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5903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必

修1

一、课程标准

•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标准解读

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

(2)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3)教学目标

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见上节教案)

三、教学过程

【自学思考】请学生

/

自学课本,完成提纲中地球公转的中心、轨道、方向、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有关问题。

【提问小结】教师边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公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

(一)概况

度及昼夜长短变化的规

律。

【提问、小结】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阅读】P23页晨昏线知识。

【讲解】四季的形成

【活动】完成课本P

24页活动题,掌握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及其计算。

【复习巩固】学生自行复习提纲内容,教师进行辅导答疑。

【达标测试】

提问、过讲解小结地球公转的中心、轨道、方向、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有关问题。

【承转】上面我们讲了地球公转的概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提问】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有哪些?

【板书】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是产生五带

二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是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是四季的更替

【提问】地球上分为哪五个带?

五带划分的界线是什么?

为什么以它们作为五带划分的界线?

【讲解、小结】五带的名称、划分界线及其依据。

【活动】完成P22页活动题,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

四、板书提纲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

(一)概况

中心:

太阳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

自西向东

角速度:

59'/日

周期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概念、度数、影响

(二)地理意义

产生五带:

五带名称及划分界线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

四季的更替

五、教后感

知识链接

、如何判读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

(1)判断节气

主要是通过图中晨昏线是与经线圈重合,还是

极圈相切来判断。

任何形式的光照图晨昏线总是与阳光线垂直。

如果晨昏线与地轴或经线圈重合,此为春分、秋分,如AB两图;如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二至图,北极圈极昼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如C图;

极圈极昼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如D图。

(2)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根据以上分析,E图是二分日图,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赤道上(0°)。

经度判断方法如

下:

①确定图中每条经线的经度:

经度间隔为180°/6=30°,因此,晨线的经度应为30°W

2与晨线组成经线圈的昏线经度为150。

E。

③太阳光与晨昏线垂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在

晨线和昏线中间的经线(-30°+150°)/2=60°E(东经和西经由数值大的决定)。

(3)时刻的计算

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时,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4)判断日出的时刻或昼夜长短

如E图所示的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全球因此昼夜平分,

昼夜等长都为12小时,日出时间均为6点,如果某地的昼长14小时,那

么日出时应为12-(14十2)=5点。

有时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来计算

昼夜长短或确定日出时刻。

女口C图中A点的日出时刻,A点的昼孤所跨经度为240°(图中只

表现一半),昼长是16小时,日出时应为4点。

二、晨昏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晨昏线是一个不断移动的大圆,它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极圈内作跨纬度的移动。

例如,北极圈内,随着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t赤道t南回归线的移动,晨昏线由北极

圈t北极点t北极圈移动,南极圈内作跨越极点的直线前进。

晨昏线在有关地球运动的题目中往往作为一个隐含的时间条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其应用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如北极圈内为极昼则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如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12月22日前后,南极圈则相反;当晨昏线过极点,即与经线圈重合时,为3月21日或9

月23日前后。

晨昏线与经线圈有时相交,有时重合。

重合时间一年只有两次:

3月21日或9月23日前

后。

2据晨线或昏线的倾斜方向,判断太阳直射半球。

如从“北京和上海同时被昏线通过时”

一句话,可推知昏线是西北--东南向倾斜,因昏线东侧是夜半球,西侧是昼半球,说明纬度高的北京夜长于上海,由此可判定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3据晨昏线判断时间:

在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18时。

4判断黎明、黄昏就是判断晨线、昏线。

方法是借助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的界

线是昏线,处在昏线附近的地区为黄昏;从黑夜到白天的界线是晨线,晨线附近的地区为黎明。

5晨昏线上的地方是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晨线或昏线上的地方时往往不同(只有在春分或

秋分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相同),而地方时在同一条经线上相同,不能把两者混淆。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

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上图为夏至日地球的侧视图,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因此,偏离极点的角度最大,把与其相交的各条纬线圈分割为不等的两段弧线的差距最大。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南半球与之相反。

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与经线相交的夹角变小,各纬线分割成的减小,当秋

分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如图中的箭头1。

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

移动,晨昏线与经线相交的夹角又变大,冬至日时,昼弧和夜弧差距又最大,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南半球与之相反。

如图中的箭头2。

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

移动,情况与上述相反。

对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叙述,应说出以下内容:

(1)南或北半球是昼长还是夜长;

(2)南或北半球是否各地都一致;

(3)变化规律的适用范围。

例如,当太阳直射在10°N纬线上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

(1)北半球昼长夜短;

(2)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3)北纬80°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四、如何判读光照图上隐含的时间信息

在区时计算时,经常是已知光照图却没有在题干中明确指出某点(或某经度)的时间。

这种情况下要用光照图中隐含的时间进行计算。

这种时间的隐含一般有下述几种情况。

①由于赤道上总是昼夜等分,故总是6时日出

18时日落。

因而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是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是18点。

由此可推知其他经度的时间或区时。

②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所在经度是12点或24点。

至于是12点还是24点要由该点所在

的纬线圈之内是昼还是夜确定。

若是昼则切点所在经度是24点,若是夜则切点所在经度是12

点。

(如图甲)

A、B、c、D为切点,其中A、D为12点,B、C为24点

3能把昼半球等分的是12点的经线,能把夜半球等分的是或0点的经线。

4

24

B乙

A

八、、

直射点所在经线是12点所在经线。

5若光照图是侧视图如图乙,则A点所在经线是12点,B点所经线是24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目标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答案正确)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E.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C.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D.地球公转的周期是1太阳日

2.下列时间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A.冬至日E.夏至日C.1月初D.7月初

3.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

A.0°B.23.5°C.66.5°D.90°

4.下列节气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的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5.25°N在五带中属于

A.热带B.温带C.北温带D.南温带

6.春分日下列地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北回归线B.南回归线C.赤道D.北极圈

7.教师节我们启东的昼夜长短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是

A.昼长夜短,白昼在变长B.昼长夜短,白昼在变短

C.昼短夜长,白昼在变长D.昼短夜长,白昼在变短

8.

地球上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带是

9.夏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角是

A.16.5°B.73.5°C.26.5°D.50°

10.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则下列现象中仍然存在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昼夜更替C.四季的更替D.五带

气。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阳光直射在哪一条纬线上?

_

(2)这一天是_月日前后,

(3)南北半球的哪一半球得到的光热多?

(4)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何不同?

北半球

南半球

(5)南北半球各为什么季节?

(6)赤道上和南北极圈的昼夜长短有何不同?

赤道上、北极圈、南极圈。

(7)图中AB是什么线?

(8)图上C、D、E三地各是几点钟?

这一天的昼长各是几小时?

C、;D、;E、;

(9)C地点钟日出?

如果E地是星期日10点,那么D地是星期的点钟?

(10)当时在赤道、40°N30°S的正午太阳高度各是多少度?

赤道、40°N、30°S

12•读二分二至图,分析回答:

⑴地球公转到A处时是接近公转轨道的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慢);公转过C处后是接近公转轨道的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

(2)地球公转一周约为日时分。

⑶若自3月21日至6月22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AB、BCCDDA四段中的段;

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从赤道起向(南、北)移,一直移到直射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知识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

纵波(P波):

能在

中传播,

速度较

横波(S波):

只能在

中传播,

速度较

划分界面莫霍面:

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

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横波则突然

厂位置:

莫霍面以上

〈厚度:

平均约千米,变化规律

广

海拔越高,厚度

组成:

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

结构:

上层为

下层为

地幔

地壳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

大陆较,约千米,海洋较,约千

层,相对密度较,分布不连续。

层,相对密度较,分布连续。

『位置: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具有

特征,主要由

下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

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

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结构:

外核

状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生物圈

内核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

水、

水和

水、

水和

组成。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

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水,其中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