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696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docx

棉花5种病害照片和防治详细资料1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棉花苗期病害

(一)症状

1立枯病

棉苗立枯病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而且每年均可在田间出现,一般在黄河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常造成整穴棉苗的死亡,使棉田出现缺苗断垅,是世界性的病害之一。

致病菌是RhizoctoniasolaniKhün。

主要症状是:

幼苗出土前造成烂子和烂芽。

幼苗出土以后,则在幼茎基部靠近地面处发生褐色凹陷的病斑;继则向四周发展,颜色逐渐变成黑褐色;直到病斑扩大缢缩,切断了水分、养分供应,造成子叶垂萎,最终幼苗枯倒。

发病棉苗一般在子叶上没有斑点,但有时也会在子叶中部形成不规则的棕色斑点,以后病斑破裂而穿孔。

病原菌由菌丝体繁殖,菌丝体在生长初期没有颜色,后期叶黄褐色,多隔膜,这是立枯病菌最易识别的特征。

发病规律以低温多雨适合发病,立枯病菌侵入棉苗最适土温为17~23℃,23℃以上其致病力逐渐下降,至34℃棉苗即不受侵害,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2炭疽病

棉苗炭疽病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而且每年均可在田间出现,与立枯病相反,炭疽病一般在长江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常造成棉苗生育延迟,是世界性的病害之一。

致病菌是ColletotuichumgossypiiSouthw,主要为害幼茎和子叶,但在后期也是叶斑和棉铃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当棉籽开始萌发后,病菌即可入侵,常使棉籽在土中呈水渍状腐烂;或幼苗出土后,先在幼茎的基部发生紫红色纵裂条痕,以后扩大成皱缩状红褐色梭形病斑,稍凹陷,严重时皮层腐烂,幼苗枯萎。

炭疽病常在子叶的边缘形成半圆形的褐色病斑,病斑的边缘红褐色,干燥情况下病斑受到抑制,边缘呈紫红色,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叶缘常因病破裂。

病原菌一般营无性繁殖,有性时代很少见到。

病斑表面常产生红褐色粘物质,为病菌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孢子椭圆形,有时稍弯曲,无色,两端略圆或一端稍尖。

种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菌主要以粉孢子在棉籽短绒上越冬;此外,病菌还可随染病的茎、叶及棉铃病害等落入土中,使田间土壤带菌,雨水飞溅,使病菌污染棉铃,从而使种子带菌;同时,存在于土壤中的病菌也能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该病的流行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温度与湿度,棉苗在多雨潮湿低温时最容易得病,致病适温25~30℃,在一定湿度条件下,温度是影响该病发生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温度适宜时,湿度是左右该病流行蔓延的决定因子,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该病就会加剧危害,湿度低于70%时,则不利于发病。

在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往往导致温度下降,不利于棉苗生长,容易诱发病害流行,如长江流域棉区,苗期正值低温多雨,该病发生严重,成为主要苗期病害。

而秋季如遇连绵秋雨则棉铃炭疽病也重。

3红腐病

致病菌为多种镰刀菌,主要是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病菌侵害棉苗根部,先在靠近主根或侧根尖端处形成黄色至褐色的伤痕,使根部腐烂,受害重时也会蔓延到幼茎。

受病棉苗的子叶边缘常常出现较大的灰红色圆斑,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病斑表面会产生一层粉红色孢子。

在黄河流域棉区,苗期根病以红腐病的出现率最高,但其致病力则较弱。

感染红腐病的幼苗,通常生长迟缓,发病严重的也会造成子叶萎黄,叶缘干枯,以致死亡。

病原菌只产生无性世代,分生孢子有两种:

大孢子镰刀形,有3~5个隔膜;小孢子椭圆形,两端稍尖,无隔膜。

(二)发病条件

(1)低温阴雨是导致苗期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棉种由播种到出苗,经常受到多种病原菌的包围,当外界条件有利于棉苗的生长发育时,虽有病菌的存在,棉苗仍可正常生长;相反,当外界条件不利于棉苗生长发育而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时,就会造成烂子、烂芽、病苗和死苗。

总的说来,低温高湿不利于棉苗的正常生长而有利于病菌的为害,所以在棉花播种出苗期间如遇低温阴雨,特别是温度先高然后骤然降低时,苗病发生一定严重。

如1958年5月上、中旬的一次寒流袭击,使河南省北部气温降到2.7℃,湖北小部分地区由30℃以上突然降到7~8℃地,均造成大量病苗和死苗。

1963年5月下旬陕西省关中地区气温由20降到14~15,降雨70多毫米,轮纹斑病和炭疽病等大流行,在后期发生大量的死苗。

各种病原菌对温度的要求范围大体相同,而其发病适温又各有差别。

一般而言,在10~30℃的范围内是多种病原菌孳生较适宜的温度。

立枯病菌甚至在5~33℃的温度条件下都能生长。

病害发生与土壤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棉子发芽时遇到低于10℃的土温,会增加出苗前的烂子和烂芽;一般病菌在15~23℃时最易于侵害棉苗。

椐国外研究,温度影响到棉苗子流出的营养物质的数量,从发芽的棉子中渗流出出来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总量,以18~24℃时为最高。

这种渗出物诱致病菌接近正在发芽的种子,从而导致侵染幼嫩组织。

猝倒病通常在土温10~17℃时发病较多,超过18℃发病即减少。

有些病菌则在温度相对较高时易于侵染棉苗,如炭疽病最适温度是25℃左右,角斑病是21~28℃,轮纹斑病和疫病是20~25℃。

各种苗病发生的轻重、早晚与当年苗期温度情况密切相关。

立枯病与猝倒病发病的温度较低,所以在幼苗子叶期发病较多。

猝倒病多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初,造成刚出土的幼苗大量死亡;立枯病的为害主要在5月上、中旬。

整个苗期,炭疽病和红腐病都会发生,前者在晚播的棉田或棉苗出真叶后仍继续为害。

轮纹斑病和疫病多在棉苗后期发生,为害衰老的子叶和感染初生的真叶。

高湿有利于病菌的发展和传播,也是引起苗病的重要条件。

阴雨高湿,土壤湿度大,对棉苗生长不利,却有利于病菌的蔓延。

棉苗出土后,长期阴雨是引起死苗的重要因素,雨量多的年份死苗重。

相对湿度小于70%,炭疽病发生不会严重。

相对湿度大于85%,角斑病菌最易侵入棉苗为害。

在涝洼棉田或多雨地区,猝倒病发生最普遍;利用塑料薄膜育苗,如床土温度控制不好,发病也严重。

多雨更是苗期叶病的流行条件,轮纹斑病和疫病等都是在5、6月间连续阴雨后大量发生的。

棉田高湿不利于棉苗根系的呼吸,长期土壤积水会造成黑根苗,导致根系窒息腐烂。

(2)苗病的感染与苗龄密切相关

苗病的感染与苗龄有关。

刚发芽时很少感病,自种壳脱落、子叶平展开始染病,在两片子叶完全张开到开始生长侧根和出真叶时染病最重。

随着苗龄的增长,棉苗茎部木栓组织逐渐形成,增强了抗病能力,感病逐渐减轻,以至不再感病。

在幼苗阶段,棉苗生长主要靠种子内贮存的养料,开始出真叶时,种子贮存的养料消耗殆尽,而根系尚未发育完善,此时棉苗的抗逆力最弱,因而最易感病。

以后,随着侧根和真叶的生长,棉苗已能制造足够的养料,抗病能力亦随之增强。

尽管炭疽病和立枯病在10~30℃的范围内都可致病,但田间死苗高峰期常出现于棉苗出土后的第15天左右,即一片真叶期前后,待到出真叶后苗病便显著减少。

因此,采用育苗移栽,促进幼苗生长,以加快度过抗逆力最弱的子叶期,亦不失为一种预防苗病的有效措施。

自70年代后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于棉田后,对棉花苗期病害的影响杨昭华等研究表明盖膜比不盖膜发病率高21.8%,病情指数高12.7。

(三)防治措施

1.苗床土壤处理

1.1、代森锌。

按每平方米用量3~4克,混拌适量的细土,均匀的撒入土壤中。

1.2五氯硝基苯。

每平方米6克的用量混拌适量的细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

1.3福尔马林。

35%~40%的福尔马林溶液,每平方米土壤50毫升加水6~12升,在播种前7天均匀浇在土壤,再用塑料膜覆盖密封3~5天,翻晾后再播种。

1.4多菌灵。

每立方米土加50%多菌灵粉40克,拌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2~3天,揭膜后使药味挥发即可播种。

2.农业控制

2.1适时播种。

选用质量好的棉种,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时播种为宜,早播引起棉苗根病的决定因素是温度,而晚播引起棉苗根病的决定因素则是湿度。

2.2深耕冬灌,精细整地。

北方一熟棉田,秋耕宜早,冬灌应争取在土壤封冻前完成;南方两熟棉田,要在麦行中深翻冬灌,播种前抓紧松土除草清行,棉田冬翻二次、播前翻一次的棉田,苗期发病比没有翻耕的棉田为轻。

2.3深沟高畦,排水降渍。

南方棉区春雨较多,棉田易受渍涝,这是引起大量死苗的重要原因。

棉田深沟高畦可以排除明涝暗渍,降低土壤湿度,有利于防病保苗。

2.4轮作倒茬防病。

以稻棉轮作2~3年最好,防病效果在50%以上。

2.5温汤浸种。

种子经55℃的热水浸30分钟或60℃的热水浸20分钟,发病率可降低50%左右。

3.药剂拌种及种衣剂处理

3.1抗菌剂401(402)浸种。

每100千克棉子用“401”药液或“402”药液0.2千克兑清水2000千克,播前浸泡24小时。

也可简化为用“401”0.2千克,兑水20千克,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100千克棉子上,然后堆起用麻袋盖好,闷种24~36小时。

70%硫酸链霉素437.5克有效成分/100千克种子浸种,保苗效果达77.9%。

3.2药剂拌种或种衣包衣。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100千克种子、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克/100千克种子、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30ml有效成分/100千克种子、60%敌磺纳·五氯硝基苯0.80千克/100千克种子、20%拌·福·•吡种衣剂1538.5克/100千克种子、400克/L福美双•萎锈灵悬浮剂180克/100千克种子、17%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909克/100千克种子、35%的苗病宁粉剂50克兑1千克細土拌种10千克。

上述药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的保苗效果在60%~85%,其中以2.5%适乐时和60%敌磺纳·五氯硝基苯保苗效果最好。

4.田间喷雾防治

4.1棉增灵和多菌灵。

棉苗出来后用0.16%棉增灵(盐酸小檗碱•黄铜)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顺棉苗主茎喷雾,使药液顺主茎滴入土壤,每3~5天一次,连续3次,防治效果为50%左右。

4.2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洒。

采用200倍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洒,顺棉苗主茎喷雾,使药液顺主茎滴入土壤,10~15天一次,2~3次,防病效果好。

200倍半量式波尔多液配置方法为:

硫酸铜:

石灰:

水=1:

0.5:

200。

具体配制方法为:

将硫酸铜溶于多量水(十分之九的水)中,配成稀硫配铜液;把石灰溶于少量水(十分之一的水)中,配成浓石灰乳;然后将稀硫酸铜液缓慢地倒入浓石灰乳中,边倒边搅即成(一定不能将石灰乳倒入硫酸铜液中)。

为了保证波尔多液的质量,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⑴配制时不能使用金属容器;尤其是铁器;⑵要用优质的生石灰(即快状石灰),尽量不用消石灰,若用消石灰,也必须用新鲜的,而且用量要增加30%左右;⑶硫酸铜最好是纯蓝色的,不应夹带绿或黄绿色杂质;⑷水温不宜过高,一般以不超过气温为度。

二、棉花枯萎病

(一)症状识别

棉花枯萎病菌能在棉花整个生长期间侵染为害。

在自然条件下,枯萎病一般在播后一个月左右的苗期即出现病株。

由于受棉花的生育期、品种抗病性、病原菌致病力及环境条件的影响,棉花枯萎病呈现多种症状类型,现分述如下:

1.幼苗期

子叶期即可发病,现蕾期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造成大片死苗。

苗期枯萎病症状复杂多样,大致可归纳为4个类型:

(1)黄色网纹型:

幼苗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因而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网纹状。

最后叶片萎蔫而脱落。

(2)黄化型:

子叶或真叶变黄,有时叶缘呈局部枯死斑。

(3)紫红型:

子叶或真叶组织上红色或出现紫红斑,叶脉也多呈紫红色,叶片逐渐萎蔫枯死。

(4)青枯型:

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色稍变深绿,叶片萎垂,猝倒死亡,有时全株青枯,有时半边萎蔫。

(5)皱缩型:

在棉株5~7片真叶时,首先从生长点嫩叶开始,叶片皱缩、畸型,叶肉呈泡状凸起,与棉蚜危害很相似,但叶片背面没有蚜虫,同时其节间缩短,叶色变深,比健康株矮小,一般不死亡,往往与黄色网纹型混合出现。

以上各种类型的出现,随环境改变而不同。

一般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特别是温室接种的情况下,多数为黄色网纹型;在大田,气温较低时,多数病苗表现紫红型或黄化型;在气候急剧变化时,如雨后迅速转晴,则较多发生青枯型。

棉花枯萎病黄化型棉花枯萎病紫红型

棉花枯萎病皱缩型棉花枯萎病黄色网纹型

棉花枯萎病皱缩型与紫红混生型

2.成株期

棉花现、蕾前后是枯萎病的发病盛期,症状表现也是多种类型,常见的症状是矮缩型,病株的特点是:

株形矮小,主茎、果枝节间及叶柄均显著缩短弯曲;叶片深绿色,皱缩不平,较正常叶片增厚,叶缘略向下卷曲,有时中、下部个别叶片局部或全部叶脉变黄呈网纹状。

有的病株症状表现于棉株的半边,另半边仍保持健康状态,维管束也半边变为褐色,故有“半边枯”之称。

有的病株突然失水,全株迅速调萎,蕾铃大量脱落,整株枯死或者棉株顶端枯死,基部枝叶丛生,此症状多发生于8月底9月初暴雨之后,气温、地温下降而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有的地方此时枯萎病可出现第二发病高峰。

诊断棉花枯萎病时,除了观察病株外部症状外,必要时应剖开茎杆检查维管束变色情况。

感病严重植株,从茎杆到枝条甚至叶柄,内部维管束全部变色。

一般情况下,枯萎病株茎杆内维管束显褐色或黑褐色条纹。

调查时剖开茎杆或掰下空枝、叶柄,检查维管束是否变色,这是田间识别枯萎病的可靠方法,也是区别枯、黄萎病与红(黄)叶茎枯病,排除旱害、碱害、缺肥、蚜害、药害、植株变异等原因此起类似症状的重要依据。

三、棉花黄萎病

(一)症状识别

黄萎病菌能在棉花整个生长期间侵染为害。

在自然条件下,黄萎病一般在播后一个月以后出现病株。

由于受棉花品种抗病性、病原菌致病力及环境条件的影响,黄萎病呈现不同症状类型。

1.幼苗期

在温室和人工病圃里,2~4片真叶期的棉苗即开始发病。

苗期黄萎病的症状是病叶边缘开始褪绿发软,呈失水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色干

棉花黄萎病苗期症状棉花黄萎病苗期落叶型

枯,维管束明显变色。

2.成株期

黄萎病在自然条件下,棉花现蕾以后才逐渐发病,一般在7、8月份开花结铃期发病达到高峰。

近年来,其症状呈多样化的趋势,常见的有:

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的斑块,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呈掌状花斑,类似花西瓜皮状;有时叶片叶脉间出现紫红色失水萎蔫不规则的斑块,斑块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枯斑,甚至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成光杆;有时在病株的茎部或落叶的叶腋里,可发出赘芽和枝叶。

黄萎病株一般并不矮缩,还能结少量棉桃,但早期发病的重病株有时也变得较矮小。

在棉花铃期,在盛夏久旱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时,田间有些病株常发生一种急性型黄萎症状,先是棉叶呈水烫样,继则突然萎垂,迅速脱落成光杆。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

棉花黄萎病黄化型棉花黄萎病早期落叶型

棉花黄萎病西瓜皮症状棉花黄萎病吐絮期症状

棉花黄萎病成株期叶片不同症状棉花黄萎病严重病田

(二)发病条件

棉株受黄萎病菌的侵害,除了与病原菌的不同致病力,以及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等致病因素有关外,其为害程度常取决于下列发病条件:

1发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2~25℃,高于30℃,发病缓慢,高于35℃时,症状暂时隐蔽。

一般在6月间,当棉苗4、5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现蕾期进入发病适宜阶段,病情迅速发展;到7、8月份花铃期达到发病高峰,来势迅猛,往往造成病叶大量枯落,并加重蕾铃脱落,如遇多雨年份,湿度过高而温度偏低,则黄萎病发展尤为迅速,病株率可成倍增长。

近年来,在北方棉区大面积发生的落叶型黄萎病,对棉花生产造成巨大影响,简桂良等(2002)对其发生的诱导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棉花生育期内,如遇连续4天以上的低于25℃的相对低温,则黄萎病将严重发生。

1993年、2002年、2003年北方出现大量棉株落叶的病田,主要原因即7~8月份出现连续数天平均气温低于25℃的相对低温,导黄萎病落叶型菌系的大量繁殖侵染,使棉株的短时间内严重发病,叶片、蕾铃全部脱落成光杆,最后棉株枯死。

2发病与耕作栽培的关系

黄萎病菌在棉田定殖以后,连作棉花年限愈长,土壤中病菌量积累愈多,病害就会愈严重。

灌溉棉区,一般黄萎病发病较重。

灌溉方式和灌水量都能影响发病,大水漫灌往往起到传播病菌的作用,并造成土壤含水量过高,不利于棉株生长而有利于病害的发展。

营养失调也是促成寄主感病的诱因。

氮、磷是棉花不可缺少的营养,但偏施或重施氮肥,反能助长病害的发生。

3发病与棉花生育期的关系

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期和棉花生育期有关系,据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从4月15日~7月15日每隔半月播种一期,共播7期,结果全在棉株现蕾后才发病。

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黄萎病的逐年加重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近年来,黄萎病在苗期也出现有严重发生的情况,表明棉株的苗期对黄萎病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当棉花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时,其抗病性开始下降,黄萎病开始发生。

4发病与棉花种及品种的关系

棉花不同的种或品种,对黄萎病的抗病性具有很大差异。

一般海岛棉对黄萎病抗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亚洲棉较差。

在陆地棉中各品种间对黄萎病的抗性差异也很显著,如:

BD18、9456D、春矮早、辽棉5号等品种抗病性较强,中棉所12号、冀668、33B属耐病品种,而86~1号、GK19、99B等品种则易感病。

在棉花品种对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病性上,往往成负相关的关系,高抗枯萎病的品种一般不抗黄萎病,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负相关正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步被打破。

(三)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972年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协作组提出以抗病品种为主的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策略,防治棉花枯萎病,必须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我国棉区幅员辽阔,各地生态条件、耕作栽培制度、种植品种不同,因而在防治策略上应注意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采取有针对性的有郊防治措施,以达到控制蔓延、压低并逐步消除为害的目的。

1严格保护无病区

棉花枯萎病的传播是相当迅速的,防止病害传入无病区,对发展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护无病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植物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种子调入无病区,提倡建立供种基地或留种田,就地繁育无病良种。

种子工作要贯彻“四化一供”的方针,不要随意大量调运棉种,在确有必要调、引棉种的情况下,种子部门应与植物检疫部门密切配合,履行种子调拔和检疫手续。

病区棉种先要进行消毒处理,经硫酸脱绒后,再用0.2%杀菌剂“402”进行55~60℃温汤浸闷种30分钟,或有效成分0.3%多菌灵胶悬剂冷浸棉子14小时,以消灭种子内外的病菌,然后在隔离区内试种一年,证明无病再行推广。

同时由病区返还棉饼引起传病的危险性,调种后,一般不宜从病区返回棉饼。

病区收购或病田采摘的棉花要单收单轧,专车运输,专仓贮藏,棉子要高温榨油,以防病菌扩散外传。

2消灭零星病点

在认真普查的基础上,切实查清零星病株的位置,及时拔除,就地烧毁。

发病棉田的棉子,要进行高温处理,不作种用。

收花后,要组织专人拔除病田棉株,连同枯枝落叶,集中作燃料使用,或在病田里就地烧毁。

病田不再连作棉花,长期改种禾谷类作物,力求做到当年发现,当年消灭,扑灭一点,保护一片。

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土壤药剂处理,消灭零星病点。

药剂消毒前,先拔除病株,将病株四周1~2平方米内的枯枝落叶拣拾干净,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然后,以病株为中心,将其周围一平方米的土壤灌药消毒。

目前,能达到或接近铲除效果的药剂及处理方法有如下数种:

(1)溴甲烷:

将病区土壤翻松,整平,并盖上地膜,每公顷土地用525公斤,即10平方米用一罐(581克,1磅)溴甲烷熏蒸15~20天,最好在夏季高温时实施,效果最好,最早不能早于4月中旬,气温低于20度以下时将影响其效果,熏蒸完后应揭开地膜晾晒7~10天,使气体完全释放,否则对棉苗有一定的影响。

溴甲烷熏蒸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中的枯萎病和其他有害生物,包括杂草等。

(2)氯化苦:

每平方米打孔25个,孔距20厘米,孔深20厘米,每孔注入药液5毫升。

施药后,盖土踏实,泼一层水,待10~15天后翻土使残留药气挥发。

施用氯化苦灭菌彻底,但成本较高,且有剧毒,使用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

(3)二溴乙烷:

每平方米病土用70%的二溴乙烷81~90毫升溶于81~90斤水中(即稀释500倍)灌施,过2星期后即可播种。

(4)二溴氯丙烷:

每平方米病土用90毫升的二溴氯丙烷溶于81斤水中(即稀释450倍)灌施。

(5)氨水:

用含氮16%的农用氨水1斤稀释10倍液,每平方米病土灌施90斤。

(6)治萎灵(12.5%水杨多菌灵液剂):

在棉花初现病症时用200倍液,每株灌100毫升,间隔10~25天再灌根一次,防治效果可达60~85.7%。

(7)高锰酸钾:

用5~10克加60~70℃的热水10公斤配成500~1000mg/kg的药液,将棉种放入其中,随浸随搅拌,水温降至30~40℃时,停止搅拌,再浸泡24小时,即可捞出晾干播种。

在棉花3~5片真叶时,取高锰酸钾25克,加水25~30kg,配成800~1000mg/kg的药液喷第一次,开花时,用30克高锰酸钾加水50~60kg,配成500~600mg/kg浓度喷施第二次。

以上这些土壤处理药剂不仅对枯萎病有效,对黄萎病也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在消灭零星黄萎病点和轻病区上也是可行的。

3控制并压缩轻病区

认真贯彻以换茬、换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病田可改种水稻、玉米、谷子和麦类等禾谷类作物,实行轮作换茬。

同时要采用无病棉种,提倡建立无病种子田。

无病棉种要单收、单晒、单轧、单藏,严防混入带病种子。

此外,轻病棉田要施用无病净肥,带菌棉柴、棉饼、棉壳均应妥善处理,一般不宜用来沤肥或喂牲口。

病株要及时拔除当柴烧,周围的枯枝、落叶、棉铃病害等也要拾净烧毁。

病田棉子不可外调或是用于无病田,应全部进行高温榨油,棉饼经充分腐熟后施于稻田。

棉花枯萎病地换茬种薄荷之后再种棉花,可比较长时间地防治枯萎病的发生和发展,根据李玉奎的研究,种过薄荷的土壤接上枯萎病菌后再种感病品种,其发病率比对照显著降低,抑制效果达51.1~68.2%,而薄荷根泌物提取液对枯萎病菌丝的抑制效果达62.5%,而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则高达98.2%。

4彻底改造重病区

重病区应采取以种植抗病高产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创造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菌繁殖侵染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产量的目的。

综合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种植抗病品种

这是防治枯萎病和黄萎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实践证明,不抗病的丰产品种,在枯、黄萎病重病区往往难以显示其优越性,相反地还会因感病而减产,甚至绝收。

目前,我国选育成的抗病、丰产和适应性较广的抗枯萎病品种有86~1号、中棉所12号、豫棉19号、鲁棉研15号等;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利用,其枯萎病的抗病性亦成为我国棉花枯萎病能否持续控制的主要问题,根据鉴定结果表明,国产抗虫棉的枯萎病抗性普遍达到抗至高抗水平。

(2)实行轮作换茬

枯萎病菌在土壤中中存活年限虽相当长,但在改种水稻的淹水情况下较易死亡。

合理的轮作换茬,特别是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可以显著减轻发病。

例如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刘庄大队的重病田,经改种玉米和小麦4年后,枯萎病发病率压低到1%以下,而且消除了死苗现象。

此外,油菜压青对棉花枯萎病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3)适时播种,净土育苗移栽

棉花过早播种,棉苗出土迟缓,易受各种病菌侵染,引起烂种、烂芽,出苗后又易遭寒流侵袭,降低棉苗抗病能力,导致苗期枯萎病的大发生。

所以,适时播种也是防治枯萎病,确保全苗的一项措施。

此外,采用无病土育苗移栽,也可显著减轻枯萎病的为害。

据河南新乡县王屯大队1974年试验,利用无病土育苗,移栽到枯萎病重病田里,死苗率压低到1.2%,而同一重病田里直播棉花的死苗率高达32.5%,防病保苗效果显著。

在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区,可采用大苗壮苗适当迟栽,可有效地推迟枯萎病的发病期,降低发病率。

(4)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