稻存在的问题
⑴稻田大面积撂荒现象依然存在
⑵改种玉米、瓜菜,培育树苗
⑶开挖鱼塘
3、种植大户种植水稻存在的问题
⑴土地流转问题多
⑵前期投入大、资金短缺
⑶投资风险大
元,打工1天相当于挣回大米12.5公斤。
2010年小工打工1天收入120元,大米价格每公斤4元,打工1天相当于挣回大米30公斤。
10年时间相差2.4倍,而且10年前小工打工基本全靠人力,是苦差事,愿意干的人少,现在工程的自动化机械水平则很高,50岁以下的男劳力进城打工占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个别村组这一比例高达80%。
目前留在农村务农户主年龄在50岁以上占74.1%,平均年龄达到60岁左右,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插秧打谷的现象也比较普遍,20-3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专业从事粮食生产的比例极低。
这部分留守人员文化素质低、劳动能力差,只能作一些简单粗糙、简便易行的田间劳作,而对种植水稻需要协作、又费工的事情来说,留守人员多数不愿意多投入、不愿意精细耕作,能种一年算一年,能收多少算多少,管理十分粗放,掠夺式经营现象时有发生,“10年后谁来种田”的问题十分突出。
3、种植成本高涨,种稻效益降低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年二铵价格分别为:
2元/公斤、2.4元/公斤和3.6元/公斤,5年增长20%、50%;3年稻谷价格分别为:
1.6元/公斤、2.0元/公斤和2.8元/公斤,5年增长25%、40%;3年社会用工工资分别为25元/天、30元/天和120元/天,5年增长20%、300%。
三者比较:
生产资料成本与稻谷价格同时上涨,而用工成本明显增加,种稻效益不增反降。
4、灌溉渠道老化,供水效率低下
县内灌溉水渠5条,其中涉及水稻种植的渠道有芦惠渠、雷惠渠、定惠渠、响惠渠等4条国营渠道。
4条渠道全长170.2公里,设计引水量13.4m3/秒,实际引水量11m3/秒,年取水量17120万m3,实际用水量9504万m3,设计灌溉面积7.9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9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5.42万亩,渠系水利用系数0.35~0.4,灌溉水利用系数0.4~0.5,渠道完好率50%,渠道建筑物完好率30%。
5、库区占用征用,稻农没有信心
由于县域内小型水库和王圪堵水库建设,直接占用征用或间接影响导致撂荒共6730亩,占撂荒面积的20.8%。
其中库区占用稻田面积3880亩,因水库建设征用1220亩,间接影响导致稻农没有信心种植而撂荒1630亩。
6、劳动强度太大,劳作环境恶劣
种植1亩水稻用工13~17个,也就是说种植1亩水稻,就有13~17天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不仅要忍受蚊虫叮咬,还要在水中弯腰劳作,时间久了易患风湿病、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皮肤病。
7、河道变化无常,耕地质量下降
我县稻田地处河道两边,其中无定河两岸占80%。
顾名思义,无定河过去就是变化无常的河,尤其在石马坬农场至响水镇响水村之间,水量时大时小,含泥沙时多时少,河道时远时近,河床时高时低。
与已经围固或自然的河堤、渠道、田面不能很好地配套,水稻生长需水无法保证,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稻谷产量和大米品质难以保证。
8、缺乏试验基地,技术支撑乏力
原来的县原种场从事试验的老工人都已退休,土地多数已被出租撂荒或改种其他作物多年,没有人来承担水稻各种试验示范。
水稻试验事情多,工作麻烦,试验布置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试验示范场地不能固定,试验示范分析困难,田间指导可靠性低。
农业专业人员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待遇差、地位低,愿意奉献的少、想跳出农门的多,老中青衔接不上,原来的三级推广体系处于“网乱、线断、人散”境地,技术研究工作脱节,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指导生产效益不高。
9、农户顾虑较多,土地流转困难
农户小规模生产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但是,土地是大多数农民的根本依靠,由于害怕失去土地,农民自己种不了,宁愿撂荒也不愿承包、转让出去,造成了土地流转困难。
一方面大片土地撂荒,一方面想发展规模种植的人又得不到想要的土地。
10、前期投入较大,资金非常短缺
农业生产前期投入大、效益低、生产周期长。
无定河两岸的水稻生产,更是如此,资金短缺造成种植大户的开发计划无法实施,尤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土地整理和渠道建设投入大。
由于土地流转难,种植大户只能选择农民撂荒的、不能从事其他作物种植的河滩地为主要开发对象,而这些土地没有现成的河堤、水源、动力及道路设施,遍地恶性杂草,加上稻田的平整度要求高,所以土地整理和渠道建设的投入大,困难多。
二是专业人员和技术引进投入大。
从事水稻规模生产,进行产业化开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技术改进,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精细加工等均要求技术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非常困难。
三是土地、设施、设备投入大。
从长远考虑,从事大规模水稻生产必须有一个科技含量高、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产业基地,不仅能提供水稻种植前期的机械维护和秧苗供应等,而且能够满足产后的大米加工以及副产品的开发利用,这些固定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11、自然灾害频繁,投资风险极大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洪水、雨涝、冰雹、冻害等,经常造成作物减产,甚至血本无归,给生产经营者沉重的打击,降低了他们对农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
12、企业实力薄弱,品牌效益不高
横山大米曾一度辉煌,市场口碑非常好,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米质下降,销售价格一路走低,比东北、宁夏的大米每斤低0.5到0.3元,使得水稻种植陷入恶性循环,生产效益连年下滑。
宏驼公司眼下实力薄弱、品牌没有树立,走得是礼品渠道,虽然优质米价格每公斤达到7~12元,效益不错。
但是如果全县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所产的大米如何销售,采取什么措施建立横山大米品牌已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发展水稻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指导思想:
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要条件和必要途径,只有规模经济才有规模效益,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技术路线:
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毋庸置疑,“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这对矛盾很难在近期改变,在土地政策不变和粮食价格稳定的前提下,“政府出钱,农民种粮”的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如何高效地发挥政府资金作用,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五、水稻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零散农户种植水稻如何发展
首先要整合土地资源。
在水稻种植村,户均稻田3.5亩,形成了千家万户种水稻的小农格局,整合土地资源就是将一家一户的条条田、溜溜田、块块田通过田块兑换,整合集中。
科学规划水渠、道路、动力、泵站,整理成便于进行机械化作业的大块田,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其次是进行土地确权。
加快土地确权步伐,建立土地台账、档案,解除拥有土地农户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户的合法权益。
三是机械作业。
采用机械翻地、整地、平地,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播种)、机械联合收割、脱粒。
四是合作经营。
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以参股、出租、转让及参与经营等形式适当合作模式,开展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2、种植大户规模种植水稻问题如何解决
一要鼓励农民流转土地,保证流转土地的农民不因出租、出让土地而受害,解除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二要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化经营,尤其在融资方面应争取以流转的土地的经营权或地上的青苗作抵押或担保进行贷款,使得从事水稻产业开发的农民有能力进行前期投入。
三要设立自然灾害补偿基金,引导种植大户参加规模经营自然灾害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四要加大政府宣传力度,扩大横山大米知名度,打造横山大米品牌,为生产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空间。
六、当前需要做的工作
1、政府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一是编制县境内无定流域的总体开发规划。
由政府牵头、部门协作、专家参与,对我县无定河流域进行认真考察,深入调研,合理规划,科学论证,为广大经营户无偿设计开发和建设方案。
宜稻则稻、宜菜则菜、宜鱼则鱼、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把水稻工程做成全县农业的大产业。
二是低洼地块的整理改良。
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盐碱严重,群众原计划引洪漫淤后种植,由于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进展较快,自然降水难以形成地表径流,几乎没有洪水、河水泥沙减少、河床降低等原因,目前田中杂草丛生,复垦难度大。
需要整理改良的地块有:
塔湾镇石井村400亩、芦沟村900亩,横山镇吴家沟村2870亩、古水村180亩、高家坬村100亩、盘峰村160亩,党岔镇尹家坬村1000亩、泗源沟村800、北庄村700、波罗镇二十磕村2000亩、小咀村510亩、鲍渠村592亩、波罗村500亩、前梁村460亩。
共计11172亩。
三是灌溉库渠的升级改造。
县内定惠渠、雷惠渠、响惠渠、芦惠渠等4条主要渠道,目前都处于带病作业状态。
定惠渠渠道完好率50%、建筑物完好率30%,特别是灌区内过去种植水稻的石峁村、王家坬村、祁寺村、孙园则村4个村由于渠道较远、渗漏严重、淤泥多、供水少,灌溉效率降低,种植水稻饱灌面积没保证。
雷惠渠渠道完好率50%、建筑物完好率30%,至波罗镇行政区内的鲍渠村、小咀村、前梁村、波罗村、樊河村、高家村,稻田面积大,饱灌系数低。
塔湾镇石井村、芦沟村,雷龙湾乡永忠村、郭梁村、哈兔湾村、黑河村,属于自建水源和渠道,季节性缺水严重。
响水镇驮燕沟村、韮菜沟村、响水村现有渠道没有水源,河道低不能自流,需设计渠建筑和建设提水泵站。
白界乡白界村、柳沟村、黑河则村、孙家湾村、郭石畔村,河道低水源不足。
四是防护河堤的构筑。
县内波罗镇前梁村以下至响水镇韭菜沟村,无定河两岸河堤有的根据没有河堤,有的也垮塌不堪,丧失了防洪能力,应从长远、安全考虑,进行高标准构筑,路、堤两用,并在河堤上布设进水、排水闸门,栽植防护林带。
五是构建自然灾害防控体系。
在品种布局、栽培管理等方面,建立以农业措施为主的低温、霜冻预防技术方案;科学合理设置冰雹防控点,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引进和设计种植水稻的保险产品,降低种植大户种稻风险。
六是设立水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在科技三项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建立水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水稻产业的研究开发、品牌宣传打造。
七是开展横山大米宣传。
利用西洽会、农高会、煤博会等大型会议,设立专柜、展台,进行宣传;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进行宣传,开展网上销售。
向部门宣传、向领导宣传、向社会宣传。
鼓励横山及周边食堂、餐馆食用横山大米。
2、技术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一是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
投资建设固定的水稻试验示范科技园区,进行水稻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和各种试验示范。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强。
招聘涉农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签订用人合同。
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后,专职从事水稻产业研究、开发工作。
三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
形成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的长效机制,定期考察、学习、引进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开展长期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横山水稻发展做好产前服务。
七、几种经营模式探讨
1、企业经营模式
这是目前我县水稻经营的主要形式。
今年种植的2.2万亩水稻,其中采取企业经营模式,种植水稻16900亩,占稻田面积的76.8%。
其中响水宏驼公司,公司从2004年创建,以80亩的规模探索横山水稻产业发展之路,历经10年风雨,今年流转土地1.1万亩,采用全程机械化插秧种植水稻8000亩,横山玉招合作社流转土地1万亩,采用全程机械化水平直播水稻7000亩,横山百川公司采用全程机械化直播水稻900亩、插秧水稻300亩,汇川公司在波罗前梁直播水稻300亩,党岔任德伟直播水稻200亩、插秧水稻200亩。
对于县级以下的政府来说,“企业经营模式”是把双刃剑。
由于经营土地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
经营有方,财力雄厚的企业有助于拓展水稻相关产业发展,利于增加稻产业综合收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如若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不仅会给政府留下难缠的土地问题,还会引发社会矛盾。
因此,企业经营方针的正确与否成为带动该模式下发展的决定因素,而资金保障也是这种模式发展的核心问题。
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一是尽量选择由涉农企业来做,其他工商资本只能以参股的形式进行,涉农企业目标专一,主导产品专一,可以做专做精水稻产业。
二是规模要适度,不可以一味追求做大,目前规模以1万亩左右为宜,规模大、投资大、风险大。
三是要综合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经营。
四是使用当地农民。
企业除特殊岗位需要特殊人员外,尽可能多的选择、培养流转出土地的农民来企业务工,让这些农民不因土地流转成为今后企业继续发展的阻碍力量,甚至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2、托管合作模式
首先,在土地经营上,能够实现“一个集中”。
这个集中就是通过托管,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形成规模经营。
而集中连片的土地,不仅便于调整作物结构,提高作物布局的科学化水平,而且有利于社会化分工,提高经营科技含量和全程机械化水平。
其次,在双方利益上,能够达到“双赢”。
当前,土地只能解决农民低水平的生存问题,仅仅依靠土地,农民难以致富。
托管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三个难题:
有钱没钱都能种地、没有劳动能力能种地、外出打工挣钱能种地。
而合作社由于实现了规模经营,推行了机械化作业,只要没有大的灾害,经济效益也是不错且相对稳定的。
再次,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能够推进“三化统筹”。
托管模式可促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不影响种地收益的情况下,离开农村,走向城镇,放心从事二三产业,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要做好土地托管这种模式,进行土地经营: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明确托管人员。
按照相关规定,成立社员代表大会,明确规定合作社的一些重大事宜必须经过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形成决议后才能运行。
同时,在合作社设置了日常管理机构,建立了较为规模的财会等各项管理制度。
二是签订法律合同,明确托管内容。
合作社要与农户签订格式规范《土地托管合同》,并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上,明确:
原承包权归农户,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的年限为3~5年,托管期间合作社必须负责管好、使用好、保护好托管土地;在经营过程中,作物品种及使用的种子、肥料、农药均由合作社选定,种、管、收、销过程均由合作社负责;在收益分配上,合作社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的上中等收入的平均值,确定托管农户收益;国家给予土地的一切优惠政策归属要协商明确。
三是强化科学管理,明确托管方式。
合作社对于被托管土地,在经营管理上,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水稻作物种植为主,进行测土选肥,因地选种。
而且从种到收,农田管理实行全程机械化。
四是立足合作共赢,明确分红标准。
合作社要本着让利于民、合作共赢的原则,根据市场测算,明确分红标准。
全年种子、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及从播种到秋收,乃至储存销售等一切费用,都由合作社垫付。
被托管社员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的上中等纯收入进行第一次收益分红,待粮食全部售出后,给社员进行二次分红。
如果年度内社员有资金需求,可随时向合作社借支一定额度的资金。
3、家庭农场模式
家庭农场是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不同的新型经营主体,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根据我县水稻产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家庭农场要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需要以下几方面支撑:
一是政府主导下的基础设施改善。
包括土地整理改良、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完善等方面。
二是技术服务的有力支持。
由企业或农业部门,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机械和生产资料,家庭农场以租用、购买等形式,完成土地整理、播种(插秧)、病虫防控、收获脱粒等项工作。
三是规模要适度。
水稻生产一般一个家庭农场以100~300为宜,不宜过大。
四是田间的精细管理。
根据技术方案,由家庭农场成员进行田间日常工作的精细管理。
五是产前产后的衔接合作。
由家庭农场之间、与企业之间各成员,联合起来,根据市场信息,选用合适品种,集中采购生产资料,聘用技术人员。
稻谷收获后,依托企业或合作组织,统一进行加工,统一大米质量,统一品牌销售。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二O一三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