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0528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检测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模块检测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模块检测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模块检测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模块检测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检测卷三.docx

《模块检测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检测卷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检测卷三.docx

模块检测卷三

模块检测卷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测试时间:

150分钟 评价分值: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抗生素的“末路来生”

20世纪40年代,许多人做完阑尾手术后却没能活过来,但让这些人丧生的并不是手术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病菌感染,在那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医生们对那些感染束手无策。

不过,青霉素等抗生素出现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因此,抗生素是很多病人的救星,自从有了它们,许多绝症变成了可以轻松治愈的普通病症,比如肺炎等,而人类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

可是现在,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发展正在逐渐走向尽头。

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重新退回到抗生素没发明之前的时代,仅依靠最原始、最天然的抗生素来帮助维持我们的生命。

实际上,关于抗生素危机这件事,早在1945年就曾有人提过,而此人正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他在领取当年诺贝尔医学奖时警告世人说,如果人们缺乏科学常识,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当,那么,就会让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不幸的是,这事儿让他言中了。

现在,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了困扰医学界的巨大难题,而造成此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一个医学常识是,抗生素可以用来对抗细菌,但对病毒无效,可是,许多患了病毒性感冒或者流感的病人都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

而为了尽快摆脱患者的纠缠,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们常常会如他们所愿——反正,开出无用处方的医生不会受到处分,而那些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感冒的病人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

可正是这样滥用抗生素,才使得人体细菌百炼成钢,产生了抗药性。

有时,即使医生遵守规范开出了抗生素,相当多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这同样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

另外,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可以轻易获得人们想要的抗生素,而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几率。

可以说,那些“超级细菌”都是在这些机会中悄悄诞生的。

等人类发现它们时,为时已晚。

而且,抗生素使用不当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人类本身,在动物身上滥用的抗生素数量也大得惊人。

而人类这么做却仅仅是因为想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做法对降低肉价有利,但是却在无形中为病菌提供了更多产生耐药性的温床。

如今,随着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科学家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了,在抗生素日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群体阻断药物——这种药物并不杀死病菌,而是阻止它们发动攻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药物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所以指望它们立即见效是不明智的。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另辟蹊径,他们想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帮助。

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对人体有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

穿窗而入的新鲜空气不仅能够稀释空气中病原体,还能有效地杀死它们,而阳光不仅同样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使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

事实上,在人工抗生素没流行之前,很多医院利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获得了好处。

虽然与强有力的人工抗生素相比,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不显眼,但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放弃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1.下列对于“抗生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抗生素的出现让医生有了应对术后病菌感染的方法,而在抗生素出现以前,术后病菌感染让医生束手无策,甚至令病人丧命。

B.抗生素的发展会因细菌的耐药性变强而逐渐走到尽头,作者预测,我们甚至有可能退回到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年代,而仅靠最原始、最天然抗生素杀灭细菌。

C.抗生素在动物身上的滥用,一方面能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却于无形中为病菌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条件。

D.在抗生素没有流行的时候,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已经被医院用来杀灭病菌。

但现在的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医学效用。

解析:

D项,“完全不知道”错误。

原文有“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患了病毒性感冒的病人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他们服用抗生素对他们的病症并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强体内细菌的抗药性。

B.医生之所以会按照病人的要求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一方面是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一方面是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C.人体细菌会因病人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抗药性。

而医生遵守规范开出的抗生素,只要病人按时服药,细菌就不会有伺机攻击人体的机会。

D.人们能轻易获取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一些“超级细菌”的产生。

解析:

C项,医生遵守规范开出的抗生素,病人要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才不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抗生素出现后,包括肺炎在内的多数绝症都可以被轻松地治愈。

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B.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抗生素可能面临的危机,可是他的警告却没有被人们重视,以致危机真的出现了。

C.科学家们已开展一种群体阻断药物的研发,这种药物虽不能杀死病菌,却能使病菌不危害人体,这些药物现在还未应用于临床。

D.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天然抗生素,它们都能帮助杀死致病病菌。

此外,阳光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从而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解析:

A项,“多数绝症”与原文不符。

原文为“许多绝症”。

选项将“许多”换成了“多数”,使范围发生了变化。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

宽容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

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

排列,比照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

遭受

解析:

B项,怪为意动用法,以之为怪。

答案:

B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解析:

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前一个“于”是“在”,后一个“于”是“对”。

答案:

A

6.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做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

“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武阳—倚柱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提”,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解析:

A项应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答案:

A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2)这件事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他(秦王),一定要得到契约(指不攻击燕国)来报答太子。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歌子 游赏

苏 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①,琼彝倒玉舟②。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 ①菰黍、昌歜:

席间食品。

②琼彝、玉舟:

酒壶、酒杯。

8.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两句词。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传,如湖中迷人的水波。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

9.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词通过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表达了词人的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沁园春 长沙》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众人为荆轲送行,荆轲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歌,慷慨激昂。

(3)《鸿门宴》中,樊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刘邦做大事行大礼不要考虑太细。

答案:

(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乙 选做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

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

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

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

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

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

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

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

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

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

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

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

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

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

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

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南国风景画”,作用之一是与居京没有水洼子听不到“蛙声”形成鲜明的对照。

B.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

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C.“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

D.作者在一个春夜,打开电脑时终于从窗外聆听到了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

解析:

B项,“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不合文意,应为主要是希望能“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聆听“一片蛙声”;D项,作者并没有聆听到窗外的一片蛙声,而是电脑敲击出的“怀想”。

答案:

BD

(2)文章为什么要以《总有那一片蛙声》为题?

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标题,一是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都围绕着“蛙声”来展开。

第②段写了皎月之下,白水之上的“蛙声”;第③段写北国即使有雨,也引不来天使一般的“小蛙”,也听不到“蛙声”;第④段假想在北京槐花雨季节,能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水洼之中闻听“蛙声”该是多么好;第⑤段写在键盘上演绎听到“蛙声”的梦想;末段写在春夜于键盘上“怀想”蛙声。

二是寄托了思念家乡的一片深情。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文字。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②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性情,把景物写得形象、生动、传神。

如:

说“夜”“安睡”了,写出了“夜”的静穆、安详;“月儿来到水洼子上”,写出了“皎月”好像是有意要与水洼子相映衬;“小蛙,欢快……端详……尽情……歌唱”,把小蛙的欢快、尽情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

(4)本文第⑤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

“我”为什么要在键盘上演绎一个个的“梦”?

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请做探究。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长期羁旅北京,北京的春天没有雨季,尽管七八月有槐花雨,但也积不成水洼,引不来蛙声,即使月夜,也聆听不到蛙声。

于是,只好用键盘去描绘“一片蛙声”,去浮想“蛙声”,去演绎一个个能聆听“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的“梦”,去怀想那亲切、温馨、拂动春夜的暖风、缕缕入心的蛙声。

这表明了“我”对南国“蛙声”的一往情深。

而对南国“蛙声”的一往情深,归根结底就是拳拳的游子之意、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

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

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

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指的是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

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

苏洵在《辨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

“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

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

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

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地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

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

她说:

“我不相信。

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

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

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

“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

“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

“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

“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

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

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

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

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

“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

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

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作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的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

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

“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

在他得势之前大约20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

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21岁考中进士,到他46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25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

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

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

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

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

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

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

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祐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一定来历或根据,又能让读者看出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除了表达他对注重外表装扮的人的鄙视之外,更是意欲借此表达他对韩琦曾经对自己误解的憎恨。

D.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一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解析:

B项,文章中这句话并非是批评王安石;C项,王安石的评论并不一定是针对被误解的事情做出的,也并非为了表达憎恨。

答案:

BC

(2)文章开篇即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人(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